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31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学会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养成反思的习惯;学会“复习”,给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当天的课后复习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系统复习。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同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只看见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将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遮住,然后请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形状。有的学生认为,看见的角是锐角,被遮住两个角也应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学生认为,虽然看见的角是锐角,但被遮住的两个角中可能有一个直角,也可能有一个钝角,因此,这个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也有学生认为,如果看见的锐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那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乐于思考?,独立自学。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每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实施个别辅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我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等;在作业的错误地方下面划线,并批注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遲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数学的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种无续盲目的行动,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等,然后适时,适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不断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法更得当有效,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31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学会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养成反思的习惯;学会“复习”,给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当天的课后复习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系统复习。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同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只看见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将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遮住,然后请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形状。有的学生认为,看见的角是锐角,被遮住两个角也应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学生认为,虽然看见的角是锐角,但被遮住的两个角中可能有一个直角,也可能有一个钝角,因此,这个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也有学生认为,如果看见的锐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那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乐于思考?,独立自学。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每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实施个别辅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我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等;在作业的错误地方下面划线,并批注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遲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数学的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种无续盲目的行动,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等,然后适时,适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不断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法更得当有效,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