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没有注意根据文学形象的特点展开教学,不能使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应根据作品形象特点,通过感知鲜活的形象,认识事物、启迪思维、发展语言、获得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整体把握形象
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完整性。当代文学观认为:“只有当读者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把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想像的补充和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有机统一。”因此,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整体把握形象。
1.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实施新课改以后,人们对长期影响我国语文教学的“红领巾教学法”作了全面的反思,摈弃了“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模式化教学。有的教师为避嫌,语文课上一律不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这显然又是走向另一极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生只有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够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这是一种认知活动必然存在的规律。
2.联系背景,全面认识。
文学形象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对象的生动再现,又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结晶,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教学时,把作品与作者、写作背景、与作品相关的评论资料等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可以使学生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如果仅仅停留在“村居”的表面,充其量也就是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村居图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了解南宋时期战乱纷扰、百姓饱受战争苦难的背景,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辛弃疾对乡村宁静淡雅、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3.拓展延伸,丰富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是由名著的节选改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提供原作的延伸阅读,还原教材舍弃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使学生全面地感知形象。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抓住课文对林冲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等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补充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林冲这一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二、立体感知形象
文学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具体可感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立体感知形象,获得艺术感受及审美情趣。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触摸形象。
建构性学习特征之一的情境化学习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情境教学是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立体感知形象的有效办法。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课始通过播放哀乐,悬挂邓小平同志的遗像营造氛围,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以此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奠定缅怀伟人的感情基础。
2.边读边想,脑海中展现形象。
文学形象间接造型的特点给读者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想像空间更是无穷的,我们的教学首先不能囿于学生的思维。面对作品,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边读边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自由建构自己的作品形象。例如,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满园”,也许有的学生会想像成“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的学生则觉得是“绿草茵茵、杨柳垂岸”,还有的学生也许会想像成“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读书想像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立体感知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想像活动。
3.互换角色,“我”与形象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风说过:“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要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我”与形象展开对话。《天鹅的故事》一课重点刻画了一只老天鹅勇敢破冰的形象。如何理解这一形象?教学时,可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我”与形象的对话,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老天鹅这一形象。
三、准确表达形象
文学教育的功能是多维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可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形象的方法。那么,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第一要多读,使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被反复感知;第二加强背诵、复述或表演等练习,使言语和形象联系起来、融合起来;第三直接进行形象描述的多种训练。如看图说写训练,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把概括的语言具体化,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等。当然,要想学生形成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形象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练就一种善于表情达意、富有造型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基本功,才能使学生被潜移默化。
一、整体把握形象
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完整性。当代文学观认为:“只有当读者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把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想像的补充和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有机统一。”因此,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整体把握形象。
1.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实施新课改以后,人们对长期影响我国语文教学的“红领巾教学法”作了全面的反思,摈弃了“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模式化教学。有的教师为避嫌,语文课上一律不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这显然又是走向另一极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生只有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够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这是一种认知活动必然存在的规律。
2.联系背景,全面认识。
文学形象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对象的生动再现,又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结晶,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教学时,把作品与作者、写作背景、与作品相关的评论资料等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可以使学生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如果仅仅停留在“村居”的表面,充其量也就是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村居图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了解南宋时期战乱纷扰、百姓饱受战争苦难的背景,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辛弃疾对乡村宁静淡雅、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3.拓展延伸,丰富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是由名著的节选改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提供原作的延伸阅读,还原教材舍弃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使学生全面地感知形象。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抓住课文对林冲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等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补充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林冲这一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二、立体感知形象
文学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具体可感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立体感知形象,获得艺术感受及审美情趣。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触摸形象。
建构性学习特征之一的情境化学习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情境教学是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立体感知形象的有效办法。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课始通过播放哀乐,悬挂邓小平同志的遗像营造氛围,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以此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奠定缅怀伟人的感情基础。
2.边读边想,脑海中展现形象。
文学形象间接造型的特点给读者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想像空间更是无穷的,我们的教学首先不能囿于学生的思维。面对作品,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边读边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自由建构自己的作品形象。例如,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满园”,也许有的学生会想像成“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的学生则觉得是“绿草茵茵、杨柳垂岸”,还有的学生也许会想像成“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读书想像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立体感知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想像活动。
3.互换角色,“我”与形象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风说过:“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要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我”与形象展开对话。《天鹅的故事》一课重点刻画了一只老天鹅勇敢破冰的形象。如何理解这一形象?教学时,可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我”与形象的对话,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老天鹅这一形象。
三、准确表达形象
文学教育的功能是多维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可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形象的方法。那么,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第一要多读,使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被反复感知;第二加强背诵、复述或表演等练习,使言语和形象联系起来、融合起来;第三直接进行形象描述的多种训练。如看图说写训练,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把概括的语言具体化,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等。当然,要想学生形成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形象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练就一种善于表情达意、富有造型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基本功,才能使学生被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