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西方医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征文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西方医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6月15—16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召开。此次会议得到美国Henry Luce基金会支持,由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联合举办。

其他文献
1921年9月15日至22日,北京协和医学院隆重的开幕典礼庆祝活动,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华医学基金会(时称罗氏驻华医社)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举行(见封底图).   在9月19日下午的典礼仪式上,一个独特的队伍漫步穿过东方式的走廊和庭院,进入富有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协和礼堂:穿着中国民族服装的中国官员和知名人士、穿着英美大学礼服的科学家和外国使团、穿着学位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行政领导、董事、教学人员
期刊
武威汉代医简中两次出现"大如婴桃"之语,分别见于简4和牍79.其中的"婴桃"当然是指樱桃无疑,但是樱桃为什么会写作"婴桃"呢?《武威汉代医简》、《中国简牍集成》都认为"婴"与"樱"为通假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两处注解也与此相同.或许基于这种认识,《汉语大词典》、《辞海》、《词源》等大中型工具书均不收"婴桃"一词.但笔者考察,"婴桃"古时多见,实为"樱桃"的本来写法,现作"樱桃"是偏旁类化的结果
期刊
1890年,德国学者Von Behring发现了动物血清抗毒素.由于注射动物血清易发生过敏反应,Cenci在1907年改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来替代动物血清.1937年,Tiselius运用电泳技术从血清中分离出免疫球蛋白.1940年,Cohn等人发表了免疫球蛋白的制备过程.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免疫球蛋白开始用于民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1952年,Bruton首次发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血
1.欢迎通过E—mail投稿希望作者朋友投稿时在将打印稿一式二份寄至本刊编辑部的同时,务须将电子文本发到本刊编辑部E—mail:zhonghuayishi@yahoo.com.cn
期刊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于2010年12月2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召开。中华医学会韩晓明副秘书长和组织管理部张辉主任、徐宁老师参加了会议。
期刊
1903年,美国浸信教会在广西梧州建立思达纪念医院.1909年,美国护士长苏慕华(Leonora swrlett)女士奉派到梧州主持思达医院的护理工作.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苏慕华女士创办了广西思达医院初级护士职业学校.该护士学校的创立,揭开了广西女子医学教育的序幕,健全了广西地区的医学教育门类,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制度,为广西后来兴办护校提供了借鉴,也对广西女子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7年9月25日,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重要仪式--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基及开工典礼,在东单三条的前豫王府举行(图封底).  奠基仪式隆重盛大,美国海军乐队的精彩演奏使会场充满欢乐的气氛,新建筑设计陈列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大批中外人士出席典礼,美国大使瑞恩施(Paul Reinsch)、洛克菲勒基金会代表/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麦考林(Franklin Mclean)、美国舰队司令和美国驻俄红十字会代表
期刊
山楂入药最早见于唐代,主要来源为蔷薇科野山楂,性味“酸,冷”,主治水痢.元明清时期,山楂药用品种仍以野山楂为主流,采收及加工方式的改变,使其性味转变为“酸,甘温”,用以消食健脾.随着山楂资源的不断扩大,其食用价值逐渐被挖掘,近代药用山楂主流转变为植物山楂和山里红,擅治消化不良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山楂主流药用品种的转变,导致了临床应用范围和主要产区的改变。
"如人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此话,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充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评价.金谷园是西晋大富豪石崇在洛阳依邙山、临谷水所建的一所规模宏大的花园式别墅,奇异无比,宝藏尽收,曾有"天下第一园"之称.将<本草纲目>与它相比,可见其中奥妙之多!如何走进这座令人眼花缭乱的宫殿,第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打开大门的问题,<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一书(华夏出版社出版),做的就是这项工作。
期刊
"石淋"是指淋证见有小便涩痛,尿出砂石的病证,来自于早期的"石癃".石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至宋代又衍生出"砂淋"、"沙石淋"、"沙淋"等病名.并认为"沙"者细小而松散,说明病轻而易治;"石"者略大而致密,说明病重而难消.石淋之病并非仅见于大人,小儿亦可发病,其病因大致同于成人.另有"血沙淋"一名属妇科病,与石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