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庆之眼》是云南作家范稳以“重庆大轰炸”为创作背景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为了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亲身赶往重庆并驻扎在原抗战地点,四处奔波走访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和见证者。在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后,五次修改稿本之后,作者范稳发表了总字数高达三十万余字的《重庆之眼》。
与以往的抗日题材类小说不同,传统战争类小说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反侵略这一主题,力图刻画苦难者的愤懑悲伤。而范稳则是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对中华民族遭遇苦难时不畏一切,敢于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刻画之上。《重庆之眼》采用了朴实干练的文字展现了重庆大轰炸事件中惨绝人寰的战争苦难,不仅展现了龙舟比赛、审判日等重大场面,也有对许多小人物及其心理的细节描写,深切回顾了战争中侵略者的不良行径,又对战争暴行背后做了深刻的人性反思。
【关键词】:《重庆之眼》 叙事学 抗日题材 抗战文本
一、引言
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因此,抗日戰争题材小说对于当代读者正确理解抗日战争阶段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方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地区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据史料统计,期间大轰炸造成死者一万人以上,美丽富饶的大部分重庆市区被摧毁。而范稳的《重庆之眼》就是取材于当时的战争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邓子儒、蔺珮瑶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和生活往事,以及灾后幸存者前往日本索赔的故事;通过全景式“重庆大轰炸”的历史重现,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高尚气节。
二、《重庆之眼》的创作背景
从《重庆之眼》的文本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范稳是一个拥有人性关怀的作者,并且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基于民族抗日的写作脉络,作用通过将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群体有机结合,表达了自身对于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宝贵的民族气节。作者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来收集重庆大轰炸事件的相关资料,并亲身前往战场遗迹,走访重庆的革命老人,甚至远赴日本,请教相关法律人士。大量的一手材料使得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为了更好与文中描写所契合,作者还学习当地的烹饪技巧,参观革命时期的远征遗迹,在正义之眼、未来之眼的具体章节中展示了革命烈士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伟大品质和当地居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文本中叙事特点解读
3.1 叙事重点的选择
作者在文本创造的过程中,立足于“重庆大轰炸”事件背景之下,相比于其他抗战类型的文本小说将写作重点放在对日军的残酷行径下,作者将叙事重点放在了重庆居民遭遇轰炸下仍旧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抗争精神之上。《重庆之眼》不仅通过对国内人物的生活状态的刻画来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精神,如市民龙舟赛中,面对日军长达数年的战略轰炸,仍旧挥舞手中旗杆面对空中战斗机的扫射击鼓竞渡,雾都话剧表演团在已是残垣断壁的剧院外依旧认真地排练着,在高度紧张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重庆居民依然对生活包含激情,充满着希望;此外,作者还另辟蹊径描写了日本国内的反战人员的抗争行为,采用新颖的写作视角表达了日方国内对于战争行径的厌恶与反对。
3.2 叙事角度的安排
《重庆之眼》突破了以往以单个人物视角的叙事方式,各个事件的发展既有着本身清晰的叙事脉络,同时各个事件又可以有机串联起来。《重庆之眼》不乏对大场面如龙舟赛、话剧团排练、隧道惨案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大事件的刻画,本身龙舟比赛和排练表演等项目应该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可恰逢日军敌机的突袭,两种强烈的氛围反差在读者头脑中营造出一种奇特的画面,让读者在情景交融中感受到小人物与大事件的细微关联,反思日本侵略的残酷。另一方面,文中也有对小的事件节点上的细节描写,如大审判来临时人们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和心理描写,让全文在浓郁的爱国基调下批判了日军侵略者的不耻行径和重庆居民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浑身散发出的一身硬气,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
3.3 写作亮点的分析
国际反法西斯题材创作很多,但以往抗日题材类小说往往着眼于反侵略这一点,缺乏了一定的人性反思和深度。《重庆之眼》则是在做了全方面的实地考察后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精神乃至文化都花费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这在近几年的抗日题材中的小说中实属罕见。饱经创伤的城市却没有摧毁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态度,例如文中有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士站在已被炮弹炸毁的剧院门口,手中拿着残缺的镜子正在化妆,不远处躺着发黑的尸体。而小姐却反讽到:“剧院被毁了正好,赶着我愁着看剧院还要买票排队呢。”文中类似于此类的俏皮话还有很多,反映出了当地居民对内心苦闷的宣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彰显了作者的人性情怀和社会担当。
四、结语
范稳的《重庆之眼》从民族气节此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以及日常居民的细微描写,隧道悲剧、审判日等大事件的描写以及日常轰炸区普通场所的刻画,以及往日革命人士的昂扬斗志和如今幸存者对日方政府的强烈控诉相互辉映,高度赞扬了我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伟大品质。对过去战争的反思,逝者的缅怀体现了书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民族脊梁的刻画中有利于当代读者正确了解历史,培养自身的社会关怀和担当意识,学习革命烈士为国奉献的宝贵精神。
【参考文献】
【1】 田园.论网络影视叙事学的构建[J].电影评介,2017,(24):52-54.
【2】 方宏蕾.《普埃布拉情歌》的第一人称叙事策略[J].湘南学院学报,2017,38(4):45-48.
【3】 朱淑艺.浅析"宁式喜剧"中的影像风格与个性元素[J].戏剧之家,2017,(2):145.
