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铺陈排比,品读人物形象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zjl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三层文本解读理论,在文本释义层,紧扣铺陈渲染的特质,提取关键词;在文本解码层,展现铺陈渲染对营造情境的作用,对制造行文波澜的作用,对描绘人物的作用;在文本评鉴层,关注铺陈排比对女儿情的刻画、对英雄气的衬托。
  [关键词] 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铺陈渲染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属于“家国情怀”单元主題课文。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于家,木兰保全父亲;于国,木兰战功赫赫。
  一、文本释义
  1.情节疏通
  全诗叙事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开篇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为此做出一系列准备。此为事情的起因,写得较为详细。接下来,写木兰从军多年战斗的过程以及战争的残酷等,写得较为简略。最后,写木兰辞官还乡,家人欢聚。这部分也写得比较详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随着情节的推进,木兰的形象被刻画得立体、丰富。诗歌既展现出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出她的女儿情怀,塑造了一名可敬、可亲、可爱的巾帼英雄形象。
  2.关键词提取
  《木兰诗》是初中阶段学生较早接触的叙事类民歌,考虑到其较强的叙事性,一方面,要抓住能够标明时间,提示诗歌叙事思路的关键词,如“昨夜”“从此”“旦”“暮”“归来”等;另一方面,结合诗歌所呈现的民歌特质,抓住诗歌在铺陈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如“何所”“无所”“旦……暮”“不闻……但闻”“我”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朗读和品析,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民歌的韵味,也能够和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贴近。
  二、文本解码
  《木兰诗》在塑造木兰的人物形象时,多用铺陈排比的方式,这是民歌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如“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些铺陈排比的句子,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只有读透这些看似重复的词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才会更进一层。
  1.重组法读木兰的叹息——铺陈渲染入情境
  有些铺陈排比的句子,上下句仅出现个别词语的变化。“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一方面在反复问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在反复否认自己没有心事。一句话能表达的意思,非要分成两句话说,看起来着实有些重复。让我们把几个句子重组一番,铺陈排比出的这几问几答,没有一问一答那样干脆利落,而是非常巧妙地把读者拉进诗歌营造的情境中。读者有极强的代入感,仿佛化身为木兰的乡亲,从她门前经过,听见她深重的叹息,并忍不住上前关切地询问,想知道她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追问的感觉非常明显。而木兰一方,征兵带有强制性,如果她不去,家中大小可能都会受到连累。这一切,如何不让人心事重重,愁肠百结?
  通过重组法,我们可以发现,铺陈渲染的文字能更好地让读者走进诗歌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读木兰的思念——铺陈渲染造波澜
  《木兰诗》的行文起伏有致,行文节奏随着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而有张有弛。这一点,我们可以紧扣铺陈排比的句子去揣摩。以第三小节为例。首先铺陈渲染的是木兰采购出征所需的物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热闹的集市上到处逛一逛,买买喜欢的东西,本应是很享受的吧!木兰以前应该也和家人一起逛过集市,但这次是买出征所要用马和马具等物品,购买的物品是繁多的,节奏是紧张的。一切准备活动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与所写内容相匹配的是,此处铺陈排比的句子都是整齐的五字句,朗读起来节奏是偏快的。
  而到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处,句子就发生了变化。“旦辞”“暮宿”“旦辞”“暮至”写行军的速度之快,与前文“度若飞”相照应。可是,此处整齐的五字句中,开始夹杂七字句、九字句,句子的节奏逐渐放慢。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听《婷婷诗教〈木兰诗〉》相关部分的节选,这样对节奏的变化感受会更明显。而节奏放缓的同时,吟唱的音调也变低了。这样行文节奏上的变化,和木兰舍不得远离的心情是高度契合的。
  通过诵读法,我们可以感受到,铺陈渲染的文字造成了行文起伏的波澜,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吸引着我们不断往下读。
  3.换词法读木兰的喜悦——铺陈渲染绘人物
  读到全诗节奏最欢快的部分——回乡团聚,这里也有大量的铺陈排比。有些铺陈排比的句子,写的是同一个人。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句,写的都是木兰。一系列动作连贯、流畅,动作轻捷的背后是心情的愉悦。
  我们注意到,这几句话几个“我”连用。试着用换词法,将“我”字换掉,句子变成“开了东阁门,坐上西阁床,脱去战时袍,著上旧时裳”,与原句进行比较。比较之下发现,原句的铺陈排比,变的是动作,不变的是动作的发出者——“我”,想要强调的是木兰对自己家的强烈的归属感。此刻的木兰难掩心中的激动、喜悦、兴奋,终于脱下冰冷的铁甲,离开苦寒之地,再也不用回去;可以打开自家的门,坐上自己的床,穿上自己昔日的衣服,在魂牵梦萦的家中自由自在,享受久别归家的美好!
