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中,诗歌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诗歌是教材的一大亮点。因此本文研究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诗歌教学实践与方法,并对未来的教学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8-0010-01
随着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意识到诗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足,同时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这是由于我们在使用教材中没有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一、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册诗歌单元的整体认识
诗歌单元作为传统文化素养蕴含最充分的部分在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出了清晰的脉络。必修教材一至五册共选诗歌27首,其中现代诗歌4首,古代诗歌23首,占全部选文的25%(人教版教材五册共选诗歌作品109首)。
其中必修教材一是现代诗歌,必修教材二至四为古代诗歌,必修教材五未涉及。在精选的23首占代诗词中,作者涉及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自居易、李商隐、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11人,并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覆盖面较广,旨在以最优秀的诗作完整体现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一楚辞一汉乐府一魏晋诗一唐诗一宋词”的发展脉络。通过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比较分析得知,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在诗歌学习方面出现螺旋式旋转上升的过程,必修教材重在诗歌感性识记与积累,选修教材重在理性理解与鉴赏。只有在必修教材量的积累上才有选修教材理性的思考与攀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必修教材一至四册的诗歌单元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通过“增、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与理解;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诗歌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价变革学习方式。
二、人教版高中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方向
(一)解读方式的创新对于新课程的改革,对于诗歌在教学中的解读模式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教学工作者太拘泥于诗歌字面的意思而使得其生硬,让学生的知识汲取过程机械化,缺乏对诗歌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对诗歌的理解不透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了其精神内涵,而忽视诗歌在创作过程中的相关因素,造成在诗歌爱好者中人才的流失。根据新课程“高中语文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学识和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的需要去持续深化的体系,绝非是一日之功。因此,语文中教师无意识对诗歌知识的弱化是不合理的。在实际的诗歌教学里,还是要在从中加大知识的含量,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在学习中全面合理地运用。
(二)人文内涵的解读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它的人文内涵与情感领悟都是有层次的。而能在广大的作品中被选入教科书作为流传的典范,恰好验证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如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它是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因为了解了这首诗在那个时代所处的特殊意义,所以我们被那种伟大的爱国思想所感动。因此,要明白使人所带有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从它的情趣、意境、品味着手,发现文件所隐藏的信息,从而透彻解读作者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如果认识不足,或者单纯依照苏教的模式来屈从于对专题的学习,就会缩减文章所体现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典教育价值和涵养功能的发挥。
(三)诗歌读写的训练诗歌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区分改革的重点与内涵。语文是离不开训练的。例如教育专家钱梦龙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文阅读实践。这里,训练是实践的重点。而这里讲的训练有别于传统意义,其应该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语文素养的增长以及精神苛求相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综合能力。
三、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通过“补、增”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教材以必修教材为核心,增补语文读本和配套辅助练习册的内容,对诗歌单元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把诗歌的类型整合成一类,把表达的思想整合成一类,把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作为一类,这样就把整个单元都联系起来了。教师根据学生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讲解,能够得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诗三首》选材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到曹操的《短歌行》再到《归园田居》,将导学中的《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补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的普通情感,让学生理解其现实主义风格。
2.采用形成“吟咏垣鉴赏垣背诵”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诗歌的教学实践就是一节课40分钟,怎么才能上出诗歌的效率呢?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作“一二一”教学方法。“一二一”教学方法主要是将课堂四十分钟进行切割,使每个时间段都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效率,在各个时间段选择吟咏或鉴赏或背诵的学习方式。诗歌主要以言情方式居多,情感的载体往往是通过相关的物象来转达,从诗歌当中找到物象是鉴赏的第一步。第二步试图描绘诗歌中的意境,用主观的情感倾向进行描述,第三步挖掘诗人在诗歌当中隐藏的情感,这个环节占用课堂二分之一的时间。我们通常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去吟诵,反复体会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在什么情况下来进行创作的,对理解诗歌整个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占据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最后的一个四分之一的部分应该留给学生进行自由的背诵,课堂中老师大胆地退一个身位,留给学生一席之地,往往就是独立自主的开始。目的在于力求上完一节课就有一首诗牢记在心里的效果。
3.发挥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态度分成几个小组,5至6人一组为宜,有学习强和学习弱的一组,这样每个小组水平就相当,大家可以对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能够理解再去问老师。在学习完一篇新的詩歌,大家可以相互抽查背诵的情况,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对每个小组进项总结,比比哪个小组表现是最好的,这样形成了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不仅是自己诗歌鉴赏水平提高了,也带领同一组的同学一起提高。
四、小结
要结合新课程的改革教学实践,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单元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引导学生为主,讲解为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对整篇诗歌有充分的理解,进而再深一步分析作者当时创作诗歌的背景和寄托的情思。教师应该通过强化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变革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和探索为诗歌教育有效性提供借鉴,开启诗歌学习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洪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13(9).
