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蚊之战”一百年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夏天,纽约的一些医院里突然增加了许多神秘死亡的病人。起初这些病人被怀疑患了脑炎,其症状包括发烧、昏迷、局部瘫痪等。到9月份,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定,病原体为西尼罗河病毒。迄至今日,西尼罗河病毒究竟是如何传入美国的,仍然还是一个谜。一种理论认为,可能是非洲的蚊子在偶然的情况下进入集装箱里被船只运到了美国。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随进口的鳄鱼从非洲运到美国的。
  
  “基因战术”向蚊子宣战
  
  为了战胜小小的蚊子,科学家花去成千上万个小时的时间观察它们的习性,他们努力去了解它们为什么会生病,怎么样才能健康,他们还分析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尽管它们是让我们讨厌的昆虫。
  有科学家打算通过“基因改造”创造一种新的蚊子品种,这种蚊子不会一闻到人的气息就垂涎欲滴。有科学家考虑用某种真菌去感染蚊子,以破坏它们的大脑。加拿大的一位对“人蚊之战”着迷的科学家制造了一种装备有加热器的机器人。他给机器人穿上人的衣服,然后放在树林里吸引蚊子。他想用这个实验证明蚊子会感知人的体温,并被人的体温所吸引。澳大利亚的一位昆虫学家打算建立一个蚊子饲养工厂,每天“生产”数百万只丧失生育能力的雄蚊,然后运到苏丹北部释放,让不育的蚊子数量超过有繁殖能力的蚊子,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蚊子的数量。
  总之,想出新的招数来对付蚊子,耗去了成百上千杰出科学家的无数时间以及数百万美元的财力。为什么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却最终胜负难分?
  蚊子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昆虫,它们能很快适应新的生存威胁,即使是专杀害虫的DDT,后来对蚊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量。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能引发疟疾的病原体都渐渐产生了抗药性,抗疟疾的特效药氯喹以及其他预防药物也都渐次失去效力。
  近年来,人们开始实施一种新的策略:尝试给蚊子“治病”而不是设法去消灭它们。
  这一新的策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进化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种寄生虫曾尝试在蚊子身上寄生,但成功的只有疟原虫和其他少数几种寄生虫,蚊子成功地抵御了绝大部分寄生虫的侵入,就像很多人都不会得流感一样。
  即使疟原虫在这些蚊子身上占领了阵地,它们的未来仍然风险重重。传播疟疾的寄生虫需要整整十天才能在蚊子体内繁殖起来,所需时间与蚊子的生命周期十分接近。大多数的蚊子在疟原虫有机会传播疟疾之前就已经死于非命:被鸟儿或其他昆虫吃掉,被淹死,被拍打死,蜘蛛、鱼、肉食植物以及人类都是它们潜在的敌人。总的来说,100只蚊子中只有3至4只能够寿终正寝,能有机会去叮咬人类并传播疾病。
  有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使在蚊子体内合成了一种能够产生缩氨酸的基因,而缩氨酸可以保护蚊子免受疟原虫的侵害。但是,虽然在实验室里让蚊子拥有这种基因是很容易的,但如何才能在野外对蚊子进行这种“基因修改”呢?
  看来,用这种方法给蚊子“治病”目前还难以办到。又有科学家转而尝试用某种抗疟疾药物对蚊子进行预防性“治疗”,这种药物是一种无毒无害的基因改造细菌,可投放到野外去“喂”蚊子。
  无论这些方法能否奏效,在用遗传学的方法干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环节被疏漏,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有科学家指出,减少能够传染疟疾的蚊子数量,在短期内看是好事,但也是危险的事,因为这会使人们失去在很长时期内形成的免疫力,一旦传染疟疾蚊子的数量发生反弹,死于疟疾的的人数将会急剧上升。
  
