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套XM139“火山”多用途布雷系统在几分钟之内就可布撒完成一个长1100米、宽120米的混合雷场。
台军“汉光26号实兵演习”于4月26日开演,历年汉光军演中不可或缺的反登陆作战也都粉墨登场。在反登陆作战中依滩岸战斗任务需要及滩岸地形特性,设置阻绝系统,正是台军反机动工程保障的重点。所谓反机动工程保障是指台军在战时利用各种工程手段,反制我方机动和进攻的战斗保障,这是其迟滞我进攻、调整战场要素、稳定其防御态势的主要手段。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对台军反机动工程保障不甚了解,那么,其能力到底如何呢?
50年反登陆建设
反机动工程预设措施是台军战时反机动工程保障的骨干,是台军保障其战力、阻滞我进攻的主要依靠。台军经过50多年的苦心经营,在本岛地区和金门、马祖等外岛地区预先设置了大量的反机动工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反机动障碍密度大,综合障碍力强。台军为了迟滞我登陆作战行动,便于其火力打击,在我可能登陆的地段和重要方向上,设置了绵密的反机动障碍物,比起当年纳粹德军的“大西洋壁垒”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从台军地雷场设置密度就可窥见一斑。台军条令规定,设置在水际滩头的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的密度不小于1枚/米,在适于登陆的地段密度可达1.5~2枚/米,而且在每千米雷场内还设置有300~400枚抗登陆水雷、1100枚防坦克履带雷或500枚防坦克车底地雷,2500枚防步兵地雷或200~300枚防步兵定向雷。
台军反机动综合障碍力也比较强,主要由4类障碍物组成:爆炸性障碍物、非爆炸性障碍物、综合性障碍物和阻绝设施等。爆炸性障碍物包括各种水雷、地雷、爆炸物;非爆炸性障碍物包括轨条砦、三角锥、铁丝网、铁鹿砦、钢刺猬、铁篱笆、铁钉桩和反空降三角叉;综合性障碍物包括下部设有水雷的钢栅和槽内装有地雷的胡桃夹等;阻绝设施包括阻绝壕、阻绝墙、人造陡壁、“玻璃刀山”、琼麻、火障和水网障碍等。当然,这也并非一成不变,自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积极推行两岸和解,紧张形势得以缓解,台军的金门、马祖“前线”意义也就跟着越来越淡,台军方为此开始清理外岛一些预设的反机动工程,如台军宣称2013年前后将清除完金门、马祖埋藏的10万地雷。
二是反机动障碍物与火力工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提高反机动障碍物的生存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工、障、火一体的阻绝和杀伤效果,台军在预设战场的障碍物配系,充分协调了工事、火力与反机动障碍的关系。在各重要防御地段或地域,反机动障碍带均有相应的火力予以支援和掩护。这样大大提高了预设反机动障碍物的生存能力。
但是,台军在战时临机使用工程手段反机动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主要是台军的防御正面过宽,战场具有不确定性,加之使用工程手段的作业量过大,容易导致在临机保障时顾此失彼。以台湾本岛为例,海岸线漫长,其中可登陆地段就达600多公里,而预设反机动工程措施只能设置在若干重点地区,大部分的可登陆地段基本上没有工程设施。在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台军的临机反机动措施保障不了需求。
瞄准了美国尖端布雷系统
通过直接采购、军选民用、自行研制等途径,目前台军反机动工程装备主要有多种型号的地雷装备、爆破装备、布雷装备和反空降阻绝装备等。
地雷、爆破装备包括制式和简易两类。制式装备有M3、M2A4、M14、M16A1、M18、M18A1、M12型防步兵地雷和M6A1、M6A2、M7A1、M7A2、M15、M19、M21型防坦克地雷等。不过制式地雷大多比较陈旧,甚至有些还是美国二战早期的产品。简易爆炸物主要有火焰地雷、纵火地雷、奶磅地雷、液体炸药爆破器等,具有结构简单、威力强大的特点,但技术性能较为落后。
布雷装备是台军临机反机动工程保障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装备有购自美国的“M56”直升机布雷系统和以高速飞机(如F-16)为撒布平台的“盖托”布雷系统。前者是美国最早发展的一种撒布防坦克地雷的布雷系统,每架次直升机携带两个地雷撒布器,即每架次可以布设160个M34防坦克地雷。每架次可布设一个正面100米、纵深400米、布雷密度0.04枚雷的雷场。
后者是高速飞行的飞机布撒地雷的一种飞机布雷系统,它可携带近10种地雷撒布器。当飞机携载地雷撒布器飞抵布雷地区时,驾驶员可在航速1300~1480千米/小时、高度60米的情况下,通过操纵电钮,引爆撒布器的线状装药,切开撒布器的外壳,利用空气动力,将地雷撒布到地面。每架次F-16战斗机可携带600枚地雷,能布成一个正面200米、纵深400米的雷场。
