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家族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二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之后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的夏尔·戴高乐。戴高乐被法国人称为“戴高乐将军”。更多人认为,他是法兰西贡献给世界的一位伟人。

几个世纪的贵族


  虽然在法国贵族历史中没有记载,但戴高乐将军的祖父称,戴高乐家族源于一个古老的中世纪贵族家庭。到了15世纪,一位名叫梅西尔·戴高乐的家族成员曾带领人马在诺曼底地区抵抗英国军队,他麾下的部队被称为“戴高乐连”。16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授予家族成员加斯帕尔·戴高乐骑士勋章,这枚荣誉勋章用来奖励在战争中立下功勋的法国公民。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家族另一位祖先让·巴普蒂斯特·菲利普·戴高乐担任巴黎法院律师。其后,他到拿破仑大军的邮政部门任职,并升任高官,成为法国新贵族。他的儿子便是戴高乐将军的祖父朱利安·戴高乐。
  1835年,朱利安与约瑟芬·马约缔结婚姻,这在当时是一桩有趣的婚事。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阶级观念,是一个贵族家庭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结为姻亲;另一方面,这也是史学家和作家结为眷属。朱利安是研究巴黎历史的学者、中世纪文字专家。马约则是才华超群的女性作家,这在19世纪的法国极为罕见。至今,她的著作在法国国立图书馆的目录中仍占有8页。
  这对文史学家夫妇育有3个儿子。长子夏尔继承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的传统,写了一部关于19世纪凯尔特人的著作,甚至梦想建立全世界的凯尔特人联盟。次子朱尔是杰出的昆虫学家,著有《法国膜翅目总目》,书中收进了5000种胡蜂和蜜蜂。老三亨利便是戴高乐将军的父亲,他选定了军人作为自己的职业。
  1890年,戴高乐将军出生在这个军人家庭。他还有三个兄弟和一个姐姐,父亲沿袭家族传统,从小对几个孩子严格教育,耻辱与光荣、信念与宗教、国家与民族交替成为一家人餐桌上谈论的话题。与他的兄弟姐妹相比,小戴高乐更有独立意识,更富有想象力,更有抱负。家人们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所有的游戏,无论是智力游戏还是体力游戏,无论是玩锡兵大战还是捉迷藏,都是由他来组织和指挥。

基因中的民族主义


  戴高乐曾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写道:“父亲是个有见解、有学问、思想正统、视法兰西尊严高于一切的人。”1908年,18岁的戴高乐决定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军官。1909年,戴高乐被法国圣希尔军校录取。3年后,戴高乐毕业,考试成绩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评语是:“未来的优秀军官”。
  1912年,戴高乐被派到著名的第33步兵团任少尉,后参与一战,第一次经历战火的洗礼。1916年3月,在法国对德国的战役中,戴高乐受伤被俘,被囚于德国南部地区的战俘营。
  当时被俘虏的法国人有40多万,很多人暗自庆幸能借此远离战争和硝烟,戴高乐却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他全身心沉迷于“越狱计划”。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屡教不改的一根筋”。他在监狱里公开搞了许多讲座,有关于历史专题的、军事指挥的、德国文化的,暗地里却办了一所真正的“越狱学校”。他的儿子菲利普回忆,讨厌干手工活的戴高乐在狱中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仿造钥匙,把军服染成老百姓衣服的颜色,伪造通行证,拆墙砖,锯栏杆。
  有一次,戴高乐锯断了监狱窗户的铁条,用绳子滑出去,重新染了衣服颜色,粘了假胡须,换上德国平民的打扮,从容地跟哨兵们道了晚安,在他们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戴高乐老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会浮现出笑容,“我们不但获得了自由,还耍了敌人。”但不幸的是,有人看到他从窗户滑下去后将他告发,结果戴高乐在火车里被捕。
  这样的逃亡经历共有五次。在监狱的两年零八个月里,戴高乐没有一天放弃过逃出去的念头,直到1918年11月11日停战,才得以重获自由。之后,戴高乐作为志愿者在波兰执行军事任务,其后又回到法国,1937年擢升为上校。
  1939年,希特勒摁下战争按钮,毫无戒备的法军一触即溃,法国政府宣布停战。而戴高乐则唱起反调,他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著名的6·18讲话:“我是戴高乐……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烈火不能熄灭,也决不会熄灭!”二战期间,戴高乐在对外关系中凡涉及法国利益的问题上,都表现出“高大的强硬者形象”。他号召国土遭沦陷的法国人民团结起来,坚决抗击纳粹德国的侵略,被称为著名的“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8月,巴黎解放,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部队随同盟军向巴黎挺進,并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接受德国军队投降书。
  家族基因为戴高乐将军的一生定下了浓烈的民族主义基调。战后,戴高乐主政法国期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霸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形成了“戴高乐主义”,这也成为现代法国的精神支柱。难怪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在宣布戴高乐死去的时候,这样叹息:“戴高乐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在法国人心中,戴高乐甚至戴高乐家族都是为法兰西而生的人。有两张照片让人感慨颇深。一张拍摄时间为二战期间某一年法国国庆节,法国民众围在无名将士碑周围,沉浸在悲哀中,照片上写着:戴高乐,我们听到你的话了,我们在等待你。另一张是被路人献满鲜花的坟墓,里面沉睡着戴高乐的母亲。戴高乐发表6·18讲话时,她激动地说道:“他是我的儿子啊!”一个月以后她便去世了。德军禁止在她的墓碑上刻名字,只是简单地在上面编了个号码。但整个战争期间,前往她墓地献花的人从未间断过。

