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乐府诗集》;播掿;薄落;落魄;“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摘 要: “播掿”一词仅见于《乐府诗集》,前贤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播掿”应为“薄落”的音变体,其衍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单音词“落”衍音产生叠韵联绵词“薄落”,再由“薄落”音转为“播掿”。“播掿”义犹“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中图分类号: H0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013-05
一 在中古诗歌语言里,“播掿”一词仅见两次,都是出自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民间口头创作。前贤对其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这使得该词的真实面貌显得扑朔迷离。让我们先来看“播掿”的用例:
(1)《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读曲歌》之一:“念日行不遇,道逢播掿郎。查灭衣服坏,白肉亦黯疮。”①
(2)《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读曲歌》之二:“娑拖何处归,道逢播掿郎。口朱脱去尽,花钗复低昻。”
从文例看,“播掿”一词都是用来描状女子所逢男子的。王瑛认为“播掿”就是佛家所说的“般诺”的另一种译法,是聪明伶俐的意思〔1〕。赵志强则认为“播掿”应与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破落”相同,指一种圆形盛粮食的器具,“播掿郎”是指编制这种器具或出售这种器具的人〔2〕。这两种解释都抛开了“播掿郎”的语言使用环境,而且没有进行详细论证。
从文例看,“查灭衣服坏,白肉亦黯疮”是对“播掿郎”落魄处境的描述,是说“播掿郎”衣服被抓破了,身体也被抓伤生出了暗色的疮疤。通常情况下,衣冠不整洁是一种落魄的表现,在《乐府诗集》中有另一首诗可以比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懊侬歌》:“揽裳未结带,落托行人断。”“落托”,落魄也。唐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云:“先是东平有术士皇甫喈者,落魄不仕,衣屩蓝缕,众甚鄙之。”〔3〕亦其例。第二首诗则是叙述落魄郎对女子的调戏。依此看来,“播掿”或是落魄之义。
检文献,“播”、“掿”均无落魄义,那么“播掿”为何会有落魄之义呢?“播”古音属帮母歌部,《广韵》“补过切”;“掿”古音属泥母铎部,《广韵》“奴各切”。歌、铎韵腹相同,近古音“播”、“掿”同属歌戈韵,盖南北朝时期吴方言区的歌铎韵已不甚分辨了,因此“播掿”属于近叠韵联绵词。
与“播掿”音义较为接近的联绵词是声为“b-l-”式的“薄落”一词。“薄”:上古音,并母铎部;《广韵》“傍各切”,并铎开一入宕。“落”:上古音,来母铎部;《广韵》“卢各切”,来铎开一入宕。“薄落”乃落魄之义,用例如下:
付建荣 释“播掿”——兼谈“落”字族叠韵联绵词的孳乳(3)《敦煌变文校注·金刚丑女姻缘》:“夫人又告大王:‘大王若无意发遣,妾也不敢再言。有心令遣仕人,听妾今朝一计。私地诏一宰相,交觅薄落儿郎,官职金玉与伊,祝(属)娉充为夫妇。’……于是宰相受敕,拜辞出内,便即私行坊市,巡历诸州,处处问人,朝朝寻觅。后忽经行街巷,见贫生子姓王,施问再三,当时便肯。”〔4〕
(4)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赍发呵,与那个陷本的商贾,你赍发呵,与那个受困的官员,你赍发呵,与那个薄落的书生。”〔5〕
(5)元范康《竹叶舟》楔子:“仁兄今日虽然薄落,一朝运至时来,为师为相,做出那伊尹、傅说的事业,又何难哉。”〔5〕
例(3)中潦倒落魄的“贫生子”就是宰相依照圣旨为公主丑女寻觅的般配驸马。“薄落儿郎”就是落魄之子,此例乃训释“播掿郎”之佳证。余例“薄落”均是落魄之义,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与“播掿”意义也是相通的。这就是清儒所谓的“音近义通”。
由于“洛”的上古音在来母铎部,《广韵》“卢各切”,来铎开一入宕;“泊”的上古音属并母铎部,《广韵》“傍各切”,并铎开一入宕;“魄”的上古音为滂母铎部,《广韵》“普伯切”,滂陌开二入梗。所以,“b-l-”式联绵词可倒言为“l-b-”式的“落薄”、“落泊”、“洛薄”等,或“l-p-”式的“落魄”。例如:
(6)《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四引梁王韶《晋书》曰:“义军起,桓玄问众曰:‘朕其败乎?’曹靖之对曰:‘神怒民怨,臣实忧惧。’玄曰:‘神何为怒?民何为怨?’对曰:‘移晋宗庙,飘零落薄,无所祭之。”〔6〕
(7)《陈书·杜棱传》:“少落泊,不为当世所知。”〔7〕
(8)《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今遭落薄,知复何言。”〔4〕
(9)《敦煌变文校注·李陵变文》:“其时将军遭洛薄,在后遗兵我遣收。”〔4〕
(10)唐韩愈《郾城夜会联句》:“羁客方寂历,惊乌时落泊。”〔8〕
(11)宋蔡襄《至和杂书五首》诗:“城上惊鸟飞复啼,落泊无依终不定。”〔9〕
(12)宋苏辙《还颍川》:“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10〕
(13)金元好问《中州集·李警院天翼》:“侨寓聊城,落薄失次。”〔11〕
(14)《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还有一件,宋金终是旧家子弟出身,任你十分落泊,还存三分骨气,不肯随那叫街丐户一流,奴颜婢膝,没廉没耻。”〔12〕
