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城市建设中最时髦的口号是“以人为本”,市长们青睐“人居城市”,建筑师被要求设计“人性化空间”,房产商也以“诗意地定居”为卖点,一时“人文浩荡”,在规划和建筑中大行其道,是耶?非耶?需要细加分辨。
规划与建筑以人为尺度,当然是大好事,只是人有古今中外之分、王公贵族和贩夫走卒之别,以什么样的人为本是大有分际的。
环顾我们的城市,不分内城外城或人口稠密与否,到处都在拆民居拓马路,更为车辆快速通过而在市区搞封闭式干道,让行人爬天桥下地道,这是以有车族为本而非以行人为本;
城市建设演为城市美容,到处都是大而无当的景观大道,无病呻吟的广场,只准看不能打滚的大片绿地,容易获得上级的嘉许,建设的是样板城市,收获的是政绩,这是以官员为本而非以百姓为本;
奢华的、封建的、帝王时代的建筑物充满城市的公共空间,庞大的柱列,雄伟的门廊,金碧辉煌的厅堂,使一般人走在里面只感到渺小甚至自惭形秽,这样的建筑表现的是帝王的威权,是以权贵为本而非以平民为本;与国际接轨变成处处以洋建筑为尚,中国的城市充斥洋人倾倒的垃圾景观,北京,上海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地,洋人再怪异的设计都可能在中国一路绿灯,这是以洋人为本而非以中国人为本。
今天,城市若不以行人为本、百姓为本、平民为本和中国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说法就有几分可疑,以人为本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对行人友善的城市,它的街道会保持一种令人从容徜徉的尺度,行人可以在街道的两边自由地穿梭,而不会因为街道过宽而放弃光顾一半的街面商店和公共设施。当行人可以尽情地利用全部街道的资源时,他获得的不仅是便利,而是更有安全感。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雅各布确信: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非常安全,远离野蛮和恐惧,那么这个城市在大体上也会是远离野蛮和恐惧的。
保持一个城市的安全是城市中的街道和人行道的主要任务。上海的世纪大道中央是一道精心设计的景观带,但几乎无人注意,因为世纪大道太宽,一些步履迟缓的行人常常需要两次行人绿灯才能穿过马路,多数行人为急切穿越大道的紧张所困,哪还有心思观赏路中景致?最现代化的街区,常常也是对行人最不友善的地方。
上海近年来开辟的景观绿地,太精致太美丽,即便允许人们亲近都把人吓得不敢亲近,绿地成为“绿色祭坛”,这是让人真正受惠的城市公共空间吗?一位建筑学家说得好,“一座富于人性的公共建筑,要使来访的市民感到亲切,感到被热心接纳,它不能有丝毫高高在上的姿态,令来访者感到压抑,或使路过的市民产生被排拒感。”(汉宝德:《细说建筑》,第15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让人感到亲切的城市,首先是让当地人感到亲切的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而不是一味崇洋媚外的城市。人人都感亲切和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环境,将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和符号的源泉,人们因此而被联合起来并得以相互交流。
我自己对上海中心城区景观的生动印象都是在幼时和少年时代形成的,熟悉她的肌理、节奏和韵味。以后路过早先住过的旧式里弄街区,常常有莫名的感动。始知自己对都市的感情源于少年的经历。
城市是因了我们的经历变得可亲可近更常常撩拨人的。当人们动辄开来推土机对付这些老建筑老街区时,这还是人文精神的城市建设吗?
规划与建筑以人为尺度,当然是大好事,只是人有古今中外之分、王公贵族和贩夫走卒之别,以什么样的人为本是大有分际的。
环顾我们的城市,不分内城外城或人口稠密与否,到处都在拆民居拓马路,更为车辆快速通过而在市区搞封闭式干道,让行人爬天桥下地道,这是以有车族为本而非以行人为本;
城市建设演为城市美容,到处都是大而无当的景观大道,无病呻吟的广场,只准看不能打滚的大片绿地,容易获得上级的嘉许,建设的是样板城市,收获的是政绩,这是以官员为本而非以百姓为本;
奢华的、封建的、帝王时代的建筑物充满城市的公共空间,庞大的柱列,雄伟的门廊,金碧辉煌的厅堂,使一般人走在里面只感到渺小甚至自惭形秽,这样的建筑表现的是帝王的威权,是以权贵为本而非以平民为本;与国际接轨变成处处以洋建筑为尚,中国的城市充斥洋人倾倒的垃圾景观,北京,上海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地,洋人再怪异的设计都可能在中国一路绿灯,这是以洋人为本而非以中国人为本。
今天,城市若不以行人为本、百姓为本、平民为本和中国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说法就有几分可疑,以人为本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对行人友善的城市,它的街道会保持一种令人从容徜徉的尺度,行人可以在街道的两边自由地穿梭,而不会因为街道过宽而放弃光顾一半的街面商店和公共设施。当行人可以尽情地利用全部街道的资源时,他获得的不仅是便利,而是更有安全感。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雅各布确信: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非常安全,远离野蛮和恐惧,那么这个城市在大体上也会是远离野蛮和恐惧的。
保持一个城市的安全是城市中的街道和人行道的主要任务。上海的世纪大道中央是一道精心设计的景观带,但几乎无人注意,因为世纪大道太宽,一些步履迟缓的行人常常需要两次行人绿灯才能穿过马路,多数行人为急切穿越大道的紧张所困,哪还有心思观赏路中景致?最现代化的街区,常常也是对行人最不友善的地方。
上海近年来开辟的景观绿地,太精致太美丽,即便允许人们亲近都把人吓得不敢亲近,绿地成为“绿色祭坛”,这是让人真正受惠的城市公共空间吗?一位建筑学家说得好,“一座富于人性的公共建筑,要使来访的市民感到亲切,感到被热心接纳,它不能有丝毫高高在上的姿态,令来访者感到压抑,或使路过的市民产生被排拒感。”(汉宝德:《细说建筑》,第15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让人感到亲切的城市,首先是让当地人感到亲切的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而不是一味崇洋媚外的城市。人人都感亲切和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环境,将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和符号的源泉,人们因此而被联合起来并得以相互交流。
我自己对上海中心城区景观的生动印象都是在幼时和少年时代形成的,熟悉她的肌理、节奏和韵味。以后路过早先住过的旧式里弄街区,常常有莫名的感动。始知自己对都市的感情源于少年的经历。
城市是因了我们的经历变得可亲可近更常常撩拨人的。当人们动辄开来推土机对付这些老建筑老街区时,这还是人文精神的城市建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