  破解“20%”和“80%”之谜
  
  当一些科学家利用“基因战术”培养和研究蚊子的时候,一些在疟疾横行地区工作的医生们也有了他们自己有趣的发现:有的人家吸引了许多蚊子,有的人家里却没有一只蚊子。部分原因和地势有关,越靠近沼泽地,蚊子活动越猖獗。但这不是全部的原因,还和住在里面的人有关。据最新研究,大约有20%的人会吸引80%的蚊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在一群人里面是最容易招蚊子的,那么你差不多就是那20%里面的人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蚊子世界的“诱惑者”呢?这是令科学家大感兴趣的课题。在公共卫生领域内,那些“招蚊子者”被称为“超级传播者”,他们更容易感染疟疾并将疾病传播开来,因为大多数的蚊子总喜欢叮咬他们。鉴别出这些“超级传播者”并治愈他们,将有助于阻断疟疾的传播。
  普通人和“超级传播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非洲一些有经验的老人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大量饮酒者以及不愿经常洗澡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蚊子。10年前,奥地利一位研究人员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测试:他在纱帐中放了四种不同种类的蚊子,然后自己脱得只剩下内衣裤钻进纱帐,看哪些蚊子喜欢咬他的哪个部位。结果他发现,欧洲按蚊喜欢停留在他的脸上,非洲按蚊则喜欢聚集在他的脚部。之后,他对自己脚部的细菌进行分析,然后用这种会产生异味的细菌培养出一种气味浓烈的干酪,再用来喂蚊子,结果非洲按蚊立即群集而来。
  气味之间的微妙不同会吸引蚊子,这种想法非常诱人。想想看,只要我们破解这个气味之谜,那么我们就能发现那些“超级传播者”,甚至发明出一种让蚊子无法抗拒的气味捕蚊器,让数以百万计的蚊子义无反顾地走上死亡之路。但是,要真正破解这个谜团相当困难,问题在于哺乳动物的气味大致都是相同的。人类身上大量存在并散发出的两种主要气味是乳酸和二氧化碳,其气味之浓烈足以压倒其他一些微弱的气味。另外,人的气味还受到情绪压力或饮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气味每天都会有所变化。
  一位致力于研究人类气味及对蚊子的影响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气味由350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他将其中最主要的30种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做成“诱捕袋”,希望研究出最有效的驱蚊剂。他还认为,如果能将人类的气味稍微改变一点,也许就能让蚊子产生困惑,从而使人在蚊子面前“隐身”,或者至少让蚊子不屑一顾。最近,他从鸟羽里提取了一种萃取物,如果人涂上它,或许蚊子会认为:“这是一只难闻的大鸟。”
  
  迄至今日,在这场“人蚊之战”中,人类仍然处于下风,但也许有一天,会有一种科学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结束这场大战,人类最终会战胜蚊子,毕竟人要比蚊子聪明得多。
  
  相关链接
  蚊子奥秘知多少
  1. 只有雌蚊才会叮人,而且在数千种蚊子中,只有少数几种蚊子是以人类血液为食的。大多数蚊子都以花蜜或其他来源的糖分为食。
  2. 雌蚊在食人血之前,也许会在人的皮肤上“侦察”多达20次,以寻找某条小血管作为它的攻击目标。
  3. 蚊子的嗡嗡声并非是为了给我们制造噪声,那是它们的求偶声。蚊子通过快速振翅发出这种音调极高的恼人声音,每秒钟振动次数高达500次。
  4. 蚊子几乎适应了地球上的任何气候环境。有的蚊卵可以在撒哈拉沙漠的干旱环境中存活几十年,直到短暂的降雨到来时不失时机地孵化为成虫。
  5. 一只疟蚊可传染100多人,相比之下,人类麻疹患者可传染约13人,艾滋病阳性患者有可能传染给另外一个人。
  6. 近年来,地球上每17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是因蚊子传播疾病而死,全世界每年5500万死亡者中,因蚊子而死的人数为300万人。光是疟疾每年就夺去了100万至300万人的生命,其中大多数是5岁以下的非洲儿童。
  7. 蚊子袭人时会巧妙地利用人的移动、身体热量以及体味等来确定目标。当一群蚊子袭来时,拼命挥动手臂驱赶,只会吸引更多的蚊子叮上你。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调查、访谈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医学生入学动机、学习动力与未来志向进行调查分析,为掌握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出相应对策.
根据地方高校学报的特点提出地方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独特性、创新性、学术性和持久性,并具体论述地方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科学家最近指出,在上一次冰期,肆虐的结核病很可能是导致北美剑齿象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剑齿象从大约200万年前开始生活在北美地区,至11000年前——也就是人类踏足北美大陆之前
尽管科学界对于时间旅行在理论上究竟行不行得通一直争论不休,但这并不妨碍一些物理学家致力于寻找用以进行时间旅行的时间机器。最近,俄罗斯数学家艾琳娜·阿丽菲娃和伊戈
不久前,美国火星探测器首次拍摄到了火星北极的山崩照片。探测器是在无意间记录下这一场景的,天文学家们对此感到很吃惊,因为此前的观测结果几乎没有显示出火星上的任何动态过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科2010年5月-2012年5月4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前后石膏托夹板固定、C形臂透视,骨折三期辨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愿意不愿意学习或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不全是由智力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来决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学习动机是掌握知
对存在模型参数不确定的建筑结构,研究其在给定二次型性能指标下的输出反馈保性能抗震控制问题.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推导了输出反馈保性能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给
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构振动,边界元法求解结构振动引起的辐射声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圆柱壳结构声辐射优化模型,重点推导了结构振动声辐射灵敏度计算公式.优化模型中,声辐
沉淀法制备的硫化镉经不同温度煅烧处理获得不同相的硫化镉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征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以制备的硫化镉粉体作为光催化剂,在存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