联绵词义寄于声,而不托于形。古音“落”、“洛”同音,“泊”、“薄”同音,“洛薄”、“落泊”就是“落薄”,义同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貌。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六九《宛委余编》十四:“落薄,落魄也。”〔13〕上揭例(7),清吴玉搢《别雅》卷五举之,云:“泊与薄同,即晋灼所云‘落薄也’”〔14〕。下面举几则“落魄”的用例:
(15)《史记·郦食其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15〕
(16)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今吾子涉世落魄,仕数黜斥,材未练于事,力未尽于职。”〔16〕
(17)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17〕
(18)唐王维《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8〕 (19)宋朱松《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若逢落魄姓回人,为问何时定相觅。”〔18〕
上揭例(15),宋裴骃《史记集解》曰:“应劭曰:‘落魄,志行衰恶貌。’晋灼曰:‘落薄、落托,义同。’”〔15〕“薄”、“魄”古音属唇音铎部,与“落”叠韵,故“音近义通”也。从文献用例来看,“落魄”较早见于西汉文献,且后世用例较多,逐渐成为各变体之常态。
二 在汉语词汇里,有些单音词遵循着一定的语音基础不断地扩展出音近义同的复音联绵词,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联绵词族。“推溯语源,说明词族”是蒋礼鸿先生当年为《汉语大词典》编撰提出的宝贵意见,可惜囿于条件,这一意见未能实施〔19〕。下面我们遵循先生这一意见,对“落魄”等联绵词的语源及词族进行系统梳理。
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该联绵词族属于“落”字族,绝大部分成员都是由“落”字“赢缩变易”而成②,即是由“落”字加上一个与之叠韵的字为头或尾而变成的。《说文·艸部》:“落,草曰零,木曰落。”〔20〕《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零、落,皆坠也。草曰零,木曰落。”〔21〕“落”的本义指枝叶坠落,语义核心是低落,引申则有衰落义。《战国策·楚策》:“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22〕《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23〕汉刘向《说苑·权谋》:“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24〕而处境衰落、潦倒失意就是落魄了。如汉应劭《风俗通义·第三》:“或举者名位斥落,子孙无继,多不亲至,何乃衰乎!”〔25〕唐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先生平居以文章自怡,虽幽忧疾病中,落然无旬日生计,未尝暂辍。”〔26〕“落然”即落魄的样子。唐路荡《拔茅赋》:“荣落惟运,穷通曷情。”〔27〕
“落”有衰落、落魄义,在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影响下,随着音节的扩展,就出现了声为“l-p-”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落魄”,或声为“l-b-”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落薄”、“落泊”、“洛薄”,这是“落”字音节向后扩展的结果。倒言之,则有声为“b-l-”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薄落”,这是“落”字音节向前扩展的结果。随着声转,也就出现了声为“b-n-”式、韵为叠韵形式的“播掿”,“落”字也由来母转入了泥母。其声转方式与“零丁”音转为“宁丁”同,古音来泥二纽字转例很多,此不赘举。
这种语言现象绝非偶然存在,与“落”同义的“零”字,也通过“赢缩变易”的方式产生了庞大的联绵词族。如“零丁”、“令丁”、“伶丁”、“伶仃”、“仃伶”等是“零”字向舌音方向扩展的结果,“令丁”、“伶丁”等都是“零丁”的书写变异;“伶俜”、“俜伶”是“零”字向唇音方向扩展的结果;“宁丁”则是“零丁”的音变体,“零”字由来母转入了泥母。由于“零”的核心义是“分散、离开”,离群则孤独,故“零”字族联绵词均有孤独义〔28〕。
三 叠韵联绵词是以声为纽、韵为基础的联绵词。有些叠韵联绵词在单音词的基础上,以韵为基础,遵循着一定的声纽线索向不同的方向不断扩展出“音近义通”的变体。下面我们仍以“落”字族成员为例阐释之。
1.落度、洛度
“度”,上古音,定母铎部;《广韵》“徒各切”,定铎开一入宕。因此“落度”、“洛度”叠韵,例如:
(20)《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四引晋郭璞《洞林》曰:“东中郎参军周稚琰封蚕蛾、虫,使璞射之。璞曰:‘射覆得此大落度,必是蚕蛾及毛蠹。’稚琰饶须,故因以调之也。’”〔6〕
(21)《三国志·蜀志·杨仪传》:“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29〕
(22)《宋书·五行志》:“又谣曰:‘元超兄弟大落度,上桑打椹为苟作。’”〔30〕
(23)《晋书·佛图澄传》:“石宣将杀石韬,宣先到寺,与澄同坐。浮屠一铃独鸣,澄谓曰:‘解铃音乎?’云:‘胡子洛度。’”〔31〕
这组联绵词是声为“l-d-”、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是“落”字音节向舌头音方向扩展的结果。“落”字从“洛”得声,二字音同。在古籍文献中,“落”字常书作“洛”,《左传·闵公元年》:“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32〕李富春《春秋左传异文》卷二:“《公》、《谷》作洛姑。”③
