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将四库提要中“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进行比对,发现其内容彼此间存在参照关系;并进一步发掘出“八书”、“二史”中其它提要与邵晋涵分纂稿之间的承袭关系;最后对“八书”、“二史”中提要所述的讹误之处进行订误,以此完成对“八书”、“二史”提要的初步比对探究。
关键词: 四库提要 “八书” “二史” 比对探究
四库提要中收录正史提要二十四种,其中反映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八书”、“二史”提要几占一半,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说,“八书”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朝以及北方魏、齐、周、隋四朝共八部史书;“二史”指的是唐朝李延寿所编的《南史》和《北史》。因《晋书》提要与“八书”、“二史”提要关系密切,也包括在内一并讨论。说明:本文所涉及的四库提要包括邵晋涵所作分纂稿、《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浙本《总目》、殿本《总目》以及《简明目录》共八种提要。以下即就有关问题作一讨论。
一、关于《四库》“八书”、“二史”提要中的内容比对
通过对“八书”、“二史”提要的比对研究,笔者在内容的异同、提要校上时间等比较的前提下,大致推断出各提要间内容的相似程度及相互关系,并以推断出各提要参照的源流底本为最终目的,最后综合条件对应的诸本提要,分为以下三点来阐述。
(一)“八书”、“二史”诸本提要以《荟要提要》为参照,可分为三种情况:
1.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大致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可知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荟要提要》①,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有:《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南史》。
2.《荟要提要》与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荟要提要》内容,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为:《北齐书》。
3.《荟要提要》,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大致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荟要提要》,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为:《周书》。《周书》提要情况较特殊:细分之,《荟要提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云“《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云“《后周书》”,很可能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直接参照《荟要提要》内容,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直接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
(二)“八书”、“二史”诸本提要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为参照,可分为四种情况:
1.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荟要提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有:《宋书》、《魏书》。
2.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总目》内容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总目》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而成,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有:《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南史》。
3.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表述相同,语句顺序有所调换,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整理而成,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为:《北齐书》。
4.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大致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北史》。
(三)“八书”、“二史”诸本提要中浙本、殿本《总目》内容相同:
1.与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不同者:《宋书》、《魏书》、《周书》。
2.《总目》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大体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总目》当参照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写就:《北史》。
二、关于《四库》“八书”、“二史”提要与邵晋涵分纂稿的承袭关系
笔者将涉及“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内容与邵晋涵分纂稿进行仔细比对,发现除却《北齐书》外,其余《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提要均与邵晋涵分纂稿存在密切关系,简列如下:
(一)“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中,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有很多相似之处,符合此类要求的提要有:《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南史》。诸提要多在邵晋涵分纂稿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增补删削,调整语序,是参照邵晋涵分纂稿的内容而写就的。
(二)“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中,《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有很多相似之处,符合此类要求的提要有:《宋书》、《魏书》、《周书》。诸提要多在邵晋涵分纂稿基础上删削或修改了相关内容,或对某些内容给以全新的诠释,但由于大体内容相似,故依然不脱邵晋涵本框架。
(三)“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中,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有很多相似之处,符合此类要求的提要有:《北史》。《北史》提要在邵晋涵分纂稿基础上删削、修改了相关内容,使之更为凝练。
笔者拟以《魏书》诸本提要比较为例:
《魏书》诸本提要中,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内容表达大致相同。然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内容亦有表述不同之处,列举如下:
1.邵晋涵分纂稿比《总目》多出两部分内容,其一云:“详言征应,有班固《五行志》遗法,与收书体制固殊焉。”其二云:“如议者之言,将因其子孙之显贵,不为椿、津、允、祐立传而后快于心乎。” 2.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内容所述不同有三,其一邵晋涵分纂稿云:
是固未尝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固它事可传者甚夥,不因有子休之而始得传。况崔暹尝荐收修史矣,而收列崔暹于《酷吏》,其不徇私惠如此,而谓得休之之助,遂曲笔以报德乎。
《总目》云:
不云固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李延寿书作于唐代。岂亦媚阳休之乎?
