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志》和《隋志》在我国目录文献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隋志》在《汉志》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的分类,体现出时代对目录学的影响。本文以这两种文献为例,运用比较法,分析二者异同,探讨时代发展下《隋志》的新特点。
【关键词】:文献整理;目录;新特点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首创艺文志体例,《隋书·经籍志》是继《汉志》后的又一部史志目录,对书籍的整理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目录文献不仅可以记载书籍,体现当时文献著述情况,为后人研究当时学术状况提供参考,还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概况。
一、文献整理的发展
随着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繁荣,思想成熟,文学兴盛,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以及儒释道各派的发展,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书籍,因此,对书籍的搜集整理随之产生。早在春秋时期,“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正,家殊俗,”孔子感叹世道之衰,根据儒家思想删定符合政治需要的典籍,儒家将它们列为经典,“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秦朝时,为了加强统治,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大批书籍损坏。西汉时帝王重视文化,尤其是汉武帝時期,儒学被官方认可。司马迁继承父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汉武帝以前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做出详细描述,分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将史学列为独立部分,开启后世史学著作的先河。汉成帝时,搜求天下遗书,令刘向整理藏书,刘歆继承父业,完成《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包括36小类,六分法出现。《七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国性综合目录。王莽篡汉,战乱不断,书籍尽毁。《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东汉班固在《七略》基础上整理国家藏书,编成《汉书·艺文志》,自此以后的史书都会分列艺文志,也称经籍志,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后又因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又毁。魏氏时期,郑默制《中经》,适应书籍的发展,荀冒力在郑默基础上著新薄,创立四分法,分甲乙丙丁部,六艺略为甲部,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归入乙部,诗赋略归丁部,但是甲乙丙丁并不能体现各类的特征。隋朝牛弘搜集图书于天下,经籍逐渐完善。唐太宗以史为鉴,下令修书,希望吸取前车之鉴维护统治,魏征奉命修五代史,对现存书籍进行整理,编订《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图书经史子集四分法。
从历代文献的命运看,文献的搜集整理流失与政治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动乱下,书籍无法保存,古人将历史上造成大量书籍毁坏的事件成为书厄。牛弘提出“五厄”,明胡应麟又补充“五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祸等。当然,统治者的决策对文献更是有直接作用,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文革时期对书籍的损坏也是不可估量的。文献的搜集整理消耗极大的物力人力,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搜集的同时,还要辨别真伪,校对错字,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
二、《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的异同
班固首创目录学体例,为历代所沿袭。《隋书·经籍志》继承《汉书·艺文志》“辨章学术,考据源流”的思想,设有大序和小序,继承《汉志》序言,并补充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学术的发展。但是,正如上述所说,书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书籍的划分也在发生变化,《隋志》以四分法划分书籍,由《汉志》的六大类48小类变为四类40小类。经部在六艺略九类后附录纬书,并有纬序,言简意赅的介绍了纬书的流变。《隋志》将纬书列入经部,说明其已经发现纬书泛滥的特点并能客观看待纬书的出现。史部收十三类,主要记录魏晉宋齐梁陈隋。包括正史、杂史、霸史、帝王起居、职官等。子部收《汉志》的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合并各小类分为兵书、天文、历法、五行、医方,共十四类。集部分为楚辞、总集、别集。后附道经、佛经,体现新的时代特点。
三、《隋志》体现的新特点