《敦煌变文校注·张义潮变文》:“龙沙没洛何年岁?贱疏犹言忆本天。”〔4〕“没洛”即“没落”。上揭《宋书·五行志》“落度”例,清吴玉搢《别雅》引之,注云:“落一作洛。”〔14〕可见,“洛度”就是“落度”的书写变易。《资治通鉴·魏纪五》引上揭《三国志》例,胡注云:“落度,失意也。”《别雅》卷五:“洛度、落度,落魄也。”〔14〕
2.落拓、落托;托落、拓落
“拓”:上古音,透母铎韵;《广韵》“他各切”,透铎开一入宕。“托”:上古音,透母铎韵;《广韵》“他各切”,透铎开一入宕。因此“落拓”、“落托”、“托落”、“拓落”叠韵,其例如下:
(24)唐李郢《即目》诗:“落拓无生计,伶俜恋酒乡。”〔8〕
(25)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8〕
(26)宋陆游《醉道士》诗:“落托在人间,经旬不火食。”〔33〕
这组联绵词是声为“l-t-”、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也是“落”字音节向舌头音方向扩展的结果。《集韵·铎韵》:“拓,或作托。”“落托”即“落拓”,义同“落魄”,谓处境潦倒失意。清黄生《字诂》“郎当”条:“笼东之搭舌即龙钟,郎当之仄声即落托,大抵皆失志蹭蹬之意,特古今方言转口有异耳!”〔34〕今按:此说不妥,如果“落托”为“郎当”仄声之转,那么“落魄”等又为何词之何转?还有学者依据联绵词的声母格式系联词族,把“落托”系于“了”、“阑单”等“l-t-”家族里〔35〕,结果使得与“落托”同源派生的“落魄”等词反而被撵出了家门。可见,在研究联绵词族的系源时,首先要做好探源工作。
“落拓”倒言之,则出现了声为“t-l-”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托落”、“拓落”等,这是“落”字音节向前扩展的结果。例如: (27)《晋书·慕容暐传》:“徒孤危托落,令善附内骇。”〔31〕
(28)唐王勃《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处,邱山有括囊之所。”〔36〕
(29)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涉》:“拓落生计,伶俜酒乡,罕交人事。”〔37〕
“托落”、“拓落”均状志行衰落失意貌,义同“落魄”。明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謰语》:“落魄一作落泊、洛度、落度、拓落、托落。”上揭《晋书》例,清人吴玉溍《别雅》卷五举之,云:“‘拓落’、‘托落’,虽与诸书‘落魄’字似上下互异,而意实相同,皆可通用也”〔14〕。
3.落漠、落莫、落寞;莫落
“漠”:上古音,明母铎部;《广韵》“幕各切”,明铎开一入宕。“莫”:上古音,明母铎部;《广韵》“幕各切”,明铎开一入宕。“寞”:上古音,明母铎部;《广韵》“幕各切”,明铎开一入宕。因此“落漠”、“落莫”、“落寞”、“莫落”叠韵,用例如下:
(30)《宋书·王景文传》:“更思此家落漠,庶非通谤,且广听察,幸无复所闻。”〔30〕
(31)宋梅尧臣《单悃》诗:“而今处穷僻,落莫思旧恩。”〔38〕
(32)唐李贺《崇义里滞雨》诗:“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8〕
(33)《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是一时运限不好,如此落寞。”〔39〕
(34)金王若虚《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继遭丧乱,生理日艰,晚达汴梁,才试充史院书写,不胜落寞。”〔40〕
(35)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宣古》:“竟薄命,无印绶之誉,落莫自终。”〔37〕
这组联绵词是声为“l-m-”、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是“落”字音节向唇音方向扩展的结果。“落漠”、“落莫”、“落寞”均状潦倒失意之貌,与“落魄”义同。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漠”、“莫”、“寞”常通互使用。《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莫,又作漠,同。”〔32〕《楚辞·九叹·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旧校:“漠,一作寞。”〔21〕《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寂漠”条:“寞,或作莫,经作漠。”〔41〕这些异文可证“落漠”、“落莫”、“落寞”实为同词异形,为同一联绵词不同的书写变易。
“落莫”倒言之则为“莫落”,义并同。如:
(36)《王梵志诗》:“君看我莫落,还同陌路人。”〔42〕
(37)宋梅尧臣《依韵游陈留禅寺后池》:“远游情莫落,去国意徘徊。”〔38〕
(38)宋苏轼《刘莘老》“莫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43〕
“落”字族叠韵联绵词图示如下:由此看来,“落”字族叠韵联绵词得义于“落”,是“落”字音节辐射式扩展的结果,至于书作“洛”,乃是其借音字。其扩展的方式是以铎韵为基础,遵循着唇音或舌音的方向前后延展。“播掿”一词虽然发生了声转,“掿”字由来母转入了泥母,这给我们的训释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其韵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参考文献:
〔1〕王 锳.诗词曲语词例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429.
〔2〕赵志强.诗词曲语辞例释补释〔J〕.汉字与文化,2007,(5):73.
〔3〕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53.
