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真实色彩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摄影艺术家史国威的照片给人以细腻且真实可感的直觀体验,然而你却很难察觉到这些照片的色彩其实出自于他脑海中对真实世界的主观体验,“手工”上色便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创作方法。
  史国威善于用冷静且从容的观察方式对日常景观进行摄影创作。当我们面对他所拍摄的那些画幅巨大且细腻的图像时,便很容易感受到一些油然而生的能量从图像的深处渗透出来,这股内在的能量逐步瓦解着那些肃穆而宏大且不可撼动的景观。
  史国威于200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在2006年获得德国多特蒙德高等摄影学院硕士学位。在德国准备毕业创作时,他从父辈留下的手绘染色照片中得到启发,第一次尝试了黑白照片手工着色的技法,将绘画运用到摄影中。
  通过手工后期制作的介入,摄影的真实性被模糊,而带来了更多类似于绘画的主观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以辉煌壮丽的方式挑战了摄影的客观性。
  从早期的人物题材开始,史国威逐渐将视野扩展到那些平常无奇的景物和场景中。他始终认为“色彩”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认知,在他看来,“肉眼对色彩的感知远超过相机的感光元件。彩色照片所获得的色彩也远没有现实自然中的丰富,并且显得苍白无力。相反,通过大脑对拍摄场景的回忆,用认为合适的颜色调和出当时的情景,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和准确。”
  其实,风景在人的眼中是动态和全息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点,而史国威则把它固定在某一个平面上。首先,他在画面的选择上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到了创作的时候,他没有带着任何预设去试图寻找什么,作品是在平常的观察和思考中自然产生的。在上色的时候,他则以自己的记忆和感受为基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色谱体系,并以他的记忆为出发点在相片上进行再创作。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渲染和绘画,图像本身就带有一种属于它自己的独特气质,这既不是摄影,也不是绘画,而是在两者之间成立的一个独特逻辑。这也是我最想达到的一个目标:打破绘画和摄影的界限。”沿着这条线索,史国威得以形成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在2013年后的作品中,史国威在那些庞大且具有压迫感的画面中,用不同深浅、强度和情感的色彩变换来表明他对现实的认识。有时候这些色彩介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在模棱两可的试探中,达到某种平衡。
  例如,绿色在他的“有风景的房间(2013)”系列中就得到了很充分的诠释。掺杂了红、蓝、紫的绿变得有了厚度,也有了情绪,同时还在视觉上与其他色彩拉开了距离。透明水色附着在传统手工彩色放大的C-print相纸上,带来了一种清透的质感。然而此时,大面积对比色在画面中的出现,却降低了整幅画面的色彩纯度。每一缕色彩都是有表情的,是流动的,并且是具有包容性的,更接近人眼的色域。通常,史国威会将其拍摄的彩色照片的色彩抹去,打印在带有感光药液的相纸上,使其变成黑白的底,并用透明水色反复罩染。染色之后的图像不是还原,而是比现实更具主观性,这种主观的创造,正是表现了史国威对现实景观的质疑和不满足。
  正如德国画家格哈特·里希特所说:“所谓摄影不是现实的代替品,而是走向现实必不可少的拐杖。”史国威借助摄影这种善于表现客观现实的工具,来实现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图像创作,也正因如此,摄影这种媒介才变得不可或缺。
  然而,“色彩哲学”只是图像外在视觉体验。那些层叠或倾斜的树、鳞次栉比的仙人掌、群鸟标本中,史国威用相互矛盾又密切相关的补色色阶、带有压迫感的群像,以及主观的色彩创造力,来暗示个人在集体意识下的渺小感。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青年摄影艺术家的日常创作,同时也看到了一名成长于体制松动和转型节点时期,在社会意识形态聚变中形成自我意识和艺术认知的个体。史国威手工着色的自然画面渗透着某种逆反的情绪。此时我们可以像史国威一样,树立在山石之间,感受着目光所及的光线、气味、温度,或许你也能觉察到从寂静的景观深处所传来的不安频率。
