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从来都是挑战,法律紧缺、社团皆无、经验匮乏。本书田子坊、同乐坊里弄重生的介绍部分,都认为“平民街区的再生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完成活化街区不是个新命题,港台都有过经验积累,动因大概都与城市拓展有关。然而,活化街区的具体行为,有时个个不同,台湾与社区营建有关,香港则与延续城市文化命脉相连。而在大陆,这一方面的经验并不突出,容易形成固化的商业模式,容易简单化。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在这方面做了总结,以弄堂工厂为活化街区的对象,钩沉索引,映照古今,在概括上海的经验上做了有益的陈述。两位作者的职业是建筑设计师,看待街区活化的视野更专业,所得出活化老街区的原则和思路简洁且到位。
作者生长于上海弄堂,在弄堂小学读书,对弄堂工厂相当熟悉,对弄堂所产生的海派社区也有深刻的体认。上海弄堂这样的老街区,与广州城中村相比,都有什么异同?读者若是对城市底层人群的所在有一个横向比较,可以得出更多阅读感受。比如街区活化这一中心议题,作者认为:“街区再生是物质空间、人文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共同再生体……避免僵化的分区,改变以往靠用地性质单一和过度管制实现的视觉和谐与功能有效的思维模式,街区既要维持原有社会空间形态,也要适当新旧并存”。
弄堂工厂的街区工、商、居混合相处,夹杂着社会分层,是独具特色的海派移民社区。就像广州城中村一样,法定保护的街区或建筑极少,作者要求扩大保护范围,延续历史文化,尊重历史街区的再生意义。再生而不是推倒踏平,是街区活化的物质基础。
在弄堂工厂历史街区的再生策略上,作者发扬了建筑师的眼光,纯粹从专业角度看待问题,值得一并推介,这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概略是:构建平民化社区,多样化混合业态,高密度特征的延续,小尺度肌理的把握。在这些再生策略里,平民化社区被首先提出来,这对于商业开发的谋利冲动与行政干预的政绩冲动而言,都是真知灼见。作者提出的具体思路是重构邻里关系、创造社区交往空间。为此,要尊重社区整体,谨慎调整街区内部功能结构,与处理好多样业态的协调,成了活化历史街区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外来的形态侵占原有社区,有可能驱逐原住民,彻底摧毁历史街区。这个反面典型出现在广州猎德村改建上,原有的村落形态不复存在,而上海要做得好很多。
在陈述中,作者对延续弄堂工厂街区的高密度特征上,贡献了相当醒目的观点。“延续原有街区的高密度特征是延续原有街区文化多样性和空间肌理的一大保证,也使得街区的区位价值最大化利用”。作者还将社区的高密度与过度拥挤做了区分。建筑师作者发挥的另一个书写特长,是细致描绘了历史街区活化的小尺度肌理。“总弄为整个里弄居民所共享……支弄相当于新住宅楼的前道,承担了家务、起居、休憩和观望等多种日常行为”,总弄与支弄的交叉组合,更是作者倾心的弄堂细节。
就个人兴趣而言,对本书中弄堂工厂的历史部分,不甚满意。最好的写史当然要见人见事,写出历史况味,而作者对弄堂史的阐释不能让人得出这个印象。不过,作者的专业背景弥补了这个不足,一旦涉及到街区活化的建筑要领时,笔力就变得恰当起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从来都是挑战,法律紧缺、社团皆无、经验匮乏。本书田子坊、同乐坊里弄重生的介绍部分,都认为“平民街区的再生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完成。可见在历史街区的活化上,作者的立场支持了全书论述。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
左琰、安延清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5月1日版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以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工业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入手,研究弄堂工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力求对其历史价值和作用做出客观的分析,并以田子坊和同乐坊等同类开发项目为例,探索出一条适合弄堂工厂再生的开发和改造模式。
世界让我们乐观的事
约翰·布罗克曼 著 黄姗姗 译
中信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每年新年发起的年度讨论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位顶尖级思考者将自己的个人见解发表在网站上,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名大学教授以及知名媒体人等。“什么令你对身处的世界充满乐观?”是2007年的年度问题。从哲学到科学,从对于宇宙的预知到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这些前沿思想者的回答代表了他们对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个性化思考。
传说我城 一O三
戴秀慧 编
香港MCCM2012年7月版
《传说我城 一O三》征集了103个故事,98个讲古人边讲边记着我城的人和事。城市的角落中,日常经历附着回忆与想象,一些香港人将自己经历过和记挂着的香港,娓娓道来。里面的回忆和想象,不单拼凑出一个多面向的城市图像,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的联想也许并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但就如生活,表面零碎的痕迹拼凑着一个轮廓分明的城市图像。多走一步,多翻一页,又像认识了这个身处的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多一点。
己卯以来杂稿
李楯 著
