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多主体“共生性”和多体系“共赢性”的实践逻辑,与共生理论的理论逻辑具有较强的耦合性.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透过共生理论视域,探讨政府、高职院校、幼儿园、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共生系统,建构提质培优——教学理念、多维空间——教学场域、协同育人——教学机制、双元融合——教学主体、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四阶递进——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
【机 构】
: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多主体“共生性”和多体系“共赢性”的实践逻辑,与共生理论的理论逻辑具有较强的耦合性.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透过共生理论视域,探讨政府、高职院校、幼儿园、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共生系统,建构提质培优——教学理念、多维空间——教学场域、协同育人——教学机制、双元融合——教学主体、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四阶递进——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
其他文献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有力支撑平台.教师对名师工作室的接受度如何及其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是探究教师参与网络研修行为的关键.通过构建的教师参与网络研修行为的假设模型,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162份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是影响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关键因素;性别、教龄和经验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不同因素对教师参与网络研修行为影响存在差异,可通过改善网络研修平台等策略,制定科学合理政策引导,拓展培训渠
班级制度调控着每一位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实践,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师生形成一定的观念定势或习惯,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标准,塑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师在实施班级制度的过程中应把握公共德性与个体权利之间的张力、有序生活与道德生活之间的张力、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之间的张力、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过程育人与结果育人之间的张力、民主与集中的张力,这样才能激发制度活力,让制度成为塑造学生积极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载体.
通过对广东、湖南、河北、内蒙古等7个省份15所高职院校106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历、毕业院校、专业、用工方式、所带学生数、职称、薪酬满意度和不同地区的辅导员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较为显著.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学校层面要构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不断完善辅导员的选聘和评价机制;学院层面要促进不同专业辅导员融合成长,发挥二级学院环境育人功能,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平台;个人层面
为适应产业转型开放的需要,助力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推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产业与教育沟通的桥梁,其产权融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学院既要明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产教融合能力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还要从教师发展的上、中、下游阶段(环节)提出发展规划和具体举措,更加有效地培育和提升教师产教融合意识和能力.
统编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用好统编教材,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统编教材持续优化的关键举措.2017年秋季学期统编三科教材正式投入使用以来,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不充分、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统编教材使用坚持思想性、主体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原则,转变统编教材使用观念、提高统编教材理解能力、优化统编教材使用方式,以更好地实现统编教材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统编教材使用功能.
教学场域是在相对稳定且独立的时间段和空间点,教师和学生等参与主体通过教与学的行为所形成的多元化复杂关系.在这个场域中,不同参与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不同,展现出的诉求方向不同,在资源分配和运用上的水平不同,导致了不同教学场域的质效差异.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是天然的组织者.组织者水平、组织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场域的完善程度,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成为高级组织者,即能够承担学生潜能发掘者、课堂教学引导者、心理素质关怀者、学生兴趣激发者等多种角色任务的组织人员.具体来看,可通过以下途径塑造教师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事关师生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理论依据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突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构建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保障“三位一体”实施网络.当前,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存在着双重预防机制难以有效推进、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教育实效性较弱、三防建设保障不力等问题.提高学校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安全队伍素质;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安全管理秩序;压实安全责任,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安全素养水平;强化三防体系,推
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全新教育场域中,根据时代发展重新解读教师角色内涵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社会的主题与集结点之一.将人工智能的理性限度与教育的人文向度相融合,以技术哲学为思考框架,发现教师正面临“技术化”降解教师智慧、“模式化”阻碍教师超越、“单一化”扭曲教师生命的角色维度的失衡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社会活动中作为人的主体性,也让教师无法领悟教育的真谛.进一步审视并解构教师角色成为关键.在“人工智能+教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重塑教师角色,要回归到生命本质的探寻,实现教联网时代智能与生命的和合相生,最终
乡村想要真正振兴,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更要把握乡村教育这一重要战略支撑.通过对Z省Q市K区偏远乡村支教的多名教师进行调查及访谈发现,在支教教师中存在着一种“教学相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实际学情、缺乏教研、职业倦怠所导致.采用优化提升家庭教育、创建支教云平台、考核标准差异化等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学情、强化教师联系、提升教学效能感,从而缓解甚至化解“教学相退”现象.
基于追踪视角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系统地搜集相关信息,给予学生多维证据的过程性评价,追踪学生发展情况并进行分析,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实践中,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体现评价的发展性;评价内容多维立体,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追踪学生发展过程,体现评价的持续性;关注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注重评价的诊断性,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