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做过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记者,在餐厅里,在美食前,必须忍耐再忍耐,才能不扫朋友的兴。
一
周末,朋友们相约去一个很火的火锅店吃涮肉,在网站当主持人的漂亮妹妹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去占位,等我们到时,火锅店门口已经排了长龙的队,我们得意地冲破人群,找到妹妹坐下。她拿着菜单开始点菜:
“来份腐竹?”
“呃,最好不要,可能有吊白块。”
“那来份猪血?”
“呃,不好,病死猪太多。”
“那就改鸭血吧!”
“没看报道吗?鸭血现在大部分都是猪血冒充的。”
“我晕!那粉丝行吗?”
“别吃粉丝!吃到明胶做的假粉丝就坏了!”
“……”
妹妹被我气晕了,端着菜单,半天一个菜都没点上。“跟你吃饭太费劲了!饿死算了!”她气哄哄把菜单一扔,之前聚餐的好气氛都没了。
唉,怪我,职业病么不是?
因为做过几年食品安全的报道,朋友们都把我当成半个专家,一到饭桌上,都纷纷问我,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一开始我还正经八百、传经布道一样,朋友也小学生一般对我的每条意见都认真听讲,但时间一长,发现吃饭不再是享受,饮食文化变成了添堵文化,不但他们烦了,我也烦了。慢慢地,只有跟特熟的朋友吃饭时,我才敢挑三拣四矫情一番,知道他们能忍我。其他大多数时间,当再有人指着菜单问安不安全,我都潇洒地一挥手:没事儿,随便点!都能吃!
总不能让人以为在“民以食为天”的我们这儿(张绍刚语:不要说中国,要说我们这儿),天都靠不住了吧?!
但真实情况是,等朋友“随便点”的菜上了桌,我夹菜的筷子就开始和狄仁杰的探毒银针一样,在每个盘子前验尸——这条鱼,恐怕是避孕药喂大的,咱吃了就是为计划生育做贡献。这只蛙,煮得够熟吗?别给寄生虫当了宿主。这盘上汤金腿白菜,现在火腿的做法是不是还要加敌敌畏?白菜不会正好是那批被甲醛喷过的吧?这碗鸡汤米线,米线太白了,会不会是加了明矾,我少吃几口。唉呀,怎么点的是菊花茶,不知道很多菊花都是硫磺熏过的吗?……
脸上面无表情,筷子已经在饭桌上花样滑冰一样优雅地划出弧线,做出了投票——只扒拉几口青菜算了——但愿青菜的农药都洗干净了。
二
有朋友说我瞎得瑟臭讲究,嫌外面饭馆不放心,就该回家自己做着吃。说得容易,北京城那么大,每天还雷打不动地堵几回车,上下班路上花的时间就两三个钟头,媒体这行业下班又没个准点儿,等回到家,已经灯火阑珊,筋疲力尽,哪里还有心情和力气走进厨房开火?
就这样,整天饱一顿饿一顿的,我不堪其辱的肠胃经常罢工,因为急性胃痉挛,急诊都送了两次,老妈实在看不下去,有时就跑过来给我做几顿饭。我仔细和老妈叮嘱:蔬菜一定要用清水泡一个小时以上。水果要把洗洁精彻底冲干净,然后再用淡盐水泡一下杀菌。花生油别买小牌子的,算了,干脆就别吃花生油了,万一中奖会吃到黄曲霉素……blablabla。妈妈每次都回报我鄙夷的眼神儿:我们吃的菜不比你多多了,听说哪个是被毒死的?我只好苦笑:妈,你不知道,现在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手段高明了,时了,这些词儿都是说那些造假的那帮王八蛋的。
职业病的表现不仅是自己吃不好饭,更要命的是把一切食品都当成了嫌疑犯,遇到都要仔细审个几遍,即使有人肯为这嫌疑犯担保,也不肯信任。
这一点上,报道资历越老的同事,“病”得就更重。2011年,全国都在查瘦肉精,查了三个月、埋了几百头“问题猪”、抓起来几十个卖瘦肉精和“问题猪”的贩子以及县里的质检员后,主管部门大声宣布:瘦肉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大家可以吃上放心猪肉了。然后,我那位多年跟踪瘦肉精报道的同事就开始嘀咕了:这事儿他们说了不算,放不放心,我说了才算。同事自备了一沓专门针对“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都是瘦肉精的一种)的快速检测试纸,拿着去了超市,回来后我们问他,怎么样?能买吗?同事阴沉着脸,摇了摇头……
虽然近水楼台,我们总能知道大量食品不安全的信息,但即使掌握的线索再多,只要没有公开报道,只要没有100%坐实的证据(就是连上法院打官司都不怕的证据),也不能向外界大规模透露,否则就违背了媒体纪律,也可能扰乱行业秩序。后果你懂的,比如央视主持人赵普。
于是,我只好经常委婉地暗示爸妈:那个啥啥,不适合你们老年人吃,扔了吧。那个啥啥啥,也不要再买了,想吃我帮你们从农科院搞一点……
每天眼睛一睁、一闭,就是吃喝拉撒这点事儿,而这点事儿已经成了问题。不安全感像秒针一样,走过日子的每一分钟。很痛苦。
想起S.H.E的那首歌:“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把安全带系上……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把安全帽戴上……”可是如果对赖以维生的食品都没有了安全感,能如何是好呢?