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自80年代起,从事法学、社会学与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法律职业和司法改革。这本法学随笔集内容涉及:法律和司法制度评论,时政评论,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纵论,圆明园听证会、环境保护及公共参与评说等等。全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这十年来的轨迹,凸现了其对于转型社会的思索,同时折射了社会这十年的进程。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阿富汗】法齐娅·库菲 著 章忠建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版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2009年,库菲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被授予“全球青年领袖”殊荣。现居住在喀布尔,育有两女。由于库菲每一次走出家门充满危险,她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告诉女儿,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
冰雪纪行:赫尔佐格的慕尼黑-巴黎日记
Werner Herzog 著 钱俊宇 译
漫游者文化2012年4月版
1974年冬季,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接到一通巴黎打来的电话,他的导师、朋友萝特·艾斯娜重病。赫尔佐格挂下电话后抓了一件夹克、一个指南针、一个帆布袋和少许必需品上路,从家乡慕尼黑前往巴黎,他相信只要能成功走到那个远方的城市,朋友就能活下去。这本书记载了这段为期三个星期的旅程,记录了他在极寒与孤寂下的疯狂呓语、过去电影与旅行中的感思、白雪乡间景致,以及回忆,如电影中的人物“拥抱疯狂,走在世界的边缘。”
给樱桃以性别
【英】珍妮特·温特森 著 邹鹏 译
新星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我们穿着盔甲行走在人世间,总能感到我们所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又无法触及。”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代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她的特立独行和性取向,也成为英国文坛最耀眼的作家。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十二位跳舞公主的故事,十二位公主,十二个温特森,以分身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童话、寓言的写作方式为她探讨异性、同性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容器,这部小说被誉为是一部呼吁男女两性关系和解的小说,更是女权主义小说中具代表性的杰作。
《第一百个客人》
郝文才 著 【德】朱里安诺 绘
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大熊阿比和鳄鱼阿宝开了间餐馆,不卖饭,不卖面,只卖披萨和甜点。有一天来了一对祖孙,他们的钱只能买一块披萨,阿比和阿宝会如何做呢?有时候,不吃也会饱吗?温暖诚挚的文字和图像打动你的心,让我们学习懂得付出的快乐!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在这方面做了总结,以弄堂工厂为活化街区的对象,钩沉索引,映照古今,在概括上海的经验上做了有益的陈述。两位作者的职业是建筑设计师,看待街区活化的视野更专业,所得出活化老街区的原则和思路简洁且到位。
作者生长于上海弄堂,在弄堂小学读书,对弄堂工厂相当熟悉,对弄堂所产生的海派社区也有深刻的体认。上海弄堂这样的老街区,与广州城中村相比,都有什么异同?读者若是对城市底层人群的所在有一个横向比较,可以得出更多阅读感受。比如街区活化这一中心议题,作者认为:“街区再生是物质空间、人文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共同再生体……避免僵化的分区,改变以往靠用地性质单一和过度管制实现的视觉和谐与功能有效的思维模式,街区既要维持原有社会空间形态,也要适当新旧并存”。
弄堂工厂的街区工、商、居混合相处,夹杂着社会分层,是独具特色的海派移民社区。就像广州城中村一样,法定保护的街区或建筑极少,作者要求扩大保护范围,延续历史文化,尊重历史街区的再生意义。再生而不是推倒踏平,是街区活化的物质基础。
在弄堂工厂历史街区的再生策略上,作者发扬了建筑师的眼光,纯粹从专业角度看待问题,值得一并推介,这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概略是:构建平民化社区,多样化混合业态,高密度特征的延续,小尺度肌理的把握。在这些再生策略里,平民化社区被首先提出来,这对于商业开发的谋利冲动与行政干预的政绩冲动而言,都是真知灼见。作者提出的具体思路是重构邻里关系、创造社区交往空间。为此,要尊重社区整体,谨慎调整街区内部功能结构,与处理好多样业态的协调,成了活化历史街区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外来的形态侵占原有社区,有可能驱逐原住民,彻底摧毁历史街区。这个反面典型出现在广州猎德村改建上,原有的村落形态不复存在,而上海要做得好很多。
在陈述中,作者对延续弄堂工厂街区的高密度特征上,贡献了相当醒目的观点。“延续原有街区的高密度特征是延续原有街区文化多样性和空间肌理的一大保证,也使得街区的区位价值最大化利用”。作者还将社区的高密度与过度拥挤做了区分。建筑师作者发挥的另一个书写特长,是细致描绘了历史街区活化的小尺度肌理。“总弄为整个里弄居民所共享……支弄相当于新住宅楼的前道,承担了家务、起居、休憩和观望等多种日常行为”,总弄与支弄的交叉组合,更是作者倾心的弄堂细节。
就个人兴趣而言,对本书中弄堂工厂的历史部分,不甚满意。最好的写史当然要见人见事,写出历史况味,而作者对弄堂史的阐释不能让人得出这个印象。不过,作者的专业背景弥补了这个不足,一旦涉及到街区活化的建筑要领时,笔力就变得恰当起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从来都是挑战,法律紧缺、社团皆无、经验匮乏。本书田子坊、同乐坊里弄重生的介绍部分,都认为“平民街区的再生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完成。可见在历史街区的活化上,作者的立场支持了全书论述。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
