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子分析

来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y11011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

结果

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别是性别(χ²=4.35,OR=0.67)、反跳痛(χ²=170.98,OR=45.12)、肌卫(χ²=113.79,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²=12.94,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t=6.19,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t=2.37,OR=1.00)、C反应蛋白≥8 mg/L(t=2.23,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t=2.04,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²=49.44,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²=222.78,OR=62.66)、肠壁增厚征(χ²=43.81,OR=3.49)、腹水征(χ²=237.29,OR=43.01)、鸟嘴征(χ²=231.50,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²=242.65,OR=34.90)、缆绳征(χ²=224.79,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OR=12.94)、肌卫(OR=7.28)、腹水征(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0)、肠壁增厚征(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1),而男性(OR=0.50)则为保护因素。4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具有6个相关危险因素≤3个者260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22.69%);具有≥4个相关危险因素者227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200例(88.11%)。

结论

对于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女性、腹水征、肌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CT影像呈现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后,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
就在十余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胸腔内注入纤维蛋白溶解剂(纤溶剂)治疗胸腔感染是无效的。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逐渐积累,现在国际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推荐以胸腔内同时注入纤溶剂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2次/d;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2次/d。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将在于摸索出更优化的用药方案,并开发更有效
早期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基石,液体复苏的终点需多途径、多角度评估与把握。SAP早期液体复苏需要综合临床指标、压力指标、容量指标、微循环及组织氧代谢指标等各个监测参数,动态评估容量反应性与耐受性,监测大循环及微循环的灌注状态,把握复苏的阶段性,及时调整液体的晶胶比、速度等,防止过度补液导致肺水肿、腹腔高压等并发症,以不断提高SAP早期液体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中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接受治疗的PDR患者临床资料,以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eGFR是否≥60 ml·min⁻¹·(1.73 m2)⁻1,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无明显受损组和肾功能不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