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57 年宗璞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发表的小说《红豆》,是她开始受到文坛瞩目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以及女主人公关于“爱情”与“革命”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感受。而做为文章线索的两颗红豆从很好看地戴在头上,到被踩碎后放在盒子里藏着,到六年后重回旧地引起回忆,一直在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见证着两位主人公之间感情世界的变化。
  关键词:红豆;爱情;抉择;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界曾出现不稳定的,突破僵化教条的短命“百花”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引领出中国文艺的春天,尽管这‘早春天气’还有些‘乍暖还寒’,解冻的过程中还有曲折”。[1]这时宗璞以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红豆》并引起了轰动,影响较大。文章的主题属于20世纪现当代文学中革命与爱情的传统主题,但是又异于当时图解政策的主流作品风格,超越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以细致笔触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得到读者共鸣,却也掀起了一阵热议。
  作品运用了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在40年代末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因为政治的束缚,生活态度的不同,从热爱到决裂的爱情悲剧,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两颗红豆贯穿全文,红豆从丰盈剔透到被踩碎收藏起来,不断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两个主人公因红豆而结合,又因红豆而决裂,两颗红豆在无声无形之中把四个人物(江玫、齐虹、萧素、母亲)的命运推到了不同的方向。纵观全文,“红豆”一共出现11次之多,而每一次的出现都是情节发生重大转折的预示,每一次的出现都意味着两位主人公之间感情发生的变化。本文将分别把11次出现的“红豆”进行归类作浅显的分析。
  一、对爱情悲剧主题的暗示
  “红豆”这—蕴含诗意的象征性意象,象征着人们对爱情美好期许。在《斛》卷七中对红豆如此描述:“红豆名相思子,其树之叶如槐,盛夏子熟,破荚而出,色胜珊瑚,粤中闺阁,多杂珠翠以饰首,经年不坏。相传有怨妇望夫树下,血泪染枝,旋结为子,斯名所由也。”更有民间的说法是丈夫出征,妻子便不分昼夜日日守候于高山一大树下期盼男子的身影,并因积思成疾痛哭于树下,而泪珠则化成了血滴,血滴又化成了红豆,红豆长成了大树,又结了一树这样的红色豆子,人们便称这种状似心型,色泽鲜红,质地坚硬,且永不褪色的豆子为相思豆,即我们所说的红豆。王维也曾为其正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由以上可见,红豆象征的是恋人之间无法自拔的相思。
  首先,作为第一次出现的“红豆”文章标题名本身就是文章主题一个最大的暗示——爱情。就和《边城》里所提到的虎耳草一样,都是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美好期许的神秘生物。让读者只要一接触到题目便了然主题所说就是爱情。
  另一方面,红豆的象征意义除了美好忠贞的爱情之外还有代表了一对相爱的情人之间痛苦的相思。要相思前提是有分离,当两颗相亲相爱的心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束缚所阻碍而无奈被迫分离的时候,才能引起最令人惋惜的相思之情。古人有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直都是我们美好的祝愿和希望,所以标题的“红豆”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之间爱情没有结成果实的悲剧结局。
  二、重回旧地勾起六年时光的回忆,情节推动的第一把手
  故事的主人公江玫投身革命工作之后因为工作调配重新回到了曾经就读的大学里的党委会做干部,因为机缘巧合预备的房间正好是六年前在大学生活的那间宿舍。当她走到熟悉的房间里,发现家具摆设都没有大变化。其他房间因为要破除迷信都要取下的那尊耶稣苦像竟然因为是艺术品又被留下了,一切都是那么凑巧,仿佛这些都是上天的注定。
  那是江玫最痛心的回忆,见到那藏着红豆的十字架表现出了恐慌和害怕,不想再次揭开刚刚愈合的伤疤。“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江玫怔怔地看着那十字架”,“(江玫)伸手想去摸那十字架,却又像怕触到使人疼痛的伤口似的”,江玫拿出盒子的动作是那么的犹豫,表现出了这段爱情依然深深地刻在心里无法忘怀。但是曾经因为革命而放弃了爱情,如今作为一名革命工作者更应该要勇敢面对过去的回忆。“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她拿起这两粒红豆”,这是“红豆”在文章出现的第二和第三次,顺利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回忆,故事由此开始。江玫最终还是拿出了那两颗装载着许多欢乐与悲哀的红豆,直视过去,表明她已经心无旁骛当一名忠诚的革命工作者。
  三、暗示江玫、母亲和萧素统一的革命立场
  时光回到了1948年,表明文章以下内容为插叙方式进行回忆的同时表明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为江玫和萧素投身于革命工作这一做法提供了合法性和必然性。