左琰、安延清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5月1日版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以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工业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入手,研究弄堂工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力求对其历史价值和作用做出客观的分析,并以田子坊和同乐坊等同类开发项目为例,探索出一条适合弄堂工厂再生的开发和改造模式。
世界让我们乐观的事
约翰·布罗克曼 著 黄姗姗 译
中信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每年新年发起的年度讨论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位顶尖级思考者将自己的个人见解发表在网站上,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名大学教授以及知名媒体人等。“什么令你对身处的世界充满乐观?”是2007年的年度问题。从哲学到科学,从对于宇宙的预知到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这些前沿思想者的回答代表了他们对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个性化思考。
传说我城 一O三
戴秀慧 编
香港MCCM2012年7月版
《传说我城 一O三》征集了103个故事,98个讲古人边讲边记着我城的人和事。城市的角落中,日常经历附着回忆与想象,一些香港人将自己经历过和记挂着的香港,娓娓道来。里面的回忆和想象,不单拼凑出一个多面向的城市图像,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的联想也许并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但就如生活,表面零碎的痕迹拼凑着一个轮廓分明的城市图像。多走一步,多翻一页,又像认识了这个身处的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多一点。
己卯以来杂稿
李楯 著
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自80年代起,从事法学、社会学与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法律职业和司法改革。这本法学随笔集内容涉及:法律和司法制度评论,时政评论,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纵论,圆明园听证会、环境保护及公共参与评说等等。全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这十年来的轨迹,凸现了其对于转型社会的思索,同时折射了社会这十年的进程。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阿富汗】法齐娅·库菲 著 章忠建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版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2009年,库菲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被授予“全球青年领袖”殊荣。现居住在喀布尔,育有两女。由于库菲每一次走出家门充满危险,她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告诉女儿,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
冰雪纪行:赫尔佐格的慕尼黑-巴黎日记
Werner Herzog 著 钱俊宇 译
漫游者文化2012年4月版
1974年冬季,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接到一通巴黎打来的电话,他的导师、朋友萝特·艾斯娜重病。赫尔佐格挂下电话后抓了一件夹克、一个指南针、一个帆布袋和少许必需品上路,从家乡慕尼黑前往巴黎,他相信只要能成功走到那个远方的城市,朋友就能活下去。这本书记载了这段为期三个星期的旅程,记录了他在极寒与孤寂下的疯狂呓语、过去电影与旅行中的感思、白雪乡间景致,以及回忆,如电影中的人物“拥抱疯狂,走在世界的边缘。”
给樱桃以性别
【英】珍妮特·温特森 著 邹鹏 译
新星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我们穿着盔甲行走在人世间,总能感到我们所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又无法触及。”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代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她的特立独行和性取向,也成为英国文坛最耀眼的作家。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十二位跳舞公主的故事,十二位公主,十二个温特森,以分身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童话、寓言的写作方式为她探讨异性、同性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容器,这部小说被誉为是一部呼吁男女两性关系和解的小说,更是女权主义小说中具代表性的杰作。
《第一百个客人》
郝文才 著 【德】朱里安诺 绘
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大熊阿比和鳄鱼阿宝开了间餐馆,不卖饭,不卖面,只卖披萨和甜点。有一天来了一对祖孙,他们的钱只能买一块披萨,阿比和阿宝会如何做呢?有时候,不吃也会饱吗?温暖诚挚的文字和图像打动你的心,让我们学习懂得付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