〔4〕黄 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04,9,129,182.
〔5〕臧晋叔.元曲选(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8,1042.
〔6〕李 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3434,1726.
〔7〕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91.
〔8〕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3776,1234,10065,1752,4425.
〔9〕蔡 襄.吴以宁,点校.蔡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3.
〔10〕苏 辙.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919.
〔11〕元好问.姚奠中,整理.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689.
〔12〕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03.
〔1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4.
〔14〕吴 搢.别雅(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5,765,765,765.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91.
〔16〕王 充.黄 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04.
〔1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84.
〔18〕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696.
〔19〕蒋礼鸿.论辞书的书证及体现词汇源流的问题〔C〕∥蒋礼鸿.怀任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5.
〔20〕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40.
〔2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168.
〔22〕刘 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89.
〔23〕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2.
〔24〕刘 向.向仲鲁,校证.说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7:336.
〔25〕应 劭.赵 泓,译注.风俗通义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15.
〔26〕陆龟蒙.景 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235.
〔27〕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994.
〔28〕王云路.释“零丁”与“伶俜”——兼谈连绵词的产生方式之一〔J〕.古汉语研究,2007,(3):57.
〔29〕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1005.
〔30〕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845,2181.
〔3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89,2856.
〔32〕阮 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86,454.
〔33〕陆 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19.
〔34〕黄 生.字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4:71.
〔35〕董志翘.同源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以“了”、“阑单”、“郎当”、“龙钟”、“潦倒”、“落拓”为例〔J〕.语言研究,2010,(1):77.
〔36〕王 勃.林 天,校注.重订新校王子安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20.
〔37〕辛文房.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49,671.
〔38〕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4,796.
〔39〕佚名.程毅中,等,校点.京本通俗小说〔M〕.北京: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76.
〔40〕王若虚.滹南遗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0.
〔4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4-1996:647.
〔42〕项 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17.
〔43〕苏 轼.傅 成,穆 俦,标点.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7.
