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教授职称只需要出版1部专著,今年68岁的何光岳早在3年前就出版了39部专著;一个人一生中只要在一个领域有科研成果,就了不起了,而何光岳却在史学、文学、农学等16个领域里,成绩斐然。何光岳在历史学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撰写的《中华民族源流史》和《中国姓氏源流史》两套系列丛书,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学术的空白,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靠自学改变人生的轨迹
1939年11月,何光岳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城南黄沙街平桥村。他7岁丧父,兄弟姊妹6人,全靠母亲的拼命劳动所得来勉强糊口。他家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以红薯和野菜来度命的。何光岳从小好学,但像何家这样的条件,是无法满足他强烈的求学愿望的。家里供他读完小学,就让他回家种田地、捞鱼虾、挖野菜、做童工、放牛砍柴。
但他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坚持半耕半读,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并利用到何氏家族钦赐御书楼当“晒书工”的机会熟读《五帝本纪》《夏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进而获得“特准”,可以经常到钦赐御书楼读《二十四史》……
1954年,15岁的何光岳担任村里第一互助组组长。互助组办得热火朝天,他被评为黄沙街区劳动模范。第二年,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社,他任会计,半年后转高级社,又任会计。他长期坚持自学,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探索出晚稻“倒种春”新技术。该技术在岳阳县推广获得成功后,接着在湖南省大面积推广,后来被写入《湖南省志·科学技术志》。1956年5月,他收到岳阳县委组织部调令,到县农业局报到,随后被分配到荣家湾农技站工作。
20世纪70年代前,何光岳自学、研究的领域较杂。何光岳真正涉足于史的研究,起缘于一次偶然事件。1973年2月,岳阳突然闹地震,省里发出通知说:“3月中旬可能有强烈地震。”人们都如惊弓之鸟。何光岳依据掌握的资料,整理了一份《岳阳地区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共12万多字。据他考证,从公元前111年到1949共2060年间,岳阳地震从未超过里氏5.5级。因此,他推断,岳阳近几百年还不可能有破坏性地震。后来,地区档案馆将该资料打印了200份,发到各县、区、场。中央气象台获知,也派专人要了一份。后来,果如何光岳所见,“强烈地震”没有发生。
何光岳在整理《岳阳地区历史上的自然灾害》过程中,受到启发:“历史资料,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真知灼见是不行的,它永远只能充当资料。关键问题是要找准课题和‘突破口’,充分利用资料。”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档案资料撰写了《杨幺起义故事》、《岳阳楼志》、《中国历史大系》、《夏史》等相关书稿。1977年3月,他被调到市文化馆工作。
1977年4月,《解放日报》的记者许寅到岳阳采访,了解埋没在民间的各种人才。他回去以后,向刚出山不久的邓小平写了关于举荐何光岳的信,还给中央政治局写了内参,说“在湖南岳阳发现了一个史学怪才何光岳”。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何其烈采访他后也写了内参。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开明领导人,他为内参写了批示,指出应当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启用人才。上海几所高校,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省博物馆、湖南师大历史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等都先后派人联系要他去工作。1978年7月,何光岳这个小学未毕业的农口干部,经上级批准踏进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后改名社科院),进入神圣的学术殿堂。从此,何光岳发誓要当一个大史学家。
辞去青联常委职务,专心致力于学术
何光岳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报到后,被安排在历史所,搞先秦史研究。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有人怀疑,有人嫉妒,有人担心。但何光岳用他的学识和实力征服了大家。一天中午,所长和他在食堂吃饭,所长瞥了他一眼,夹了一块菜塞进嘴里,边嚼边问:“何光岳,‘法令而后行’出自哪本书?”他一怔,心想,领导想当众考一考我,于是脱口而出:“这一定是管子的《明法篇》。”所长没料到他回答如此之快,口气如此肯定。何光岳迅速吃完饭,跑回办公室,把管子的《明法篇》找到后,跑回食堂送到所长面前。所长对何光岳严谨的学风和惊人的记忆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脸上挂着赞许的微笑。
何光岳一开始住在办公楼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后搬到二楼西头一间六月天如同“蒸笼”的单人房,从早到晚专心致志地看书和写作。短短一年多,他先后发表了有关先秦、吕国、许国、昆吾氏诸国、蛮子国、古罗子国的学术论文20多篇。他把历代不受重视的小说、野史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他不受前人观念的束缚去创造和革新,从零散资料中整理出远古少数民族频繁活动的伟大画图。由于著述不落俗套,不在故纸堆里兜圈子,他和他的研究很快引起湖南省乃至全国史学界的广泛重视。
1979年4月,何光岳以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和丰硕的史学成果,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在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参观故宫等地时,他详细记录了宫殿、堂、斋上的大匾楹联、屏刊铭文。
7月,他出席湖南省青联、学联代表大会。会上,他作为自学成才典型在大会上发言,并当选为湖南省青联常委。
1982年4月,何光岳去北京参加全国青联常委会议。在京西宾馆,18名成绩突出的青联常委特殊照顾住五楼三套间高级房,何光岳也是其中之一。何光岳听工作人员说他住的这个大套间就是李先念曾经住过的房间后,站在房门口说:“我不住进去!”
