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学生被“俘虏”游戏室里寻刺激》《周杰欲“抛弃”琼瑶另起炉灶闯香港》《夫妻联手告“二奶”》《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性爱》……看到这样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总让人们想起19世纪30年代源于美国报纸的新闻煽情时代。事实上,随着我国传媒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新闻的煽情之风确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界对此多有微词,而一些媒体却依然故我地大肆煽情。如何看待新闻的煽情之风,对于今后强化媒体社会作用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煽情新闻的表现形式
煽情新闻是近年来探讨较多的热门话题之一。通常意义上的煽情新闻,是指夸大的犯罪新闻、丑闻及灾祸报道,在感情上引起一般读者的不健全的反应。综合现在各种媒体上刊发的煽情新闻,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四:
在内容上,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这种做法始于1833年9月3日的一份报纸——《纽约太阳报》。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为代表的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它们以超越党派的独立报纸的姿态,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具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开创了煽情新闻的新时代。
在写作上,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要求文章有趣、幽默、机智,强化事件的戏剧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例如某大学一成人教育的校外学生宿舍着火,当地媒介在报道时,黑体通栏标题赫然写着“数百女生又冻又怕”之类的词句,刺激市民的感官。
新闻标题出现煽情化倾向是写作上的另一个鲜明特点。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故弄玄虚,常以隐“性”标题来刺激受众眼球。如一则标题为《刘嘉玲不陪“大亨”过夜》的新闻。乍看标题,还以为是香港影星刘嘉玲洁身自好,而正文内容却是刘嘉玲出演电视剧《影城大亨》时提出条件:按时收工,不加夜班。类似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未能“亲密接触”李玟 消费者一怒之下状告组委会》《猴年与时尚水晶神秘接触香港时装品牌巡礼》《刘德华结婚了?金像之夜左手戴戒引起猜测》、《潘婕拒绝导演性骚扰被打?导演娄健:她在炒作》。这些新闻标题的共性就是专门去找那些荒唐怪诞、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刺激受众;极尽渲染之能事,用夸张言论和煽情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版面形式上,突破以往报刊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放大图片,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引诱受众继续读下去。
煽情新闻形成原因
任何现象的出现、持续发展和繁荣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回顾“煽情主义”发展的趋势就会发现,我国煽情新闻的产生与美国廉价报刊时期“煽情主义”的兴起,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都有相似的特点。笔者在这里主要分析煽情新闻出现的经济背景。
“煽情新闻”的兴起主要是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个历史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经济体系逐渐形成,通讯业日益发达,这些为走煽情路线的廉价报纸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成熟的市场机制,则是催生廉价报刊将煽情进行到底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廉价报刊遵循市场生存规则,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给读者提供大量的刺激性的新闻消息,追求发行量,以吸引广告商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我国,新闻煽情现象是近30年来市场化浪潮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开始苏醒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全成熟,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动,造成了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心态,有很大一部分受众乐于追逐华丽花哨、刺激感官的煽情新闻。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走进市场的媒体百花齐放,争妍斗丽:报业集团不断诞生;广播频率迅速攀升;电视频道数倍增多;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市场竞争的硝烟四处蔓延。正是这种竞争促使了煽情新闻的产生,一方面纯商业性质的媒体大量涌现,对于这些媒体来说,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是发行量、视听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迫于市场压力和经济压力,也不得不进行商业化运作,走煽情新闻路线,终于导致了煽情新闻的泛滥。
煽情新闻三大危害
不管承认与否,目前新闻煽情风刮遍了文字媒体、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充斥着社会中各个角落,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助推了煽情新闻的扩容升级。但是,由于煽情新闻极具夸张之能事,用喧嚣哗俗、追求刺激、不计后果的报道,千方百计地诱惑、愚弄读者。最糟糕的是,它不是有效地引导读者,而是提供一种由堕落、色情和暴力混合成的麻醉剂,背离了新闻的价值和舆论的正确导向,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具体说来,煽情新闻有三大危害:
