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OKR,不要重蹈覆辙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企业“OKR”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意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或者“被OKR”。这种对OKR的推崇,让我不禁想起十年前中国企业推崇“平衡计分卡”的场景。不同的是,平衡计分卡出自哈佛教授之手,而OKR则有google、linkin这些大牌企业代言。
  那平衡计分卡在中国推行效果如何?坦率地说,除了少数企业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多数企业的实施经历了“争相传送、大干快上、浅尝辄止、偃旗息鼓”的过程。为什么?因为十年前大部分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不规范市场、不成熟客户、井喷式增长”的环境,“跑马、圈地、取势”是众多企业的成长逻辑。而平衡计分卡工具诞生于“规范和充分竞争、客户成熟的美国市场,来源于如通用、杜邦、惠普、苹果等美国管理顶级企业管理实践”,这难免有些“不合时宜”。再加上很多企业在基础管理缺失下,以经营思维行管理之事,一味追求速成,最终导致了平衡计分卡这一全球享有盛誉的管理思想和工具,在中国的推行效果“惨不忍睹”。
  那OKR呢?
  OKR必将成为企业绩效管理技术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OKR迎合了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1)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创新、求变成为企业的管理主题,而以官僚、层级结构、权利链为特征的由上到下的金字塔式管理,囿于强调控制、突出规则、压制创新,而必然向鼓励创新的由下而上的倒金字塔式管理转变。
  (2)外部环境的诡异多变,让传统基于长期规划的静态管理越来越让位于滚动应变的动态管理。
  (3)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成熟客户的需要,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反应市场,这推动组织日益扁平化,“让能够听到炮火的一线指战员呼唤炮火”。
  (4)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建立起基于流程的运营管理体系,加上跨部门项目制组织形式的更多采用,使得由“部门墙”影响形成的跨部门的单点沟通,逐步被多点式、链接式沟通所代替。
  (5)独立思考、不畏权威、要求尊重、关注成就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需要“参与式、民主式”管理。
  因此,与时俱进的OKR相较于企业使用的基于KPI的传统绩效管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传统方式下,考核结果直接和个人奖罚、晋升挂钩,使得“目标制定日”无法避免地成为“上下级博弈时”,从而导致内耗问题;而OKR的评价结果不和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也使绩效管理真正回归管事、管绩效的本源。
  (2)传统考核方式下,要求必须事前精准确定指标值,而外部环境的多变,尤其是在创新、多变的业务领域内,使得提前制定指标值越来越难,甚至出现“先射箭后画靶”的笑话,从而导致绩效管理无效。OKR同样强调目标的量化,但是这和指标管理对量化的精准要求,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从而保证了绩效标准具有较大弹性和变化包容度。
  (3)基于KPI的传统方式,虽然也同样包括对落实KPI的行动方案进行管理,但是重心还是放在对结果尤其是财务结果的管理上,在多变环境中,一味维护结果的刚性,容易导致没有过程的结果甚至错误结果的出现;而OKR的管理重心则放在过程中,包容试错、包容过程调整,包容结果和过程之间的互动。
  (4)传统方式下,目标形成的方式虽然强调从上到下分解和从小到上调整相结合,但本质上是由高层以及战略参谋部门由上向下决定的。而OKR模式下,目标的形成是由下而上主导的,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5)传统方式下,虽然在KPI分解包括行动方案制定过程中,也强调纵向和横向的协同,但充其量是事前的协同;但在OKR方式下,组织内所有人的目标和关键措施都是全程透明的,这就使得全组织全程协同成为可能。
  (6)传统方式下,绩效管理对人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主要是通过奖罚的外部刺激来实现的,而OKR通过透明管理,推动员工自我管理,从而降低了管理摩擦,提高了管理有效性。
  既然OKR相对基于KPI的传统绩效管理模式有诸多优势,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放心大胆地用OKR了?