“你不住?为什么?”有人见他“农大哥”一样一副率真拙讷的模样,好笑地问道。
“我何光岳何德何能,敢住中央领导住过的房子?”他提着一个帆布袋,像个乡镇企业的采购员一样边走边说,“如果房间安排不过来,我随便往哪儿挤挤都行,三人房四人房都可以。”
他去找工作人员重新安排住房。
这时,青联主席胡启立来了。听工作人员说何光岳想换房,胡启立严肃而又面带微笑地说:“光岳同志,这是耀邦同志特地关照的,照顾你们18位‘国宝’级人才。你们在科研第一线辛苦了,来这里开会要休息好嘛!房间都安排好了,快住进去吧!”
何光岳只好住了进去。
当时,京西宾馆同时在开中央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同志和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都来了。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住九楼。一天晚餐后,毛致用和石玉珍一道来五楼看望何光岳。刚要下楼,毛致用因事被人叫走了,他托石玉珍代他来看看湖南的“国宝”何光岳。
石玉珍进门后看了看三套间的陈设,颇为感动地说:“光岳同志,耀邦同志好重视人才啊!致用同志还只住一间房哩。你这是三大间,在北京这是最高礼遇了哟!”
何光岳能说什么呢?说一些感动、激动、知恩、报恩的话太俗了,说一些豪言壮语四六句子他说不出来,后来干脆“嘿嘿”一笑,什么也没说。
他知道,这个所谓的“国宝”级待遇,实际上是一副压在肩膀上难以胜任却又必须挑着往前闯的重担啊!
1983年12月26日,在省军区招待所南楼召开的省青联常委会议上,何光岳辞去了省青联常委职务。他为什么要辞职呢?一是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快45岁的人了,再占着青联常委的位子,名不副实;二是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辞职是为了专心于学术。
也就在这一年湖南省社科院民主推荐院领导,全院200多人参加推荐。何光岳得票最多。投票结果令他大感意外,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他、支持他这个大老粗出身的研究人员,希望他出任院领导工作。然而,何光岳深知:行政管理、处理人际关系非他所长。弃其长而就其短,终日纠缠于事务工作,非他所愿!于是,他找到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说:“我自学几十年,是想当史学家,为我国古代史研究作出自己的绵薄贡献。我不想求一官半职,希望领导能考虑我的情况与要求。
1984年,何光岳最后一次出席全国青联常委会后,又辞去了全国青联常委职务。从此,何光岳专心研究、著述,很快完成《楚源流史》的初稿,共21篇,计25万余字。1985年5月,何光岳获全国自学成才奖。1986年,他因“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和楚史等方面有卓越成就”而获湖南省“理论、文艺、新闻、出版工作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为此,他即席赋诗:
三十多年自学中,含辛茹苦春夏冬。
为探中华源流史,坎坷不碍有心人。
爱书如命,夺全国私藏之冠
秦朝末年,爱书如命的萧何入咸阳,独收秦宰相府图书典籍。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敛书”的故事。无独有偶。20世纪50年代初,平桥村出了一个爱书如命的孩子,他就是何光岳。当时正实行土改,有人在一个何姓大地主家里挖到一个钱窖,全村的穷孩子都跑去争捡亮闪闪的铜钱。小光岳也在钱窖周围捡了不少铜钱,可当他听说这家地主的楼上有不少线装书时,他立即丢下衣兜里的铜钱,跑到楼上去搜罗他觉得有用的书。他用衣兜子兜着书,往家里跑了一趟又一趟,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那次他究竟搬回了多少书。
他为什么要搜罗书呢?据何光岳后来回忆:他的外婆回忆外公把钱捐给抗日游击队的往事时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个人要知仁义,就要发狠读书”。要读书,就要搜罗书,何光岳从小立志,决心做一个图书收藏家。他曾作《咏书》一诗以明志:“平生最爱书,时刻不可无。拥抱共眠枕,征搜满楹庐。函册精华焕,标签耳目舒。为探乾坤秘,艰辛何足惧?”
