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块肥沃的土地,经过耕耘、播种、拔草、施肥、浇水、除虫……才有秋天的收获。如果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天长地久它必然杂草丛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读懂悟透,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给孩子们从小种下善良的种子,后期再去努力教化他们,就会事半功倍。
我就曾有过一次成功的教育经历。记得那天下午第二节是语文课。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告状,说张刚的五十元钱中午上学时还放在文具盒里,下了第一节课就不见了。张刚泪眼婆娑,眼中充满了委屈和求助。这时又有人举报说看见王昊(化名)拿着五十元钱,肯定是他拿的,咱们翻他的书包吧。我立刻用手势止住了学生的举报,示意大家回座位准备上课。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内心在纠结:上语文课,丢钱的事怎么办?讲通大道理?又是多么乏力呀!忽然,我灵机一动,今天语文课上《我为你骄傲》一课,讲的就是一个孩子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闯了祸,他承担责任,自觉赔偿的故事。何不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主意一定,开始上课。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我为你骄傲”,学生读课题后质疑:“课题中‘我’为什么为‘你’骄傲呢?”
我没有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说:“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吧。”
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很快孩子们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当学生都认为自己把课文都读懂了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我’扔石头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老奶奶并不知道是我干的,‘我’为啥要攒钱给老奶奶呢?”
学生们一时语塞,我示意他们继续读书,再体会一下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们再次深入读书走进文本,体会了作者的心情:开始,“我”玩得很开心——打碎玻璃后很害怕——每天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认错后感到轻松——得到老奶奶的宽容和谅解很高兴。交流后我知道学生们读懂了,我仍继续引导,我又引导学生们猜猜老奶奶在回信中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
这时,学生第三次深入品读课文,反复研读,终于领悟到老奶奶的宽容和慈爱。我趁机接过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如果做錯了事情不好意思承认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见解,最后一致认为用实际行动来改错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谅解。
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在学生交流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我知道时机到了,忽然问张刚带五十元钱干啥?教室里安静下来,通过我和张刚的对话,大家知道张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奶奶一起生活。那五十元钱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是准备放学后给奶奶买生日礼物的。说着说着,张刚眼圈又红了,声音也哽咽了。同学们听了纷纷表示给他凑钱给奶奶买礼物。我却坚定地说:放心吧,钱会回来的。我相信拿钱的孩子,咽不下那五十元钱买来的零食,也不能安心玩那五十元钱买的玩具。每个人做错了事不要紧,只要能改错就是好孩子。大家说对吗?”
“对!”教室里立刻高声呼应。
“大家能像老奶奶那样宽容他原谅吗?”
“能——”
随着优美的下课音乐,我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等到下午放学时,张刚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的钱又回到文具盒里来了,以后我要把钱放在衣兜里。”
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我的心情顿时轻松了很多,我为那个犯了错误又悄然改掉的孩子感到轻松,为自己在语文课上抓住教育契机,无痕地教育了孩子感到欣慰。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体,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块肥沃的土地,经过耕耘、播种、拔草、施肥、浇水、除虫……才有秋天的收获。如果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天长地久它必然杂草丛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读懂悟透,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给孩子们从小种下善良的种子,后期再去努力教化他们,就会事半功倍。
我就曾有过一次成功的教育经历。记得那天下午第二节是语文课。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告状,说张刚的五十元钱中午上学时还放在文具盒里,下了第一节课就不见了。张刚泪眼婆娑,眼中充满了委屈和求助。这时又有人举报说看见王昊(化名)拿着五十元钱,肯定是他拿的,咱们翻他的书包吧。我立刻用手势止住了学生的举报,示意大家回座位准备上课。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内心在纠结:上语文课,丢钱的事怎么办?讲通大道理?又是多么乏力呀!忽然,我灵机一动,今天语文课上《我为你骄傲》一课,讲的就是一个孩子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闯了祸,他承担责任,自觉赔偿的故事。何不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主意一定,开始上课。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我为你骄傲”,学生读课题后质疑:“课题中‘我’为什么为‘你’骄傲呢?”
我没有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说:“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吧。”
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很快孩子们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当学生都认为自己把课文都读懂了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我’扔石头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老奶奶并不知道是我干的,‘我’为啥要攒钱给老奶奶呢?”
学生们一时语塞,我示意他们继续读书,再体会一下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们再次深入读书走进文本,体会了作者的心情:开始,“我”玩得很开心——打碎玻璃后很害怕——每天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认错后感到轻松——得到老奶奶的宽容和谅解很高兴。交流后我知道学生们读懂了,我仍继续引导,我又引导学生们猜猜老奶奶在回信中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
这时,学生第三次深入品读课文,反复研读,终于领悟到老奶奶的宽容和慈爱。我趁机接过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如果做錯了事情不好意思承认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见解,最后一致认为用实际行动来改错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谅解。
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在学生交流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我知道时机到了,忽然问张刚带五十元钱干啥?教室里安静下来,通过我和张刚的对话,大家知道张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奶奶一起生活。那五十元钱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是准备放学后给奶奶买生日礼物的。说着说着,张刚眼圈又红了,声音也哽咽了。同学们听了纷纷表示给他凑钱给奶奶买礼物。我却坚定地说:放心吧,钱会回来的。我相信拿钱的孩子,咽不下那五十元钱买来的零食,也不能安心玩那五十元钱买的玩具。每个人做错了事不要紧,只要能改错就是好孩子。大家说对吗?”
“对!”教室里立刻高声呼应。
“大家能像老奶奶那样宽容他原谅吗?”
“能——”
随着优美的下课音乐,我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等到下午放学时,张刚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的钱又回到文具盒里来了,以后我要把钱放在衣兜里。”
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我的心情顿时轻松了很多,我为那个犯了错误又悄然改掉的孩子感到轻松,为自己在语文课上抓住教育契机,无痕地教育了孩子感到欣慰。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体,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