其他文献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被称为“搬砖男孩”的六年级学生小朱爆红网络。他每天在余杭塘河边来回搬砖150块,以此锻炼自己的心性,已经坚持了一个暑假。据悉,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的小朱,在其父朱某的运作下,已经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此事一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到底是先锋前卫的教育实践,亦或是毁人前程的愚昧蠢行?  有人认为,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有人认为,这种“
有一朵二十一瓣的双色之花,一点点地开满我的记忆。  袅袅香炉生紫烟,悠悠琴弦伴佳人。这便是古筝之古韵。记忆深处,一位颀长的女子坐在圆形的镂花木凳上,一曲琴谱,拨弦而弹,一个小女孩坐在她的对面。  二十一弦似流水,白绿二色若竹风。纤纤玉指弹拨之处,一声一声透着或刚或柔的韵味。一曲终了,小女孩恍若在梦中一般,流连于那古朴的古铮旁,怀着好奇,小心翼翼地用细小的手指拨弄着那散发出神秘气息的筝弦。白绿二色的
画廊作为影像交易的一级市场,一直备受摄影界关注。2014年,国内摄影画廊都在其经营方向中寻找新的突破点,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画廊的经营方式,  这些画廊的突破方向或许将为中国未来影像画廊成长方式做出参考。
教室里“咯吱”转动的破旧电风扇下,坐着无数即将放学午休的学生。一想到外面一片骄阳似火,地面早已被炙烤地异常滚烫,毒辣的太阳吓退了所有人,逼迫他们在它的光芒万丈下垂首。拥有自由在外撑着伞大步流星走着的人也许怀有一颗同样烦躁的心。  听着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由透明的玻璃向外看,看到的是一副金黄的全景图和整个夏季的燥热。还真是烦。我想起《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在母亲深厚而迫切的期望下悲惨度日的莉迪亚。
1912年,民国肇始,中华帝制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但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仍住在紫禁城内,过着逊帝的生活,直至1924年。这期间,英国人庄士敦作为帝师进入了紫禁城,并见证了溥仪在宫中的最后岁月。   在庄士敦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中记录了这么一件颇具意思和意味的事:1922年,尚居紫禁城的溥仪跟当时新思潮的领军人物之一胡适通了一次电话,并邀请胡适“进宫觐见”。胡适去了,并与溥仪聊了二十
凝眸望檐牙,识空山华发。佐一杯尘世,黑与白,扬尘纵马。心如鸢尾花,剑锋抖霜花,梦是转醒时,飞鸟枕云涯。   已是漫漫隆冬,我与小兴安岭的冬雪一起共享人间娴静。一个人的旅途是乏味的,向窗外望有深不到头的丛林与石山。火车在林间轰轰地开着,途径隧道,一片漆黑。車厢散发着的暖色调的光,与外面的冰雪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到目的地时已是凌晨两点,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匆匆报个平安后,倒头就睡。   清晨,拉开窗帘
穷与富,心要正。  人活着品行比钱财重要,情义比利益珍贵,人的一生很短暂,遇到几个知心朋友,真心不易。  珍惜缘分,无论什么时候,做到穷不坑朋友,富不忘恩人。  01   穷不变节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我们不能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也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   一个人就算穷,只要人品端正,重情义,他还是可信可交可亲近的人。   我们不希望贫穷,可当遭遇贫穷时,要学
我小的时候,是在阿拉巴马州的祖父家度过的,我在默尔比小城的一所教堂小学里读书。  我读书非常用功,但很奇怪,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差,可我的同学们读书似乎很轻松,有些甚至很不用功,但每次考试他们都能得到“A”,而我却只能得到那个令人沮丧的“C”。后来有一次,我非常意外地得到了一个“B”,这让我的老师非常惊喜,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说:“人的智力确实是有差异的,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很轻易就能做好,而有些
天禧五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有一次,范仲淹在检查仓库时,发现仓库里的盐少了一些,于是立即展开调查。调查过程非常顺利,很快就找出了“罪魁祸首”——仓库管理员监守自盗。范仲淹自然秉公处罚,不过在执行板刑时,范仲淹发现这名仓库管理员已经很老了,而且跛着一只脚。后来又得知,仓库管理员因为家贫,万般无奈偷了一些盐用以自家食用。再三思量之后,范仲淹免去了这名仓库管理员的板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