一是煽情新闻注重刺激性和丑闻,对社会风气带来种种不利影响。2007年1月11日,江西省抚州市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熊新兴在九江被处决。12日,一篇题为《“江西涉黑第一案”九江中院收取当事人74万元“暂存”款》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社会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指责的矛头指向九江中院。而事实上,法院早就将39.2万元“暂存”款退给被告家属,并将收缴、罚没罪犯非法所得的34.8万元依法上交国库。个别媒体竟置事实于不顾,炮制出法院收“黑钱”74万的卖点,大肆炒作,混淆是非,误导视听,影响极其恶劣。另一个例子是今年被弄得满城风雨的艳照门事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娱乐头版,一张张明星激情照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被随意刊登和发布。艳照门事件不但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是煽情新闻误导舆论,愚弄受众,影响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例如2006年3月12日《华商报》刊登一则题为“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的新闻,报道说法国电影《蝴蝶》的导演菲利浦·慕勒认为《吉祥三宝》抄袭了《蝴蝶》主题曲的主要旋律。而事实上慕勒说他本人并不了解“抄袭”一事,更谈不上告《吉祥三宝》的创作者了。《吉祥三宝》以其自然之子唱出了天簌之音,然而,无事生非者非要说其是舶来品,不仅愚弄了受众,而且对原作者造成了心灵创伤。
三是煽情新闻消解了受众关注政治和发展经济的热情。由于煽情新闻追求低俗趣味化,满足人们的“猎奇”的心理,易诱使受众沉迷于靡靡之音,这导致他们理解严肃新闻报道的能力逐渐降低,忽视国家政治大事和发展战略,淡化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雄心壮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益于社会的发展。
应对策略
据相关调查报告,“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和“推动社会变革”、“提高群众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帮助人们实行舆论监督”等,仍然是受众需求的热点。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成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必然要求媒体发挥监督环境和传达信息的功能。并且,这部分需求只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和强烈。而这些是告知功能被弱化、娱乐功能被强化的煽情新闻所无法满足的。因此,抵制低俗的煽情新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声音。如何做到这一点,新闻理论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人心比较浮躁的今天,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他们创作优秀的新闻作品,自觉抵制社会低俗之风,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行业自律和监管机构的缺位,是煽情报道屡禁不止、低俗之风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力度。
三是重塑公众需求,提倡有价值新闻。如果媒体总是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吸引大量受众,那么就能提升受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和欣赏水准,使低俗之风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煽情新闻的表现形式
煽情新闻是近年来探讨较多的热门话题之一。通常意义上的煽情新闻,是指夸大的犯罪新闻、丑闻及灾祸报道,在感情上引起一般读者的不健全的反应。综合现在各种媒体上刊发的煽情新闻,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四:
在内容上,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这种做法始于1833年9月3日的一份报纸——《纽约太阳报》。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为代表的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它们以超越党派的独立报纸的姿态,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具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开创了煽情新闻的新时代。
在写作上,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要求文章有趣、幽默、机智,强化事件的戏剧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例如某大学一成人教育的校外学生宿舍着火,当地媒介在报道时,黑体通栏标题赫然写着“数百女生又冻又怕”之类的词句,刺激市民的感官。
新闻标题出现煽情化倾向是写作上的另一个鲜明特点。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故弄玄虚,常以隐“性”标题来刺激受众眼球。如一则标题为《刘嘉玲不陪“大亨”过夜》的新闻。乍看标题,还以为是香港影星刘嘉玲洁身自好,而正文内容却是刘嘉玲出演电视剧《影城大亨》时提出条件:按时收工,不加夜班。类似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未能“亲密接触”李玟 消费者一怒之下状告组委会》《猴年与时尚水晶神秘接触香港时装品牌巡礼》《刘德华结婚了?金像之夜左手戴戒引起猜测》、《潘婕拒绝导演性骚扰被打?导演娄健:她在炒作》。这些新闻标题的共性就是专门去找那些荒唐怪诞、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刺激受众;极尽渲染之能事,用夸张言论和煽情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版面形式上,突破以往报刊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放大图片,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引诱受众继续读下去。
煽情新闻形成原因
任何现象的出现、持续发展和繁荣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回顾“煽情主义”发展的趋势就会发现,我国煽情新闻的产生与美国廉价报刊时期“煽情主义”的兴起,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都有相似的特点。笔者在这里主要分析煽情新闻出现的经济背景。
