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作中极为著名的戏剧之一,其中的很多台词都极具内涵、深入人心,成为经久回味的经典,也表现了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内心思考与变化。基于此,本文就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进行剖析,探索其在复仇之路上所表现的痛苦与挣扎。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之路;痛苦挣扎
一、复仇行动之深层动机
勿庸置疑哈姆雷特的复仇充满正义性与高贵性。二者之间很难分离开来。在哈姆雷特的人格结构中,将高贵与正义全部融入进来,并通过其言语及行为表现出来。哈姆雷特的高贵,既与生俱来,也与他的地位、身分及教养有着密切关系。在整个戏剧中,与“正义”、“高贵”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比比皆是,将哈姆雷特灵魂深处浓郁的贵族文化意识充分表现出来。
责任、义务和荣誉等观念的自觉性,是其高贵性最根本的表现。通过父王幽灵的痛诉,他意识到这场谋杀案非比寻常,有失社会常理与伦理。身为王子,其认为其所做的是利用正义的复仇,对国家法纪和社会伦理进行重新构建。所以,应当将复仇行动公开,使其充满正义与震慑力。必须确保充分的证据,在王室成员和大臣面前将叔叔绳之以法。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切困难重重。通过三位一体的仪式叔叔使自己的篡位变得合法,哈姆雷特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并成为重要的见证者。其所掌握的定罪证据不足,加上自己能力有限,很难将复仇行动更加合法化与仪式化。在复仇手段方面,他的选择具有高贵性,充分表现出他高尚的动机,更代表着他人格与心灵的高尚和纯洁,与叔叔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为其最后收获民心、重建伦理秩序奠定重要基础。
二、复仇手段之正当性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曲中,第三幕第二场的“戏中戏”与第五幕第二场的比剑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两场戏都发生在城堡大厅中,将仪式性与展示性充分表达出来,并将诗学、伦理学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哈姆雷特的内心深处,戏中戏无时无刻都在上演,并将其痛苦与得意深深扎根于持续的沉思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单是从肉体上得以体现,更是从意识观念予以表现。在传统剧目中,将叔叔杀兄篡位的环节穿插进来,这是结构中的反结构,仪式中的仪式。除了削减叔叔的自信心之外,更是以诗性正义作为前提条件,事先对其提出审判。
将戏中戏穿插进来,主要是想通过戏曲的感化作用,使叔父能够发现自己的良心,并露出一丝破绽。在叔父毫无防备的情况中,哈姆雷特未采取任何行动,将他的高贵性充分表现出来。哈姆雷特来到母亲的寝宫,企图利用责备激发出母亲的良心,充分表现出其诗性正义与高贵性、纯洁性,通过利用与高贵相反的词语,使其伦理立场与美学观念变得更加明确。复仇行动就是将污秽消除,使诗学、伦理正义的净化得以完成。
三、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
一旦说到《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第三幕第一场的独白,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文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这与作品中深沉有力的独白密不可分。在《哈姆雷特》中,很多机智、令人深思的语录,都出自哈姆雷特之口,能够引起人们对人性的反思,并积极讨论研究生命的真实意义,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他们的共鸣。通过独白,使思考愈加真实有力,也更加让我们走入哈姆雷特内心,感受其痛苦与挣扎。
在以下的解读中,以“To be or no to be”之外的两段独白作为例子。
第一段独白出现在哈姆雷特回国时间不长,出席母亲和叔叔的婚礼。当热闹的人群慢慢散去,哈姆雷特独自徘徊在空旷的大厅中,震惊于叔叔和母亲龌龊的行为。在父亲死去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母亲竟然改嫁,父亲与母亲曾经如此恩爱,然而婚礼上的母亲充满笑意,完全没有父亲离开时的痛苦模样。“这不是什么好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有口难开。”
