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成长十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其作用的发挥。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在很多地方,县域经济十分活跃,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地方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思维。
建立以促进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实习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当前形势下人才引进工作的创新之举,它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企业选拔人才服务的学校以外的教学基地。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参加多次教学实习,尤其是在毕业年级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建立实习基地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而言是一个三赢的计划。
浙江省慈溪市位于东海之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一个具有区位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2006年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12位,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5位,人均GDP达到5600美元。近年来,慈溪的外贸出口势头强劲,年增长率达到30%左右,与外贸人才缺乏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为加强高层次外贸人才的引进工作,慈溪市政府领导亲自安排,慈溪市人事局及其下属的人才服务中心于2003年到全国各地调研,并于2004年2月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有关经济管理类学院签定了《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暨人才智力引进协议》,对到慈溪实习的本科学生给予资助。2005年开始,慈溪市人才服务中心通过慈溪人才网设置接收高校本科毕业生到慈溪实习的专栏,面向全国开放。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学校组织相应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到慈溪市的外贸企业、民营企业实习,通过近两个月的毕业实习,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对用人单位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慈溪市承担了实习学生的来往路费和生活补助。五年来,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为慈溪引进本科毕业生251名,为慈溪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实习基地对人才引进的特殊意义
1.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实质性扩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一是感到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二是感到简单的招聘会形式难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据调查,高达52%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可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问题的根源不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而是缺乏获得积累工作经验的培训机会,实习基地可以提供这种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认识到的一个意义。企业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应聘者,并从中筛选到自己满意的员工。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在实习期间动手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在其自愿的前提下,毕业后接纳为正式员工。
2.完善企业的社会形象
一些企业将难以招到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所需人才归咎于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钩以及学生只会读死书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现在的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职业意识,他们年轻、可塑性强、富有创新精神,这正符合企业的成长与竞争的需求,但是他们在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尤其是实际工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而这个缺口的弥补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实习期是企业与实习生进行初次接触的阶段,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相互了解、考察的过程。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这段时期企业与实习生的相互认识对日后双方进一步建立劳动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由于招募实习生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校园招聘过程中,无形地就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作用,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企业和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双方都期望通过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企业希望在同高等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高等学校也希望通过与企业公司的合作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人才是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是最大的互利。利用实习的机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岗位锻炼,学生可以获得切实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途,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招聘工作和岗位安排打好了基础。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难点
1.社会和企业为实习安排的空间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同一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接收实习生的单位数量却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就造成实习难。实习问题其实就是就业问题,只不过实习是一个短期的就业罢了。有些公司从事的是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需要的是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招收实习生,既要花人力、物力,又要在两三个月时间里使学生学到相关的技能,难度比较大;有些实习单位像证券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受到规模、场地、办公条件的限制,要兼顾员工的正常工作,留给实习生的空间很小;生产制造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加工实践必然提高成本;一些企业理解实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生产任务,开放实习存在现实压力;另外,担心泄露商业秘密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些单位以前接收的实习生在企业期间的不良表现印象深刻,对实习工作产生心理拒斥。
2.企业与学校在实习的落实上缺乏对接
国外一些知名公司把接收学生实习当作延揽人才的一种手段,而国内一些企业出于与学校的关系或个人的关系接收了实习生,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应付,甚至让实习生干一些端茶倒水的事情,使实习变了味,学生一两个月下来不但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反而会耽误宝贵的时间。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把实习当成一种制度,实习生的安排、使用等问题,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设计。实际上,把实习生安排好了,不论是对实习者本人还是企业都是一种效率。但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成为双方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浪费时间,没有收益,还不如不实习。对于企业来说,接收实习生,可能给企业生产添乱。于是,这种实习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3.学校发展实习基地的能力有限
高校从自身的责任出发,大都在努力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部分企业认识和理解到实践教学基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发现和吸纳优秀人才的便捷性和对企业成本节约的经济性,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与广泛交流。但是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自身所拥有的企业资源是有限的,接触较多的单位大部分只局限在本校优势学科所在的行业里。前几年合并扩招之后,全国各地的大学都打起了创办综合性大学的旗号,很多以前的工科大学办起了文科,文科类大学开始引进工科、理科,这些新增的学科实力不是很雄厚,还谈不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广泛联系。毕业的学生不只是就业困难,即便只是希望得到一个短暂的实习机会的想法,也越来越难以实现。高校扩招带来“僧多粥少”的局面,实习岗位自然也就成了稀缺资源。
三、实习基地建设的特殊要求
1.学校教学安排的弹性