“煽情新闻”的兴起主要是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个历史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经济体系逐渐形成,通讯业日益发达,这些为走煽情路线的廉价报纸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成熟的市场机制,则是催生廉价报刊将煽情进行到底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廉价报刊遵循市场生存规则,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给读者提供大量的刺激性的新闻消息,追求发行量,以吸引广告商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我国,新闻煽情现象是近30年来市场化浪潮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开始苏醒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全成熟,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动,造成了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心态,有很大一部分受众乐于追逐华丽花哨、刺激感官的煽情新闻。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走进市场的媒体百花齐放,争妍斗丽:报业集团不断诞生;广播频率迅速攀升;电视频道数倍增多;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市场竞争的硝烟四处蔓延。正是这种竞争促使了煽情新闻的产生,一方面纯商业性质的媒体大量涌现,对于这些媒体来说,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是发行量、视听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迫于市场压力和经济压力,也不得不进行商业化运作,走煽情新闻路线,终于导致了煽情新闻的泛滥。
煽情新闻三大危害
不管承认与否,目前新闻煽情风刮遍了文字媒体、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充斥着社会中各个角落,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助推了煽情新闻的扩容升级。但是,由于煽情新闻极具夸张之能事,用喧嚣哗俗、追求刺激、不计后果的报道,千方百计地诱惑、愚弄读者。最糟糕的是,它不是有效地引导读者,而是提供一种由堕落、色情和暴力混合成的麻醉剂,背离了新闻的价值和舆论的正确导向,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具体说来,煽情新闻有三大危害:
一是煽情新闻注重刺激性和丑闻,对社会风气带来种种不利影响。2007年1月11日,江西省抚州市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熊新兴在九江被处决。12日,一篇题为《“江西涉黑第一案”九江中院收取当事人74万元“暂存”款》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社会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指责的矛头指向九江中院。而事实上,法院早就将39.2万元“暂存”款退给被告家属,并将收缴、罚没罪犯非法所得的34.8万元依法上交国库。个别媒体竟置事实于不顾,炮制出法院收“黑钱”74万的卖点,大肆炒作,混淆是非,误导视听,影响极其恶劣。另一个例子是今年被弄得满城风雨的艳照门事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娱乐头版,一张张明星激情照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被随意刊登和发布。艳照门事件不但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是煽情新闻误导舆论,愚弄受众,影响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例如2006年3月12日《华商报》刊登一则题为“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的新闻,报道说法国电影《蝴蝶》的导演菲利浦·慕勒认为《吉祥三宝》抄袭了《蝴蝶》主题曲的主要旋律。而事实上慕勒说他本人并不了解“抄袭”一事,更谈不上告《吉祥三宝》的创作者了。《吉祥三宝》以其自然之子唱出了天簌之音,然而,无事生非者非要说其是舶来品,不仅愚弄了受众,而且对原作者造成了心灵创伤。
三是煽情新闻消解了受众关注政治和发展经济的热情。由于煽情新闻追求低俗趣味化,满足人们的“猎奇”的心理,易诱使受众沉迷于靡靡之音,这导致他们理解严肃新闻报道的能力逐渐降低,忽视国家政治大事和发展战略,淡化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雄心壮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益于社会的发展。
应对策略
据相关调查报告,“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和“推动社会变革”、“提高群众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帮助人们实行舆论监督”等,仍然是受众需求的热点。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成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必然要求媒体发挥监督环境和传达信息的功能。并且,这部分需求只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和强烈。而这些是告知功能被弱化、娱乐功能被强化的煽情新闻所无法满足的。因此,抵制低俗的煽情新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声音。如何做到这一点,新闻理论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人心比较浮躁的今天,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他们创作优秀的新闻作品,自觉抵制社会低俗之风,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行业自律和监管机构的缺位,是煽情报道屡禁不止、低俗之风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力度。
三是重塑公众需求,提倡有价值新闻。如果媒体总是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吸引大量受众,那么就能提升受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和欣赏水准,使低俗之风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