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1+X证书”提出的背景出发,根据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要求,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1+X证书”脱节、课程内容与“1+X证书”吻合度不高、课程考核方式与“1+X证书”考核方式对接不严密等问题,提出应对照“1+X证书”,构建阶梯渐进式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置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等,以促进物流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关键词】物流管理 “1+X證书”制度 课程体系 重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26-03
自国家公布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对“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探索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1+X证书”提出的背景出发,以“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调整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重构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1+X证书”提出的背景
(一)传统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弊端
1.证书不能有效反映持证者技能水平。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考试取得,持证者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具备该职业领域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很多证书考试内容都是理论知识,只要认真背书、做题库练习,就能够通过考试,这样会导致实操能力的不足。
2.证书泛滥导致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不可否认,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培养出了一批素质和技能过硬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在各种社会性培训机构进入职业资格考证市场后,证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含金量却越来越低,继而导致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不高。
3.传统职业资格证书不能适应新时代就业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矛盾由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结构性就业矛盾。传统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出现了新变化。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导致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家对“1+X证书”制度试点提出新的要求
1.“1+X证书”制度试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促使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而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尚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X证书”制度试点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吸引社会培训组织加入职业教育,这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深化“三教”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并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3.“1+X证书”制度是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结合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推进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相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现状
(一)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发展现状
2019年6月18日,在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公布的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中,物流管理全国共有试点院校355所,其中广西有14所院校,涵盖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3个学历层次。各层次院校数量占广西物流管理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数量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入选试点院校的8所高职院校之一。
(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物流师资格证相比,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出现了以下3项新要求:一是培养什么人。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界定职业院校应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知行合一的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怎样培养人。在育人过程中,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物流职业标准深度融合,通过聘请具有良好物流理论功底专职教师和具有丰富物流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方式,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为谁培养人。在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上,明确为本地区、本土龙头物流企业、高端物流产业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初级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作业流程的规定,完成仓储、运输、信息处理、物流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等作业。中级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业务管理的要求,对物流仓储、运输、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外协资源管理、物流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的运作实施监督和指导。高级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业务的需求,对物流仓储、运输、信息管理、客户服务、外协资源管理物流系统运营等资源和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1+X证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1+X证书”脱节
当前广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而组建的,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三个层次。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已设置并运行的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如表1所示。
根据《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要求,职业院校应立足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以既满足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需要,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灵活选择课程获得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促进就业。就目前广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来看,其并未紧密结合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尚未真正形成与“1+X证书”制度相匹配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的表现是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关联度不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分离等。 (二)课程内容与“1+X证书”吻合度不高
“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要求试点院校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之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培养内容上的无缝对接。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适应“1+X证书”制度教学的课程内容,针对生源实际情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弥补教材内容与岗位内容不吻合的问题,以扭转理论课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状况。
然而,广西区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同小异,与“1+X证书”吻合度不高。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缺乏对物流技能的专项训练。同时,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的核心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组织逻辑不严密。
(三)课程考核方式与“1+X证书”考核方式对接不严密
当前广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结果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主要由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三个部分构成;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闭卷笔试,设置不同的题型的方式开展,不单独设置实践操作考核环节。各部分满分100分时,考核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考核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
而“1+X证书”制度试点考核要求以社会需求、企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采取口试、书面作业、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问卷调查、访谈、个人或小组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主体为校内专任教师、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最终成绩可由学生自主学习校内成绩与企业实践成绩兩部分构成。就两种考核方式来看,存在明显的对接不严密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对照“1+X证书”构建阶梯渐进式课程体系
在查阅大量构建课程体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及当前广西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构建了如图2的三阶渐进式课程体系。将培养过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1~2学期)、专业基础课(2~3学期)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4~6学期)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1”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融合性,后一个阶段是“X”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出课程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完“1”的课程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选择“X”的课程体系不同类型、层次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循序渐进,逐步取得相应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对照“1+X证书”整合课程内容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大幅提高实践技能内容所占比重。课程内容的建设应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在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应届生、毕业生中广泛开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及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剖析。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一步明确适合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制定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方案。三是根据方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并应用于教学组织过程中。以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为例,其内容具体整合逻辑如图3所示。
(三)对照“1+X证书”设置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
参照“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考核要求,建立课程考试和行业认证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一是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模块的考核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从平时表现、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能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中。考核的主体由教师、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具体考核方式、标准、内容如表3所示。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是既能使技能鉴定与课程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又能将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和岗位实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1+X证书”相融合,将使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更加合理,方便学生结合自身定位,自主选择学习;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使学生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学完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将使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1+X证书”制度试点的契机,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促进物流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参考文献】
[1]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杜怡萍.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师(2004年)[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汪琨.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模式探究[J].发酵科技通讯,2019(2)
[5]张晶.国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
[6]贾妍.基于双元制的工学交替“七级递阶式”《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2015(6)