学校教学安排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但就实习基地的运行而言,不能只按照既有的教学计划去安排实习单位、岗位和时间。企业要强调进人的专业对口性、及时性,也就是说企业都是希望能在最需要的时间引入最需要的人才,而学校如果一味地追求执行教学计划,往往会使教学计划的实习安排落空,教学安排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实习安排既要服从教育规律,安排在一定课程学习之后,选择基本满足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实习单位,又要根据实习单位的工作进度和安排适当调整实习时间、岗位和内容,就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本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的,修订教学计划,将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链条,既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又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2.校企合作的长期性
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找到一条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资源,学校则应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智力的优势是明显的,而这恰恰又是企业碰到的难题。企业和学校合作,学校利用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当派员工对学生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必要的实习,实现实习的目的;作为学校来说,可以提供培训场地及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咨询,对企业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免费宣传,优先推荐企业所需的毕业生等。
3.实习功能的拓展性
根据从企业反馈的信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比如毕业的学生在策划书甚至一个简单的申请报告的撰写上还存在语句不通的情况,至于毕业生的流动率高、敬业精神不足等情况就更加突出。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训练和学习以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不可忽视。比如解决学生敬业、团队精神的问题,单靠课堂是没法解决的,这要求学生到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具体的工作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实习内容一定要丰富,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实习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与实习基地的运行有关的各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实习基地应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实施,学校组织”的运行模式。
1.政府主导
建立实习基地,涉及到学校、职能部门、企业,有人员安排、经费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主导。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具有人才的最大需要,但容留实习生的专业面和人数十分有限,让一个个的企业直接与学校联系合作,效率和效益都是比较低下的。地方政府有服务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同时具有有力的行政资源,政府主导是实习基地正常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根本保障。
2.部门协调
实习基地的运转,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众多的学生离开学校,分散到各个企业,出现一些临时性的问题是必然的,需要与当地有关部门、企业和学校的协调。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不宜直接由政府直接管理,否则,会较大地影响政府工作的效率。现在的地方政府都设有人才交流与服务中心,他们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与地方企业的广泛联系,可以很好地成为学校与地方联系的纽带。这些部门工作的成效是决定实习基地高效运转的关键。
3.企业实施
实习的具体内容都是在企业完成的。学生基本来自外地,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需要企业保障,学生的实习任务能否切实完成也有赖于企业的支持。实际上,企业是实习基地运行的重要的受益方,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和成长发展的基础,通过接纳学生实习,比参加招聘会的方式更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引进上的失败,避免企业的损失。同时,使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文化和基本制度,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接受度,提高企业引进优秀人才的成功率。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做好大学生的实习工作。企业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实习基地取得实效的基础。
4.学校组织
落实学生的实习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都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一要积极宣传和促成实习基地的建立,二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做好企业的推介和实习的组织工作,三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学校在实习前期的准备动员工作和相关管理制度、教育活动的配合,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就业取得成果,基地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提。
(作者单位:陆啸峰 慈溪市人才服务中心
沈春华 武汉理工大学)
建立以促进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实习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当前形势下人才引进工作的创新之举,它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企业选拔人才服务的学校以外的教学基地。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参加多次教学实习,尤其是在毕业年级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建立实习基地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而言是一个三赢的计划。
浙江省慈溪市位于东海之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一个具有区位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2006年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12位,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5位,人均GDP达到5600美元。近年来,慈溪的外贸出口势头强劲,年增长率达到30%左右,与外贸人才缺乏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为加强高层次外贸人才的引进工作,慈溪市政府领导亲自安排,慈溪市人事局及其下属的人才服务中心于2003年到全国各地调研,并于2004年2月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有关经济管理类学院签定了《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暨人才智力引进协议》,对到慈溪实习的本科学生给予资助。2005年开始,慈溪市人才服务中心通过慈溪人才网设置接收高校本科毕业生到慈溪实习的专栏,面向全国开放。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学校组织相应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到慈溪市的外贸企业、民营企业实习,通过近两个月的毕业实习,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对用人单位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慈溪市承担了实习学生的来往路费和生活补助。五年来,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为慈溪引进本科毕业生251名,为慈溪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实习基地对人才引进的特殊意义
1.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实质性扩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一是感到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二是感到简单的招聘会形式难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据调查,高达52%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可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问题的根源不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而是缺乏获得积累工作经验的培训机会,实习基地可以提供这种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认识到的一个意义。企业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应聘者,并从中筛选到自己满意的员工。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在实习期间动手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在其自愿的前提下,毕业后接纳为正式员工。
2.完善企业的社会形象
一些企业将难以招到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所需人才归咎于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钩以及学生只会读死书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现在的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职业意识,他们年轻、可塑性强、富有创新精神,这正符合企业的成长与竞争的需求,但是他们在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尤其是实际工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而这个缺口的弥补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实习期是企业与实习生进行初次接触的阶段,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相互了解、考察的过程。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这段时期企业与实习生的相互认识对日后双方进一步建立劳动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由于招募实习生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校园招聘过程中,无形地就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作用,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企业和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双方都期望通过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企业希望在同高等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高等学校也希望通过与企业公司的合作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人才是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是最大的互利。利用实习的机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岗位锻炼,学生可以获得切实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途,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招聘工作和岗位安排打好了基础。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难点