1、由“家”至“部”。《汉志》用“家”、“篇”或“卷”来统计数目,《隋志》用“部”、“卷”统计。“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六艺在汉代有清楚的流传谱系,班固的分类受到当时重家法的影响,以“家”来统计六艺,并将这一标准运用到除六艺外的其他书籍分类中。在六艺略中,“家”以人名和书名统计,有人名成一家,无人名以书名成一家,可以清楚的体现汉代六艺的流传,但是对目录学来说,并不能体现科学的体现书籍种类。皮锡瑞《经学历史》认为,经学至郑玄为一变,郑玄融通古今,家法混乱。再加上汉代以后儒学衰微,家法不再严明,因此“家”具有时代色彩。《隋志》用“部”来统计书目,适合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表现书籍种类。至于“篇”和“卷”的区别,前人多有争辩,笔者认为,“篇”大概也是受到六艺的影响,古文出来后,汉人对它的完整程度有争议,如伏生献《尚书》二十九篇,孔安国考其篇章多得十六篇,《诗经》经孔子删定三百五篇,汉人对六艺极为重视,以篇论之,班固大概也是受到这种影响。对“篇”、“卷”的考据,还得从语言学角度,并以现存文献去论证。如果说《汉志》描写的是今文经学的盛行,《隋志》描写的则是其衰落。
2、“别集”和“总集”。汉代文学独立且兴盛起来,文、史、哲已有明确区分,但是为了表示对六经的尊重,刘向将六经放到十分特殊的地位,列诗赋略将诗赋单独分出。汉代以后人们开始重视诗赋,时局动乱引使人们多愁善感,赋诗以言志,诗赋兴盛。相比《汉志》,诗赋数量大大增加,人们对作品进行分类和总结,出现总集和别集。
3、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给学术带来新的面貌。《隋志》将佛道列入,虽为方外之教,是所罕言,亦不可诬。但是将其列在集部之后,说明《隋志》虽能包容性的将佛道列入 ,但并未以完全公正的态度去分类。
4、礼的发展。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六艺中,礼无论在书目和卷数上都远远超出其他五个。我国的礼仪制度孕育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时期,礼仪的发展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对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因此,礼在当时的学术中备受重视,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研究范围扩大,涉及面更广。
总的来说,《汉志》和《隋志》体现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和进步,《汉志》和《隋志》体例的成熟也象征着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发展和成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保存文献、研究学术演变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第 1 版.
[2]张小芹.《汉书·艺文志》文献学价值研究[D].河北大学,2006.
[3]曹之.孙文杰.《隋书经籍志》是一部版本目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01).
[4]杨璐.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5]皮锡瑞.经学历史[M]. 中华书局.2012.
[6]周予同.经学史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武梦莹(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文献整理;目录;新特点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首创艺文志体例,《隋书·经籍志》是继《汉志》后的又一部史志目录,对书籍的整理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目录文献不仅可以记载书籍,体现当时文献著述情况,为后人研究当时学术状况提供参考,还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概况。
一、文献整理的发展
随着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繁荣,思想成熟,文学兴盛,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以及儒释道各派的发展,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书籍,因此,对书籍的搜集整理随之产生。早在春秋时期,“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正,家殊俗,”孔子感叹世道之衰,根据儒家思想删定符合政治需要的典籍,儒家将它们列为经典,“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秦朝时,为了加强统治,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大批书籍损坏。西汉时帝王重视文化,尤其是汉武帝時期,儒学被官方认可。司马迁继承父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汉武帝以前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做出详细描述,分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将史学列为独立部分,开启后世史学著作的先河。汉成帝时,搜求天下遗书,令刘向整理藏书,刘歆继承父业,完成《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包括36小类,六分法出现。《七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国性综合目录。王莽篡汉,战乱不断,书籍尽毁。《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东汉班固在《七略》基础上整理国家藏书,编成《汉书·艺文志》,自此以后的史书都会分列艺文志,也称经籍志,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后又因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又毁。魏氏时期,郑默制《中经》,适应书籍的发展,荀冒力在郑默基础上著新薄,创立四分法,分甲乙丙丁部,六艺略为甲部,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归入乙部,诗赋略归丁部,但是甲乙丙丁并不能体现各类的特征。隋朝牛弘搜集图书于天下,经籍逐渐完善。唐太宗以史为鉴,下令修书,希望吸取前车之鉴维护统治,魏征奉命修五代史,对现存书籍进行整理,编订《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图书经史子集四分法。