[2]韩世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与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上), 2013(5):35-3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8-0010-01
随着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意识到诗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足,同时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这是由于我们在使用教材中没有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一、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册诗歌单元的整体认识
诗歌单元作为传统文化素养蕴含最充分的部分在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出了清晰的脉络。必修教材一至五册共选诗歌27首,其中现代诗歌4首,古代诗歌23首,占全部选文的25%(人教版教材五册共选诗歌作品109首)。
其中必修教材一是现代诗歌,必修教材二至四为古代诗歌,必修教材五未涉及。在精选的23首占代诗词中,作者涉及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自居易、李商隐、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11人,并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覆盖面较广,旨在以最优秀的诗作完整体现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一楚辞一汉乐府一魏晋诗一唐诗一宋词”的发展脉络。通过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比较分析得知,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在诗歌学习方面出现螺旋式旋转上升的过程,必修教材重在诗歌感性识记与积累,选修教材重在理性理解与鉴赏。只有在必修教材量的积累上才有选修教材理性的思考与攀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必修教材一至四册的诗歌单元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通过“增、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与理解;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诗歌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价变革学习方式。
二、人教版高中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方向
(一)解读方式的创新对于新课程的改革,对于诗歌在教学中的解读模式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教学工作者太拘泥于诗歌字面的意思而使得其生硬,让学生的知识汲取过程机械化,缺乏对诗歌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对诗歌的理解不透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了其精神内涵,而忽视诗歌在创作过程中的相关因素,造成在诗歌爱好者中人才的流失。根据新课程“高中语文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学识和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的需要去持续深化的体系,绝非是一日之功。因此,语文中教师无意识对诗歌知识的弱化是不合理的。在实际的诗歌教学里,还是要在从中加大知识的含量,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在学习中全面合理地运用。
(二)人文内涵的解读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它的人文内涵与情感领悟都是有层次的。而能在广大的作品中被选入教科书作为流传的典范,恰好验证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如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它是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因为了解了这首诗在那个时代所处的特殊意义,所以我们被那种伟大的爱国思想所感动。因此,要明白使人所带有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从它的情趣、意境、品味着手,发现文件所隐藏的信息,从而透彻解读作者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如果认识不足,或者单纯依照苏教的模式来屈从于对专题的学习,就会缩减文章所体现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典教育价值和涵养功能的发挥。
(三)诗歌读写的训练诗歌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区分改革的重点与内涵。语文是离不开训练的。例如教育专家钱梦龙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文阅读实践。这里,训练是实践的重点。而这里讲的训练有别于传统意义,其应该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语文素养的增长以及精神苛求相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综合能力。
三、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通过“补、增”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教材以必修教材为核心,增补语文读本和配套辅助练习册的内容,对诗歌单元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把诗歌的类型整合成一类,把表达的思想整合成一类,把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作为一类,这样就把整个单元都联系起来了。教师根据学生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讲解,能够得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诗三首》选材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到曹操的《短歌行》再到《归园田居》,将导学中的《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补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的普通情感,让学生理解其现实主义风格。
2.采用形成“吟咏垣鉴赏垣背诵”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诗歌的教学实践就是一节课40分钟,怎么才能上出诗歌的效率呢?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作“一二一”教学方法。“一二一”教学方法主要是将课堂四十分钟进行切割,使每个时间段都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效率,在各个时间段选择吟咏或鉴赏或背诵的学习方式。诗歌主要以言情方式居多,情感的载体往往是通过相关的物象来转达,从诗歌当中找到物象是鉴赏的第一步。第二步试图描绘诗歌中的意境,用主观的情感倾向进行描述,第三步挖掘诗人在诗歌当中隐藏的情感,这个环节占用课堂二分之一的时间。我们通常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去吟诵,反复体会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在什么情况下来进行创作的,对理解诗歌整个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占据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最后的一个四分之一的部分应该留给学生进行自由的背诵,课堂中老师大胆地退一个身位,留给学生一席之地,往往就是独立自主的开始。目的在于力求上完一节课就有一首诗牢记在心里的效果。
3.发挥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态度分成几个小组,5至6人一组为宜,有学习强和学习弱的一组,这样每个小组水平就相当,大家可以对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能够理解再去问老师。在学习完一篇新的詩歌,大家可以相互抽查背诵的情况,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对每个小组进项总结,比比哪个小组表现是最好的,这样形成了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不仅是自己诗歌鉴赏水平提高了,也带领同一组的同学一起提高。
四、小结
要结合新课程的改革教学实践,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单元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引导学生为主,讲解为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对整篇诗歌有充分的理解,进而再深一步分析作者当时创作诗歌的背景和寄托的情思。教师应该通过强化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变革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和探索为诗歌教育有效性提供借鉴,开启诗歌学习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洪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13(9).
[2]韩世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与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上), 2013(5):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