1.社会和企业为实习安排的空间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同一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接收实习生的单位数量却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就造成实习难。实习问题其实就是就业问题,只不过实习是一个短期的就业罢了。有些公司从事的是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需要的是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招收实习生,既要花人力、物力,又要在两三个月时间里使学生学到相关的技能,难度比较大;有些实习单位像证券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受到规模、场地、办公条件的限制,要兼顾员工的正常工作,留给实习生的空间很小;生产制造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加工实践必然提高成本;一些企业理解实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生产任务,开放实习存在现实压力;另外,担心泄露商业秘密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些单位以前接收的实习生在企业期间的不良表现印象深刻,对实习工作产生心理拒斥。
2.企业与学校在实习的落实上缺乏对接
国外一些知名公司把接收学生实习当作延揽人才的一种手段,而国内一些企业出于与学校的关系或个人的关系接收了实习生,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应付,甚至让实习生干一些端茶倒水的事情,使实习变了味,学生一两个月下来不但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反而会耽误宝贵的时间。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把实习当成一种制度,实习生的安排、使用等问题,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设计。实际上,把实习生安排好了,不论是对实习者本人还是企业都是一种效率。但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成为双方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浪费时间,没有收益,还不如不实习。对于企业来说,接收实习生,可能给企业生产添乱。于是,这种实习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3.学校发展实习基地的能力有限
高校从自身的责任出发,大都在努力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部分企业认识和理解到实践教学基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发现和吸纳优秀人才的便捷性和对企业成本节约的经济性,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与广泛交流。但是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自身所拥有的企业资源是有限的,接触较多的单位大部分只局限在本校优势学科所在的行业里。前几年合并扩招之后,全国各地的大学都打起了创办综合性大学的旗号,很多以前的工科大学办起了文科,文科类大学开始引进工科、理科,这些新增的学科实力不是很雄厚,还谈不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广泛联系。毕业的学生不只是就业困难,即便只是希望得到一个短暂的实习机会的想法,也越来越难以实现。高校扩招带来“僧多粥少”的局面,实习岗位自然也就成了稀缺资源。
三、实习基地建设的特殊要求
1.学校教学安排的弹性
学校教学安排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但就实习基地的运行而言,不能只按照既有的教学计划去安排实习单位、岗位和时间。企业要强调进人的专业对口性、及时性,也就是说企业都是希望能在最需要的时间引入最需要的人才,而学校如果一味地追求执行教学计划,往往会使教学计划的实习安排落空,教学安排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实习安排既要服从教育规律,安排在一定课程学习之后,选择基本满足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实习单位,又要根据实习单位的工作进度和安排适当调整实习时间、岗位和内容,就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本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的,修订教学计划,将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链条,既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又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2.校企合作的长期性
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找到一条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资源,学校则应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智力的优势是明显的,而这恰恰又是企业碰到的难题。企业和学校合作,学校利用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当派员工对学生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必要的实习,实现实习的目的;作为学校来说,可以提供培训场地及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咨询,对企业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免费宣传,优先推荐企业所需的毕业生等。
3.实习功能的拓展性
根据从企业反馈的信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比如毕业的学生在策划书甚至一个简单的申请报告的撰写上还存在语句不通的情况,至于毕业生的流动率高、敬业精神不足等情况就更加突出。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训练和学习以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不可忽视。比如解决学生敬业、团队精神的问题,单靠课堂是没法解决的,这要求学生到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具体的工作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实习内容一定要丰富,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实习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与实习基地的运行有关的各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实习基地应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实施,学校组织”的运行模式。
1.政府主导
建立实习基地,涉及到学校、职能部门、企业,有人员安排、经费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主导。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具有人才的最大需要,但容留实习生的专业面和人数十分有限,让一个个的企业直接与学校联系合作,效率和效益都是比较低下的。地方政府有服务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同时具有有力的行政资源,政府主导是实习基地正常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根本保障。
2.部门协调
实习基地的运转,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众多的学生离开学校,分散到各个企业,出现一些临时性的问题是必然的,需要与当地有关部门、企业和学校的协调。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不宜直接由政府直接管理,否则,会较大地影响政府工作的效率。现在的地方政府都设有人才交流与服务中心,他们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与地方企业的广泛联系,可以很好地成为学校与地方联系的纽带。这些部门工作的成效是决定实习基地高效运转的关键。
3.企业实施
实习的具体内容都是在企业完成的。学生基本来自外地,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需要企业保障,学生的实习任务能否切实完成也有赖于企业的支持。实际上,企业是实习基地运行的重要的受益方,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和成长发展的基础,通过接纳学生实习,比参加招聘会的方式更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引进上的失败,避免企业的损失。同时,使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文化和基本制度,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接受度,提高企业引进优秀人才的成功率。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做好大学生的实习工作。企业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实习基地取得实效的基础。
4.学校组织
落实学生的实习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都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一要积极宣传和促成实习基地的建立,二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做好企业的推介和实习的组织工作,三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学校在实习前期的准备动员工作和相关管理制度、教育活动的配合,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就业取得成果,基地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提。
(作者单位:陆啸峰 慈溪市人才服务中心
沈春华 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