《总目》对邵晋涵分纂稿内容进行了删削修改。
其二邵晋涵分纂稿云:
《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崔绰自有传,后奉勅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乌足与之论史法哉。自崔浩以修史被谤获祸后,遂酿为风气,故李庶诉于杨愔,谓“魏收合诛”,其一时欢讼之状犹可概见,收之得免,幸也。
《总目》云:
《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崔绰自有传,后奉勅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亦未足服收也。盖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着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秽史”说,无乃已甚之词乎。
《总目》删去了邵晋涵分纂稿中所举的“崔浩”等例,而代之以对魏收其人与作品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二者所述角度不一。
其三邵晋涵分纂稿云:
收叙事详瞻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魏澹之书,而于《澹传》存其“叙例”,亦史家言外之意也。澹等之书俱亡,而收书终列于正史,然则著作之业固不系乎一时之好恶哉。
《总目》云:
今魏澹等之书俱佚,而收书终列于正史,殆亦恩怨并尽而后是非乃明欤。收叙事详赡,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澹书,而《澹传》存其“叙例”,绝不为掩其所短,则公论也。
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虽认为魏收所著《魏书》存在条例未密的问题,在其所在时代被称为“秽史”,但《魏书》最终能够列于正史,可见其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故最终承认了其存在之价值。二者虽语句稍异,意思表达相同。
结合以上两大点可分析得出,《总目》内容当以邵晋涵分纂稿为参照,在其基础上,对邵晋涵分纂稿进行了删削、修改,并对邵晋涵分纂稿中某些内容给以全新的诠释,使之更显饱满丰富。
三、关于《四库》“八书”、“二史”提要讹误举正
“八书”、“二史”提要存在若干讹误错舛之处,试举正如下:
(一)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误
1.《北齐书》
《荟要提要》云:“百药父德林,与王邵并少仕邺中,多识故事。”“少仕”,在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作“世仕”。
按:《史通》、《山堂考索》、《古今释疑》、《广事类赋》等书中皆有王邵李德林“少仕邺中”之意,如较早的唐朝刘知几《史通》(史通卷第十二外篇,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右后魏书”有云:“隋秘书监王邵、内令史李德林并少仕邺中,多识故事。且李德林与王邵非同一地人,李德林为博陵安平人,王邵为隋代并州晋阳(今太原南郊)人,若云“世仕邺中”,当属不妥,以《荟要提要》所云“少仕邺中”为是。
2.《隋书》
《荟要提要》云:“论者谓若以《隋书》十志列南、北《史》中,则两无遗憾。”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相同。“《隋书》十志”,在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作“《隋书》纪传”。
按:《南史》、《北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北史》有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以及列传八十八卷。若照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言,要将《隋书》纪、传列南、北《史》中,岂不是画蛇添足?而《荟要提要》及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言,将《隋书》十志补入《南史》、《北史》,正好补《南史》、《北史》无“志”之缺,故而体例更显完整。此处以《荟要提要》及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言较为合理。
(二)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误
1.《隋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云:“以《小戴礼记》有《月令》、《明堂》、《乐记》三篇为马融所增益。”“《明堂》”,在《总目》中作“《明堂位》”。
按:《小戴礼记》中有《明堂位》篇,故此处以《总目》所述更为妥当。
(三)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误
1.《南史》
《荟要提要》云:“本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历四代,总百七十年,叙事贯穿。”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同。“本宋永初元年”,在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作“孝宗永和元年”。
按:“孝宗永和元年”之“孝宗”为东晋穆帝庙号,“永和元年”为公元345年。“宋永初元年”指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陈祯明三年”为公元589年。永初元年至陈祯明三年,历四代,正好一百七十年。若是从“孝宗永和元年”至“陈祯明三年”,则至少历二百四十四年,而非提要中所言“百七十年”。故此处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述误,《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述为是。
2.《南史》
《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云:“于梁见何之元、刘璠本。”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云:“于梁见何之元、刘潘本。”
按:刘璠,北周官吏,曾著《梁典》三十卷,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故此处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作“刘潘”为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乱世,“八书”、“二史”中的好几部书是唐朝年间官修或私撰的,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倾注了很多精力对此时期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笔者以四库提要中涉及“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抛砖引玉,希冀能够引起人们对反映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八书”、“二史”的综合研究,除了各部书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综合比较外,还需注意中古时期的史学与前后历史阶段史学的衔接比较。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关于“八书”、“二史”提要中涉及的评价的具体分析,诸如刘知几《史通》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评论,宋朝晁公武等人的评论,元、明、清朝等史学家研究和评价这些正史的学术倾向,以及邵晋涵史学思想与《总目》等的异同比较等,这些论题将作为笔者今后继续研究“八书”、“二史”的新方向。