三
确实,食品安全不好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好管,旱就管好了。这逻辑不是以原因证结果,而是以结果证结果:因为“管不好”这个结果,所以导致“不好管”这个结果。别纠结于我这个文科生的逻辑,总之,一提起食品安全,就让我想起北京交通电台那档著名的栏目“一路畅通”。在“一路畅通”播出的交通高峰时间,路从来没有畅通过,而食品,我也没有觉得非常安全过。
既然食品安全不好管,既然老百姓需要安全感,就要更多地自食其力了。
我买了豆浆机,黄豆是从乡下收来的,每天一杯,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听说自从牛奶问题曝出来后,豆浆机一度卖到脱销。
我买了豆芽机,就不用去市场上费力甄别化肥豆芽了。自己种的,虽然看上去不如外面卖的豆芽嫩白粗壮,但怎么看都漂亮。
我买了榨汁机,不是说果汁都有防腐剂和添加剂吗?咱买来新鲜水果,削去可能有农药的皮,现榨现喝,健康没问题!
我买了酸奶机,管他们说旧皮鞋做老酸奶是不是真的,咱自己做酸奶,总不会有问题。关于做酸奶的原料嘛——牛奶,买的是进口的。
说到进口牛奶,现在家乐福、沃尔玛、华联超市等等,都有专门的进口食品专柜,价格比国产食品高出不止一两个档次,但还是吸引我经常移步过去。饼干之类的进口食品我是不买的,这两天还看微博上一个主持人贴了图,说在某超市买的澳大利亚产的饼干,都过期了还摆在货架上。我只挑牛奶、果汁、蜂蜜、酱料这些。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的牛奶我都买过,价格将近是国产牛奶的三倍,味道确实和国产的有些区别,要淡一些。国产牛奶现在还有没有问题?我没有专业检测手段,无从得知,但是,唉,就这么个小体格,这个险就不冒了。
有一天,同学很郑重地打电话告诉我,他家旁边开了高端超市,里面卖的多为进口食品,只是,必须办会员卡才能消费,而卡费一年就要150块。他现在给怀孕的老婆买食材,基本都在那里买了。
150元的卡费,相当于订阅一年的报纸或杂志,我有点心疼。但换种算法,150元也就是三分之一箱汽油,或者在西单多半天的停车费,或者是医院专家号的半次挂号费。妈妈常说,吃上绝不能省钱,省下个块儿八毛的,一去医院,都得把口袋掏空了。如此想来,一狠心一跺脚,办卡去。
四
我在食品安全保卫战中的战斗力,还只限于挑和买。我还有几个朋友。比较生猛,干脆自己种地养殖,从源头就不给造假者插手的机会。
一个朋友在昌平区租了三分地,不大的一块,让退休的老爸老妈过来打理,就当锻炼身体,种了莴笋、萝卜、黄瓜、西红柿,有时候周末我们就过去摘一批,有时候她开车拉几袋子过来给大家分,绝无农药和化肥,擦擦泥就能吃。虽然算起来成本要比我办张超市的会员卡贵很多,但同事一大家子都吃得很安心,又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了田园生活,他们也乐得愿意。
还有一个某国家部委的朋友,他拉了几个同事一起,在大兴区找了一片地,雇了几位当地农户,买好种子,开垦种菜。我问:“不是传说你们吃的都是特供食品吗?”朋友笑:“有这么多部级、副部级单位,哪有那么多特供?再说了,就算我能吃上特供,老婆孩子丈母娘怎么办啊?”
还有个经商的朋友更绝,昨天给我打电话,人到山东了,去考察有机蔬菜和黑猪,要引进他们在北京包下的300亩地,开始进军绿色养殖业。他豪气冲天地说:
“从今年秋天开始,我就能开始供给哥们儿们放心肉和放心菜了!瞧好吧!”