  有些铺陈排比的句子,写的是不同的人。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句中“闻……来”反复出现,爷娘、阿姊、小弟闻木兰来,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来迎接木兰,人物各具情态。铺陈排比的句子用同样的句式,把不同的人物有机地组合起来,虽然写的是爷娘、阿姊、小弟的不同动作,却又都共同指向家人对木兰的望眼欲穿,也指向木兰归家的迫不及待,让整个画面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倘若没有反复的渲染和铺陈,这种气氛是难以写出来的。
  通过换词法,我们可以看出,铺陈渲染的文字为描绘人物服务,使得人物形象塑造得更立体鲜活、真切可感。
  三、文本评鉴
  把诗歌铺陈排比的句子集中到一起审视会发现:无论是木兰的叹息,还是木兰的思念,或者是木兰的喜悦,大多集中在出征之前、奔赴战场途中和回乡团聚之后,而对战场上的生活少有涉及。这与诗中的详略处理是高度一致的。木兰这位奇女子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因此,解读《木兰诗》就需要处理好英雄气和女儿情之间的关系。就木兰的形象,她除了是位可敬的英雄,更是个可爱的女郎。前呼后拥的阵仗,衣锦还乡的荣耀,她全都不在乎,她期待的是和家人团聚。爷娘眼中,她是让人爱怜的女儿;阿姊眼里,她是娇俏可爱的小妹;小弟眼中,她是亲切和蔼的姐姐。跟着铺陈排比的文字,跟着《木兰诗》,我们经历了木兰的经历,感受着木兰的感受。
  故事本身并没有刻意去抬高木兰的形象,将其神话。如果非要用词语来概括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感受,能够超脱时代之外的,除了“可敬”,恐怕唯有“可亲”“可爱”了。木兰和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距离感,从军前后的她从来都没有变过。她勤劳质朴,孝亲爱家,过上美好安宁的生活是她始终如一的向往。这样在女儿情的映衬之下,木兰才愈发显得可亲可爱。
其他文献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站稳了“脚跟”.这期间,民办高等教育的产生动因、组织形态、创办者构成、学校转型、身份认可、师资队伍、治理体系以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紧紧依托学校党建品牌“童画德育”,开展“童画党史”系列主题创作体验活动.学生在倾情的描绘中,将革命圣地、英雄故事与红色歌曲演绎成一幅幅饱
高校社团活动档案是高校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往往因数据的低效利用而被忽略.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
“黑白合同”是基于建设工程招投标行政监管产生的一种违规现象,与商事意思自治原则相背离,但是由于该不正常现象会衍生出巨额利益,在建筑市场不规范的现实中,“黑白合同”问
通过系统梳理关于人才政策、公共服务和城市环境等因素对人才城市根植意愿影响的相关文献,基于杭州987名青年高学历人才的调查数据,并选取人才城市根植意愿相关的20项指标进
[摘要] 党史教育与语文教学核心教育价值同向,教学时要进行融会贯通。提炼教材与党史核心教育价值,创设情境,强化心理涵育;融合教材与党史教育资源,形成序列,明晰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统整教材与党史实践空间,多维互动,夯实教学举措。学生在真实多元的学习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言语能力,也明白了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 党史教育;单元整体教学;核心价值;实践空间  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教育部提出“从小学党史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区增权理论,以浙江安吉横山坞村为例,对当地社区居民在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中的旅游增权感知情况进行研究.对社区居民在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四个旅
借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以“江山娇之问”为符号特征的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机制与行动过程.此次新媒体事件由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所激发,在社会化媒体空间聚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社会舆情在主观主义与媒介技术变革的双重作用下变得更加复杂.高校网络舆情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稳定的晴雨表.后真相时代,触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动因、
[摘要] 法治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法治素养是法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法治素养的培育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法治中国的推进进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中要明晰法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在情境创设中树立法治信仰,在文本学习中渗透法治知识,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思维,在实践体验中提升法治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