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语言的桥梁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QWSX1234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读过不少国外的文学作品,能读到这些作品,当然得感谢原作者,因为是他们赋予了作品“生命”。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架起了一座语言的桥梁,让这些来自异国的文字在新的土壤上开出美丽的花朵。他们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角——翻译家。
  在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傅雷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翻译了40多部世界文学名著,其中大多为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梅里美等法国文豪的作品。世界文学佳作得以在中国传播,傅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有人这样评价傅雷:“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要了解这位杰出的翻译家,我们可以从几个小故事说起——
  ※有一次,为了翻译巴尔扎克的一部作品,傅雷请一位法国的朋友买了一大批研究巴尔扎克的资料,然后没日没夜地翻阅,做了许多的笔记,甚至“睡觉都做巴尔扎克的梦”。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使用了不少方言土语,为了翻译成中文后能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傅雷特意买了厚达五千余页的《国语词典》,潜心研究我国的方言。
  ※傅雷翻译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时,读者们已经公认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译本。但是,傅雷自己始终不满意,越想越觉得对不起读者,以至于打算把第一次的译本烧掉。
  一件件小事,可以折射出傅雷对待翻译的态度: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傅雷曾这样说过:“事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者。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试想一下,要将一部外文的长篇巨著反复精读四五遍,那得花多少工夫啊!可他就是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为很多翻译工作者作出了表率。
  有人说,屠岸先生的名字,是和惠特曼、莎士比亚、济慈等诗人的那些闪光的诗篇紧密相连的。真的一点不错!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济慈诗选》等,都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屠岸对诗歌有着浓厚的感情,人称“诗呆子”。他走上诗歌创作和翻译之路,离不开母亲的启蒙。屠岸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很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古诗文。如果母亲说读30遍才能罢休的话,绝不可以只读29遍就蒙混过关。在这样严格的约束下,渐渐地,屠岸竟然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还熟练地掌握了古诗词遣词造句的方法和平仄格律,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和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诗歌的热爱,还为屠岸赢得了“尤里卡”这个“美名”。“尤里卡”一词是古希腊语“太好啦”的意思,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偶然发现浮力原理时,就发出了这样一句惊呼。屠岸曾有过一次与阿基米德类似的经历:
  屠岸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情有独钟。有一次,他在一家理发店理发,突然想起了一句济慈的诗,于是就在心里面默念起来。谁知道,他越念越入迷,越品越觉得这诗写得绝妙。不知不觉中,他竟然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可吓坏了正在帮他理发的理发师。不久这件事就传开了,朋友们都戏称他为“尤里卡”。
  “诗呆子”“尤里卡”,这样的名号可不是凭空获得的。如果不是对诗歌达到痴迷的境界,又怎么能把其中的美妙传达出来呢?
  在翻译领域,其实不光有书面作品翻译,更有一类高难度的工作,叫“口译”。口译又叫同声传译,要求翻译者必须能跟得上发言人的说话速度,准确无误地及时作出翻译。
  担任过联合国纽约总部口译处中文科科长的王若瑾,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口译专家。
  在外交场合担任口译,压力之大难以想象,一不小心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无形之中给口译人员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考验。对此,王若瑾有着难忘的经历:
  一次联合国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在回应一位美国代表的发言时,用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句俗语。要是在国内,这个典故可谓妇孺皆知,可是怎么才能准确地让美国人明白呢?如果译不好,说不定会让美国人满世界去找三百两银子,岂不闹笑话?如果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典故,那将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这可难住了王若瑾和她的同事们。
  会议结束后,王若瑾和几位译员一起推敲,终于找到了一个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意思相近的成语,“欲盖弥彰”。从此以后,王若瑾就经常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商量怎样准确地翻译像“唇亡齿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典故。虽然困难多多,但也充满乐趣。后来,就连其他国家的工作人员也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太有魅力,也情不自禁地和他们一起探讨呢!
  其实,在调到联合国工作之前,教师才是王若瑾的“老本行”。1979年开始,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王若瑾在此执教了10期,培养出的学生如今大都在联合国各机构从事口译工作。口译“掌门人”这个称号,王若瑾是当之无愧啊!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也对这“架起语言桥梁”的职业产生兴趣了呢?不过,当上翻译家可不简单哟!语言的学习需要踏实、刻苦、肯钻研,从事翻译,要至少精通两门以上的语言,这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对这门行业怀有热情,想一想,该从哪儿做起呢?
