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威力从何而来?

来源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战争中,火炮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火炮发射时,弹丸闪电般地飞向发射目标,轰鸣声震耳欲聋。火炮在现代军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射程远、威力大,很多国家一直致力于研究高性能火炮。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火炮的含能材料,也就是火炸药。2017年1月8日,王泽山院士因其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位81岁高龄的老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3项国家科技一等奖获得者。那么,王泽山院士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呢?王泽山院士究竟研究出了什么样的成果,使他获此殊荣呢?
  炸药:我有大能量
  说到火炮“装药设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炸药到底是什么。说到炸药,同学们可能会疑惑,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其实,炸药和书本、纸张、衣服、球鞋等一样,都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炸药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就在于它能够瞬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那能够释放能量就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吗?显然不是,燃烧的物体都会释放能量,比如纸张。如果我们点燃纸张,纸张也会燃烧并释放大量的热量,热量就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为什么纸张只是在燃烧,而炸药却会爆炸呢?
  炸药:为什么会爆炸?
  不同的物质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不同的。同样是依靠燃烧释放热量,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可燃物的燃烧分为释放能量和传播能量两个过程。能量从产生(通过燃烧从物质中跑出来)和传播到环境(我们感受到热)这两个过程都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换言之,释放能量和传播能量都有着一定的速度与之对应。
  当传播能量的速度等于释放能量的速度时,燃烧造成的温度保持不变,就像以同样的速度向水池一边注水一边排水,水池的总水量保持不变。当传播能量的速度快于释放能量的速度时,燃烧的温度越来越低,逐渐低到燃点以下,燃烧就会自动停止。所以,我们如果把燃烧的纸张平铺在地上,纸张会停止燃烧——地面太凉了,它会快速地带走燃烧的热量。当传播能量的速度慢于释放能量的速度时,理论上温度就会越来越高,实现了在局部区域内能量的聚集。
  炸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非常快速地释放能量,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能量是瞬间被释放出来的,而在这一瞬间,它甚至还没来得及被传播出去。其结果就是,在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内,瞬间挤进去巨大的能量,在下一个瞬间,这些能量会以惊人的速度向四周扩散——“砰!”爆炸了!
  由于炸药具有蕴含着丰富的能量这一特点,在科学领域,炸药也被称为“合能材料”。在含能材料家族中,炸药只是其中一种,它有着最快的释放能量的速度。除了它之外,还有比它释放能量稍慢一些的火药(常用于火箭、导弹与火炮的推进剂或发射药)和一些其他特殊用途的家庭成员。
  火炮:评价我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王泽山院士提出了火炮炸药装填的新方式和弹道理论,这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从人类利用炸药进行战斗,火炮几乎是最为悠久的武器,其威力无穷,在战场上发挥着重大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评价一套火炮武器系统呢?我们可以从威力、射程、精度三方面综合考量。
  事实上,火炮的威力与火炮本身关系不大,主要在于弹丸的设计。弹丸内填装的炸药越多,它爆炸时的威力自然就越大;但与此同时,弹丸就会变得更加沉重,火炮会变得难以将弹丸抛向远方。王泽山院士研究了威力更大、更满足需求的炸药,在尽可能不增加弹丸重量的前提下,让威力上升。
  解決了威力的问题,射程远近就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倘若火药具有令人满意的威力,但打不到目标,岂不是更惨?增加射程无可厚非,但是通常会遇到各种“拦路虎”。
  方案一:增加炮管的长度,副作用是不仅会降低火炮的机动性——长长的炮管使得火炮动起来十分费劲,就像你跑步时举着一根长棍,而且过长的炮管伴随附加的重量,炮管可能将自身压弯,发射时,还会加剧炮管口的抖动,导致精度下降。
  方案二:增大炮管内部的压力(即膛压),为弹丸的发射提供更强有力的推动。但这会加重炮管的负担,为了承受这种压力,我们不得不加厚炮管,而这会导致火炮变得笨重,难以移动。
  面对这样的困境,王泽山院士另辟蹊径,他不改变火炮本身的结构——炮管的长度抑或厚度,而是将原有的发射炸药以更加恰当的方式填装在弹丸内部,使得同样剂量的炸药能够发挥更大的威力。
  最后,再来说说火炮精度的问题。降低精度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炮管口抖动,王泽山院士已经通过不改变火炮结构避免降低精度;另一个是在发射炮弹之前,提前预估炮弹的落点,这相当于射击中的瞄准(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每次发射对炮管的损耗和弹药生产的稳定性等)。而对于后者,王泽山院士提出了新的弹道理论,这能够带来更加精确的瞄准结果,让我们的火炮不仅威力大,而且打得远、打得准。