[7]饶欢乐.应用型课程知识碎片化重构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BL教学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XHZJG2017A11)阶段性成果之一;2017年度院级课题“广西智慧物流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桂职院〔2017〕282号17230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尚书山(1983— ),男,湖北襄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物流管理 “1+X證书”制度 课程体系 重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26-03
自国家公布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对“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探索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1+X证书”提出的背景出发,以“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调整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重构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1+X证书”提出的背景
(一)传统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弊端
1.证书不能有效反映持证者技能水平。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考试取得,持证者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具备该职业领域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很多证书考试内容都是理论知识,只要认真背书、做题库练习,就能够通过考试,这样会导致实操能力的不足。
2.证书泛滥导致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不可否认,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培养出了一批素质和技能过硬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在各种社会性培训机构进入职业资格考证市场后,证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含金量却越来越低,继而导致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不高。
3.传统职业资格证书不能适应新时代就业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矛盾由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结构性就业矛盾。传统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出现了新变化。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导致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家对“1+X证书”制度试点提出新的要求
1.“1+X证书”制度试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促使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而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尚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X证书”制度试点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吸引社会培训组织加入职业教育,这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深化“三教”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并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3.“1+X证书”制度是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结合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推进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相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现状
(一)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发展现状
2019年6月18日,在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公布的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中,物流管理全国共有试点院校355所,其中广西有14所院校,涵盖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3个学历层次。各层次院校数量占广西物流管理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数量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入选试点院校的8所高职院校之一。
(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物流师资格证相比,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出现了以下3项新要求:一是培养什么人。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界定职业院校应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知行合一的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怎样培养人。在育人过程中,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物流职业标准深度融合,通过聘请具有良好物流理论功底专职教师和具有丰富物流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方式,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为谁培养人。在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上,明确为本地区、本土龙头物流企业、高端物流产业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初级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作业流程的规定,完成仓储、运输、信息处理、物流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等作业。中级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业务管理的要求,对物流仓储、运输、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外协资源管理、物流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的运作实施监督和指导。高级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业务的需求,对物流仓储、运输、信息管理、客户服务、外协资源管理物流系统运营等资源和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1+X证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1+X证书”脱节
当前广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而组建的,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三个层次。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已设置并运行的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如表1所示。
根据《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要求,职业院校应立足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以既满足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需要,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灵活选择课程获得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促进就业。就目前广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来看,其并未紧密结合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尚未真正形成与“1+X证书”制度相匹配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的表现是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关联度不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分离等。 (二)课程内容与“1+X证书”吻合度不高
“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要求试点院校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之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培养内容上的无缝对接。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适应“1+X证书”制度教学的课程内容,针对生源实际情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弥补教材内容与岗位内容不吻合的问题,以扭转理论课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状况。
然而,广西区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同小异,与“1+X证书”吻合度不高。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缺乏对物流技能的专项训练。同时,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的核心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组织逻辑不严密。
(三)课程考核方式与“1+X证书”考核方式对接不严密
当前广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结果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主要由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三个部分构成;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闭卷笔试,设置不同的题型的方式开展,不单独设置实践操作考核环节。各部分满分100分时,考核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考核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
而“1+X证书”制度试点考核要求以社会需求、企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采取口试、书面作业、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问卷调查、访谈、个人或小组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主体为校内专任教师、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最终成绩可由学生自主学习校内成绩与企业实践成绩兩部分构成。就两种考核方式来看,存在明显的对接不严密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对照“1+X证书”构建阶梯渐进式课程体系
在查阅大量构建课程体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及当前广西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构建了如图2的三阶渐进式课程体系。将培养过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1~2学期)、专业基础课(2~3学期)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4~6学期)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1”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融合性,后一个阶段是“X”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出课程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完“1”的课程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选择“X”的课程体系不同类型、层次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循序渐进,逐步取得相应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对照“1+X证书”整合课程内容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大幅提高实践技能内容所占比重。课程内容的建设应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在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应届生、毕业生中广泛开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及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剖析。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一步明确适合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制定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方案。三是根据方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并应用于教学组织过程中。以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为例,其内容具体整合逻辑如图3所示。
(三)对照“1+X证书”设置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
参照“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考核要求,建立课程考试和行业认证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一是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模块的考核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从平时表现、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能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中。考核的主体由教师、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具体考核方式、标准、内容如表3所示。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是既能使技能鉴定与课程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又能将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和岗位实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1+X证书”相融合,将使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更加合理,方便学生结合自身定位,自主选择学习;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使学生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学完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将使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1+X证书”制度试点的契机,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促进物流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参考文献】
[1]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杜怡萍.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师(2004年)[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汪琨.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模式探究[J].发酵科技通讯,2019(2)
[5]张晶.国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
[6]贾妍.基于双元制的工学交替“七级递阶式”《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2015(6)
[7]饶欢乐.应用型课程知识碎片化重构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BL教学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XHZJG2017A11)阶段性成果之一;2017年度院级课题“广西智慧物流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桂职院〔2017〕282号17230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尚书山(1983— ),男,湖北襄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