  当时的江玫还是一个单纯可爱不为世事所污染的女青年,“她……按了按母亲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的一个旧式发夹……还托着两粒红豆,她的新同屋萧素说好看”,这是“红豆”的第四次出现。然而对于如此美好的事物,三位女性怎能不喜爱?宗璞有意无意中便透露了三者的审美取向的一致性,相对应的,对于拯救大家取得自由的革命她们三个的态度也绝对是一致的,而对于齐虹这个爱情的妖怪即使在前期三人的意见不统一但是经过革命情怀的熏陶也取得了统一的决定。
  四、两位主人公之间爱情从无到有,从始到终的“见证者”
  一见钟情的感情萌芽。当故事正式开始后第一次“红豆的出现”(即文章的第四次出现),江玫“走在两排粉红玉琢的短松墙之间”想去弹动树枝却不好意思起来按了按头上的红豆发夹,如此单纯可爱的少女便遇见了那个清秀的青年。江玫自己以为齐虹没有看到自己而感到遗憾。回到宿舍之后,萧素不经意间谈论到齐虹这个人便让江玫想了他清秀的象牙色的脸想了一整夜。   甜蜜恋爱的角色确定。自从那次见面之后两人便开始了第一次散步,从迎春花散步到荷花开,从桂花开散步到雪花飘,终于在一次到颐和园春游时两人再也按捺不住抑制已久的情感表明心意,“我看见了你,当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那两粒红豆,永远在一起”。虽然她在之前的交谈中已经发现自己和齐虹之间存在某个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地方,但是爱情的温存给这个单纯的女孩以瞬间击垮的力量,不顾一切地去爱着这个男孩。
  濒临决裂的爱情考验。面对萧素和母亲的不同意,江玫依旧固执地和齐虹在一起,好像谁都无法阻挡。但是当齐虹对江玫参加游行的举措表示不赞同的时候,江玫却表现出了决然的愤怒。没有谁能够阻挡的爱情,却因为革命而产生决裂,也正好印证了宗璞原本的写作意图:“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想的变化,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是又以要着重描写江玫的感情的深厚,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于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也就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是党的革命性和先进性让江玫认清了这段感情的不可能。在这次的争吵中,红豆被压碎了,齐虹出于内疚把红豆装在了一个自制的精致的盒子里,藏在了耶稣像后的小洞里。红豆藏起来了,虽然两人之间没有马上分手决裂,但是多次的争争吵吵过后,革命和爱情江玫早在心里做出了抉择。
  五、表明江玫投身革命工作的决心更加坚定
  镜头拉回到了现在,六年时间的沉淀,齐虹已经在江玫的生命里消失。她“手里握着的红豆已经被泪水滴湿了”,老赵带领着一群革命工作者来看望江玫把她从悲伤地回忆中抽回,“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旁”充满了笑意地迎接来到的客人。这是文章最后两次出现“红豆”,江玫面对前来看望的革命朋友们能够轻易地从曾的悲伤中走出来,说明了这段令她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比不上革命情怀来得重要。她可以很轻松地把红豆就放在一旁,证明她不需要多长时间也能够把这段悲哀的回忆放下。
  在革命与爱情之间选择了革命道路,就像江玫自己所说的她从不后悔。“红豆”最后两次的出现便表明了江玫要积极投身到革命工作当中去的决心。
  宗璞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用黑色的墨水笔却画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到了1956和1957年……宗璞……等创作的一些短篇,创造了当代文学的一个短暂却有光彩的段落。”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形成了《红豆》独有的浪漫、含蓄、唯美、感伤的风格。丰富多彩的物象为小说的浪漫氛围增色,使小说自始至终萦绕着一种诗意氛围。宗璞的《红豆》是名副其实的精彩,“《红豆》把全部的笔力用于刻画男女青年如痴如醉缠绵悱恻的爱情, 这一点正是这篇小说在经历了四十多年后仍然能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崔志远.《“百花”文艺现象》,见《当代文学的文化渗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2]张春生.《建国以来爱情短篇小说鸟瞰 》(上),1985年
  [3]于立辉.《政治裂隙下凋零的爱情之花———论宗璞<红豆>主体情感诉求与文本表征之间的裂隙》,见《语文学刊》2008年第11期
  [4]洪子诚.《小说样式及其发展轨迹》,见《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英语最大的用途就是应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本文主要就是针对于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没有注重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我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时代的发展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堂,但是只是一味的教授英语知识,忽略了培养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口语教学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强调语法的