摘 要: “播掿”一词仅见于《乐府诗集》,前贤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播掿”应为“薄落”的音变体,其衍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单音词“落”衍音产生叠韵联绵词“薄落”,再由“薄落”音转为“播掿”。“播掿”义犹“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中图分类号: H0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013-05
一 在中古诗歌语言里,“播掿”一词仅见两次,都是出自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民间口头创作。前贤对其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这使得该词的真实面貌显得扑朔迷离。让我们先来看“播掿”的用例:
(1)《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读曲歌》之一:“念日行不遇,道逢播掿郎。查灭衣服坏,白肉亦黯疮。”①
(2)《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读曲歌》之二:“娑拖何处归,道逢播掿郎。口朱脱去尽,花钗复低昻。”
从文例看,“播掿”一词都是用来描状女子所逢男子的。王瑛认为“播掿”就是佛家所说的“般诺”的另一种译法,是聪明伶俐的意思〔1〕。赵志强则认为“播掿”应与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破落”相同,指一种圆形盛粮食的器具,“播掿郎”是指编制这种器具或出售这种器具的人〔2〕。这两种解释都抛开了“播掿郎”的语言使用环境,而且没有进行详细论证。
从文例看,“查灭衣服坏,白肉亦黯疮”是对“播掿郎”落魄处境的描述,是说“播掿郎”衣服被抓破了,身体也被抓伤生出了暗色的疮疤。通常情况下,衣冠不整洁是一种落魄的表现,在《乐府诗集》中有另一首诗可以比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懊侬歌》:“揽裳未结带,落托行人断。”“落托”,落魄也。唐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云:“先是东平有术士皇甫喈者,落魄不仕,衣屩蓝缕,众甚鄙之。”〔3〕亦其例。第二首诗则是叙述落魄郎对女子的调戏。依此看来,“播掿”或是落魄之义。
检文献,“播”、“掿”均无落魄义,那么“播掿”为何会有落魄之义呢?“播”古音属帮母歌部,《广韵》“补过切”;“掿”古音属泥母铎部,《广韵》“奴各切”。歌、铎韵腹相同,近古音“播”、“掿”同属歌戈韵,盖南北朝时期吴方言区的歌铎韵已不甚分辨了,因此“播掿”属于近叠韵联绵词。
与“播掿”音义较为接近的联绵词是声为“b-l-”式的“薄落”一词。“薄”:上古音,并母铎部;《广韵》“傍各切”,并铎开一入宕。“落”:上古音,来母铎部;《广韵》“卢各切”,来铎开一入宕。“薄落”乃落魄之义,用例如下:
付建荣 释“播掿”——兼谈“落”字族叠韵联绵词的孳乳(3)《敦煌变文校注·金刚丑女姻缘》:“夫人又告大王:‘大王若无意发遣,妾也不敢再言。有心令遣仕人,听妾今朝一计。私地诏一宰相,交觅薄落儿郎,官职金玉与伊,祝(属)娉充为夫妇。’……于是宰相受敕,拜辞出内,便即私行坊市,巡历诸州,处处问人,朝朝寻觅。后忽经行街巷,见贫生子姓王,施问再三,当时便肯。”〔4〕
(4)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赍发呵,与那个陷本的商贾,你赍发呵,与那个受困的官员,你赍发呵,与那个薄落的书生。”〔5〕
(5)元范康《竹叶舟》楔子:“仁兄今日虽然薄落,一朝运至时来,为师为相,做出那伊尹、傅说的事业,又何难哉。”〔5〕
例(3)中潦倒落魄的“贫生子”就是宰相依照圣旨为公主丑女寻觅的般配驸马。“薄落儿郎”就是落魄之子,此例乃训释“播掿郎”之佳证。余例“薄落”均是落魄之义,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与“播掿”意义也是相通的。这就是清儒所谓的“音近义通”。
由于“洛”的上古音在来母铎部,《广韵》“卢各切”,来铎开一入宕;“泊”的上古音属并母铎部,《广韵》“傍各切”,并铎开一入宕;“魄”的上古音为滂母铎部,《广韵》“普伯切”,滂陌开二入梗。所以,“b-l-”式联绵词可倒言为“l-b-”式的“落薄”、“落泊”、“洛薄”等,或“l-p-”式的“落魄”。例如:
(6)《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四引梁王韶《晋书》曰:“义军起,桓玄问众曰:‘朕其败乎?’曹靖之对曰:‘神怒民怨,臣实忧惧。’玄曰:‘神何为怒?民何为怨?’对曰:‘移晋宗庙,飘零落薄,无所祭之。”〔6〕
(7)《陈书·杜棱传》:“少落泊,不为当世所知。”〔7〕
(8)《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今遭落薄,知复何言。”〔4〕
(9)《敦煌变文校注·李陵变文》:“其时将军遭洛薄,在后遗兵我遣收。”〔4〕
(10)唐韩愈《郾城夜会联句》:“羁客方寂历,惊乌时落泊。”〔8〕
(11)宋蔡襄《至和杂书五首》诗:“城上惊鸟飞复啼,落泊无依终不定。”〔9〕
(12)宋苏辙《还颍川》:“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10〕
(13)金元好问《中州集·李警院天翼》:“侨寓聊城,落薄失次。”〔11〕
(14)《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还有一件,宋金终是旧家子弟出身,任你十分落泊,还存三分骨气,不肯随那叫街丐户一流,奴颜婢膝,没廉没耻。”〔12〕
