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下,高考实验题非常强调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评价能力的考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基本都是在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框架下进行的,取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对教材实验的延伸、拓展和综合,这符合了“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试题命题原则。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教学;教材实验
立足课改教材、命题稳中求变是这几年新课标区又一命题特点,就是题在“书本之外,理在教材之中”。因此,要学好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新教材要整体深化、具体细化、总体升华;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充分利用、挖掘和拓展教材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一、重视高考实验的命题趋势
试题素材选取上逐年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由课本到创新,只是教材的重组或延伸,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原型,因此,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整合和拓展。
例1.(2010年浙江卷的第11题)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 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 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 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这四个选项分别来源于《实验化学》中“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和《化学1》中“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二、强化文本意识,重视习题与教材结合
以教材内容为情境,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对诸多化学核心知识进行考查,命题特色是平常中出新意、新意中蕴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有关化学原理,促使教师反思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学会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2:(2010年福建卷)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其显变化,原因是 。
(2)另称取铁钉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先用 ( 选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SO2+Br2+2H2O=2HBr+H2SO4
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于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量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状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选填序号)。
a. 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H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7)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标准状况下约有28mL H2),除可用测量H2体积的方法外,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本题直接选取教材知识点有“Fe3+和Fe2+的互相转化”实验(见《化学1》)、“镀锌铁皮”实验中分析天平的使用(见《化学1》)、“工业炼铁炼钢”“碳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见《化学1》)。高考题中如此高密度的重现教材知识,这对于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功能意义甚大。为此我们得到启示:以新教材为本,落实知识,尤其要重视教材主干知识和新增知识点。
本题还考查了知识点:浓硫酸的氧化性、稀硫酸的通性、SO2的还原性的漂白性、CO2的检验、Fe3+和Fe2+的化学性质、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等。从能力层次上看,本题考查了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简答题、试剂的作用和选择、气体的定性检验和定量计算等,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这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必须打破教材固有的编排体系,变化知识呈现的时空界限,加强对知识考点的剪辑、重组和聚合,形成新的知识链接和图式,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意识和能力。
三、拓展教材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对教材安排的实验,要有选择性进行延伸、拓展、综合等改造。比如:选择教材中重点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细细化解其探究过程;以教材实验为载体,结合新物质性质等信息设计新实验方案;将多个实验科学重组设计综合性实验等。
例3:《有机化学基础》中“乙醇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这个实验,教材只给出实验步骤,然后直接给出结论,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在确定分子式后可以补充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确定乙醇的结构式:
(1)回忆钠与水的反应及钠与乙醇的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2)回忆钠的保存方法化,没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结合水的结构式,思考钠与水或乙醇反应得到的氢气中的氢原子应该来源于和什么原子相结合的氢?
(4)根据产生的氢气的量确定在一个乙醇分子中这样的氢原子有几个?