期刊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德育实效,既是当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的措施,以期为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内涵;措施  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对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提出了教学要求: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做到直呼音节。对汉语拼音要求一步步的提高,这也显示了小学汉语拼音极其重要。为了适应教学,我潜心研究,由于曾多次教一年级,每一次对汉语拼音的教学,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更会有不同的收获。故此,我向扎根于拼音教学的同仁们献出我的金点子。  一、以实物来学拼音  实物,即实际应
期刊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加强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公平,实现的是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现以水城县南开乡沙拉小学为例,谈谈现在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
期刊
摘 要:生本教育提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人。阿莫纳老师的实验课堂可谓是生动地教学案例。教育是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与老师的引导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乐趣的发现;学生有着惊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关键在于老师的培养能够唤醒学生的潜在表达能力;对学生不足的包容是一个老师智慧与胸怀的体现;阿莫纳老师的课堂处处体现了为人师的用心与智慧。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育正能量;信任;包容  一、《孩子们,你们好!》与生本课堂
期刊
摘 要: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就成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建设,改善优化农民群众健身的设施条件;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导的农村体育指导核心队伍,培养乡村体育骨干,充分开发利用秦皇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资源,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的健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践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初中英语教学开展合作学习可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配合比较健全的评分制度,增强组内成员的竞争意识,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听说课教学;竞争意识;评价制度  合作学习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信息互动,它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它能活跃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地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
期刊
妇产科病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涉及各个年龄段的女性,而且病种众多,尤其是在孕妇、产妇以及新生婴儿中,在围手术期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对于妇产科室的高感染率,除了病患自己所患的显性疾病之外,还可能是外界所存在的易感染因素导致,包括环境的污染、护理工作缺漏、抗生素的误用等,其中抗生素的滥用是目前妇科病患感染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外因。本研究主要从病患在住院期间的身体特征、抗生素的运用、护理方面提出针
期刊
摘 要:在北京、上海,以及我们身边,看不见中国的街头音乐家,也感受不到街头音乐的氛围。西方街头丰富多彩的多元音乐文化,引发我们深刻思索。是什么在制约着中国街头音乐的发展?中国的街头音乐有没有未来?  关键词:西方街头音;乐中国街头音乐;社会包容性;文化多样性  一、街头音乐的概念和地域范畴  街头音乐,顾名思义,即在街头巷尾展示的音乐。街头音乐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凡以人为主体,在公众场地(诸如公园、
期刊
摘 要: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幽默诙谐的语调、朴实而又凝重的写实笔触,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在改革开放春风之下,“漏斗户主”陈奂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悄然患上了“失语症”。尽管积极上城寻求“治病”良方,可却越发严重。陈奂生之“失语症”,是其思想和心理上一个复杂的交流障碍,不仅与当时中国老一代农民不谋而合,也暴露了改革开放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问题。  关键词:《陈奂生上城》;失语症;改革开放;农民;高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