联绵词义寄于声,而不托于形。古音“落”、“洛”同音,“泊”、“薄”同音,“洛薄”、“落泊”就是“落薄”,义同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貌。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六九《宛委余编》十四:“落薄,落魄也。”〔13〕上揭例(7),清吴玉搢《别雅》卷五举之,云:“泊与薄同,即晋灼所云‘落薄也’”〔14〕。下面举几则“落魄”的用例:
(15)《史记·郦食其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15〕
(16)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今吾子涉世落魄,仕数黜斥,材未练于事,力未尽于职。”〔16〕
(17)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17〕
(18)唐王维《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8〕 (19)宋朱松《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若逢落魄姓回人,为问何时定相觅。”〔18〕
上揭例(15),宋裴骃《史记集解》曰:“应劭曰:‘落魄,志行衰恶貌。’晋灼曰:‘落薄、落托,义同。’”〔15〕“薄”、“魄”古音属唇音铎部,与“落”叠韵,故“音近义通”也。从文献用例来看,“落魄”较早见于西汉文献,且后世用例较多,逐渐成为各变体之常态。
二 在汉语词汇里,有些单音词遵循着一定的语音基础不断地扩展出音近义同的复音联绵词,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联绵词族。“推溯语源,说明词族”是蒋礼鸿先生当年为《汉语大词典》编撰提出的宝贵意见,可惜囿于条件,这一意见未能实施〔19〕。下面我们遵循先生这一意见,对“落魄”等联绵词的语源及词族进行系统梳理。
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该联绵词族属于“落”字族,绝大部分成员都是由“落”字“赢缩变易”而成②,即是由“落”字加上一个与之叠韵的字为头或尾而变成的。《说文·艸部》:“落,草曰零,木曰落。”〔20〕《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零、落,皆坠也。草曰零,木曰落。”〔21〕“落”的本义指枝叶坠落,语义核心是低落,引申则有衰落义。《战国策·楚策》:“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22〕《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23〕汉刘向《说苑·权谋》:“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24〕而处境衰落、潦倒失意就是落魄了。如汉应劭《风俗通义·第三》:“或举者名位斥落,子孙无继,多不亲至,何乃衰乎!”〔25〕唐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先生平居以文章自怡,虽幽忧疾病中,落然无旬日生计,未尝暂辍。”〔26〕“落然”即落魄的样子。唐路荡《拔茅赋》:“荣落惟运,穷通曷情。”〔27〕
“落”有衰落、落魄义,在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影响下,随着音节的扩展,就出现了声为“l-p-”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落魄”,或声为“l-b-”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落薄”、“落泊”、“洛薄”,这是“落”字音节向后扩展的结果。倒言之,则有声为“b-l-”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薄落”,这是“落”字音节向前扩展的结果。随着声转,也就出现了声为“b-n-”式、韵为叠韵形式的“播掿”,“落”字也由来母转入了泥母。其声转方式与“零丁”音转为“宁丁”同,古音来泥二纽字转例很多,此不赘举。
这种语言现象绝非偶然存在,与“落”同义的“零”字,也通过“赢缩变易”的方式产生了庞大的联绵词族。如“零丁”、“令丁”、“伶丁”、“伶仃”、“仃伶”等是“零”字向舌音方向扩展的结果,“令丁”、“伶丁”等都是“零丁”的书写变异;“伶俜”、“俜伶”是“零”字向唇音方向扩展的结果;“宁丁”则是“零丁”的音变体,“零”字由来母转入了泥母。由于“零”的核心义是“分散、离开”,离群则孤独,故“零”字族联绵词均有孤独义〔28〕。
三 叠韵联绵词是以声为纽、韵为基础的联绵词。有些叠韵联绵词在单音词的基础上,以韵为基础,遵循着一定的声纽线索向不同的方向不断扩展出“音近义通”的变体。下面我们仍以“落”字族成员为例阐释之。
1.落度、洛度
“度”,上古音,定母铎部;《广韵》“徒各切”,定铎开一入宕。因此“落度”、“洛度”叠韵,例如:
(20)《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四引晋郭璞《洞林》曰:“东中郎参军周稚琰封蚕蛾、虫,使璞射之。璞曰:‘射覆得此大落度,必是蚕蛾及毛蠹。’稚琰饶须,故因以调之也。’”〔6〕
(21)《三国志·蜀志·杨仪传》:“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29〕
(22)《宋书·五行志》:“又谣曰:‘元超兄弟大落度,上桑打椹为苟作。’”〔30〕
(23)《晋书·佛图澄传》:“石宣将杀石韬,宣先到寺,与澄同坐。浮屠一铃独鸣,澄谓曰:‘解铃音乎?’云:‘胡子洛度。’”〔31〕
这组联绵词是声为“l-d-”、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是“落”字音节向舌头音方向扩展的结果。“落”字从“洛”得声,二字音同。在古籍文献中,“落”字常书作“洛”,《左传·闵公元年》:“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32〕李富春《春秋左传异文》卷二:“《公》、《谷》作洛姑。”③
