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好书可以陶冶情志,开启智慧,提升思想境界,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让阅读走进更多的老年人心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养老方式,可以让老同志保持思想活力,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人的寿命也不断延长,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这些老年人有巨大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目前,整个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的风气日渐形成,应该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年人是很幸运、幸福的。社会尊老、敬老,我们老年人要感恩,要自重,要为社会增添正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肯定会一年一年的衰弱,这是自然规律,但脑子不能退化得太快,怎样让自己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有品位的老人?笔者认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年人除了要融入集体、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等活动之外,要看书阅读,不断学习,跟上新时代、形成新见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阅读水准似有降低之忧:低头族很多,却多是“读屏、刷屏”的浅阅读。不少青少年,包括一些中老年人,在地铁或机场、火车站,不是看微信、打电话,就是玩游戏。据统计,2016年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但与不少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手机阅读当然可视作快餐时代信息交流的捷径,但难免碎片化,过目即忘。读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知识获取、整体性思考的过程。
我们再作深一步的思考。在迅速发展的转型社会,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在职的同志们要学习,退休的同志也要学习。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也出现类似情况,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老同志退休后,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少了,接触社会多了,听到的各种议论也多了,互联网、微信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比如,微信中各类谣言、骗局。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可以说,读书是一场精神的跋涉,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前不久北师大为新中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卢乐山教授举行百岁庆典,卢先生在致答谢词时谦虚地表示,自己一生获得的帮助很多,但做出的贡献很有限,所幸自己能够“一直不放弃学习”,她信奉“活到老,学到老”,愿意以这句话与所有人共勉。笔者了解,杨绛先生的家庭曾充满着恩爱、和谐,然而,短短两年,她却屡遭不幸,爱女和丈夫先后离世,相濡以沫整整一辈子,杨绛的痛苦可想而知。但生活的不幸并没有击倒这位看似孱弱、而内心强大的老太太。在以后的日子,她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费尽心血整理丈夫留下的几大袋手稿,出版了她的遗著。
如何做到退而不休,继续学习,让阅读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坚持每天看书读报,养成“夜不读书难自眠”的习惯。许多老同志在职时因工作忙碌,无法静下心来看书阅读。退休后,含饴弄孙、打牌聊天、同学聚会、转发微信等,各种活动排得满满的。转眼一年一年过去了,买的一些名著还都在书橱里放着,无暇坐下来细读。家务事当然要做,儿孙的事要管好,有益的文体社交活动也须参加,但要妥善安排。每天花些时间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读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养成习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体验到一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情趣。
其次,积极参加单位和社区组织的读书会活动,交流读书感悟,尽情享受读书之家的美妙乐趣。爱好阅读的老同志定期聚集在一起,清茶一杯,畅谈书香滋润心灵、文化促进和谐、知识推动发展的作用。许多读书会还成立了微信群,彼此交流阅读的体会。现在社会对阅读越来越重视,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市民最大的一个阅读平台。老同志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去参加,体验一下浓浓的书香氛围,不要错过“淘书乐”。还有上海常态化阅读活动最重要的品牌思南读书会,参与其中,能让自己浸淫在文学书海的交流之中。各个区的图书馆也开展一些阅读推广活动,都使我们这个城市充满浓浓的书香味。
再次,结合老年生活的实际,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比如,社会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开办了各级老年大学,设置了文学影视赏析、艺术品鉴赏、旅游摄影、琴棋书画、烹饪插花等课程,深受老年人的喜爱,报名者趋之若鹜。各类课程的学习,有相关的知识体系,加上老师的系统讲解,同班学员的一起努力,会促进自己去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比如,生活水平提高后,一个重要的消费层次是休闲性旅游消费。如今,中国成为世界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人们总有一个心愿: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国内外旅游的每一个目的地,都有自然美景、风土人情和前世今生,找来这方面的书籍阅读,就是汲取丰富知识的好机会。再比如,到了老年,会产生与小辈的“代沟”问题,我们既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宽广的胸怀,理智的头脑,做到不落后、不保守、不偏激,也要多多向后代學习使用网络、手机等新知识,力争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读书对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意义,书籍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过去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因为有了进步书籍的引导才走上革命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世界名著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之中。正如歌德所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生活中的孤寂变成享受。人到老年,难免有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一切若能融入读书之乐的意境中,这些悲老叹息就会烟消云散。读书可增加肌体活动。大脑若经常不用就会萎缩,直接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的衰退。老年人的大脑越用身体会越好,反之随着大脑的迟钝身体也会越来越差。许多老学者、老科学家、老艺术家耳聪目明、生命之树常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从不停止用脑。
读书是良药,医愚又疗疾。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南宋陆游说:“病经书卷作良医。”读书是一种辅助药物疗法,它能帮助人化解抑郁,宽敞胸怀,收到药物不能起到的奇效。清代著名戏曲家、养生家李渔说:“余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之气借以除。”书中表达的喜怒哀乐,还具有调节情绪、平衡人体阴阳的心理治疗作用。我国古代医学早就认识到书籍治病的道理,最早在《内经》中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读书可以使人聚精会神,丰富知识可以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老化。