母亲与父亲往昔的恩爱,很快便云淡风轻。世间感情如此不可靠,没有什么值得永远相信。人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使哈姆雷特想到了死亡,并发出了“觉得人世间这一套是多么的无聊、乏味、无一是处”的感慨。
在善良纯真的哈姆雷特面前,人性的黑暗与肮脏第一次显露出来,使其开始不相信忠贞、爱等美好品行,疑惑生存的价值,甚至联想到了死亡。这里他第一次想到了死亡,他的痛苦也由此展开。
在哈姆雷特遇到父亲灵魂时,便出现了第二段独白。父亲的灵魂在与哈姆雷特对话时,充满了哀怨与恼怒。知道父亲死亡的真相之后,其心中充满的愤恨与恼怒。父亲的叮嘱话语,时时在耳边响起。他在天台上发出了独白“对我一定要从我的记忆里擦去一切无所谓的记录,和过去留下来的一切印象,只要你对我下的这个训令单独的留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杂念。”他开始决定替父亲报仇,同时,人性的丑恶与阴险又一次深深打击了他,母亲良好的形象在他心中荡然无存。复仇不仅仅代表着父亲的嘱咐,更表达出哈姆雷特抵制邪恶,并对道德理想与人性的美好进行维护。
在哈姆雷特的痛苦中,大部分是由他理想的人性美好和现实中丑陋的落差,迎接怀疑生存的意义造成的,这其中也是他出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感叹缘由之一。哈姆雷特本身是善良的,因为他的犹豫与优柔寡断,一次又一次将杀父仇人放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善良和同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理想人选一次又一次破灭的时候,他拿起利剑误杀了心爱之人的父亲,在母亲误饮毒酒去世后,杀死了杀父仇人。与此同时,人性美好的光辉也消失殆尽。在克劳迪斯的剑中,他也结束了生命,所有的挣扎仇恨与愧疚也全部结束。
结语:
哈姆雷特的理想型人格,以及其理想中的人性美好以及现实中的人性丑恶都让哈姆雷特的内心陷入到痛苦与挣扎之中,让其在完成父母使命之后人性的光辉也随之陨落。莎士比亚作品通过剧本的形式反映人心的曲折变化和纠结过程,也让我们读者也为之动容,随之走入人物内心。
参考文献:
[1]王霞.《哈姆雷特》與《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J].北方文学(下旬),2017,(05):92.
[2]詹梦琦.论《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与“反复仇”[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04):55-58.
[3]范友娟,张之燕.弗洛伊德“暗恐”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6,(20):16-19+23.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之路;痛苦挣扎
一、复仇行动之深层动机
勿庸置疑哈姆雷特的复仇充满正义性与高贵性。二者之间很难分离开来。在哈姆雷特的人格结构中,将高贵与正义全部融入进来,并通过其言语及行为表现出来。哈姆雷特的高贵,既与生俱来,也与他的地位、身分及教养有着密切关系。在整个戏剧中,与“正义”、“高贵”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比比皆是,将哈姆雷特灵魂深处浓郁的贵族文化意识充分表现出来。
责任、义务和荣誉等观念的自觉性,是其高贵性最根本的表现。通过父王幽灵的痛诉,他意识到这场谋杀案非比寻常,有失社会常理与伦理。身为王子,其认为其所做的是利用正义的复仇,对国家法纪和社会伦理进行重新构建。所以,应当将复仇行动公开,使其充满正义与震慑力。必须确保充分的证据,在王室成员和大臣面前将叔叔绳之以法。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切困难重重。通过三位一体的仪式叔叔使自己的篡位变得合法,哈姆雷特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并成为重要的见证者。其所掌握的定罪证据不足,加上自己能力有限,很难将复仇行动更加合法化与仪式化。在复仇手段方面,他的选择具有高贵性,充分表现出他高尚的动机,更代表着他人格与心灵的高尚和纯洁,与叔叔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为其最后收获民心、重建伦理秩序奠定重要基础。
二、复仇手段之正当性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曲中,第三幕第二场的“戏中戏”与第五幕第二场的比剑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两场戏都发生在城堡大厅中,将仪式性与展示性充分表达出来,并将诗学、伦理学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哈姆雷特的内心深处,戏中戏无时无刻都在上演,并将其痛苦与得意深深扎根于持续的沉思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单是从肉体上得以体现,更是从意识观念予以表现。在传统剧目中,将叔叔杀兄篡位的环节穿插进来,这是结构中的反结构,仪式中的仪式。除了削减叔叔的自信心之外,更是以诗性正义作为前提条件,事先对其提出审判。
