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十年后三峡移民与迁入地居民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揭示移民后期文化的传承和融合的过程,并构建了从生活适应——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选择性融合的文化交融模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视角对移民后期文化交融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 社会排斥 文化适应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88-02
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文化(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可见,文化最初的含义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并经社会认可、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巴蜀文化为主的三峡库区文化和以吴越文化为主的浙江本土居民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所指的文化是指由社会成员缔造的,并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反映其人格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精神成果,包括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艺学术思想等,即狭义的文化概念。
本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研究文化影响状况。社会排斥主要指的是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的特点,并表现为被排斥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长期匮乏。浙江省针对三峡移民的安置办法正是遵循着社会排斥的模式,进行分散安置和散户居住,从而人为地打破他们原有的社会体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和融入新的社会系统,这就从根本上制止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群体抗衡的人数基础,从而达到方便相关部门管理和维护当地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目的。
但同时,这一政策也体现出社会排斥的负面效应。由于“形单影只、势单力薄”,三峡移民在融入当地社会系统中有可能遭到拒绝认同甚至排挤等有别于当地居民的待遇,与此同时,他们己然成为“外地人”而同样不被家乡人认可,这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以至不得不接受这种“夹心层”的生活。
由此可见,依据社会排斥理论的这一政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存在固有的弊端,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优点便体现在推动文化适应的进程中。
2 三峡移民文化影响的实际情况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语言、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对浙江省内的三峡移民与迁入地居民间文化影响状况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1)访谈法。通过对部分三峡移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微观个案上了解三峡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2)观察法。通过在走访过程中仔细观察三峡移民的语言、生活生产状况、家庭摆设、服装服饰、饮食行为等外在表现,提炼其所携带的文化特质。
(3)文献法。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三峡移民的相关文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三峡移民文化状况。
(4)问卷法。通过让浙江省内的三峡移民填写相关问卷,获取定量数据,为本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三峡移民,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30份,有效回收率为86%(如表1)。并口头访谈三峡移民5人。
2.1 生活适应
此处所谓的“生活”,仅仅只是物质生活习惯范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理和安全(即包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所以,精神文化上的适应也必须以物质生活上的适应为前提,没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适应,就无法达成精神文化方面的融合。
在被问及“最先适应迁入地哪方面内容”时,三峡移民龚女士说道:“一开始最不习惯的还是这边的生活方式。原来在老家,因为是山区,道路崎岖狭窄,交通闭塞,村与村之间相隔很近,走门串户都很方便。可是到了这里,因为是平原地带,山没那么多了,道路变宽了,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也拉远了,交通虽然发达了许多,但是太多的沿途站点弄得我头晕眼花,而且各站点间相距甚远,邻里之间也不像老家那样亲近来往。另外,来到这里,我到哪儿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快速的生活节奏,与老家悠闲的、缓慢的生活格调截然相反。不过,我们最快适应的也是这里的生活。这里虽然不像老家那样有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却有比老家更好的商业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很快就学会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相处,在当地谋生,跟上了当地的生活节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活适应是三峡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体系的初级阶段,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2 文化冲突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获悉,有814%的移民会感到与当地居民在文化上存在冲突,有72,1%的移民偶尔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且有25.6%的移民认为冲突的责任在于当地居民,当然也有58.1%的移民认为双方都是有责任的。这是在移民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排斥触及到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因为生活环境变迁而导致原先社会体系被打破,某些人们必须接受新的社会系统,而在慢慢融入新的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势必会因为新的社会群体的拒绝认同以及排挤等因素,被边缘化或隔离。”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真正融合必定是文化的融合。而目前,三峡移民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已经基本扎根于此,大部分人已经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但文化方面的冲突却日益凸显。有76.7%的移民认为自己的文化习俗受到当地人的歧视。所以外界对三峡移民的关注点应当从经济逐渐转向文化。
2.3 文化适应
针‘对“现在的生活中,您还延续着还是逐渐淡化自己原来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一调查中发现(如图1),仅仅只有4.7%的移民仍旧完全延续着自己原来的文化生活习惯,而90.7%的移民只延续一些或者开始逐渐淡化原来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一文化方向转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从转变的目的上看,它是移民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而做出的一种适应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非自愿,是必定会发生的,因为它对移民来说是适应当地生活的一种结果。但从转变的结果上看,却会导致三峡移民自身原有文化的逐渐弱化和消失,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2.4 文化选择性主动融合
在针对“您希望子女接受当地还是接受自己原先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坚持自己原先的文化生活习惯”的仅占9.3%,“接受并遵循当地文化”的占11.6%,“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的占34.9%,“接受但不遵循”的也占27.9%。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部分三峡移民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家乡传统文化和辽入地文化,有选择性地主动融入迁入地的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种文化必然会找到最合适的契合点,各取所长,融会贯通,缔造出一种新型的文化。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尝试性地构造了一个三峡移民的文化融合模型,即三峡移民与当地居民所承载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经历了一个由生活适应、文化冲突,再到文化适应,到最后文化选择性主动融合的过程。(如图2)
3 结束语
社会和谐离不开文化和谐。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存在着利益多元化的现象,而移民外迁安置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因此,要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就需要多元文化的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首先要尊重移民的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他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他们的根。而在之后的整合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因为语言上、习俗上的差异形成制度上的排斥,而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从经济、教育、社保等多角度切入,形成目标机制、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外在激励引导机制、情感整合为依托内在激励机制、文化整合为根本的凝聚机制与制度整合机制。积极实施有效的文化融合措施,加强对移民过程中各方文化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进一步寻求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异地文化间的共存与融合的可能。