从历代文献的命运看,文献的搜集整理流失与政治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动乱下,书籍无法保存,古人将历史上造成大量书籍毁坏的事件成为书厄。牛弘提出“五厄”,明胡应麟又补充“五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祸等。当然,统治者的决策对文献更是有直接作用,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文革时期对书籍的损坏也是不可估量的。文献的搜集整理消耗极大的物力人力,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搜集的同时,还要辨别真伪,校对错字,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
二、《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的异同
班固首创目录学体例,为历代所沿袭。《隋书·经籍志》继承《汉书·艺文志》“辨章学术,考据源流”的思想,设有大序和小序,继承《汉志》序言,并补充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学术的发展。但是,正如上述所说,书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书籍的划分也在发生变化,《隋志》以四分法划分书籍,由《汉志》的六大类48小类变为四类40小类。经部在六艺略九类后附录纬书,并有纬序,言简意赅的介绍了纬书的流变。《隋志》将纬书列入经部,说明其已经发现纬书泛滥的特点并能客观看待纬书的出现。史部收十三类,主要记录魏晉宋齐梁陈隋。包括正史、杂史、霸史、帝王起居、职官等。子部收《汉志》的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合并各小类分为兵书、天文、历法、五行、医方,共十四类。集部分为楚辞、总集、别集。后附道经、佛经,体现新的时代特点。
三、《隋志》体现的新特点
1、由“家”至“部”。《汉志》用“家”、“篇”或“卷”来统计数目,《隋志》用“部”、“卷”统计。“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六艺在汉代有清楚的流传谱系,班固的分类受到当时重家法的影响,以“家”来统计六艺,并将这一标准运用到除六艺外的其他书籍分类中。在六艺略中,“家”以人名和书名统计,有人名成一家,无人名以书名成一家,可以清楚的体现汉代六艺的流传,但是对目录学来说,并不能体现科学的体现书籍种类。皮锡瑞《经学历史》认为,经学至郑玄为一变,郑玄融通古今,家法混乱。再加上汉代以后儒学衰微,家法不再严明,因此“家”具有时代色彩。《隋志》用“部”来统计书目,适合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表现书籍种类。至于“篇”和“卷”的区别,前人多有争辩,笔者认为,“篇”大概也是受到六艺的影响,古文出来后,汉人对它的完整程度有争议,如伏生献《尚书》二十九篇,孔安国考其篇章多得十六篇,《诗经》经孔子删定三百五篇,汉人对六艺极为重视,以篇论之,班固大概也是受到这种影响。对“篇”、“卷”的考据,还得从语言学角度,并以现存文献去论证。如果说《汉志》描写的是今文经学的盛行,《隋志》描写的则是其衰落。
2、“别集”和“总集”。汉代文学独立且兴盛起来,文、史、哲已有明确区分,但是为了表示对六经的尊重,刘向将六经放到十分特殊的地位,列诗赋略将诗赋单独分出。汉代以后人们开始重视诗赋,时局动乱引使人们多愁善感,赋诗以言志,诗赋兴盛。相比《汉志》,诗赋数量大大增加,人们对作品进行分类和总结,出现总集和别集。
3、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给学术带来新的面貌。《隋志》将佛道列入,虽为方外之教,是所罕言,亦不可诬。但是将其列在集部之后,说明《隋志》虽能包容性的将佛道列入 ,但并未以完全公正的态度去分类。
4、礼的发展。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六艺中,礼无论在书目和卷数上都远远超出其他五个。我国的礼仪制度孕育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时期,礼仪的发展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对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因此,礼在当时的学术中备受重视,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研究范围扩大,涉及面更广。
总的来说,《汉志》和《隋志》体现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和进步,《汉志》和《隋志》体例的成熟也象征着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发展和成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保存文献、研究学术演变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第 1 版.
[2]张小芹.《汉书·艺文志》文献学价值研究[D].河北大学,2006.
[3]曹之.孙文杰.《隋书经籍志》是一部版本目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01).
[4]杨璐.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5]皮锡瑞.经学历史[M]. 中华书局.2012.
[6]周予同.经学史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武梦莹(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