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德国,走“隐形冠军”式的“德国道路”应当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选择
成为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企业的潍柴动力新近脱离母公司中国重汽,通过间接控股陕西重汽意欲打造自己的重型汽车产业链。
与潍柴动力CEO谭旭光同获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大奖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则在更早的时候率领在工程机械行业异军突起的三一集团同时进入重机、客车,通讯等多个领域。
中国企业两大情结
潍柴与三一不过是中国企业“求大”、“求全”情结的两个最新案例。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成长道路,呈现出两大典型特征;
一为大规模之道。代表者如TCL和格兰仕。依托本土市场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前者通过跨国并购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但产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却没有大的突破:后者采取代工模式迅速成就在微波炉市场的全球领先地位,却也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战略困境。
二为大一统之道。严重缺乏产业结构配套分担概念与意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同样是中国企业一大窠臼。本属一家且依存甚密的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分道扬销、各自进入对方领域意欲分别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做法绝非孤例。
目前,相当一批中国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而困境的出现正是根源于“大规模之道”与“大一统之道”的思维惯性和行为定式。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进行全面的思维创新。走德国道路,向德国学习。
为何要学德国
第一,美国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诞生于强大的金融体系内,且所处行业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高、创新意识丰富的产业,美国的文化意识、产业环境、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强势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是学不了的。而日本企业多为实力庞大的企业集团,基本国情与拥有庞大国内市场、丰富本土资源和众多中小企业的中国截然不同,除去“优术”的层面,日本同样不适合我们学习。
第二,德国是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拥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和发达的产业集群体系,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具有全球无可匹敌的竞争力。而中国崛起必须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起强大的产业集群体系,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以产业集群为内核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德国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之路、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企业决胜全球的真正榜样。
第三,德国拥有全球领先的“隐形冠军”优势,全球最多的“隐形冠军”是德国竞争力的根源所在。中小企业数量占德企总数的95%以上,产值占GDP的70%~90%,而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却仅为GDP的1/3。中小企业培育全球竞争力惟有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做精做强”,而不是“贪大求全”,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标杆。
向德国学什么
第一,坚守“隐形冠军”之道。学习德国需要从根本上放弃“大规模之道”与“大一统之道”的思维逻辑,充分认识全球市场一体化竞争和产业分工日趋细致的发展趋势,强化产业结构配套分担意识,聚焦产业链环节定位精耕细作,秉承做精而非做大的理念高标准做好自己分工,以高度的专注和毅力成就“隐形冠军”之道。
第二,精细管理+精密制造。“小的是美好的”并不完全,“小而精才是美好的”。“精”代表极致和不可替代性,“精细管理+精密制造”是德国“隐形冠军”的内在基因,是德国成就制造强国地位的坚实基础。中国企业只有练就“精细管理+精密制造”的基本功,只有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做到极致和不可替代,才能真正走向制造强国之路。
中国工匠文化源远流长,问题在于如何将依赖于个人的“能工巧匠”模式转化为大规模、标准化、可复制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这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德国世界一流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三,德企三大成功要素。由于战后工业体系遭受毁灭性破坏,要求一切从零开始,且任何企业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做大某一产业,最终形成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企业所独有的“归零心态”、“产业结构分担意识”、“拒绝机会诱惑”三大成功要素,这是为什么德国拥有如此众多的专业化“隐形冠军”和强大的产业集群体系的根本原因。而“归零心态”、“产业结构分担意识”、“拒绝机会诱惑”的缺失恰是众多中国企业的硬伤,是中国企业向德国学习面临的真正考验与挑战。
成为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企业的潍柴动力新近脱离母公司中国重汽,通过间接控股陕西重汽意欲打造自己的重型汽车产业链。
与潍柴动力CEO谭旭光同获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大奖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则在更早的时候率领在工程机械行业异军突起的三一集团同时进入重机、客车,通讯等多个领域。
中国企业两大情结
潍柴与三一不过是中国企业“求大”、“求全”情结的两个最新案例。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成长道路,呈现出两大典型特征;
一为大规模之道。代表者如TCL和格兰仕。依托本土市场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前者通过跨国并购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但产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却没有大的突破:后者采取代工模式迅速成就在微波炉市场的全球领先地位,却也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战略困境。
二为大一统之道。严重缺乏产业结构配套分担概念与意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同样是中国企业一大窠臼。本属一家且依存甚密的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分道扬销、各自进入对方领域意欲分别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做法绝非孤例。
目前,相当一批中国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而困境的出现正是根源于“大规模之道”与“大一统之道”的思维惯性和行为定式。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进行全面的思维创新。走德国道路,向德国学习。
为何要学德国
第一,美国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诞生于强大的金融体系内,且所处行业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高、创新意识丰富的产业,美国的文化意识、产业环境、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强势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是学不了的。而日本企业多为实力庞大的企业集团,基本国情与拥有庞大国内市场、丰富本土资源和众多中小企业的中国截然不同,除去“优术”的层面,日本同样不适合我们学习。
第二,德国是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拥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和发达的产业集群体系,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具有全球无可匹敌的竞争力。而中国崛起必须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起强大的产业集群体系,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以产业集群为内核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德国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之路、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企业决胜全球的真正榜样。
第三,德国拥有全球领先的“隐形冠军”优势,全球最多的“隐形冠军”是德国竞争力的根源所在。中小企业数量占德企总数的95%以上,产值占GDP的70%~90%,而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却仅为GDP的1/3。中小企业培育全球竞争力惟有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做精做强”,而不是“贪大求全”,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标杆。
向德国学什么
第一,坚守“隐形冠军”之道。学习德国需要从根本上放弃“大规模之道”与“大一统之道”的思维逻辑,充分认识全球市场一体化竞争和产业分工日趋细致的发展趋势,强化产业结构配套分担意识,聚焦产业链环节定位精耕细作,秉承做精而非做大的理念高标准做好自己分工,以高度的专注和毅力成就“隐形冠军”之道。
第二,精细管理+精密制造。“小的是美好的”并不完全,“小而精才是美好的”。“精”代表极致和不可替代性,“精细管理+精密制造”是德国“隐形冠军”的内在基因,是德国成就制造强国地位的坚实基础。中国企业只有练就“精细管理+精密制造”的基本功,只有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做到极致和不可替代,才能真正走向制造强国之路。
中国工匠文化源远流长,问题在于如何将依赖于个人的“能工巧匠”模式转化为大规模、标准化、可复制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这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德国世界一流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三,德企三大成功要素。由于战后工业体系遭受毁灭性破坏,要求一切从零开始,且任何企业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做大某一产业,最终形成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企业所独有的“归零心态”、“产业结构分担意识”、“拒绝机会诱惑”三大成功要素,这是为什么德国拥有如此众多的专业化“隐形冠军”和强大的产业集群体系的根本原因。而“归零心态”、“产业结构分担意识”、“拒绝机会诱惑”的缺失恰是众多中国企业的硬伤,是中国企业向德国学习面临的真正考验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