  显然不是。管理工具如药,都有必要的禁忌、适用条件,乃至副作用。OKR尤其如此,它对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员工素质、企业文化,都有严格的假设条件。一般来说,OKR最适用的条件是:处于创新产业、创业期,而且员工素质高、关系简单和良好沟通的企业。而对于处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传统产业、管理主要突出内部运营效率、而且员工多以重复操作类为主、关系复杂、潜规则横行、缺乏直言不讳文化的企业来说,则要慎用,或者在做好必要准备后再有规划的循序渐进,否则难免因企业内部推行阻力太大,无法坚持而失败,或者因最终流于形式而无效。
  相比“平衡计分卡”流行的十年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管理底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相信众多企业会理性、有针对性、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行OKR,避免重蹈平衡计分卡推行的覆辙。
其他文献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移动购物逐渐成为网民购物的首选方式之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移动战争——开启移动互联电上店下商业模式4.0时代》通过对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系统搭建的流程,架构搭建、商品布局、微平台设计、O2O布局等四个主要模块,让商家在设计营销流程、团队建设、产品系列设计等过程中与微信电商平台
期刊
导言  如果时间回到5-10年前,一个人创业并设立公司,而后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引入其他核心团队成员的情况仍是比较普遍的。但是随着创业竞争的加剧、创业节奏的加快、人才争夺的白热化,多位创始人联合创业的现象已成为近期的趋势。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联合创业的成功率远高于个人创业。特别是在竞争白热化、智商情商财商遍地、每个团队都要夺命狂奔的TMT行业,更不可能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再慢慢找人。因此,如何在有
期刊
中国企业界前几年学丰田方式、阿米巴经营,现在又汹涌着学华为了。大家一股脑奔向了《华为基本法》、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组织架构、流程管理、组织变革、股份制改革等,甚至100人的小公司也尝试轮流CEO制度,结果大部分企业还是倒在了朝圣华为的路上。  华为之术你学不了!  你看着一棵窜天大树,就想搬到你那里去。可是树根与土地和水系已经成为一个生命体,在你那里它就不可能生长。那里面有太多你看不
期刊
Uber是当前最热的非上市公司,目前已估值超过500亿,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非上市公司,也引领了一股共享经济的全球热潮。2015年9月7日晚7点,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Kalanick)在清华发表了主题《伟大创业者的8个特质》的演讲。他讲的不仅仅是如何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创业者。他分享的伟大创业者的8个特质,简述如下:   1. 目标(Purpose)  首先
期刊
不久前,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再次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揭国美、苏宁在综合费用率、库存周转率等方面交易效率低的问题。揭短之举,当然会引起“友商”的不快。不过,京东以网售家电起家,为什么在国美、苏宁家电连锁二巨头的夹缝中还能越长越强大?这让人深思。  虽然说京东把握了电商的发展大势是一大原因,但进一步而言,那么多企业做电商,企业又怎样将电商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根据对外公布的刘强
期刊
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代,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加速发展”,人类快速增加的需求为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只要能解决一个问题,便会成功。  创业高热化的当下,空气中都弥漫着躁动因子,一般话不过三句,就会被问,“你在创业吗?你就不想创业吗?”好像不创个业就不好意思出门见人。然而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应该有切身之感,创业并非易事,路上荆棘丛生,有各种潜伏的坑,稍有不慎就会掉入陷阱,甚
期刊
大数据已然成为一个热门的概念,但是如何落地?  大数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分步逐渐推进,长期积累,绝对不是简单的有和无的区别。实践大数据可以从一个“金字塔结构”来入手。金字塔最底层是数据收集。不少希望在大数据方面有所突破的传统企业,投入重金购置了数据设施和解决方案,最后却发现没有可用的数据,甚至根本没有数据。有效的数据收集是大数据的基础。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还可以是用户“众
期刊
我的《企业成功的八大原则》的课堂上,有一个老板向我诉苦:  他的企业是做工艺瓷器制造的,有近十年的历史,一年有几千万的营业额,将近200个员工。前些年公司发展很快,但最近两三年不知为什么,怎么努力营业额也上不去了。不仅如此,作为老板的他越来越忙了。产品的设计要他亲自去抓,不然就出不来好产品。产品的销售也要他亲自管,不然销售不但升不了,还会下降。生产也离不开他,因为自己不在现场管理,就会出质量问题。
期刊
凡是做了二十年以上的民营企业,他们现在的心理状态除了有丰富的联想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一颗破碎的心。这二十多年来,这些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破人未亡、妻离子不散、苦大没有仇。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折腾,他们现在的心理状态就是:不能相信什么,也不能信任什么;不能不相信未来、也不能不相信历史,基本上属于非常矛盾的混合体。对于所有的过往留下的记忆,其实美好的也不是很多;对于未来,他们仍然有憧憬,但是已经打了折扣
期刊
作者通过分析历史,告诉我们:摆在面前的正是百年难遇的绝佳商机。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数万亿美元利润的机遇。问题的症结在能源,解决之道是“能源革命”,而互联网恰巧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中国正在快速推动资源生产力的改善,其中包括增加天然气的生产和全球资源的获取,已在全球太阳能和风能的安装和制造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同时也在快速发展拼车服务和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