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问题的基本观点及理性态度分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楚清华,吉林省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安乐死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超自然死亡方式,自从1986年在我国出现以来,日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安乐死的相关问题的探究更加的细致、深入,也呈现出来各种各样不同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针对延边大学大学生对安乐死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对实施安乐死的类型态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性与人权;是否安乐死;安乐死的实行
  这篇文章是在以延边大学300名在校学生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以崭新的数据的分析结果作为文章的成文依据 ,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一、大学生对安乐死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本次问卷中,有关安乐死基本问题的相关内容的共有三个小题,涉及安乐死的含义、类型、实施条件等三个方面。安乐死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含义、类型、实施条件等等,这一部分主要对应问卷中的第1题、第3题和第8题,在第一题中,有63.3%的人(包括很了解和基本了解的人在内)选择基本了解安乐死的内容,有36.7%的人对安乐死是完全不了解的。在对安乐死有了解的这些人中身边出现真实的安乐死案例的反而占非常小的比例,只有23.6%。可见,安乐死这一现象在我国并不常见。
  在中国古代,关于人性问题,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而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论断,安乐死的实施究竟是人性的恶,还是人性的善,问卷第8题是一道直接涉及实施安乐死与人性善恶的关系问题。在所以297人中,有52人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是人性善的体现,所占比例为17.5%,有24人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是人性恶的体现,占8.1%,有221人认为具体的判断标准要看情况而定,占74.4%,医学专业以23.1%,有70.1%的女同学同意要视情况判断安乐死的实施与人性善恶的关系。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如果安乐死实施的前提和结果都是好的,那么则是人性善的体现;如果安乐死的实施前提动机和结果都不是好的,则是人性恶的体现。
  为了论证安乐死的实施与人权的关系,问卷设计了第2题、第4题、第5题、第6题和第7题。在第2题中我们明确的向受访者提出疑问:安乐死是否是对人生命权的侵害,在这一题中有76.4%的人不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是对人权的侵害,虽然人们对生命是十分尊重和敬畏的,但同时又是很理性的;在第4题中涉及的是安乐死与尊严的问题,有51.5%的人同意安乐死是尊严死这种说法,为了减轻当事人的痛苦,有的家属会和医生协商,选择通过安乐死的方式结束当事人的病痛,对当事人进行人道主义的救赎。问卷第5、6、7题,是围绕受访者是否会建议选择安乐死展开的,在这三个题中,当受访者作为一名医生时,有65.0%的热选择看情况决定是否建议患者安乐死,当涉及到身边的自己或亲人朋友时,有54.5%的人表示,自己会安乐死,但只有31.0%的人会选择建议亲人或朋友安乐死。大家对自己的生命的终结方式总是很容易做出决定,但涉及到其他人时,却难免顾虑太多,不能抉择,这是有社会大环境决定,要改变非一朝一夕的事。
  二、 大学生对安乐死的实施的理性态度
  2.1对家人实施安乐死的态度。
  安乐死的实施是否就意味着对人的神圣的生命的侵犯?在参与调查的297人中,有125人认为自己或亲人可实施安乐死,占42.1%,有89人认为医生可以实施安乐死,占30.0%,有83人认为谁都不可以成为安乐死的实施者,占27.9%,缺失的数据占0.7%。有29.0%的医学学生认为自己或亲人可以成为安樂死的实施者,小于21岁的女同学对这一选项的支持也远高于男同学。由此可见,对于谁是安乐死的实施者,大学生更偏向于自己或亲人来充当这一角色,这在伦理和道德上或许更为大众所接受;虽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医生应该作为安乐死的实施者,但这也反映了医生在安乐死的实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医生比之亲朋显然更趋于理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将取代亲朋成为安乐死的第一实施者;这一问题大多未来的白衣天使们都选择了医生作为安乐死的实施者,可以预想,在未来,安乐死在我的发展空间会非常的大。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是否赞成在我国实行安乐死这一问题,有98人赞成,占33.0%,有142人选择中立,占47.8%,有57人选择不赞成,占19.2%,在中立的人中,有26.1%的医学学生,有73.2%的女同学,有59.2%的人小于21岁。根据调查结果,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赞成在我国实行安乐死,将近一般的同学选择了中立,只有不到20%的同学反对,这样一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我国实施安乐死的情况在态度上还是比较宽容的,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甚至选择,但如果其真的要在国内实行,困难虽然比预想中的要小,但仍旧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过渡才可以的,毕竟现象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这才是我国在要实施安乐死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对安乐死死亡方式的倾向。
  与问卷的这部分对应的,是第5题和第13题。问卷第5题是调查大学生自身对安乐死的选择,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中,会选择安乐死的人有163人,占54.9%,不会选择安乐死的人有134人,占45.1%。在所有会选择安乐死的人中,医学专业人数最多,占27,8%,有68.5%的女同学会选择安乐死,可见,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可以接受一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第13题是一道开放题。旨在了解:安乐死这种非自然死亡方式与自然死亡这种传统方式哪一种更受大学生的青睐。在235份回答了这一问题的问卷中,37.0%的人选择自然死亡,16.8%的选择安乐死,25.3%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根据数据结果我们会发现:顺应天命的自然死亡观在大学生中也占据着较高的比例,虽然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但对于死亡还是趋于保守的,而对于选择的原因,大多数同学的想法都是:现在的医学和发达,此时十分棘手的疾病在过几年可能就不再是医学难题,所以没必要过早的去结束自己的生命,顺应天命,寿终正寝才是王道。本次调查中,在对死亡方式的选择上,有将近五分之二的同学们的选择更偏向于自然死亡,高于其他选择,对于这一选择,同学们给出的原因总结起来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顺应天命、顺其自然。