说起何光岳搜书,还有许多故事。有个农民挑着两捆书往废品收购站走去,他发现一本线装书,于是叫农民停下。当他发现线装书是钟嵘的《诗品》后,爱不释手。他想买下,但囊空如洗,身上仅4斤粮票。后来左讲右讲,他用粮票换到了书。回到家里,老母亲生气了:“光岳呀,你是读书要紧?还是吃饭要紧?”有一次,他到长沙参加省农业系统“学毛著”经验交流会,在古旧书店买下一旅行袋书后,又发现一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对他来说,魅力太大了。但他看书价:12元。但他口袋里,仅剩下2.4元的回程车票钱了。怎么办?他二话没说,脱下棉大衣典卖后买下了书……那个期间,他节衣缩食买下了5000多册图书。谁知,他收藏的那些书,竟在“文革”中的1966年被洗劫一空……
1969年,何光岳调到岳阳县城关镇城北办事处工作后,又开始了他的“淘书”生涯。他重新开始清检整理和收购书籍,经常到城乡废品收购站、废品仓库“淘书”,“淘”出大量珍贵古籍,有的是珍本、孤本,数量超过5000册。1973年,他和爱人李黄金经过艰苦努力,建起了自己的“蜗居”,且做了书柜。他非常高兴,仿刘禹锡《陋室铭》;写下了《续〈陋室铭〉》:
在山之阴,在沼之汀,蜗庐蚕室,不可以名。立则摩顶,动则挂襟,雨则直淋,风则横掀。蒸气如炉,吹雪成冰,蚊蚋聚奏,通夜轰鸣。与众同苦,与民相亲,著书立说,竭尽忠心。为我神州,业精于勤,何羡高第?狡诈虐民,何羡丽邸?荒骄靡淫,跳尸走肉,有如虱蝇。岂畏宵小,讥讽逼侵,噫噫吾志,鹪鹩巢林。慕屈赋骚,仰天长吟,乐其所乐,是以为铭。
搬进新居第二年,妻子便喂了一头大肥猪,当年腊月猪出栏,卖了80多元钱。妻子将这80多元和哥、姐从广东寄来的40元共120多元交给何光岳,要他跑一趟长沙办年货。但他到了长沙后,直奔水风井古旧书店,选出一大堆古书、线装书,到付款处一算,书价差不多120元,仅剩下回程车票钱,已无法置办年贷了。于是他挑着一担书(239册)深夜赶回家。当妻子知道他买回的不是年货而是一堆书时,哭得十分伤心,但她最终理解了他,一言不发去找朋友借钱过年。
听到北京有特价书市,何光岳坐飞机去购书。他在书市上买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回家后大呼“合算”。在北京参加民盟代表大会时,他为买书,用完了自己带去的3000元不说,还另借了4000元。平时,他每周都要出外“淘书”。就这样日积月累,他为自己垒起了一座价值连城的“书城”。目前,作为私人藏书家,其藏书的数量和价值,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可谓是罕见的。
他以藏书10.3万册的纪录,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藏书家之冠。其藏书以史地、工具书为主,其中极具特殊版本和学术价值的是明、清、民国及现代的4000多部约4万多册家谱族谱系列专藏,其数量据说仅次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系列,居全国第三位,而为私人家藏家谱族谱之首。他的藏书中,最具珍贵学术价值的孤本有明折装道教《太上灵宝朝天忏》、明万历《太原堂上嗣孙重修族谱图》、光绪《甘肃边防图》、手绘《新疆驿站图》、《邵陵扈氏四修族谱》等。
他原来的办公室及住房全部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史料书籍和古董。为了完好无损地保存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自筹经费,于去年建造起一座5层约1000平方米的光岳藏书楼。藏书楼落成后,何光岳自撰大门对联:有书读时最幸福,无事做来才贫穷。
献给中华民族的赤诚:中华民族源流史
对书如痴如迷的何光岳,在谈到读书的原因时说:“一个重要缘由是,少年时代我看了《中国丧地史》、《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国耻史》等。看时往往童泪纵横。通宵达旦地把书看完后,又常请表姐夫在地坪里用沙堆成中国地图,教我背诵中国的山川城市……看了这几本书之后,我就下决心要研究中华民族史。以后,就边放牛边自学,每天晚上看一本书。”他反复读着这些小册子,深深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遭遇而痛心疾首。
史学研究是何光岳学术研究的主体。30多年来,不论是自学也好,从事专业研究也好,他几乎无日无时不在寻找和思考有关中华民族源流史的相关资料和内貌。他说:“我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发扬中华文化,让子孙后代懂得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不悉知神州大地,就像一个人不知自己姓甚名谁,何来何去一样,这是十分可悲的。这样的人也就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定以有生之年,笔耕不辍,完成《中华民族源流史》和《中华姓氏源流史》两大系列丛书,使国内外的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根’”。
为此,他全景式地研究了古代各方国、各种群、各民族的来龙去脉。在中华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源流有文记载的仅有三四千年,而在远古时代留下的只是古老神话和传说。何光岳像一条“拓荒牛”,一个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源流史这副重担。他为了撰写《炎黄源流史》一书,参考了上千个遗址和许多文物资料,研究了1300多个诸侯国家的史迹。他还到了不少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
1988年,就何光岳个人来说,无论在学术上、事业上都算是成功的、顺利的。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他本人屡屡获奖,评上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这在湖南省社科院是独一无二的。
这年秋凉时节,何光岳听说胡耀邦南下来到长沙,住在省委九所。他的心情为之怦然而动:自己能来到社科院这样的学术殿堂工作,是跟胡耀邦这位“伯乐”的批示是密不可分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光岳赶往省委九所,将自己刚出版的《楚源流史》和《楚灭国考》送给胡耀邦,请他批评指正。
