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两所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下,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演变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两所院校物理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增加,课程丰富、类型齐全,分流课程设置是高师物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教育类课程;师范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6(S)-0007-4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从教师专业化角度看,物理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性”,既是物理学科专业教育,又是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既有“学术性”,又有“师范性”。
对于未来的教师,“学术性”解决的是师范生成为教师后“学到了什么”和“将来教什么”的问题;而“师范性”解决的是师范生成为教师后“如何施教、怎样育人”的问题。
高师课程一般由三类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作为高师课程中的一大板块,是旨在使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而开设的系列课程[2]。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是高师专业“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教育类课程由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构成[3]。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高师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高师院校普遍轻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育学科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只有7%左右[4]。教育类课程开课数目少,学时少,学分少,大多数师范院校基本上还只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时间少,一般只有6至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离教师专业化理论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家都在呼吁加强高师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以培养师范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较强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但实践中,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是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具体情况又怎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两所高师院校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1 两所高师院校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的个案研究
笔者收集了重庆市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两所高师院校物理师范专业近几年的培养方案,对培养方案中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
1.1 西南大学物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近几年发展变化分析
笔者收集了西南大学物理师范专业1999级、2002级、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制定的培养方案共6份,因2000级、2001级使用的是1999级制定的培养方案,2003级使用的是2002级制定的培养方案。
2000级培养方案中教育类必修课程有四门:教育学(3个学分)、心理学(3个学分)、物理教学论(4个学分)、教育实习(8个学分),共18个学分。专业任选中有物理学史、中学物理疑难问题解析、中学物理奥赛、物理教育测评、现代教育技术等可供选择的教育类课程。
2002级培养方案中,将教育类必修课从专业必修课中单列出来,有教师口语(1个学分)、教育学(3个学分)、心理学(3个学分)、物理教学论(4个学分)、教育实习(8个学分),共19个学分。专业任选课明确提出是由物理教育方向与基础理论方向构成,有18个学分的要求。物理教育方向的课程相当丰富,而且实践运用性强,与中学物理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开设有中学物理专题分析、物理教育测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学物理奥赛等课程。 全文查看链接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教育类课程;师范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6(S)-0007-4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从教师专业化角度看,物理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性”,既是物理学科专业教育,又是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既有“学术性”,又有“师范性”。
对于未来的教师,“学术性”解决的是师范生成为教师后“学到了什么”和“将来教什么”的问题;而“师范性”解决的是师范生成为教师后“如何施教、怎样育人”的问题。
高师课程一般由三类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作为高师课程中的一大板块,是旨在使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而开设的系列课程[2]。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是高师专业“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教育类课程由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构成[3]。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高师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高师院校普遍轻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育学科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只有7%左右[4]。教育类课程开课数目少,学时少,学分少,大多数师范院校基本上还只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时间少,一般只有6至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离教师专业化理论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家都在呼吁加强高师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以培养师范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较强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但实践中,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是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具体情况又怎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两所高师院校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1 两所高师院校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的个案研究
笔者收集了重庆市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两所高师院校物理师范专业近几年的培养方案,对培养方案中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
1.1 西南大学物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近几年发展变化分析
笔者收集了西南大学物理师范专业1999级、2002级、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制定的培养方案共6份,因2000级、2001级使用的是1999级制定的培养方案,2003级使用的是2002级制定的培养方案。

2000级培养方案中教育类必修课程有四门:教育学(3个学分)、心理学(3个学分)、物理教学论(4个学分)、教育实习(8个学分),共18个学分。专业任选中有物理学史、中学物理疑难问题解析、中学物理奥赛、物理教育测评、现代教育技术等可供选择的教育类课程。
2002级培养方案中,将教育类必修课从专业必修课中单列出来,有教师口语(1个学分)、教育学(3个学分)、心理学(3个学分)、物理教学论(4个学分)、教育实习(8个学分),共19个学分。专业任选课明确提出是由物理教育方向与基础理论方向构成,有18个学分的要求。物理教育方向的课程相当丰富,而且实践运用性强,与中学物理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开设有中学物理专题分析、物理教育测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学物理奥赛等课程。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