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中学生作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作文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他们作文的兴趣,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质量,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中学生作文的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陶冶学生情操,关系学生能力的发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
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无所谓作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内容空洞无物,当然更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了。因此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件苦差事。再次,培养好学生作文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多读、多写
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仅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就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充分利用一切可获得书源的地方,保证自己有丰富的好书可看。有了丰富的书源,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拿到一本书,首先要问自己,我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浏览,找到想要得到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
让学生多读,做摘抄笔记,以此来积累作文素材。学生一进入高中,我们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有一本语文阅读的笔记本,让他们在阅读课(我们学校每周都安排有一节阅读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做摘抄。摘抄的内容不作限制,全凭个人的喜好,想摘抄什么都可以。可以是优美的语段,也可以是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话语,还可以是一些材料、事例。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摘抄本作抽查,以便督促没有养成摘抄习惯的学生。学生通过平时阅读时的摘抄,积累了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就会自觉地用上那些优美的语段,那些有哲理的话语,或是用新鲜的事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使得学生的作文也能达到文采,深刻;使得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不再为论据而着急,不再出现说到奉献就知道举雷锋、焦裕禄,说到勤奋就只有牛顿、爱迪生,说到不畏惧困难就只知道有诺贝尔的现象。这些熟烂的材料都成了学生作文中的“保留节目”了。
三、写日记
在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害怕写作文,大都是平时缺少观察,肚中无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过不停。”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写日记,开始不必作过多的要求(其实日记本身也不应该作任何要求)。但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着想,教师要做引导、指导。学生的日记可以记叙日常发生的事情,可以记录自己的一段心灵的思想,可以是感动的瞬间,也可以是对生活的思考、对时事的看法。写日记因为不拘形式,灵活自由,学生大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大话空话没有了。日记中常常有写得很优秀的文章。写日记成了学生训练语言的主要手段,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平时日记的训练,作文不再成为学生头疼的事。
四、让思维插上翅膀
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培养起学生浓厚而持久的作文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四川省汉源县第三中学)
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无所谓作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内容空洞无物,当然更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了。因此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件苦差事。再次,培养好学生作文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多读、多写
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仅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就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充分利用一切可获得书源的地方,保证自己有丰富的好书可看。有了丰富的书源,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拿到一本书,首先要问自己,我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浏览,找到想要得到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
让学生多读,做摘抄笔记,以此来积累作文素材。学生一进入高中,我们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有一本语文阅读的笔记本,让他们在阅读课(我们学校每周都安排有一节阅读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做摘抄。摘抄的内容不作限制,全凭个人的喜好,想摘抄什么都可以。可以是优美的语段,也可以是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话语,还可以是一些材料、事例。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摘抄本作抽查,以便督促没有养成摘抄习惯的学生。学生通过平时阅读时的摘抄,积累了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就会自觉地用上那些优美的语段,那些有哲理的话语,或是用新鲜的事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使得学生的作文也能达到文采,深刻;使得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不再为论据而着急,不再出现说到奉献就知道举雷锋、焦裕禄,说到勤奋就只有牛顿、爱迪生,说到不畏惧困难就只知道有诺贝尔的现象。这些熟烂的材料都成了学生作文中的“保留节目”了。
三、写日记
在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害怕写作文,大都是平时缺少观察,肚中无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过不停。”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写日记,开始不必作过多的要求(其实日记本身也不应该作任何要求)。但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着想,教师要做引导、指导。学生的日记可以记叙日常发生的事情,可以记录自己的一段心灵的思想,可以是感动的瞬间,也可以是对生活的思考、对时事的看法。写日记因为不拘形式,灵活自由,学生大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大话空话没有了。日记中常常有写得很优秀的文章。写日记成了学生训练语言的主要手段,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平时日记的训练,作文不再成为学生头疼的事。
四、让思维插上翅膀
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培养起学生浓厚而持久的作文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四川省汉源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