从世界军事强国布雷装备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大面积快速机动布雷系统或将成为台军未来发展或采购的重点。台军觊觎美军XM139“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已久,一套XM139“火山”多用途布雷系统在几分钟之内就可布撒完成一个长1100米、宽120米的混合雷场。笔者估计,台军恐怕迟早会从美军手中购得“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特别是今年1月7日,美国宣布向台湾出售60架UH-60“黑鹰”直升机,这无疑为出售“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埋下了伏笔。恐怕届时稍加改造,就可以把采购到手的“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移植到这些UH-60“黑鹰”直升机上。
反空降阻绝装备是台军临机反机动工程保障的新生力量。为应对我军使用“立体超越登陆”、“多维双超”等战法,台军愈发重视反空降阻绝装备的研制和装备。据来源于台军《陆军工兵学刊》一篇题为“工兵2010年整建与支持能力分析”的论文透露,为有效发挥快速阻绝效能以迟滞敌军,阻绝装备应具平时预储容易、作业及运动速度快、装载能力大的特性,目前台军依采购进度已经完成机动阻绝尾车、机动阻绝器材等装备。这则消息是可以被印证的,据台媒曾报道,在2007年“汉光23号实兵演习”中,反空降阻绝装备已经崭露头角,其自行研制的SH-2001阻绝尾车可迅速、立即进行反空降机动阻绝架设作业,拒止空降部队顺利空降突击己方基地,迫使敌伞兵战力折损,有效拘束行动、减低战力。台军目前采用的阻绝尾车采三卷装有刮刀刺网,叠成品字型,上层为直径960毫米,下层两圈直径则有700毫米,刺丝网展开长度可达75米。
虽然台军反机动工程数量较多、类型较全,但是仍难以达成整体作战的效果。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装备的型号杂、品种多、技术陈旧、性能差,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二是部分高技术的反机动工程装备,技术保障复杂,组织协调困难。台军旅级单位基本没有技术保障能力,完全依赖上级和地方有关单位,难以满足战时点多面广的反机动工程保障需要。
台军“汉光26号实兵演习”于4月26日开演,历年汉光军演中不可或缺的反登陆作战也都粉墨登场。在反登陆作战中依滩岸战斗任务需要及滩岸地形特性,设置阻绝系统,正是台军反机动工程保障的重点。所谓反机动工程保障是指台军在战时利用各种工程手段,反制我方机动和进攻的战斗保障,这是其迟滞我进攻、调整战场要素、稳定其防御态势的主要手段。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对台军反机动工程保障不甚了解,那么,其能力到底如何呢?
50年反登陆建设
反机动工程预设措施是台军战时反机动工程保障的骨干,是台军保障其战力、阻滞我进攻的主要依靠。台军经过50多年的苦心经营,在本岛地区和金门、马祖等外岛地区预先设置了大量的反机动工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反机动障碍密度大,综合障碍力强。台军为了迟滞我登陆作战行动,便于其火力打击,在我可能登陆的地段和重要方向上,设置了绵密的反机动障碍物,比起当年纳粹德军的“大西洋壁垒”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从台军地雷场设置密度就可窥见一斑。台军条令规定,设置在水际滩头的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的密度不小于1枚/米,在适于登陆的地段密度可达1.5~2枚/米,而且在每千米雷场内还设置有300~400枚抗登陆水雷、1100枚防坦克履带雷或500枚防坦克车底地雷,2500枚防步兵地雷或200~300枚防步兵定向雷。
台军反机动综合障碍力也比较强,主要由4类障碍物组成:爆炸性障碍物、非爆炸性障碍物、综合性障碍物和阻绝设施等。爆炸性障碍物包括各种水雷、地雷、爆炸物;非爆炸性障碍物包括轨条砦、三角锥、铁丝网、铁鹿砦、钢刺猬、铁篱笆、铁钉桩和反空降三角叉;综合性障碍物包括下部设有水雷的钢栅和槽内装有地雷的胡桃夹等;阻绝设施包括阻绝壕、阻绝墙、人造陡壁、“玻璃刀山”、琼麻、火障和水网障碍等。当然,这也并非一成不变,自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积极推行两岸和解,紧张形势得以缓解,台军的金门、马祖“前线”意义也就跟着越来越淡,台军方为此开始清理外岛一些预设的反机动工程,如台军宣称2013年前后将清除完金门、马祖埋藏的10万地雷。