【4】 王欣.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与生态主义批评[J].电影文学,2017,(21):63-65.
作者简介:贾建红(1975- ),女,副教授。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与以往的抗日题材类小说不同,传统战争类小说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反侵略这一主题,力图刻画苦难者的愤懑悲伤。而范稳则是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对中华民族遭遇苦难时不畏一切,敢于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刻画之上。《重庆之眼》采用了朴实干练的文字展现了重庆大轰炸事件中惨绝人寰的战争苦难,不仅展现了龙舟比赛、审判日等重大场面,也有对许多小人物及其心理的细节描写,深切回顾了战争中侵略者的不良行径,又对战争暴行背后做了深刻的人性反思。
【关键词】:《重庆之眼》 叙事学 抗日题材 抗战文本
一、引言
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因此,抗日戰争题材小说对于当代读者正确理解抗日战争阶段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方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地区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据史料统计,期间大轰炸造成死者一万人以上,美丽富饶的大部分重庆市区被摧毁。而范稳的《重庆之眼》就是取材于当时的战争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邓子儒、蔺珮瑶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和生活往事,以及灾后幸存者前往日本索赔的故事;通过全景式“重庆大轰炸”的历史重现,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高尚气节。
二、《重庆之眼》的创作背景
从《重庆之眼》的文本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范稳是一个拥有人性关怀的作者,并且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基于民族抗日的写作脉络,作用通过将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群体有机结合,表达了自身对于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宝贵的民族气节。作者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来收集重庆大轰炸事件的相关资料,并亲身前往战场遗迹,走访重庆的革命老人,甚至远赴日本,请教相关法律人士。大量的一手材料使得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为了更好与文中描写所契合,作者还学习当地的烹饪技巧,参观革命时期的远征遗迹,在正义之眼、未来之眼的具体章节中展示了革命烈士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伟大品质和当地居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文本中叙事特点解读
3.1 叙事重点的选择
作者在文本创造的过程中,立足于“重庆大轰炸”事件背景之下,相比于其他抗战类型的文本小说将写作重点放在对日军的残酷行径下,作者将叙事重点放在了重庆居民遭遇轰炸下仍旧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抗争精神之上。《重庆之眼》不仅通过对国内人物的生活状态的刻画来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精神,如市民龙舟赛中,面对日军长达数年的战略轰炸,仍旧挥舞手中旗杆面对空中战斗机的扫射击鼓竞渡,雾都话剧表演团在已是残垣断壁的剧院外依旧认真地排练着,在高度紧张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重庆居民依然对生活包含激情,充满着希望;此外,作者还另辟蹊径描写了日本国内的反战人员的抗争行为,采用新颖的写作视角表达了日方国内对于战争行径的厌恶与反对。
3.2 叙事角度的安排
《重庆之眼》突破了以往以单个人物视角的叙事方式,各个事件的发展既有着本身清晰的叙事脉络,同时各个事件又可以有机串联起来。《重庆之眼》不乏对大场面如龙舟赛、话剧团排练、隧道惨案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大事件的刻画,本身龙舟比赛和排练表演等项目应该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可恰逢日军敌机的突袭,两种强烈的氛围反差在读者头脑中营造出一种奇特的画面,让读者在情景交融中感受到小人物与大事件的细微关联,反思日本侵略的残酷。另一方面,文中也有对小的事件节点上的细节描写,如大审判来临时人们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和心理描写,让全文在浓郁的爱国基调下批判了日军侵略者的不耻行径和重庆居民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浑身散发出的一身硬气,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
3.3 写作亮点的分析
国际反法西斯题材创作很多,但以往抗日题材类小说往往着眼于反侵略这一点,缺乏了一定的人性反思和深度。《重庆之眼》则是在做了全方面的实地考察后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精神乃至文化都花费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这在近几年的抗日题材中的小说中实属罕见。饱经创伤的城市却没有摧毁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态度,例如文中有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士站在已被炮弹炸毁的剧院门口,手中拿着残缺的镜子正在化妆,不远处躺着发黑的尸体。而小姐却反讽到:“剧院被毁了正好,赶着我愁着看剧院还要买票排队呢。”文中类似于此类的俏皮话还有很多,反映出了当地居民对内心苦闷的宣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彰显了作者的人性情怀和社会担当。
四、结语
范稳的《重庆之眼》从民族气节此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以及日常居民的细微描写,隧道悲剧、审判日等大事件的描写以及日常轰炸区普通场所的刻画,以及往日革命人士的昂扬斗志和如今幸存者对日方政府的强烈控诉相互辉映,高度赞扬了我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伟大品质。对过去战争的反思,逝者的缅怀体现了书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民族脊梁的刻画中有利于当代读者正确了解历史,培养自身的社会关怀和担当意识,学习革命烈士为国奉献的宝贵精神。
【参考文献】
【1】 田园.论网络影视叙事学的构建[J].电影评介,2017,(24):52-54.
【2】 方宏蕾.《普埃布拉情歌》的第一人称叙事策略[J].湘南学院学报,2017,38(4):45-48.
【3】 朱淑艺.浅析"宁式喜剧"中的影像风格与个性元素[J].戏剧之家,2017,(2):145.
【4】 王欣.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与生态主义批评[J].电影文学,2017,(21):63-65.
作者简介:贾建红(1975- ),女,副教授。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