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微重力的生命演化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能够克服多种极端环境来保证生存,甚至进行繁衍,这其中就包括高浓度盐池,以及热液喷口的高温环境。最新研究显示,生命同样可以适应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
  休斯敦大学的研究者使用两株几乎完全相同的非病原性大肠杆菌来进行实验。大肠杆菌属于动物肠道的常见细菌。实验人员让培养瓶中的大肠杆菌菌株NCM520在正常地球重力条件下生长,另一菌株MG1655则被放置在从约翰逊航天中心租借来的特殊仪器中,该仪器可以模拟微重力环境。这台仪器配备有旋转生物反应器(HARV),该反应器尺寸很小,可以放在手掌上,并且以低转速在仪器侧面旋转,因此流体介质中的微生物会在自由落体状态中生长。
  在HARV中繁殖了1000个世代之后,大肠杆菌菌株MG1655的生长以3∶1的比率超越了在正常重力下生长的对照组菌株NCM520,传代培养长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使用细菌的研究。
  休斯敦大学微生物学家、研究项目带头人马丹·蒂努马莱说:“在地球上模拟微重力环境以进行研究,对深入了解微生物在太空中的生存图景至关重要。”
  蒂努马莱的研究团队想要知道这种对微重力的适应发生在遗传层面还是生理层面。打个比方,严寒地带的人迁居赤道,他们会怎样适应温度变化?如果他们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适应性会丢失吗?如果适应性丢失,就说明变化来自生理层面,而非遗传层面。
  研究人员发现,72%的MG1655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在回到正常重力环境之后得到保留,并且在之后的10代至20代传代培养中没有丢失。研究人员据此推断,虽然一部分变化来自生理层面,但回到地球重力环境后保留下来的变异来自遗传层面,这种变异使适应微重力环境的菌株与普通菌株相比具有了优势。进一步研究发现,MG1655中的16个基因发生了变异,其中包括5个与形成菌膜相关的基因,即surA、fimH、trkH、fhuA 和ygfK基因。菌膜是层状的相互连接的细胞群,使养分能够在细胞之间更好地分配,并有助于附着在固体表面。菌膜形成率提高对于细菌存活具有益处,并且作为一种微重力适应性,似乎还能够提升细菌在太空环境中的表面附着能力。
  蒂努马莱的研究对细菌在国际空间站内的生存繁衍具有启示作用,其他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对细菌在其他地外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展开研究,例如类行星、彗星以及小型卫星。
  “把微生物放在任何一种极端条件下,或者一种新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它就会开始产生某种方向的变异,帮助它获得生长优势,以保证存活。”蒂努马莱说。
  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伯特·麦克莱恩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不过他认为,该研究成果代表了一种“实验进化”:微生物菌株被施加环境压力,在实验环境的操纵下产生进化。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在暴露于微重力环境下的大肠杆菌菌株中发现了之前未知的变异,”麦克莱恩说,“这些变异是长期性的,可以通过进化实验进行检测。”


  健康风险
  菌膜的生长和微生物致病性之间也存在潜在联系。虽然这项研究中使用的大肠杆菌菌株是非致病性的,但是在致病性菌株中,菌膜形成的相关基因和致病性相关基因紧密关联,其中一组基因的变异会引发另一组基因变化。
  “致病基因可能会发生选择性变异,导致该菌株的毒性更强。”蒂努马莱说。
  另一个相关证据来自鼠傷寒沙门菌。维拉诺瓦大学遗传学家詹姆斯·威尔逊主持的实验研究表明,暴露在微重力环境下之后,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性会增强。
  “菌膜形成无论对微生物的繁殖还是致病性来说,都至关重要。”蒂努马莱说。
  除了天体生物学方面的启示外,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宇航员在空间站或者外太空旅行时面临的问题。菌膜会污染水循环系统,而其增强的致病性也会给宇航员带来健康隐患。然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真实的太空环境中是否会产生这些作用,微重力是否真的会对细菌产生此类影响,仍是一个尚待确证的问题。
  “其他菌株和生物体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麦克莱恩提示说。
  在太空中存活
  假设其他细菌在微重力环境中的行为确实与大肠杆菌相类似,这对天体生物学来说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有生源说认为生物材料可以在星体之间通过小行星和天体碎片进行传播,这就要求微生物能够长时间在太空中存活。天体发生撞击之后,生命有可能由携带微生物的岩石碎块送上太空。这样一来,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曾经到达过火星;反过来也一样,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来自火星,这些情况都是可能的。麦克莱恩认为,生命要想在这一旅途中存活,必须首先承受将它们抛向太空的初次撞击的热量和能量影响,接下来是星际空间的极端环境条件,最后还要经受进入其他星球大气层和着陆时的热量和能量的影响。
  麦克莱恩指出,他的研究显示,微生物可以经受住再次进入大气层和着陆时带来的冲击。他的研究团队在2003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菌膜在太空中形成的微生物实验研究,该实验搭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那是“哥伦比亚”号的最后一次飞行。虽然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不幸解体,但搭载的实验菌体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然而目前还不知道,菌膜形成率的提高是否会增强微生物在外太空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
  “我并不知道菌膜生长是不是会产生影响,”麦克莱恩说,“但我对进行这样的实验很感兴趣。”