二是反机动障碍物与火力工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提高反机动障碍物的生存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工、障、火一体的阻绝和杀伤效果,台军在预设战场的障碍物配系,充分协调了工事、火力与反机动障碍的关系。在各重要防御地段或地域,反机动障碍带均有相应的火力予以支援和掩护。这样大大提高了预设反机动障碍物的生存能力。
但是,台军在战时临机使用工程手段反机动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主要是台军的防御正面过宽,战场具有不确定性,加之使用工程手段的作业量过大,容易导致在临机保障时顾此失彼。以台湾本岛为例,海岸线漫长,其中可登陆地段就达600多公里,而预设反机动工程措施只能设置在若干重点地区,大部分的可登陆地段基本上没有工程设施。在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台军的临机反机动措施保障不了需求。
瞄准了美国尖端布雷系统
通过直接采购、军选民用、自行研制等途径,目前台军反机动工程装备主要有多种型号的地雷装备、爆破装备、布雷装备和反空降阻绝装备等。
地雷、爆破装备包括制式和简易两类。制式装备有M3、M2A4、M14、M16A1、M18、M18A1、M12型防步兵地雷和M6A1、M6A2、M7A1、M7A2、M15、M19、M21型防坦克地雷等。不过制式地雷大多比较陈旧,甚至有些还是美国二战早期的产品。简易爆炸物主要有火焰地雷、纵火地雷、奶磅地雷、液体炸药爆破器等,具有结构简单、威力强大的特点,但技术性能较为落后。
布雷装备是台军临机反机动工程保障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装备有购自美国的“M56”直升机布雷系统和以高速飞机(如F-16)为撒布平台的“盖托”布雷系统。前者是美国最早发展的一种撒布防坦克地雷的布雷系统,每架次直升机携带两个地雷撒布器,即每架次可以布设160个M34防坦克地雷。每架次可布设一个正面100米、纵深400米、布雷密度0.04枚雷的雷场。
后者是高速飞行的飞机布撒地雷的一种飞机布雷系统,它可携带近10种地雷撒布器。当飞机携载地雷撒布器飞抵布雷地区时,驾驶员可在航速1300~1480千米/小时、高度60米的情况下,通过操纵电钮,引爆撒布器的线状装药,切开撒布器的外壳,利用空气动力,将地雷撒布到地面。每架次F-16战斗机可携带600枚地雷,能布成一个正面200米、纵深400米的雷场。
从世界军事强国布雷装备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大面积快速机动布雷系统或将成为台军未来发展或采购的重点。台军觊觎美军XM139“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已久,一套XM139“火山”多用途布雷系统在几分钟之内就可布撒完成一个长1100米、宽120米的混合雷场。笔者估计,台军恐怕迟早会从美军手中购得“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特别是今年1月7日,美国宣布向台湾出售60架UH-60“黑鹰”直升机,这无疑为出售“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埋下了伏笔。恐怕届时稍加改造,就可以把采购到手的“火山” 多用途布雷系统移植到这些UH-60“黑鹰”直升机上。
反空降阻绝装备是台军临机反机动工程保障的新生力量。为应对我军使用“立体超越登陆”、“多维双超”等战法,台军愈发重视反空降阻绝装备的研制和装备。据来源于台军《陆军工兵学刊》一篇题为“工兵2010年整建与支持能力分析”的论文透露,为有效发挥快速阻绝效能以迟滞敌军,阻绝装备应具平时预储容易、作业及运动速度快、装载能力大的特性,目前台军依采购进度已经完成机动阻绝尾车、机动阻绝器材等装备。这则消息是可以被印证的,据台媒曾报道,在2007年“汉光23号实兵演习”中,反空降阻绝装备已经崭露头角,其自行研制的SH-2001阻绝尾车可迅速、立即进行反空降机动阻绝架设作业,拒止空降部队顺利空降突击己方基地,迫使敌伞兵战力折损,有效拘束行动、减低战力。台军目前采用的阻绝尾车采三卷装有刮刀刺网,叠成品字型,上层为直径960毫米,下层两圈直径则有700毫米,刺丝网展开长度可达75米。
虽然台军反机动工程数量较多、类型较全,但是仍难以达成整体作战的效果。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装备的型号杂、品种多、技术陈旧、性能差,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二是部分高技术的反机动工程装备,技术保障复杂,组织协调困难。台军旅级单位基本没有技术保障能力,完全依赖上级和地方有关单位,难以满足战时点多面广的反机动工程保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