注释:
①本文所述诸本提要以某本提要内容为参照而写就,指的多是诸本提要中的某一本,或某几本是参照某本提要写就的,诸本提要间也可能互相参照过。如《晋书》中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大致相同,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校上于“乾隆四十七年五月”、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校上于“乾隆四十九年八月”,《荟要提要》校上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故此处笔者写作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以《荟要提要》为参照提要而写就,包含几种可能:1.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参照《荟要提要》而写就;2.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荟要提要》而写就,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而写就。因篇幅所限,统一以“诸本提要以某本提要内容为参照而写就”书写,旨在点出参照的源本提要是某本提要,文中不作扩展分析,下亦同。
参考文献:
[1]翁方纲等撰,吴格、乐怡标校整理.四库提要分纂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江庆柏等整理.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上海、香港: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9.
[4]金毓黻辑.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5]《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史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纪昀等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二·史部[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8]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香港: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9.
关键词: 四库提要 “八书” “二史” 比对探究
四库提要中收录正史提要二十四种,其中反映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八书”、“二史”提要几占一半,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说,“八书”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朝以及北方魏、齐、周、隋四朝共八部史书;“二史”指的是唐朝李延寿所编的《南史》和《北史》。因《晋书》提要与“八书”、“二史”提要关系密切,也包括在内一并讨论。说明:本文所涉及的四库提要包括邵晋涵所作分纂稿、《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浙本《总目》、殿本《总目》以及《简明目录》共八种提要。以下即就有关问题作一讨论。
一、关于《四库》“八书”、“二史”提要中的内容比对
通过对“八书”、“二史”提要的比对研究,笔者在内容的异同、提要校上时间等比较的前提下,大致推断出各提要间内容的相似程度及相互关系,并以推断出各提要参照的源流底本为最终目的,最后综合条件对应的诸本提要,分为以下三点来阐述。
(一)“八书”、“二史”诸本提要以《荟要提要》为参照,可分为三种情况:
1.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大致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可知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荟要提要》①,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有:《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南史》。
2.《荟要提要》与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荟要提要》内容,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为:《北齐书》。
3.《荟要提要》,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大致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荟要提要》,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为:《周书》。《周书》提要情况较特殊:细分之,《荟要提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云“《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云“《后周书》”,很可能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直接参照《荟要提要》内容,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直接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
(二)“八书”、“二史”诸本提要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为参照,可分为四种情况:
1.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荟要提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有:《宋书》、《魏书》。
2.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总目》内容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总目》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而成,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有:《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南史》。