胡耀邦接过书,翻了翻笑道:“好啊!有成果嘛!不过,这么厚几本书,我恐怕不能全部看了。我的眼睛和精力都不允许了,但我一定把其中重要的篇章看看。你研究楚国史、中华民族源流史,这很重要。观今宜鉴古,这是一句老话,是出自‘增广’吧?我们的确要借鉴以往的历史经验,使我们的事业少犯错误,完全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尽量少犯就不错了。所以,你从事的历史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希望你继续写下去,再多写几本嘛……”
何光岳倍受鼓舞,之后成绩连连。1990年,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东夷源流史》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4年5月,他担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1998年2月,他被评为湖南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03年,何光岳完成了《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
《中华民族源流史》由《楚源流史》、《南蛮源流史》、《东夷源流史》、《炎黄源流史》、《百越源流史》、《氐羌源流史》、《夏源流史》、《商源流史》、《秦赵源流史》、《周源流史》、《汉源流史》、《东胡源流史》、《北狄源流史》、《中原古国源流史》、《女真源流史》15部著作构成,总字数695万。该丛书研究了中华民族中56个民族的族源、发展、变化、兴亡,紧扣中国历史顺序和朝代,是以民族为主轴的通史。研究内容侧重研究和探讨民族的发展史,而不研究或很少研究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俗,并非单一论述中国古代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五大族团”的某一部落,而是全面、系统地探讨一个族团的各个部落或民族,把民族渊源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史域涵盖不仅包括今日中国之域,而且包括世界诸国,其内容详尽,涉及范围广泛。该丛书无论是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堪称洋洋大观。它填补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的空白。
《中华民族源流史》出版后,何光岳被学术界称为源流史体裁的开创者,模糊史学及泛史学派的创始人。
四十年锲而不舍,完成《中华姓氏源流史》
何光岳喜欢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对姓氏家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感中华民族姓氏古老而众多,迄今却尚无一部在理论阐述和从历史源流上加以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从1964年开始,他暗中立下宏愿,要著述一部承前启后、完备准确的中华姓氏全书。为此,他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有关姓氏的资料,不管价格多么昂贵,宁肯典当衣服也要购买;只要听说哪里有族谱宗牒,不问道路远近,也要乘车坐船赶去抄录。
一次,何光岳听说岳阳县相思乡莲荷村一许姓农民保存了一部完整族谱,便从岳阳县城出发,步行50多公里,攀上海拔900多米的相思山,提着糖果找到那位农民。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农民允许他手抄了许姓世系表。有一年春节,他为弄清侗族杨氏始末,在通道侗寨调查了22天,后又去靖州县飞山查阅抄录了40多部杨氏族谱。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去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图书馆和浙江宁波天一阁,为百家姓“寻根问祖”。
1978年7月,39岁的何光岳在进行“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研究的同时,又继续着手姓氏学研究。触角从中国远伸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搜集炎黄子孙繁衍资料,清流逐末,加以研究,陆续出版了《陈姓》、《中国姓史》,主编了《中华姓氏通书》、《中华姓氏史话》等。
2003年,一部包括有56个民族、1.6万个姓氏的《中华姓氏源流史》出版。全书共15分册705万字,这是一部震惊寰宇的皇皇巨著。
《中华姓氏源流史》出版后,好评如潮,海内外华人踊跃购买,该书马上被列为湖南出版社2003年优秀图书。此书涉及所有中华民族人种的寻根问祖,如何光岳研究出毛、蒋是一家,都是周文王的后裔。毛泽东的祖先毛太华公,明洪武二年迁湘潭。毛太华公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毛伯郑之后。毛泽东是周文王94代孙。蒋介石是毛伯郑的哥哥周公旦的第4个儿子蒋保林之后,是周文王的第97代孙。
据初步统计,到2006年底止,何光岳已出版和发表的论文、文章的字数约2056万字,已超过历史上湖南的大学者王船山。另外,他的《张姓源流史》、《陈姓源流史》、《钱姓源流史》、《续绝妙好联》、《湖南竹枝词浅释》、《何光岳诗文集》、《洞庭湖变迁史》等7部专著书稿约345万字,也即将出版。
何光岳现已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他却似一辆勇往直前的车子,依然不愿停站休息,一直行驶不止。他退而不休,依然忙个不停。他每日都在浩瀚的人文矿山采掘“珍宝”,不断有灵思妙想爆发。
真诚地祝福这位“国宝”级的大师宝刀不老,青春永驻。
靠自学改变人生的轨迹
