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悟鲜活的形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没有注意根据文学形象的特点展开教学,不能使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应根据作品形象特点,通过感知鲜活的形象,认识事物、启迪思维、发展语言、获得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整体把握形象
  
  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完整性。当代文学观认为:“只有当读者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把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想像的补充和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有机统一。”因此,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整体把握形象。
  1.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实施新课改以后,人们对长期影响我国语文教学的“红领巾教学法”作了全面的反思,摈弃了“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模式化教学。有的教师为避嫌,语文课上一律不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这显然又是走向另一极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生只有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够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这是一种认知活动必然存在的规律。
  2.联系背景,全面认识。
  文学形象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对象的生动再现,又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结晶,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教学时,把作品与作者、写作背景、与作品相关的评论资料等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可以使学生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如果仅仅停留在“村居”的表面,充其量也就是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村居图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了解南宋时期战乱纷扰、百姓饱受战争苦难的背景,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辛弃疾对乡村宁静淡雅、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3.拓展延伸,丰富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是由名著的节选改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提供原作的延伸阅读,还原教材舍弃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使学生全面地感知形象。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抓住课文对林冲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等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补充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林冲这一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二、立体感知形象
  
  文学形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具体可感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立体感知形象,获得艺术感受及审美情趣。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触摸形象。
  建构性学习特征之一的情境化学习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情境教学是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立体感知形象的有效办法。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课始通过播放哀乐,悬挂邓小平同志的遗像营造氛围,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以此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奠定缅怀伟人的感情基础。
  2.边读边想,脑海中展现形象。
  文学形象间接造型的特点给读者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想像空间更是无穷的,我们的教学首先不能囿于学生的思维。面对作品,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边读边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自由建构自己的作品形象。例如,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满园”,也许有的学生会想像成“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的学生则觉得是“绿草茵茵、杨柳垂岸”,还有的学生也许会想像成“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读书想像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立体感知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想像活动。
  3.互换角色,“我”与形象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风说过:“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要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我”与形象展开对话。《天鹅的故事》一课重点刻画了一只老天鹅勇敢破冰的形象。如何理解这一形象?教学时,可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我”与形象的对话,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老天鹅这一形象。
  
  三、准确表达形象
  
  文学教育的功能是多维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可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形象的方法。那么,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第一要多读,使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被反复感知;第二加强背诵、复述或表演等练习,使言语和形象联系起来、融合起来;第三直接进行形象描述的多种训练。如看图说写训练,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把概括的语言具体化,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等。当然,要想学生形成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形象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练就一种善于表情达意、富有造型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基本功,才能使学生被潜移默化。
其他文献
研究弱胶结砂岩声发射信号参数特征及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区分不同粒度弱胶结砂岩破坏过程的声发射信号源,是建立不同粒度弱胶结砂岩临界破坏判据的基础。通过对单轴压缩下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专题式“慢题”教学和阶  段式“快题”教学两个部分,并对具体实施办法展开说明与探讨。  [关键词]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刘圆圆(1978-),女,辽宁阜新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辽宁  鞍山114051)刘声远(1964-),男,辽宁鞍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增长才能的目的。    一、课堂讨论焦点话题的捕捉    课堂讨论的质量来自讨论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取决于讨论话题的有效设置。从这一意义上讲,课堂讨论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教学活动,是将原本
介绍了便携式测量机的工作原理,利用便携式测量机对某型号产品进行水平测量,利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通过与传统的水平测量方法相比较,显现出利用便携式测量机测量和对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所以对道德问题的深入了解将
提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一个人是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拓荒、奠基以及发展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各项制度的确立付出了毕生心血,而他的一些教育主张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正因此,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追念。他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李书田。      历经磨难终成器,传承北洋著华章  李书田,1900年2月10日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