看大家纷纷出手,各有奇招,心内不仅雀跃,又不免泛酸。
这几天,央视一套晚间热播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戏谑说:
“等哥有钱了,就拍一个《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
但愿,但愿我们只做碳水化合物,不做化学合成物。
一
周末,朋友们相约去一个很火的火锅店吃涮肉,在网站当主持人的漂亮妹妹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去占位,等我们到时,火锅店门口已经排了长龙的队,我们得意地冲破人群,找到妹妹坐下。她拿着菜单开始点菜:
“来份腐竹?”
“呃,最好不要,可能有吊白块。”
“那来份猪血?”
“呃,不好,病死猪太多。”
“那就改鸭血吧!”
“没看报道吗?鸭血现在大部分都是猪血冒充的。”
“我晕!那粉丝行吗?”
“别吃粉丝!吃到明胶做的假粉丝就坏了!”
“……”
妹妹被我气晕了,端着菜单,半天一个菜都没点上。“跟你吃饭太费劲了!饿死算了!”她气哄哄把菜单一扔,之前聚餐的好气氛都没了。
唉,怪我,职业病么不是?
因为做过几年食品安全的报道,朋友们都把我当成半个专家,一到饭桌上,都纷纷问我,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一开始我还正经八百、传经布道一样,朋友也小学生一般对我的每条意见都认真听讲,但时间一长,发现吃饭不再是享受,饮食文化变成了添堵文化,不但他们烦了,我也烦了。慢慢地,只有跟特熟的朋友吃饭时,我才敢挑三拣四矫情一番,知道他们能忍我。其他大多数时间,当再有人指着菜单问安不安全,我都潇洒地一挥手:没事儿,随便点!都能吃!
总不能让人以为在“民以食为天”的我们这儿(张绍刚语:不要说中国,要说我们这儿),天都靠不住了吧?!
但真实情况是,等朋友“随便点”的菜上了桌,我夹菜的筷子就开始和狄仁杰的探毒银针一样,在每个盘子前验尸——这条鱼,恐怕是避孕药喂大的,咱吃了就是为计划生育做贡献。这只蛙,煮得够熟吗?别给寄生虫当了宿主。这盘上汤金腿白菜,现在火腿的做法是不是还要加敌敌畏?白菜不会正好是那批被甲醛喷过的吧?这碗鸡汤米线,米线太白了,会不会是加了明矾,我少吃几口。唉呀,怎么点的是菊花茶,不知道很多菊花都是硫磺熏过的吗?……
脸上面无表情,筷子已经在饭桌上花样滑冰一样优雅地划出弧线,做出了投票——只扒拉几口青菜算了——但愿青菜的农药都洗干净了。
二
有朋友说我瞎得瑟臭讲究,嫌外面饭馆不放心,就该回家自己做着吃。说得容易,北京城那么大,每天还雷打不动地堵几回车,上下班路上花的时间就两三个钟头,媒体这行业下班又没个准点儿,等回到家,已经灯火阑珊,筋疲力尽,哪里还有心情和力气走进厨房开火?
就这样,整天饱一顿饿一顿的,我不堪其辱的肠胃经常罢工,因为急性胃痉挛,急诊都送了两次,老妈实在看不下去,有时就跑过来给我做几顿饭。我仔细和老妈叮嘱:蔬菜一定要用清水泡一个小时以上。水果要把洗洁精彻底冲干净,然后再用淡盐水泡一下杀菌。花生油别买小牌子的,算了,干脆就别吃花生油了,万一中奖会吃到黄曲霉素……blablabla。妈妈每次都回报我鄙夷的眼神儿:我们吃的菜不比你多多了,听说哪个是被毒死的?我只好苦笑:妈,你不知道,现在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手段高明了,时了,这些词儿都是说那些造假的那帮王八蛋的。
职业病的表现不仅是自己吃不好饭,更要命的是把一切食品都当成了嫌疑犯,遇到都要仔细审个几遍,即使有人肯为这嫌疑犯担保,也不肯信任。
这一点上,报道资历越老的同事,“病”得就更重。2011年,全国都在查瘦肉精,查了三个月、埋了几百头“问题猪”、抓起来几十个卖瘦肉精和“问题猪”的贩子以及县里的质检员后,主管部门大声宣布:瘦肉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大家可以吃上放心猪肉了。然后,我那位多年跟踪瘦肉精报道的同事就开始嘀咕了:这事儿他们说了不算,放不放心,我说了才算。同事自备了一沓专门针对“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都是瘦肉精的一种)的快速检测试纸,拿着去了超市,回来后我们问他,怎么样?能买吗?同事阴沉着脸,摇了摇头……
虽然近水楼台,我们总能知道大量食品不安全的信息,但即使掌握的线索再多,只要没有公开报道,只要没有100%坐实的证据(就是连上法院打官司都不怕的证据),也不能向外界大规模透露,否则就违背了媒体纪律,也可能扰乱行业秩序。后果你懂的,比如央视主持人赵普。
于是,我只好经常委婉地暗示爸妈:那个啥啥,不适合你们老年人吃,扔了吧。那个啥啥啥,也不要再买了,想吃我帮你们从农科院搞一点……
每天眼睛一睁、一闭,就是吃喝拉撒这点事儿,而这点事儿已经成了问题。不安全感像秒针一样,走过日子的每一分钟。很痛苦。
想起S.H.E的那首歌:“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把安全带系上……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把安全帽戴上……”可是如果对赖以维生的食品都没有了安全感,能如何是好呢?