戴高乐家族的老宅


  在法国科隆贝双教堂村有一栋二层小楼,曾是戴高乐将军与夫人的居住场所之一。他们还为其取名为“拉布瓦瑟里”。
  至今,“拉布瓦瑟里”仍归戴高乐家族所有。这座有14个房间的乡间别墅坐落在广阔的田野中,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走进盘满爬山虎的静谧二层小楼,每个房间的陈设仍保持着当年戴高乐时期的样子。屋子里没有奢华的装饰品,但陈列着众多各国友人赠送的珍贵礼品。房间的线条硬朗清晰,几乎见不到雕花、刺绣或画作,但仍能从柔软的地毯和保养得当的沙发上看出主人流露出的感情。   位于房屋拐角处的六边形房间,是戴高乐当年的办公室。从房间明亮的大窗向外望去,是一片平坦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一片法国典型的小灌木丛,蓝天上朵朵白云缓缓飘过。据介绍,这是整栋房子风景最优美,也是戴高乐最爱的地方。
  这栋小楼还承载著戴高乐将军与女儿的记忆。戴高乐的小女儿安娜·戴高乐患有唐氏综合症,先天智力障碍。每到假期,戴高乐将军夫妇便带着安娜来此休养。直至1948年,20岁的安娜因患肺炎,在这里离世,死在了父亲的怀里。举办葬礼的时候,戴高乐说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了。”
  安娜去世前后,戴高乐发起法兰西人民联盟。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969年,他辞去总统一职,带着夫人伊冯娜重新回到拉布瓦瑟里生活。1970年,戴高乐在这里去世,葬在了女儿安娜身边。