3.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表述相同,语句顺序有所调换,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整理而成,符合上述条件的提要为:《北齐书》。
4.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大致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的提要为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北史》。
(三)“八书”、“二史”诸本提要中浙本、殿本《总目》内容相同:
1.与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内容不同者:《宋书》、《魏书》、《周书》。
2.《总目》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大体相同,依提要校上时间先后,《总目》当参照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写就:《北史》。
二、关于《四库》“八书”、“二史”提要与邵晋涵分纂稿的承袭关系
笔者将涉及“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内容与邵晋涵分纂稿进行仔细比对,发现除却《北齐书》外,其余《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提要均与邵晋涵分纂稿存在密切关系,简列如下:
(一)“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中,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有很多相似之处,符合此类要求的提要有:《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南史》。诸提要多在邵晋涵分纂稿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增补删削,调整语序,是参照邵晋涵分纂稿的内容而写就的。
(二)“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中,《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有很多相似之处,符合此类要求的提要有:《宋书》、《魏书》、《周书》。诸提要多在邵晋涵分纂稿基础上删削或修改了相关内容,或对某些内容给以全新的诠释,但由于大体内容相似,故依然不脱邵晋涵本框架。
(三)“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中,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有很多相似之处,符合此类要求的提要有:《北史》。《北史》提要在邵晋涵分纂稿基础上删削、修改了相关内容,使之更为凝练。
笔者拟以《魏书》诸本提要比较为例:
《魏书》诸本提要中,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内容表达大致相同。然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内容亦有表述不同之处,列举如下:
1.邵晋涵分纂稿比《总目》多出两部分内容,其一云:“详言征应,有班固《五行志》遗法,与收书体制固殊焉。”其二云:“如议者之言,将因其子孙之显贵,不为椿、津、允、祐立传而后快于心乎。” 2.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内容所述不同有三,其一邵晋涵分纂稿云:
是固未尝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固它事可传者甚夥,不因有子休之而始得传。况崔暹尝荐收修史矣,而收列崔暹于《酷吏》,其不徇私惠如此,而谓得休之之助,遂曲笔以报德乎。
《总目》云:
不云固以贪虐先为李平所弹也。李延寿书作于唐代。岂亦媚阳休之乎?
《总目》对邵晋涵分纂稿内容进行了删削修改。
其二邵晋涵分纂稿云:
《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崔绰自有传,后奉勅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乌足与之论史法哉。自崔浩以修史被谤获祸后,遂酿为风气,故李庶诉于杨愔,谓“魏收合诛”,其一时欢讼之状犹可概见,收之得免,幸也。
《总目》云:
《魏书》初定本卢同附见《卢元传》,崔绰自有传,后奉勅更审,同立专传,绰改入附传,是亦未足服收也。盖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着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秽史”说,无乃已甚之词乎。
《总目》删去了邵晋涵分纂稿中所举的“崔浩”等例,而代之以对魏收其人与作品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二者所述角度不一。
其三邵晋涵分纂稿云:
收叙事详瞻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魏澹之书,而于《澹传》存其“叙例”,亦史家言外之意也。澹等之书俱亡,而收书终列于正史,然则著作之业固不系乎一时之好恶哉。
《总目》云:
今魏澹等之书俱佚,而收书终列于正史,殆亦恩怨并尽而后是非乃明欤。收叙事详赡,而条例未密,多为魏澹所驳正。《北史》不取澹书,而《澹传》存其“叙例”,绝不为掩其所短,则公论也。
邵晋涵分纂稿与《总目》虽认为魏收所著《魏书》存在条例未密的问题,在其所在时代被称为“秽史”,但《魏书》最终能够列于正史,可见其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故最终承认了其存在之价值。二者虽语句稍异,意思表达相同。
结合以上两大点可分析得出,《总目》内容当以邵晋涵分纂稿为参照,在其基础上,对邵晋涵分纂稿进行了删削、修改,并对邵晋涵分纂稿中某些内容给以全新的诠释,使之更显饱满丰富。
三、关于《四库》“八书”、“二史”提要讹误举正
“八书”、“二史”提要存在若干讹误错舛之处,试举正如下:
(一)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误
1.《北齐书》
《荟要提要》云:“百药父德林,与王邵并少仕邺中,多识故事。”“少仕”,在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作“世仕”。
按:《史通》、《山堂考索》、《古今释疑》、《广事类赋》等书中皆有王邵李德林“少仕邺中”之意,如较早的唐朝刘知几《史通》(史通卷第十二外篇,四部丛刊景明万历刊本)“右后魏书”有云:“隋秘书监王邵、内令史李德林并少仕邺中,多识故事。且李德林与王邵非同一地人,李德林为博陵安平人,王邵为隋代并州晋阳(今太原南郊)人,若云“世仕邺中”,当属不妥,以《荟要提要》所云“少仕邺中”为是。
2.《隋书》
《荟要提要》云:“论者谓若以《隋书》十志列南、北《史》中,则两无遗憾。”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相同。“《隋书》十志”,在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作“《隋书》纪传”。