1939年11月,何光岳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城南黄沙街平桥村。他7岁丧父,兄弟姊妹6人,全靠母亲的拼命劳动所得来勉强糊口。他家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以红薯和野菜来度命的。何光岳从小好学,但像何家这样的条件,是无法满足他强烈的求学愿望的。家里供他读完小学,就让他回家种田地、捞鱼虾、挖野菜、做童工、放牛砍柴。
但他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坚持半耕半读,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并利用到何氏家族钦赐御书楼当“晒书工”的机会熟读《五帝本纪》《夏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进而获得“特准”,可以经常到钦赐御书楼读《二十四史》……
1954年,15岁的何光岳担任村里第一互助组组长。互助组办得热火朝天,他被评为黄沙街区劳动模范。第二年,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社,他任会计,半年后转高级社,又任会计。他长期坚持自学,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探索出晚稻“倒种春”新技术。该技术在岳阳县推广获得成功后,接着在湖南省大面积推广,后来被写入《湖南省志·科学技术志》。1956年5月,他收到岳阳县委组织部调令,到县农业局报到,随后被分配到荣家湾农技站工作。
20世纪70年代前,何光岳自学、研究的领域较杂。何光岳真正涉足于史的研究,起缘于一次偶然事件。1973年2月,岳阳突然闹地震,省里发出通知说:“3月中旬可能有强烈地震。”人们都如惊弓之鸟。何光岳依据掌握的资料,整理了一份《岳阳地区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共12万多字。据他考证,从公元前111年到1949共2060年间,岳阳地震从未超过里氏5.5级。因此,他推断,岳阳近几百年还不可能有破坏性地震。后来,地区档案馆将该资料打印了200份,发到各县、区、场。中央气象台获知,也派专人要了一份。后来,果如何光岳所见,“强烈地震”没有发生。
何光岳在整理《岳阳地区历史上的自然灾害》过程中,受到启发:“历史资料,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真知灼见是不行的,它永远只能充当资料。关键问题是要找准课题和‘突破口’,充分利用资料。”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档案资料撰写了《杨幺起义故事》、《岳阳楼志》、《中国历史大系》、《夏史》等相关书稿。1977年3月,他被调到市文化馆工作。
1977年4月,《解放日报》的记者许寅到岳阳采访,了解埋没在民间的各种人才。他回去以后,向刚出山不久的邓小平写了关于举荐何光岳的信,还给中央政治局写了内参,说“在湖南岳阳发现了一个史学怪才何光岳”。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何其烈采访他后也写了内参。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开明领导人,他为内参写了批示,指出应当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启用人才。上海几所高校,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省博物馆、湖南师大历史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等都先后派人联系要他去工作。1978年7月,何光岳这个小学未毕业的农口干部,经上级批准踏进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后改名社科院),进入神圣的学术殿堂。从此,何光岳发誓要当一个大史学家。
辞去青联常委职务,专心致力于学术
何光岳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报到后,被安排在历史所,搞先秦史研究。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有人怀疑,有人嫉妒,有人担心。但何光岳用他的学识和实力征服了大家。一天中午,所长和他在食堂吃饭,所长瞥了他一眼,夹了一块菜塞进嘴里,边嚼边问:“何光岳,‘法令而后行’出自哪本书?”他一怔,心想,领导想当众考一考我,于是脱口而出:“这一定是管子的《明法篇》。”所长没料到他回答如此之快,口气如此肯定。何光岳迅速吃完饭,跑回办公室,把管子的《明法篇》找到后,跑回食堂送到所长面前。所长对何光岳严谨的学风和惊人的记忆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脸上挂着赞许的微笑。
何光岳一开始住在办公楼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后搬到二楼西头一间六月天如同“蒸笼”的单人房,从早到晚专心致志地看书和写作。短短一年多,他先后发表了有关先秦、吕国、许国、昆吾氏诸国、蛮子国、古罗子国的学术论文20多篇。他把历代不受重视的小说、野史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他不受前人观念的束缚去创造和革新,从零散资料中整理出远古少数民族频繁活动的伟大画图。由于著述不落俗套,不在故纸堆里兜圈子,他和他的研究很快引起湖南省乃至全国史学界的广泛重视。
1979年4月,何光岳以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和丰硕的史学成果,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在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参观故宫等地时,他详细记录了宫殿、堂、斋上的大匾楹联、屏刊铭文。
7月,他出席湖南省青联、学联代表大会。会上,他作为自学成才典型在大会上发言,并当选为湖南省青联常委。
1982年4月,何光岳去北京参加全国青联常委会议。在京西宾馆,18名成绩突出的青联常委特殊照顾住五楼三套间高级房,何光岳也是其中之一。何光岳听工作人员说他住的这个大套间就是李先念曾经住过的房间后,站在房门口说:“我不住进去!”