关键词:文化 社会排斥 文化适应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88-02
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文化(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可见,文化最初的含义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并经社会认可、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巴蜀文化为主的三峡库区文化和以吴越文化为主的浙江本土居民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所指的文化是指由社会成员缔造的,并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反映其人格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精神成果,包括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艺学术思想等,即狭义的文化概念。
本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研究文化影响状况。社会排斥主要指的是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的特点,并表现为被排斥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长期匮乏。浙江省针对三峡移民的安置办法正是遵循着社会排斥的模式,进行分散安置和散户居住,从而人为地打破他们原有的社会体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和融入新的社会系统,这就从根本上制止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群体抗衡的人数基础,从而达到方便相关部门管理和维护当地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目的。
但同时,这一政策也体现出社会排斥的负面效应。由于“形单影只、势单力薄”,三峡移民在融入当地社会系统中有可能遭到拒绝认同甚至排挤等有别于当地居民的待遇,与此同时,他们己然成为“外地人”而同样不被家乡人认可,这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以至不得不接受这种“夹心层”的生活。
由此可见,依据社会排斥理论的这一政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存在固有的弊端,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优点便体现在推动文化适应的进程中。
2 三峡移民文化影响的实际情况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语言、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对浙江省内的三峡移民与迁入地居民间文化影响状况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1)访谈法。通过对部分三峡移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微观个案上了解三峡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2)观察法。通过在走访过程中仔细观察三峡移民的语言、生活生产状况、家庭摆设、服装服饰、饮食行为等外在表现,提炼其所携带的文化特质。
(3)文献法。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三峡移民的相关文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三峡移民文化状况。
(4)问卷法。通过让浙江省内的三峡移民填写相关问卷,获取定量数据,为本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三峡移民,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30份,有效回收率为86%(如表1)。并口头访谈三峡移民5人。
2.1 生活适应
此处所谓的“生活”,仅仅只是物质生活习惯范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理和安全(即包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所以,精神文化上的适应也必须以物质生活上的适应为前提,没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适应,就无法达成精神文化方面的融合。
在被问及“最先适应迁入地哪方面内容”时,三峡移民龚女士说道:“一开始最不习惯的还是这边的生活方式。原来在老家,因为是山区,道路崎岖狭窄,交通闭塞,村与村之间相隔很近,走门串户都很方便。可是到了这里,因为是平原地带,山没那么多了,道路变宽了,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也拉远了,交通虽然发达了许多,但是太多的沿途站点弄得我头晕眼花,而且各站点间相距甚远,邻里之间也不像老家那样亲近来往。另外,来到这里,我到哪儿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快速的生活节奏,与老家悠闲的、缓慢的生活格调截然相反。不过,我们最快适应的也是这里的生活。这里虽然不像老家那样有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却有比老家更好的商业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很快就学会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相处,在当地谋生,跟上了当地的生活节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活适应是三峡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体系的初级阶段,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2 文化冲突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获悉,有814%的移民会感到与当地居民在文化上存在冲突,有72,1%的移民偶尔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且有25.6%的移民认为冲突的责任在于当地居民,当然也有58.1%的移民认为双方都是有责任的。这是在移民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排斥触及到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因为生活环境变迁而导致原先社会体系被打破,某些人们必须接受新的社会系统,而在慢慢融入新的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势必会因为新的社会群体的拒绝认同以及排挤等因素,被边缘化或隔离。”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真正融合必定是文化的融合。而目前,三峡移民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已经基本扎根于此,大部分人已经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但文化方面的冲突却日益凸显。有76.7%的移民认为自己的文化习俗受到当地人的歧视。所以外界对三峡移民的关注点应当从经济逐渐转向文化。
2.3 文化适应
针‘对“现在的生活中,您还延续着还是逐渐淡化自己原来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一调查中发现(如图1),仅仅只有4.7%的移民仍旧完全延续着自己原来的文化生活习惯,而90.7%的移民只延续一些或者开始逐渐淡化原来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一文化方向转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从转变的目的上看,它是移民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而做出的一种适应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非自愿,是必定会发生的,因为它对移民来说是适应当地生活的一种结果。但从转变的结果上看,却会导致三峡移民自身原有文化的逐渐弱化和消失,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2.4 文化选择性主动融合
在针对“您希望子女接受当地还是接受自己原先的文化生活习惯”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坚持自己原先的文化生活习惯”的仅占9.3%,“接受并遵循当地文化”的占11.6%,“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的占34.9%,“接受但不遵循”的也占27.9%。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部分三峡移民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家乡传统文化和辽入地文化,有选择性地主动融入迁入地的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种文化必然会找到最合适的契合点,各取所长,融会贯通,缔造出一种新型的文化。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尝试性地构造了一个三峡移民的文化融合模型,即三峡移民与当地居民所承载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经历了一个由生活适应、文化冲突,再到文化适应,到最后文化选择性主动融合的过程。(如图2)
3 结束语
社会和谐离不开文化和谐。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存在着利益多元化的现象,而移民外迁安置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因此,要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就需要多元文化的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首先要尊重移民的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他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他们的根。而在之后的整合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因为语言上、习俗上的差异形成制度上的排斥,而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从经济、教育、社保等多角度切入,形成目标机制、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外在激励引导机制、情感整合为依托内在激励机制、文化整合为根本的凝聚机制与制度整合机制。积极实施有效的文化融合措施,加强对移民过程中各方文化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进一步寻求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异地文化间的共存与融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