将戏中戏穿插进来,主要是想通过戏曲的感化作用,使叔父能够发现自己的良心,并露出一丝破绽。在叔父毫无防备的情况中,哈姆雷特未采取任何行动,将他的高贵性充分表现出来。哈姆雷特来到母亲的寝宫,企图利用责备激发出母亲的良心,充分表现出其诗性正义与高贵性、纯洁性,通过利用与高贵相反的词语,使其伦理立场与美学观念变得更加明确。复仇行动就是将污秽消除,使诗学、伦理正义的净化得以完成。
三、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
一旦说到《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第三幕第一场的独白,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文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这与作品中深沉有力的独白密不可分。在《哈姆雷特》中,很多机智、令人深思的语录,都出自哈姆雷特之口,能够引起人们对人性的反思,并积极讨论研究生命的真实意义,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他们的共鸣。通过独白,使思考愈加真实有力,也更加让我们走入哈姆雷特内心,感受其痛苦与挣扎。
在以下的解读中,以“To be or no to be”之外的两段独白作为例子。
第一段独白出现在哈姆雷特回国时间不长,出席母亲和叔叔的婚礼。当热闹的人群慢慢散去,哈姆雷特独自徘徊在空旷的大厅中,震惊于叔叔和母亲龌龊的行为。在父亲死去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母亲竟然改嫁,父亲与母亲曾经如此恩爱,然而婚礼上的母亲充满笑意,完全没有父亲离开时的痛苦模样。“这不是什么好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有口难开。”
母亲与父亲往昔的恩爱,很快便云淡风轻。世间感情如此不可靠,没有什么值得永远相信。人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使哈姆雷特想到了死亡,并发出了“觉得人世间这一套是多么的无聊、乏味、无一是处”的感慨。
在善良纯真的哈姆雷特面前,人性的黑暗与肮脏第一次显露出来,使其开始不相信忠贞、爱等美好品行,疑惑生存的价值,甚至联想到了死亡。这里他第一次想到了死亡,他的痛苦也由此展开。
在哈姆雷特遇到父亲灵魂时,便出现了第二段独白。父亲的灵魂在与哈姆雷特对话时,充满了哀怨与恼怒。知道父亲死亡的真相之后,其心中充满的愤恨与恼怒。父亲的叮嘱话语,时时在耳边响起。他在天台上发出了独白“对我一定要从我的记忆里擦去一切无所谓的记录,和过去留下来的一切印象,只要你对我下的这个训令单独的留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杂念。”他开始决定替父亲报仇,同时,人性的丑恶与阴险又一次深深打击了他,母亲良好的形象在他心中荡然无存。复仇不仅仅代表着父亲的嘱咐,更表达出哈姆雷特抵制邪恶,并对道德理想与人性的美好进行维护。
在哈姆雷特的痛苦中,大部分是由他理想的人性美好和现实中丑陋的落差,迎接怀疑生存的意义造成的,这其中也是他出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感叹缘由之一。哈姆雷特本身是善良的,因为他的犹豫与优柔寡断,一次又一次将杀父仇人放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善良和同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理想人选一次又一次破灭的时候,他拿起利剑误杀了心爱之人的父亲,在母亲误饮毒酒去世后,杀死了杀父仇人。与此同时,人性美好的光辉也消失殆尽。在克劳迪斯的剑中,他也结束了生命,所有的挣扎仇恨与愧疚也全部结束。
结语:
哈姆雷特的理想型人格,以及其理想中的人性美好以及现实中的人性丑恶都让哈姆雷特的内心陷入到痛苦与挣扎之中,让其在完成父母使命之后人性的光辉也随之陨落。莎士比亚作品通过剧本的形式反映人心的曲折变化和纠结过程,也让我们读者也为之动容,随之走入人物内心。
参考文献:
[1]王霞.《哈姆雷特》與《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J].北方文学(下旬),2017,(05):92.
[2]詹梦琦.论《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与“反复仇”[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04):55-58.
[3]范友娟,张之燕.弗洛伊德“暗恐”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6,(20):1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