其他文献
月亮把洁白的光洒在城堡里,恐龙大雕像复活了,里面的凯瑟琳也惊醒了。她从洞口爬了出去,在杜鹃花丛中,找到了盖着枝叶昏睡的梅布尔。  明亮的月光下,梅布尔在渐渐缩小,她恢复了。可是凯瑟琳还是白色的,她只是复活的雕像。  两个女孩坐在湖边的草地上。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吓了她们一跳。她们回头看见一个高大的雕像男孩站在月光下,显然刚从湖里上来,身上还淌着水。  雕像男孩叫福玻斯,他邀请她们参加雕像们的狂欢
期刊
运动之前,热身动作必不可少。  观赛时,须在指定位置,切忌在赛场中穿行。.  比赛时,务必佩戴需要的护具。  遵守比赛规则,能有效减少伤害。  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暴饮止渴,应多次少饮。  运动后忌洗冷水澡。洗热水澡,要在运动结束40分钟后为宜。
期刊
十多张大大小小的书法获奖证书,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让人惊叹!仔细看,楷书方正有力,隶书古朴庄重,行书飘逸秀美。  这些书法作品的创作者,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学生,名叫王可欣,别看她年纪小,她可是慧园街小学颇有名气的小小书法家!提起书法,她这样说——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瞧我们黑板报的题头,用书法字体就会显得书卷气息浓。我们经常做
期刊
书信,是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这课后面就有一道书信练习: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回信,顾名思义,就是收到来信之后的回复。写好回信,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来信的内容。我们回到课文中去看看。  聚焦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之间的浓厚亲情和高尔基的教子有方。  这里,我
期刊
同学们,说到脸谱,咱们还是先来看看兰陵王戴的面具吧。  怎么讲面具啦,你们会不会以为跑题了?没有跑题,这兰陵王的面具与舞台脸谱的起源可有着密切的关联呢。  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东魏权臣高欢之孙。因为他的封地在徐州兰陵郡,所以被世人称为“兰陵王”。据说,兰陵王拥有倾国容貌。大家想想看,在烽火狼烟的年代,谁会惧怕一个貌美的人?怎么办呢?兰陵王想了个主意,那就是每次征战都戴上一副十分狰狞的面具,以震慑
期刊
“明天去南京科技馆秋游!”昨天,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就沸腾了。今天,我和同学们早早到了学校,在期待中坐上车,一转眼就到了目的地。  科技馆内的游戏项目真不少,不过,我对虚拟拳击最感兴趣。我好奇地进入了一个虚拟拳击小包间。刚一进房间,对面的大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我。同时,屏幕上还有五个对手头像,看来我得挑个对手。就他了,功夫之王李小龙!  比赛正式开始。首先,我来了个潇洒的飞踢。不好,屏幕上的动作与现实
期刊
A:今天我们班进行演讲比赛,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于是上台去了。都怪昨天贪玩,讲稿没准备好,我心里紧张得很,手心都出汗了,我拖着脚步慢慢地往讲台走……  B:今天我们班进行演讲比赛,轮到我上讲台演讲了,我心里七上八下,不停地在念叨:“阿弥陀佛,佛祖保佑我吧!我以后再也不偷懒了,一定不再看那么多集《喜羊羊与灰太狼》了,一定多多练习,背诵好讲稿。”我像懒羊羊一样缓慢地挪动着脚步朝讲台走去,眼睛都不敢看老
期刊
吃完晚饭,我和妈妈到小区里散步。这时,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随着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划过我的鼻尖。我叫道:“桂花开了。”  借着皎洁的月光,我寻找着桂树。在那儿,我迈着欢快的步子向它跑去。香气越来越浓郁了,也越发沁人心脾了。  桂树可能知道桂花很害羞,所以特地给它们盖上了翠绿的面纱。可是,那诱人的香气还是穿过了面纱,把我从远处吸引了过来。  拨开翠绿的面纱,小小的桂花就露出了金色的小脸蛋儿。哇,它们
期刊
菊,和梅、兰、竹一起,被人们称为“四君子”,在它们身上,共同体现出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一般在深秋开放,它不惧寒风和霜冻,赢得了众多诗人的赞誉。一起来看看诗人们是怎么形容菊花的吧——  白居易说:“耐寒唯有东篱菊。”(《咏菊》)  元稹说:“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苏轼说:“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郑思肖说:“宁可枝头抱香死。”(《画菊》)  除了“高洁的品格”,诗人们还
期刊
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故事,发生在马来西亚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有一所学校,叫雪河小学。雪河小学只有五个学生:毓敏、毓文姐弟俩,懿勇、懿仁兄弟俩,还有嘉嘉。原本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有一天,现状被一道命令打破了……  学校要搬迁?  由于学校人少地偏,政府下令将它迁到别的地方。学校董事会和孩子们都舍不得这里。努力争取过后,政府答应他们,只要学校的人数上升,就重新考虑搬迁的决定。经过群策群力,他们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