家族老人回忆与毛主席会面


  除小女儿安娜,戴高乐将军夫妇还生育了两个孩子。大女儿伊丽莎白嫁给了戴高乐信赖的副官德布瓦西厄。儿子菲利普·戴高乐是一名军人,言谈举止与父亲极为相似。1940年,19岁的菲利普入伍成为海军士兵,40年的军旅生涯里,他身经百战,直至1980年,在海军总监岗位上卸任,此后,又进入政界任职至2006年。
  菲利普·戴高乐夫妇共生育了4个儿子,大儿子夏尔·戴高乐(与戴高乐将军重名)是一名商业律师,次子伊夫·戴高乐自国家行政学院毕业后,成为世界能源巨头法国苏伊士集团的秘书长。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在巴黎参观戴高乐基金会,见到了戴高乐将军次子伊夫。伊夫身高约1.9米,言谈谦逊,全无顽固子弟做派。据说,戴高乐姓氏的人都遗传了家族的高个子,大都从事与家族一脉相承的工作,比如公务员、律师……
  戴高乐将军的侄子贝尔纳·戴高乐年逾九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1964年,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时,贝尔纳受戴高乐任命来到北京,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回忆起半个世纪前与毛主席的见面,年过九旬的贝尔纳·戴高乐仍旧非常激动:“当时《人民日报》上登了这么大一幅照片呢。”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他说当年自己谨言慎行,“国家大事,不可乱来”。但最后他还是小心翼翼地问:“我能把我们的谈话报告给戴高乐将军吗?”毛主席说:“这就是我让你来的原因。”
  戴高乐家族中的这份中国情缘持续到了戴高乐将军的第四代。贝尔纳的儿子海谧·戴高乐也来到中国发展,在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上海办事处任职。海谧·戴高乐的儿子与一位北京女孩喜结良缘,还生下了一位中法混血的小戴高乐。
  如今,戴高乐家族在法国的分支不多,如果遇到叫戴高乐的法国人,多多少少能同戴高乐将军搭上亲戚关系。但他们处事低调,从不谋求特权,这一点迥异于其他政治世家或豪门之后。
其他文献
巴巴多斯岛是位于加勒比海与大西洋边界上的独立岛屿国家。墓地棺材移动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这里一个的“未解之谜”。   传说还是传奇?   一旦自然解释被排除,那留给我们的当然是超自然的解释。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东西,从鬼(加勒比杜比)到诅咒、精灵、精神动能都可能移动了棺材,这些都有相同的证据。相信超自然力的人开始用幽灵鬼怪来解释。他们认为戈达德夫人是忍受不了托马斯·蔡斯先生的折磨而自杀的,他们的魂魄
莫斯科的美术系毕业生Inna Kondratenko喜欢收集形态各异的石头,然后把它们画成动物。这些动物看起来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  Inna是一名插画家,大约8年前,她无意间看到一位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这位知名艺术家将动物画在石头上,将动物的美和独特个性展现得活灵活现。从那时起,Inna就受到啟发,她觉得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总想做些什么让更多的人亲近自然。在她的眼中
一   李白明明是个以诗文闻名于世,“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怎么又和武功高手扯上关系了?   话说李白自五岁开始就读书识字,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但他可不是一个只会埋头苦读的文弱书生,他擅骑射,更热爱武术,年轻时就渴望能以武功名震江湖。若放到现在,就是电影《古惑仔》系列看多了,自己也想当威风凛凛的“老大”的“中二”学生。想当“老大”,可不是光读书就能成的,当然得练就一身惊人武艺,
俄罗斯的老师们,习惯把坐在教室里最偏远角落的学生称为“那个坐在堪察加的同学”,所谓“勘察加”,即“最偏远的角落”之意。勘察加距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有9个时区,其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世界第二大没有与外界以公路相连的城市。   勘察加夹在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之间,狭长、荒凉、偏远,鲜为人知,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体验到真正的丛林生活。1   勘察加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在山丘之上,四面环火山,没
俄罗斯人的名字是由3部分组成,依次是名字 父称 姓。如果是男人,姓的词尾就是洛夫(lov),如果是女人,就在后面加一個a,变成了洛娃(lova)。女人如果嫁人了,还要改随夫姓。在古代,俄罗斯人取名比较随意,任何一个词都可以用作人名。这一现象随着10世纪末东正教传入俄罗斯成为国教后而改变。按照教会规定,孩子的名字就是洗礼当天或者从出生到洗礼日那几天所祭拜的神的名字。但是因为孩子多而神少,绝大部分孩子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西非国家毛里求斯,女性以肥胖为美,当地男子也以娶肥胖女子为荣。为了嫁得更好,女孩们从孩提时代就被迫进食,适婚年龄的女孩还会被送到专门的“增肥营”增肥。  报道称,在毛里求斯,女孩们最早从8岁开始就要开始增肥“事业”,家长们通常都是通过强迫女孩们尽可能多的吃东西(当地人称“填喂”)以达到增重目的。而当女孩们达到结婚年龄时,许多女孩还会被送到位于沙漠中的“增肥营”集中增肥。在
提起暴龙,人們总是能想起这个种群中最著名的代表 一“霸王龙”,将它与“暴君”、“霸主”、统治者”等一系列威风凛凛的词汇联系在一起。难道暴龙就没有没有弱点吗?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暴龙也一样,它们不仅有强大、霸气的一面,也有相对脆弱之处,只是这一面往往容易让公众忽视。那么我们就来揭示一下暴龙鲜为人知而又真实的“另一面”吧。   短命的“暴君”   暴龙虽然是恐龙家族中的王者,但它们却是出了名的短
光速是速度的極限?你的身休是你自己 的?我们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些我们 深信不疑的科学事实却是错的!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5个错误的科学“事 实”。光速无法超越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越光速。但这只是发生在真空或者接近真空的空问里的情况。在特殊的情 况下,乌龟都可能爬赢光。这一切 取决丁媒介。  当光通过玻璃或者水时,它的 速度会减慢约三分之一,但这个速 度还是
古人是否还活在百慕大海底  目前,对百慕大之谜的探索正在同对“大西国”遗址的寻找结合起来。“大西国”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体著作中为后世留下的千古疑谜。世世代代的人们曾望洋兴叹:命运悲惨的“大西国”究竟葬身何处水域呢?  相传9000年前,“西海”中有一块巨大的陆地,这就是“大西国”所在的亚特兰蒂斯大陆。陆上风光秀丽,物产富饶,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人民生活富足,强大的军队威震
透视装的鼻祖原来是中国   你以为只有现代人穿透视装?远在古时候,人们就穿上了,而且其中不缺乏男士。   《北齐校书图》表现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人校勘五经诸史的故事。在画面中,不难发现有四位士大夫坐在榻上,一位在展卷沉思,一位在执笔书写,另一位想要离席,被旁边的另一个士大夫挽留。认真端详这幅画,画中人物个个神情生动。从士大夫的服饰可看出当时是盛夏,他们都披纱而坐,衣服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