《敦煌变文校注·张义潮变文》:“龙沙没洛何年岁?贱疏犹言忆本天。”〔4〕“没洛”即“没落”。上揭《宋书·五行志》“落度”例,清吴玉搢《别雅》引之,注云:“落一作洛。”〔14〕可见,“洛度”就是“落度”的书写变易。《资治通鉴·魏纪五》引上揭《三国志》例,胡注云:“落度,失意也。”《别雅》卷五:“洛度、落度,落魄也。”〔14〕
2.落拓、落托;托落、拓落
“拓”:上古音,透母铎韵;《广韵》“他各切”,透铎开一入宕。“托”:上古音,透母铎韵;《广韵》“他各切”,透铎开一入宕。因此“落拓”、“落托”、“托落”、“拓落”叠韵,其例如下:
(24)唐李郢《即目》诗:“落拓无生计,伶俜恋酒乡。”〔8〕
(25)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8〕
(26)宋陆游《醉道士》诗:“落托在人间,经旬不火食。”〔33〕
这组联绵词是声为“l-t-”、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也是“落”字音节向舌头音方向扩展的结果。《集韵·铎韵》:“拓,或作托。”“落托”即“落拓”,义同“落魄”,谓处境潦倒失意。清黄生《字诂》“郎当”条:“笼东之搭舌即龙钟,郎当之仄声即落托,大抵皆失志蹭蹬之意,特古今方言转口有异耳!”〔34〕今按:此说不妥,如果“落托”为“郎当”仄声之转,那么“落魄”等又为何词之何转?还有学者依据联绵词的声母格式系联词族,把“落托”系于“了”、“阑单”等“l-t-”家族里〔35〕,结果使得与“落托”同源派生的“落魄”等词反而被撵出了家门。可见,在研究联绵词族的系源时,首先要做好探源工作。
“落拓”倒言之,则出现了声为“t-l-”式、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托落”、“拓落”等,这是“落”字音节向前扩展的结果。例如: (27)《晋书·慕容暐传》:“徒孤危托落,令善附内骇。”〔31〕
(28)唐王勃《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处,邱山有括囊之所。”〔36〕
(29)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涉》:“拓落生计,伶俜酒乡,罕交人事。”〔37〕
“托落”、“拓落”均状志行衰落失意貌,义同“落魄”。明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謰语》:“落魄一作落泊、洛度、落度、拓落、托落。”上揭《晋书》例,清人吴玉溍《别雅》卷五举之,云:“‘拓落’、‘托落’,虽与诸书‘落魄’字似上下互异,而意实相同,皆可通用也”〔14〕。
3.落漠、落莫、落寞;莫落
“漠”:上古音,明母铎部;《广韵》“幕各切”,明铎开一入宕。“莫”:上古音,明母铎部;《广韵》“幕各切”,明铎开一入宕。“寞”:上古音,明母铎部;《广韵》“幕各切”,明铎开一入宕。因此“落漠”、“落莫”、“落寞”、“莫落”叠韵,用例如下:
(30)《宋书·王景文传》:“更思此家落漠,庶非通谤,且广听察,幸无复所闻。”〔30〕
(31)宋梅尧臣《单悃》诗:“而今处穷僻,落莫思旧恩。”〔38〕
(32)唐李贺《崇义里滞雨》诗:“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8〕
(33)《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是一时运限不好,如此落寞。”〔39〕
(34)金王若虚《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继遭丧乱,生理日艰,晚达汴梁,才试充史院书写,不胜落寞。”〔40〕
(35)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宣古》:“竟薄命,无印绶之誉,落莫自终。”〔37〕
这组联绵词是声为“l-m-”、韵为叠韵形式的联绵词,是“落”字音节向唇音方向扩展的结果。“落漠”、“落莫”、“落寞”均状潦倒失意之貌,与“落魄”义同。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漠”、“莫”、“寞”常通互使用。《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莫,又作漠,同。”〔32〕《楚辞·九叹·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旧校:“漠,一作寞。”〔21〕《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寂漠”条:“寞,或作莫,经作漠。”〔41〕这些异文可证“落漠”、“落莫”、“落寞”实为同词异形,为同一联绵词不同的书写变易。
“落莫”倒言之则为“莫落”,义并同。如:
(36)《王梵志诗》:“君看我莫落,还同陌路人。”〔42〕
(37)宋梅尧臣《依韵游陈留禅寺后池》:“远游情莫落,去国意徘徊。”〔38〕
(38)宋苏轼《刘莘老》“莫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43〕
“落”字族叠韵联绵词图示如下:由此看来,“落”字族叠韵联绵词得义于“落”,是“落”字音节辐射式扩展的结果,至于书作“洛”,乃是其借音字。其扩展的方式是以铎韵为基础,遵循着唇音或舌音的方向前后延展。“播掿”一词虽然发生了声转,“掿”字由来母转入了泥母,这给我们的训释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其韵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参考文献:
〔1〕王 锳.诗词曲语词例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429.
〔2〕赵志强.诗词曲语辞例释补释〔J〕.汉字与文化,2007,(5):73.
〔3〕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53.