“你不住?为什么?”有人见他“农大哥”一样一副率真拙讷的模样,好笑地问道。
“我何光岳何德何能,敢住中央领导住过的房子?”他提着一个帆布袋,像个乡镇企业的采购员一样边走边说,“如果房间安排不过来,我随便往哪儿挤挤都行,三人房四人房都可以。”
他去找工作人员重新安排住房。
这时,青联主席胡启立来了。听工作人员说何光岳想换房,胡启立严肃而又面带微笑地说:“光岳同志,这是耀邦同志特地关照的,照顾你们18位‘国宝’级人才。你们在科研第一线辛苦了,来这里开会要休息好嘛!房间都安排好了,快住进去吧!”
何光岳只好住了进去。
当时,京西宾馆同时在开中央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同志和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都来了。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住九楼。一天晚餐后,毛致用和石玉珍一道来五楼看望何光岳。刚要下楼,毛致用因事被人叫走了,他托石玉珍代他来看看湖南的“国宝”何光岳。
石玉珍进门后看了看三套间的陈设,颇为感动地说:“光岳同志,耀邦同志好重视人才啊!致用同志还只住一间房哩。你这是三大间,在北京这是最高礼遇了哟!”
何光岳能说什么呢?说一些感动、激动、知恩、报恩的话太俗了,说一些豪言壮语四六句子他说不出来,后来干脆“嘿嘿”一笑,什么也没说。
他知道,这个所谓的“国宝”级待遇,实际上是一副压在肩膀上难以胜任却又必须挑着往前闯的重担啊!
1983年12月26日,在省军区招待所南楼召开的省青联常委会议上,何光岳辞去了省青联常委职务。他为什么要辞职呢?一是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快45岁的人了,再占着青联常委的位子,名不副实;二是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辞职是为了专心于学术。
也就在这一年湖南省社科院民主推荐院领导,全院200多人参加推荐。何光岳得票最多。投票结果令他大感意外,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他、支持他这个大老粗出身的研究人员,希望他出任院领导工作。然而,何光岳深知:行政管理、处理人际关系非他所长。弃其长而就其短,终日纠缠于事务工作,非他所愿!于是,他找到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说:“我自学几十年,是想当史学家,为我国古代史研究作出自己的绵薄贡献。我不想求一官半职,希望领导能考虑我的情况与要求。
1984年,何光岳最后一次出席全国青联常委会后,又辞去了全国青联常委职务。从此,何光岳专心研究、著述,很快完成《楚源流史》的初稿,共21篇,计25万余字。1985年5月,何光岳获全国自学成才奖。1986年,他因“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和楚史等方面有卓越成就”而获湖南省“理论、文艺、新闻、出版工作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为此,他即席赋诗:
三十多年自学中,含辛茹苦春夏冬。
为探中华源流史,坎坷不碍有心人。
爱书如命,夺全国私藏之冠
秦朝末年,爱书如命的萧何入咸阳,独收秦宰相府图书典籍。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敛书”的故事。无独有偶。20世纪50年代初,平桥村出了一个爱书如命的孩子,他就是何光岳。当时正实行土改,有人在一个何姓大地主家里挖到一个钱窖,全村的穷孩子都跑去争捡亮闪闪的铜钱。小光岳也在钱窖周围捡了不少铜钱,可当他听说这家地主的楼上有不少线装书时,他立即丢下衣兜里的铜钱,跑到楼上去搜罗他觉得有用的书。他用衣兜子兜着书,往家里跑了一趟又一趟,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那次他究竟搬回了多少书。
他为什么要搜罗书呢?据何光岳后来回忆:他的外婆回忆外公把钱捐给抗日游击队的往事时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个人要知仁义,就要发狠读书”。要读书,就要搜罗书,何光岳从小立志,决心做一个图书收藏家。他曾作《咏书》一诗以明志:“平生最爱书,时刻不可无。拥抱共眠枕,征搜满楹庐。函册精华焕,标签耳目舒。为探乾坤秘,艰辛何足惧?”