作为安乐死未来的实施者,有25.5%的医学学生认为自然死亡更好,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死亡观还是趋于传统的,尊重自然规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始终占着很大的比例。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延边大学学生对待安乐死现象的态度,在大体上还是赞同的,他们对安乐死知识的掌握在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够全面,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安乐死相关问题的判断,他们正在用自身不断的探索想我们展示他们对安乐死这一现象的接受。在是会否会安乐死的问题上,有54.5%的人表示自己会选择安乐死,有31.0%的人会选择建议亲人或朋友安乐死,其中也有有25.3%的人不确定自己是更偏向自然死亡还是安乐死,这也为安乐死在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此可以推断,安乐死在大学生群体中是被接受的,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抵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解放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奋起反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支持;以及国民党和其它民主党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探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对于新时期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人
期刊
作者简介:李晶(1990-),女,汉,内蒙古人,研究生在读,上海政法学院,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可见,在法治环境的浪潮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推动公民具有法治意识已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由过去的弱势群体变为今天的庞大群体,他们对于
期刊
摘 要:驹子和叶子一开始就像是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她们互相怜惜,却又互相痛恨,从她们的言语中可看出。或许是本身悲剧的相惜,性格的相斥。至于她们为何这样,川端康成在书中并未点明,我们也不得而知。驹子与叶子两者虽看似矛盾,却共生,即为一体,驹子是叶子,叶子是驹子。也可以说,叶子是年少或者岛村初见时的驹子,是拥有洁净内心世界的驹子;而驹子则是经历岁月洗礼后成长的叶子,是叶子历经沧桑后自我保护竖起的柔软铠甲
期刊
摘 要:简要概述法国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绘画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和“生活流”绘画。结合具体的艺术个例及现象分析二者在艺术理念及表现形式方面存在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中西绘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现实主义;乡土;生活流;表现方式;理念  一、概述  现实主义绘画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是继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后产生的艺术流派。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主张“就画身边的生活”,主动将目光
期刊
作者简介:王红(1991.2-),女,汉,安徽滁州人,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学(陶瓷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人也不断增加,老人的安全和健康成了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能让更多的老人可以安享晚年也变得极为重要。高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日益退化。卫生部报告指出高龄者等速肌力(膝伸肌最大力矩值/体重)仅为青年人60%-70%,同时伴随体质
期刊
摘 要:面对众多读者对《女人的路》(《女坂》)中主人公伦过于悲惨的经历,她留给大众一个沉默的世界。圆地文子从一个不知生活艰辛的大小姐,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追求自立、自我、自由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成功构筑了独特的妖艳、无情的文学世界。她说:“我多次和她们一起呆立不动,和她们一起唉声叹气。她们肩膀的疲劳,她们心中的焦虑,脚步的沉重,不仅是她们所有,我也有同感。某种意义上已经与她们合二为一,她们的心声就是
期刊
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修课的设置往往体现着一所高校的专业特点、教学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选修课的教学不仅对教师教学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独创性学术研究能力的一种考验。湖南女子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湖湘文化研究》课程。笔者在讲述这门课程时,不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湖湘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女校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袭来,转型时期的中国工业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中。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无法避免这一处境,怎样才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处境中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实现飞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必需面对的问题,更是“共和国长子”应该担起的责任。这一艰辛而振奋的历程在商国华的长篇小说《我们走在大路上》中予以了生动且详尽的展示,小说可以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崛起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
期刊
作者简介:屈海龙(1988-),男,黑龙江抚远人,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不仅包括了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壁画所描述的贵族宴饮、捕猎,农民采桑、耕种,奴婢侍奉、劳作等场景,又是对当时
期刊
摘 要:《离婚律师》的热播,引起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反思以及对自我的审视,也反映了当今婚姻中女性的地位。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出发,探析其对女性主义发展的认识以及观点,用此观点分析《离婚律师》中折射的女性主义以及当代人们的婚恋观。  关键词:弗洛伊德;阳具崇拜论;《离婚律师》;女性主义  一、弗洛伊德思想中的女性意识  (一)“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在描述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前俄狄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