〔4〕黄 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04,9,129,182.
〔5〕臧晋叔.元曲选(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8,1042.
〔6〕李 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3434,1726.
〔7〕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91.
〔8〕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3776,1234,10065,1752,4425.
〔9〕蔡 襄.吴以宁,点校.蔡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3.
〔10〕苏 辙.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919.
〔11〕元好问.姚奠中,整理.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689.
〔12〕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03.
〔1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4.
〔14〕吴 搢.别雅(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5,765,765,765.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91.
〔16〕王 充.黄 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04.
〔1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84.
〔18〕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696.
〔19〕蒋礼鸿.论辞书的书证及体现词汇源流的问题〔C〕∥蒋礼鸿.怀任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5.
〔20〕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40.
〔2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168.
〔22〕刘 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89.
〔23〕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2.
〔24〕刘 向.向仲鲁,校证.说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7:336.
〔25〕应 劭.赵 泓,译注.风俗通义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15.
〔26〕陆龟蒙.景 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235.
〔27〕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994.
〔28〕王云路.释“零丁”与“伶俜”——兼谈连绵词的产生方式之一〔J〕.古汉语研究,2007,(3):57.
〔29〕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1005.
〔30〕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845,2181.
〔3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89,2856.
〔32〕阮 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86,454.
〔33〕陆 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19.
〔34〕黄 生.字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4:71.
〔35〕董志翘.同源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以“了”、“阑单”、“郎当”、“龙钟”、“潦倒”、“落拓”为例〔J〕.语言研究,2010,(1):77.
〔36〕王 勃.林 天,校注.重订新校王子安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20.
〔37〕辛文房.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49,671.
〔38〕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4,796.
〔39〕佚名.程毅中,等,校点.京本通俗小说〔M〕.北京: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76.
〔40〕王若虚.滹南遗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0.
〔4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4-1996:647.
〔42〕项 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17.
〔43〕苏 轼.傅 成,穆 俦,标点.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