  利用HARV反应器,将来研究人员还可以在地面上进一步实验。然而蒂努马莱认为,想要确证细菌在太空中真的会产生与地面实验类似的行为,就必须在轨道空间内进行实验。
  “目前,在国际空间站内进行这些实验,观察微生物如何响应真实的太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蒂努马莱说。
  鉴于在空间站上安排这些实验的难度以及经费问题,蒂努马莱承认,短期内这还只是一个梦想。
其他文献
黑啄木鸟是一种大型啄木鸟,是啄木鸟中最大的一种,叫声很难听,飞行也很笨拙。照片的拍攝者只有9岁,他从5岁开始学习摄影,不到10岁就获得了多项国际摄影大奖。
期刊
斑马鱼因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而得名。这种鱼的基因和人类有87%的高度同源性,早期发育与人类极为相似,這意味着其实验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人体,因此,常被用作研究相关疾病基因的模式生物。斑马鱼的繁殖为体外受精模式,受精卵两三天就可以孵化。
期刊
日前,科学家首次在反物质原子上观察到类似“指纹”的特殊光谱线。虽然目前仅能观察到一些反物质光谱线,但研究人员仍然表示,特殊光谱线的详细信息将揭开反物质研究的“新篇章”。  来自全球17个研究机构的50位物理学家相信,这项发现将有助于洞悉宇宙的神秘面纱。研究负责人、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迈克尔·海登教授说:“通过研究反原子的属性,我们希望掌握我们生活的宇宙的更多信息。”  这项研究是由欧洲核子研究中
期刊
1995年1月的一个夜晚,法国南部的上普罗旺斯天文台所在地区正下着雨。一位名叫迪迪埃·奎洛兹的天文学研究生本该进行天文观测,但因天气原因观测无法进行,他只能坐在实验室里编写计算机编码来分析目前搜集到的数据。  数据显示,一颗名为“飞马座51”的明亮恒星正在非常轻微地摆动。这种摆动正是奎洛兹一直在寻找的“星球推撞”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说明在这颗恒星周围可能有一颗行星。    一顆行星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
期刊
目前,科學家通过费尔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和高能立体视野望远镜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一个“能量陷阱”,能够捕获高能量宇宙射线。这些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行,科学家认为它们产生于银河系中心外侧,之后被气体云减缓速度。  研究报告负责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丹尼尔·加格罗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宇宙射线占据银河系最深处区域,并且能量充沛。这些宇宙射线产生于银河系中心之外的活跃区域,之后与气体云发生交互
期刊
科學家在研究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时发现,其大气中含有某种“对生命形成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且含量很高。  这种物质名叫丙烯氰,在地球上常用于塑料加工。但在土卫六的严酷环境中,它能形成一种类似动植物细胞膜的膜状结构。“我们找到了确凿无疑的证据,证实土卫六大气中含有丙烯氰。并且我们认为,土卫六地表附近存在大量丙烯氰。”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研究人员莫林·帕尔默说。  戈达德
期刊
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生活着名叫“露卡”(LUCA)的微生物。研究表明,这种细菌的存在方式奇特,隐藏在地下深深的富含铁硫黄的热泉喷口。露卡具有厌氧菌和自养菌的特性,不需要空气和养分,依靠周边黑暗而又富含矿物质的环境生存,通过把氢、二氧化碳和氮转换为氨类复合物进行新陈代谢。这种细菌最著名的一点就是: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如果深入追寻地球生命的系谱,我们会发现任何生命都和露卡有一定关系
期刊
是什么激励着你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恒星的运动?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物理学带给我的启发。16岁那年,我认为物理学可以帮助我理解事物如何运作,这一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同伴。那时候对物理学的研究还没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只是每天都很有兴趣。我只是喜欢物理,就像其他人喜欢艺术或运动一样。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有重大发现,比如修正牛顿物理学。    我在学校有一个很棒的物理老师,但是当你学习教科书的时候,你学习的是
期刊
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数不胜数的行星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着。使人不安的是,某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这样,小行星就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如何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俄罗斯莫斯科奥尔忠尼启则航空学院的教授尤里·楚杰茨基提出了大胆而独特的设想。  每年都有许多天体坠落在地球上。遥远的不提,下面看看近100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  19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一团巨大的火球划破苍茫的夜空
期刊
在已知的宇宙空间中,唯一能够孕育复杂智慧生命形式的行星是地球。虽然环绕其他恒星的部分行星是潜在的类地星球,并可能宜居,但迄今我们仍未冒险接近这些遥远的星球。  那么,人类在太阳系内寻找另一个“家园”怎么样?最佳候选星球是火星,它具有类似地球的特征。但是,对火星进行地球化改造是可行的,还是一种愚蠢行为呢?不久前,专家史蒂夫· 布莱克邦德撰文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  我读过一些关于火星的书籍,更多的是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