说起何光岳搜书,还有许多故事。有个农民挑着两捆书往废品收购站走去,他发现一本线装书,于是叫农民停下。当他发现线装书是钟嵘的《诗品》后,爱不释手。他想买下,但囊空如洗,身上仅4斤粮票。后来左讲右讲,他用粮票换到了书。回到家里,老母亲生气了:“光岳呀,你是读书要紧?还是吃饭要紧?”有一次,他到长沙参加省农业系统“学毛著”经验交流会,在古旧书店买下一旅行袋书后,又发现一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对他来说,魅力太大了。但他看书价:12元。但他口袋里,仅剩下2.4元的回程车票钱了。怎么办?他二话没说,脱下棉大衣典卖后买下了书……那个期间,他节衣缩食买下了5000多册图书。谁知,他收藏的那些书,竟在“文革”中的1966年被洗劫一空……
1969年,何光岳调到岳阳县城关镇城北办事处工作后,又开始了他的“淘书”生涯。他重新开始清检整理和收购书籍,经常到城乡废品收购站、废品仓库“淘书”,“淘”出大量珍贵古籍,有的是珍本、孤本,数量超过5000册。1973年,他和爱人李黄金经过艰苦努力,建起了自己的“蜗居”,且做了书柜。他非常高兴,仿刘禹锡《陋室铭》;写下了《续〈陋室铭〉》:
在山之阴,在沼之汀,蜗庐蚕室,不可以名。立则摩顶,动则挂襟,雨则直淋,风则横掀。蒸气如炉,吹雪成冰,蚊蚋聚奏,通夜轰鸣。与众同苦,与民相亲,著书立说,竭尽忠心。为我神州,业精于勤,何羡高第?狡诈虐民,何羡丽邸?荒骄靡淫,跳尸走肉,有如虱蝇。岂畏宵小,讥讽逼侵,噫噫吾志,鹪鹩巢林。慕屈赋骚,仰天长吟,乐其所乐,是以为铭。
搬进新居第二年,妻子便喂了一头大肥猪,当年腊月猪出栏,卖了80多元钱。妻子将这80多元和哥、姐从广东寄来的40元共120多元交给何光岳,要他跑一趟长沙办年货。但他到了长沙后,直奔水风井古旧书店,选出一大堆古书、线装书,到付款处一算,书价差不多120元,仅剩下回程车票钱,已无法置办年贷了。于是他挑着一担书(239册)深夜赶回家。当妻子知道他买回的不是年货而是一堆书时,哭得十分伤心,但她最终理解了他,一言不发去找朋友借钱过年。
听到北京有特价书市,何光岳坐飞机去购书。他在书市上买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回家后大呼“合算”。在北京参加民盟代表大会时,他为买书,用完了自己带去的3000元不说,还另借了4000元。平时,他每周都要出外“淘书”。就这样日积月累,他为自己垒起了一座价值连城的“书城”。目前,作为私人藏书家,其藏书的数量和价值,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可谓是罕见的。
他以藏书10.3万册的纪录,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藏书家之冠。其藏书以史地、工具书为主,其中极具特殊版本和学术价值的是明、清、民国及现代的4000多部约4万多册家谱族谱系列专藏,其数量据说仅次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系列,居全国第三位,而为私人家藏家谱族谱之首。他的藏书中,最具珍贵学术价值的孤本有明折装道教《太上灵宝朝天忏》、明万历《太原堂上嗣孙重修族谱图》、光绪《甘肃边防图》、手绘《新疆驿站图》、《邵陵扈氏四修族谱》等。
他原来的办公室及住房全部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史料书籍和古董。为了完好无损地保存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自筹经费,于去年建造起一座5层约1000平方米的光岳藏书楼。藏书楼落成后,何光岳自撰大门对联:有书读时最幸福,无事做来才贫穷。
献给中华民族的赤诚:中华民族源流史
对书如痴如迷的何光岳,在谈到读书的原因时说:“一个重要缘由是,少年时代我看了《中国丧地史》、《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国耻史》等。看时往往童泪纵横。通宵达旦地把书看完后,又常请表姐夫在地坪里用沙堆成中国地图,教我背诵中国的山川城市……看了这几本书之后,我就下决心要研究中华民族史。以后,就边放牛边自学,每天晚上看一本书。”他反复读着这些小册子,深深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遭遇而痛心疾首。
史学研究是何光岳学术研究的主体。30多年来,不论是自学也好,从事专业研究也好,他几乎无日无时不在寻找和思考有关中华民族源流史的相关资料和内貌。他说:“我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发扬中华文化,让子孙后代懂得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不悉知神州大地,就像一个人不知自己姓甚名谁,何来何去一样,这是十分可悲的。这样的人也就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定以有生之年,笔耕不辍,完成《中华民族源流史》和《中华姓氏源流史》两大系列丛书,使国内外的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根’”。
为此,他全景式地研究了古代各方国、各种群、各民族的来龙去脉。在中华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源流有文记载的仅有三四千年,而在远古时代留下的只是古老神话和传说。何光岳像一条“拓荒牛”,一个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源流史这副重担。他为了撰写《炎黄源流史》一书,参考了上千个遗址和许多文物资料,研究了1300多个诸侯国家的史迹。他还到了不少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
1988年,就何光岳个人来说,无论在学术上、事业上都算是成功的、顺利的。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他本人屡屡获奖,评上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这在湖南省社科院是独一无二的。