按:《南史》、《北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北史》有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以及列传八十八卷。若照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言,要将《隋书》纪、传列南、北《史》中,岂不是画蛇添足?而《荟要提要》及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言,将《隋书》十志补入《南史》、《北史》,正好补《南史》、《北史》无“志”之缺,故而体例更显完整。此处以《荟要提要》及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言较为合理。
(二)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误
1.《隋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云:“以《小戴礼记》有《月令》、《明堂》、《乐记》三篇为马融所增益。”“《明堂》”,在《总目》中作“《明堂位》”。
按:《小戴礼记》中有《明堂位》篇,故此处以《总目》所述更为妥当。
(三)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误
1.《南史》
《荟要提要》云:“本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历四代,总百七十年,叙事贯穿。”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同。“本宋永初元年”,在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作“孝宗永和元年”。
按:“孝宗永和元年”之“孝宗”为东晋穆帝庙号,“永和元年”为公元345年。“宋永初元年”指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陈祯明三年”为公元589年。永初元年至陈祯明三年,历四代,正好一百七十年。若是从“孝宗永和元年”至“陈祯明三年”,则至少历二百四十四年,而非提要中所言“百七十年”。故此处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述误,《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所述为是。
2.《南史》
《荟要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云:“于梁见何之元、刘璠本。”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云:“于梁见何之元、刘潘本。”
按:刘璠,北周官吏,曾著《梁典》三十卷,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故此处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作“刘潘”为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乱世,“八书”、“二史”中的好几部书是唐朝年间官修或私撰的,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倾注了很多精力对此时期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笔者以四库提要中涉及“八书”、“二史”的诸本提要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抛砖引玉,希冀能够引起人们对反映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八书”、“二史”的综合研究,除了各部书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综合比较外,还需注意中古时期的史学与前后历史阶段史学的衔接比较。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关于“八书”、“二史”提要中涉及的评价的具体分析,诸如刘知几《史通》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评论,宋朝晁公武等人的评论,元、明、清朝等史学家研究和评价这些正史的学术倾向,以及邵晋涵史学思想与《总目》等的异同比较等,这些论题将作为笔者今后继续研究“八书”、“二史”的新方向。
注释:
①本文所述诸本提要以某本提要内容为参照而写就,指的多是诸本提要中的某一本,或某几本是参照某本提要写就的,诸本提要间也可能互相参照过。如《晋书》中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与《荟要提要》大致相同,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校上于“乾隆四十七年五月”、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校上于“乾隆四十九年八月”,《荟要提要》校上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故此处笔者写作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以《荟要提要》为参照提要而写就,包含几种可能:1.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均参照《荟要提要》而写就;2.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荟要提要》而写就,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参照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而写就。因篇幅所限,统一以“诸本提要以某本提要内容为参照而写就”书写,旨在点出参照的源本提要是某本提要,文中不作扩展分析,下亦同。
参考文献:
[1]翁方纲等撰,吴格、乐怡标校整理.四库提要分纂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江庆柏等整理.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上海、香港: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9.
[4]金毓黻辑.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5]《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史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纪昀等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二·史部[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8]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香港: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