在倡导全民阅读,让看书阅读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养老方式。如此,我们才不负这个时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人的寿命也不断延长,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这些老年人有巨大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目前,整个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的风气日渐形成,应该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年人是很幸运、幸福的。社会尊老、敬老,我们老年人要感恩,要自重,要为社会增添正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肯定会一年一年的衰弱,这是自然规律,但脑子不能退化得太快,怎样让自己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有品位的老人?笔者认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年人除了要融入集体、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等活动之外,要看书阅读,不断学习,跟上新时代、形成新见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阅读水准似有降低之忧:低头族很多,却多是“读屏、刷屏”的浅阅读。不少青少年,包括一些中老年人,在地铁或机场、火车站,不是看微信、打电话,就是玩游戏。据统计,2016年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但与不少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手机阅读当然可视作快餐时代信息交流的捷径,但难免碎片化,过目即忘。读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知识获取、整体性思考的过程。
我们再作深一步的思考。在迅速发展的转型社会,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在职的同志们要学习,退休的同志也要学习。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也出现类似情况,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老同志退休后,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少了,接触社会多了,听到的各种议论也多了,互联网、微信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比如,微信中各类谣言、骗局。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可以说,读书是一场精神的跋涉,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前不久北师大为新中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卢乐山教授举行百岁庆典,卢先生在致答谢词时谦虚地表示,自己一生获得的帮助很多,但做出的贡献很有限,所幸自己能够“一直不放弃学习”,她信奉“活到老,学到老”,愿意以这句话与所有人共勉。笔者了解,杨绛先生的家庭曾充满着恩爱、和谐,然而,短短两年,她却屡遭不幸,爱女和丈夫先后离世,相濡以沫整整一辈子,杨绛的痛苦可想而知。但生活的不幸并没有击倒这位看似孱弱、而内心强大的老太太。在以后的日子,她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费尽心血整理丈夫留下的几大袋手稿,出版了她的遗著。
如何做到退而不休,继续学习,让阅读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坚持每天看书读报,养成“夜不读书难自眠”的习惯。许多老同志在职时因工作忙碌,无法静下心来看书阅读。退休后,含饴弄孙、打牌聊天、同学聚会、转发微信等,各种活动排得满满的。转眼一年一年过去了,买的一些名著还都在书橱里放着,无暇坐下来细读。家务事当然要做,儿孙的事要管好,有益的文体社交活动也须参加,但要妥善安排。每天花些时间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读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养成习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体验到一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情趣。
其次,积极参加单位和社区组织的读书会活动,交流读书感悟,尽情享受读书之家的美妙乐趣。爱好阅读的老同志定期聚集在一起,清茶一杯,畅谈书香滋润心灵、文化促进和谐、知识推动发展的作用。许多读书会还成立了微信群,彼此交流阅读的体会。现在社会对阅读越来越重视,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市民最大的一个阅读平台。老同志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去参加,体验一下浓浓的书香氛围,不要错过“淘书乐”。还有上海常态化阅读活动最重要的品牌思南读书会,参与其中,能让自己浸淫在文学书海的交流之中。各个区的图书馆也开展一些阅读推广活动,都使我们这个城市充满浓浓的书香味。
再次,结合老年生活的实际,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比如,社会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开办了各级老年大学,设置了文学影视赏析、艺术品鉴赏、旅游摄影、琴棋书画、烹饪插花等课程,深受老年人的喜爱,报名者趋之若鹜。各类课程的学习,有相关的知识体系,加上老师的系统讲解,同班学员的一起努力,会促进自己去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比如,生活水平提高后,一个重要的消费层次是休闲性旅游消费。如今,中国成为世界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人们总有一个心愿: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国内外旅游的每一个目的地,都有自然美景、风土人情和前世今生,找来这方面的书籍阅读,就是汲取丰富知识的好机会。再比如,到了老年,会产生与小辈的“代沟”问题,我们既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宽广的胸怀,理智的头脑,做到不落后、不保守、不偏激,也要多多向后代學习使用网络、手机等新知识,力争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读书对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意义,书籍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过去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因为有了进步书籍的引导才走上革命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世界名著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之中。正如歌德所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生活中的孤寂变成享受。人到老年,难免有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一切若能融入读书之乐的意境中,这些悲老叹息就会烟消云散。读书可增加肌体活动。大脑若经常不用就会萎缩,直接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的衰退。老年人的大脑越用身体会越好,反之随着大脑的迟钝身体也会越来越差。许多老学者、老科学家、老艺术家耳聪目明、生命之树常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从不停止用脑。
读书是良药,医愚又疗疾。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南宋陆游说:“病经书卷作良医。”读书是一种辅助药物疗法,它能帮助人化解抑郁,宽敞胸怀,收到药物不能起到的奇效。清代著名戏曲家、养生家李渔说:“余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之气借以除。”书中表达的喜怒哀乐,还具有调节情绪、平衡人体阴阳的心理治疗作用。我国古代医学早就认识到书籍治病的道理,最早在《内经》中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读书可以使人聚精会神,丰富知识可以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老化。
在倡导全民阅读,让看书阅读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养老方式。如此,我们才不负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