这年秋凉时节,何光岳听说胡耀邦南下来到长沙,住在省委九所。他的心情为之怦然而动:自己能来到社科院这样的学术殿堂工作,是跟胡耀邦这位“伯乐”的批示是密不可分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光岳赶往省委九所,将自己刚出版的《楚源流史》和《楚灭国考》送给胡耀邦,请他批评指正。
胡耀邦接过书,翻了翻笑道:“好啊!有成果嘛!不过,这么厚几本书,我恐怕不能全部看了。我的眼睛和精力都不允许了,但我一定把其中重要的篇章看看。你研究楚国史、中华民族源流史,这很重要。观今宜鉴古,这是一句老话,是出自‘增广’吧?我们的确要借鉴以往的历史经验,使我们的事业少犯错误,完全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尽量少犯就不错了。所以,你从事的历史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希望你继续写下去,再多写几本嘛……”
何光岳倍受鼓舞,之后成绩连连。1990年,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东夷源流史》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4年5月,他担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1998年2月,他被评为湖南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03年,何光岳完成了《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
《中华民族源流史》由《楚源流史》、《南蛮源流史》、《东夷源流史》、《炎黄源流史》、《百越源流史》、《氐羌源流史》、《夏源流史》、《商源流史》、《秦赵源流史》、《周源流史》、《汉源流史》、《东胡源流史》、《北狄源流史》、《中原古国源流史》、《女真源流史》15部著作构成,总字数695万。该丛书研究了中华民族中56个民族的族源、发展、变化、兴亡,紧扣中国历史顺序和朝代,是以民族为主轴的通史。研究内容侧重研究和探讨民族的发展史,而不研究或很少研究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俗,并非单一论述中国古代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五大族团”的某一部落,而是全面、系统地探讨一个族团的各个部落或民族,把民族渊源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史域涵盖不仅包括今日中国之域,而且包括世界诸国,其内容详尽,涉及范围广泛。该丛书无论是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堪称洋洋大观。它填补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的空白。
《中华民族源流史》出版后,何光岳被学术界称为源流史体裁的开创者,模糊史学及泛史学派的创始人。
四十年锲而不舍,完成《中华姓氏源流史》
何光岳喜欢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对姓氏家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感中华民族姓氏古老而众多,迄今却尚无一部在理论阐述和从历史源流上加以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从1964年开始,他暗中立下宏愿,要著述一部承前启后、完备准确的中华姓氏全书。为此,他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有关姓氏的资料,不管价格多么昂贵,宁肯典当衣服也要购买;只要听说哪里有族谱宗牒,不问道路远近,也要乘车坐船赶去抄录。
一次,何光岳听说岳阳县相思乡莲荷村一许姓农民保存了一部完整族谱,便从岳阳县城出发,步行50多公里,攀上海拔900多米的相思山,提着糖果找到那位农民。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农民允许他手抄了许姓世系表。有一年春节,他为弄清侗族杨氏始末,在通道侗寨调查了22天,后又去靖州县飞山查阅抄录了40多部杨氏族谱。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去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图书馆和浙江宁波天一阁,为百家姓“寻根问祖”。
1978年7月,39岁的何光岳在进行“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研究的同时,又继续着手姓氏学研究。触角从中国远伸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搜集炎黄子孙繁衍资料,清流逐末,加以研究,陆续出版了《陈姓》、《中国姓史》,主编了《中华姓氏通书》、《中华姓氏史话》等。
2003年,一部包括有56个民族、1.6万个姓氏的《中华姓氏源流史》出版。全书共15分册705万字,这是一部震惊寰宇的皇皇巨著。
《中华姓氏源流史》出版后,好评如潮,海内外华人踊跃购买,该书马上被列为湖南出版社2003年优秀图书。此书涉及所有中华民族人种的寻根问祖,如何光岳研究出毛、蒋是一家,都是周文王的后裔。毛泽东的祖先毛太华公,明洪武二年迁湘潭。毛太华公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毛伯郑之后。毛泽东是周文王94代孙。蒋介石是毛伯郑的哥哥周公旦的第4个儿子蒋保林之后,是周文王的第97代孙。
据初步统计,到2006年底止,何光岳已出版和发表的论文、文章的字数约2056万字,已超过历史上湖南的大学者王船山。另外,他的《张姓源流史》、《陈姓源流史》、《钱姓源流史》、《续绝妙好联》、《湖南竹枝词浅释》、《何光岳诗文集》、《洞庭湖变迁史》等7部专著书稿约345万字,也即将出版。
何光岳现已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他却似一辆勇往直前的车子,依然不愿停站休息,一直行驶不止。他退而不休,依然忙个不停。他每日都在浩瀚的人文矿山采掘“珍宝”,不断有灵思妙想爆发。
真诚地祝福这位“国宝”级的大师宝刀不老,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