三
确实,食品安全不好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好管,旱就管好了。这逻辑不是以原因证结果,而是以结果证结果:因为“管不好”这个结果,所以导致“不好管”这个结果。别纠结于我这个文科生的逻辑,总之,一提起食品安全,就让我想起北京交通电台那档著名的栏目“一路畅通”。在“一路畅通”播出的交通高峰时间,路从来没有畅通过,而食品,我也没有觉得非常安全过。
既然食品安全不好管,既然老百姓需要安全感,就要更多地自食其力了。
我买了豆浆机,黄豆是从乡下收来的,每天一杯,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听说自从牛奶问题曝出来后,豆浆机一度卖到脱销。
我买了豆芽机,就不用去市场上费力甄别化肥豆芽了。自己种的,虽然看上去不如外面卖的豆芽嫩白粗壮,但怎么看都漂亮。
我买了榨汁机,不是说果汁都有防腐剂和添加剂吗?咱买来新鲜水果,削去可能有农药的皮,现榨现喝,健康没问题!
我买了酸奶机,管他们说旧皮鞋做老酸奶是不是真的,咱自己做酸奶,总不会有问题。关于做酸奶的原料嘛——牛奶,买的是进口的。
说到进口牛奶,现在家乐福、沃尔玛、华联超市等等,都有专门的进口食品专柜,价格比国产食品高出不止一两个档次,但还是吸引我经常移步过去。饼干之类的进口食品我是不买的,这两天还看微博上一个主持人贴了图,说在某超市买的澳大利亚产的饼干,都过期了还摆在货架上。我只挑牛奶、果汁、蜂蜜、酱料这些。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的牛奶我都买过,价格将近是国产牛奶的三倍,味道确实和国产的有些区别,要淡一些。国产牛奶现在还有没有问题?我没有专业检测手段,无从得知,但是,唉,就这么个小体格,这个险就不冒了。
有一天,同学很郑重地打电话告诉我,他家旁边开了高端超市,里面卖的多为进口食品,只是,必须办会员卡才能消费,而卡费一年就要150块。他现在给怀孕的老婆买食材,基本都在那里买了。
150元的卡费,相当于订阅一年的报纸或杂志,我有点心疼。但换种算法,150元也就是三分之一箱汽油,或者在西单多半天的停车费,或者是医院专家号的半次挂号费。妈妈常说,吃上绝不能省钱,省下个块儿八毛的,一去医院,都得把口袋掏空了。如此想来,一狠心一跺脚,办卡去。
四
我在食品安全保卫战中的战斗力,还只限于挑和买。我还有几个朋友。比较生猛,干脆自己种地养殖,从源头就不给造假者插手的机会。
一个朋友在昌平区租了三分地,不大的一块,让退休的老爸老妈过来打理,就当锻炼身体,种了莴笋、萝卜、黄瓜、西红柿,有时候周末我们就过去摘一批,有时候她开车拉几袋子过来给大家分,绝无农药和化肥,擦擦泥就能吃。虽然算起来成本要比我办张超市的会员卡贵很多,但同事一大家子都吃得很安心,又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了田园生活,他们也乐得愿意。
还有一个某国家部委的朋友,他拉了几个同事一起,在大兴区找了一片地,雇了几位当地农户,买好种子,开垦种菜。我问:“不是传说你们吃的都是特供食品吗?”朋友笑:“有这么多部级、副部级单位,哪有那么多特供?再说了,就算我能吃上特供,老婆孩子丈母娘怎么办啊?”
还有个经商的朋友更绝,昨天给我打电话,人到山东了,去考察有机蔬菜和黑猪,要引进他们在北京包下的300亩地,开始进军绿色养殖业。他豪气冲天地说:
“从今年秋天开始,我就能开始供给哥们儿们放心肉和放心菜了!瞧好吧!”
看大家纷纷出手,各有奇招,心内不仅雀跃,又不免泛酸。
这几天,央视一套晚间热播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戏谑说:
“等哥有钱了,就拍一个《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
但愿,但愿我们只做碳水化合物,不做化学合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