  通过实际验证,中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院士的技术发明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
  责任编辑:夏越 责任校对:陆艳
其他文献
WiFi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可早在七八年前,它还不怎么常见,足见科技发展速度之快。现在,新一代的无线网络技术LiFi又将开启一个新时代。  更快、更安全  与WiFi利用传统的无线电波不同,LiFi是借助可见光进行网络传输的,通过快到无法被肉眼察觉的LED灯光高速闪烁信号来传递数据。LiFi有很多明显的优势,比如,不止WiFi,手机、电视、广播等都在使用无线电信号,它们会互相干扰,所
期刊
今天要介绍的是毒蛇王国中令人胆战心惊的家伙——加蓬蝰蛇,它素有蛇中“暴君”之称。“君”就是帝王的意思,提起这个词,我们就会联想到“最”怎么样,比如权力最大、最富有,等等。而“暴”字呢?当然就是指非常凶狠的意思!今天我们的主角——加蓬蝰蛇,就是这样一位以某些方面的“最”体现着凶狠的“暴君”。  最大的身躯  既然是帝王,它的长相一定是要富态一些的,也就是说,个头一定很出众,否则哪有帝王之气呢?在很多
期刊
在宇宙中有一种天体,它质量很大很大,体积却很小很小;它“胃口”很好,可以吞噬接近它的一切物体,甚至连光也无法从它的势力范围逃脱。人们看不见它,所以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黑洞。黑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体呢?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黑洞,从科幻世界走向现实  星体的质量越大其引力也越大,某些天体的引力大到极致,就连光线也会被吞噬进去。2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宇宙中存在着黑洞之类天体的猜想。  100多年
期刊
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因溺水而死亡的悲剧。我国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溺水,平均每天有100名1~14岁的儿童因意外溺水而失去生命。根据世界健康组织公布的数据,每年平均有372 000人溺水死亡,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当我们出门开车或坐车时,会系上安全带;骑自行车时,会戴上安全头盔。可是在水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呢?除了现有的救生衣或游泳圈外,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鉴于此,美国加州格里德
期刊
一天晚上,娃一个人在家。“怎么又饿了呢?去厨房扫荡一下,看老妈有没有留下啥吃的。”娃自言自语。还没走到厨房门口,眼前顿时一片漆黑,瞳孔似乎只能感受到窗外月光微不足道的皎洁。“真该死,竟然停电了,不过没关系,我的鼻子灵着呢,啥好吃的都逃不出我的五指山。”娃自鸣得意。凭着对家里“地形”的熟悉,娃不一会儿就摸到了厨房的门把手。谁知刚一打开门,一股排山倒海般的臭味扑鼻而来,简直太臭了,这味道就像洋葱混着几
期刊
如果给老鼠们穿上裤子,它们会有啥反应?弯腰从胯间看世界,世界会变样吗?石头都是有性格的,你懂不懂?假装自己是山羊的科学家,在山羊群中会有艳遇吗?  这些问题是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奇思妙想吗?不不不!请严肃一些!这些可是今年的获奖研究,只不过是搞笑诺贝尔奖。2016年9月,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如期在美国举行,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有多有趣而奇葩吧。  相关链接:  什么是搞笑诺贝尔奖  搞笑诺贝尔奖
期刊
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水培豆芽”,我听了既好奇又费解:绿豆是如何发芽的呢?于是,我决定自己动手做这个有趣的实验。  我先将新鲜红豆浸泡了24小时,又找来其他材料:透明玻璃碗1个、纱布2块、燕尾夹。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开始了。我先将纱布叠成与碗底差不多大小,铺在碗底,接着放入泡好的红豆。再将另一块纱布打湿,盖在铺好的红豆上。最后把燕尾夹放在最上面,就大功告成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每天用清水给它们“冲个
期刊
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甘月亮坐在爷爷家院子里,借着月光看绘本。绘本里,一只狗熊在偷蜂蜜。工蜂们生气极了,凶猛反击,狠狠地叮咬着狗熊。可狗熊身上的毛又密又厚,咬不透,急得工蜂们“嗡嗡”地飞来飞去。突然,它们惊喜地发现,狗熊的脸是最薄弱的地方。于是,它们都向狗熊的脸蛰去。狗熊很无奈,又舍不得离开,只好抡起熊掌打自己的脸。  甘月亮“咯咯”地笑起来:“狗熊可真喜欢吃蜂蜜。”  “不止狗熊喜欢吃蜂蜜……” 
期刊
周末,妈妈让我陪着她去商场买鞋,我欣然同意了。来到卖鞋子的专柜,妈妈开始精心挑选起鞋子,我则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旁的试鞋镜。  奇怪!镜子正常不应该都是竖直放置的吗?这个镜子怎么是斜的呀?我蹲下身来,仔细研究了下这个试鞋镜:白色的烤漆边框,镜面和地面形成了大约60°的角,后面有一块木板支撑着。我记得上课时科学老师说过,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它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物体的大小都是一样
期刊
你是动物小专家吗?那我就出道题考考你:你知道南极有一种能在低温下存活的虫虫吗?是跳蚤、雪地线虫,还是雪地蜘蛛?哈哈,全错了,它就是神奇的极地冰虫。  这家伙是谁?生活在冰里?吃啥喝啥?靠什么来保暖?别急,别急,请听生物学家克里斯一一道来!  抗冻又耐饿  10年前,克里斯和一群美国科学家在观察可燃冰时,突然发现冰里有东西在动,个头非常小,黑黑的、细细的,像一根根小黑线。他们断定,这是新种的蠕虫群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