(5)试着写出乙醇的结构式。
四、重做教材实验,挖掘内涵
对实验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通过复习予以强化巩固和深化提高。所以,对于高考考纲有重点要求的,教材中有代表性的实验,可安排学生再动手强化实验技能。课本重要实验主要有:
(1)粗盐提纯、萃取与分液、中和滴定(含标准液配制)、蒸馏石油等操作实验
(2)氨气、氢气、氯气、乙烯、乙酸乙酯等制取实验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论实验
(4)氯气、硫酸、硝酸、铝和铁及其化合物、乙醛等物质的性质实验
当然,重做这些实验并不是简单重复地做一遍,而是要求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审视已做过的这些实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对每个重做的实验做到 “ 一个了解、五个学会 ” 。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学会控制条件、学会使用仪器、学会观察分析、学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以及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同时还要培养七种意识,即:①动手操作意识;②安全意识;③规范化意识;④环保意识;⑤质量意识;⑥定量意识;⑦创新、质疑意识。
总之,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命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卷,试题有着明显回归教材的趋势,命题素材很多源于教材,以中学教材中的实验为依托进行加工,改造和衍生而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的学习教材、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不断的积累、总结适合新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改进和拓展实验设计,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教学;教材实验
立足课改教材、命题稳中求变是这几年新课标区又一命题特点,就是题在“书本之外,理在教材之中”。因此,要学好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新教材要整体深化、具体细化、总体升华;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充分利用、挖掘和拓展教材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一、重视高考实验的命题趋势
试题素材选取上逐年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由课本到创新,只是教材的重组或延伸,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原型,因此,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整合和拓展。
例1.(2010年浙江卷的第11题)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 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 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 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这四个选项分别来源于《实验化学》中“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和《化学1》中“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二、强化文本意识,重视习题与教材结合
以教材内容为情境,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对诸多化学核心知识进行考查,命题特色是平常中出新意、新意中蕴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有关化学原理,促使教师反思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学会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2:(2010年福建卷)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其显变化,原因是 。
(2)另称取铁钉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先用 ( 选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SO2+Br2+2H2O=2HBr+H2SO4
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于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量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状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选填序号)。
a. 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H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7)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标准状况下约有28mL H2),除可用测量H2体积的方法外,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本题直接选取教材知识点有“Fe3+和Fe2+的互相转化”实验(见《化学1》)、“镀锌铁皮”实验中分析天平的使用(见《化学1》)、“工业炼铁炼钢”“碳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见《化学1》)。高考题中如此高密度的重现教材知识,这对于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功能意义甚大。为此我们得到启示:以新教材为本,落实知识,尤其要重视教材主干知识和新增知识点。
本题还考查了知识点:浓硫酸的氧化性、稀硫酸的通性、SO2的还原性的漂白性、CO2的检验、Fe3+和Fe2+的化学性质、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等。从能力层次上看,本题考查了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简答题、试剂的作用和选择、气体的定性检验和定量计算等,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这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必须打破教材固有的编排体系,变化知识呈现的时空界限,加强对知识考点的剪辑、重组和聚合,形成新的知识链接和图式,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意识和能力。
三、拓展教材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对教材安排的实验,要有选择性进行延伸、拓展、综合等改造。比如:选择教材中重点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细细化解其探究过程;以教材实验为载体,结合新物质性质等信息设计新实验方案;将多个实验科学重组设计综合性实验等。
例3:《有机化学基础》中“乙醇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这个实验,教材只给出实验步骤,然后直接给出结论,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在确定分子式后可以补充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确定乙醇的结构式:
(1)回忆钠与水的反应及钠与乙醇的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2)回忆钠的保存方法化,没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结合水的结构式,思考钠与水或乙醇反应得到的氢气中的氢原子应该来源于和什么原子相结合的氢?
(4)根据产生的氢气的量确定在一个乙醇分子中这样的氢原子有几个?
(5)试着写出乙醇的结构式。
四、重做教材实验,挖掘内涵
对实验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通过复习予以强化巩固和深化提高。所以,对于高考考纲有重点要求的,教材中有代表性的实验,可安排学生再动手强化实验技能。课本重要实验主要有:
(1)粗盐提纯、萃取与分液、中和滴定(含标准液配制)、蒸馏石油等操作实验
(2)氨气、氢气、氯气、乙烯、乙酸乙酯等制取实验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论实验
(4)氯气、硫酸、硝酸、铝和铁及其化合物、乙醛等物质的性质实验
当然,重做这些实验并不是简单重复地做一遍,而是要求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审视已做过的这些实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对每个重做的实验做到 “ 一个了解、五个学会 ” 。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学会控制条件、学会使用仪器、学会观察分析、学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以及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同时还要培养七种意识,即:①动手操作意识;②安全意识;③规范化意识;④环保意识;⑤质量意识;⑥定量意识;⑦创新、质疑意识。
总之,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命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卷,试题有着明显回归教材的趋势,命题素材很多源于教材,以中学教材中的实验为依托进行加工,改造和衍生而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的学习教材、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不断的积累、总结适合新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改进和拓展实验设计,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