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新课程体系的一大特点,学生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些专题本身或几个专题之间就具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如历史必修一的九个专题就介绍了中国和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展现了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一教材编写特点,使得考试的面从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通史收窄为若干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这就须要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一特点加以重视。
近几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也明显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一特点。如2010年福建高考文综试卷第38题,就把不同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人均GDP、工业增长速度等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地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2010年天津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第12题,将《唐律疏议》、明朝的法律条文、《拿破仑法典》、民国初年颁布的《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以及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论述放在一起比较,并且让学生指出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度所反映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考查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试题无不反映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
那么,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才能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一特点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同一时间段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
例如可以把古代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见表1)。通过比较,学生可看出大致在同一时期的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走向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一差异的形成固然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但经济类型的差别才是根源。通过进一步挖掘,学生可以知道,虽然东西方文明发展走向有诸多不同,但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因此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吸收。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
再如,可把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西方社会同明朝中后期的中国社会相比较(见表2)。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在大致同一的历史节点,中西文明的发展走向又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当时的中国仍步履蹒跚地走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西方国家已开始另辟资本主义的蹊径。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虽在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中产生,但其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异常缓慢,不足以动摇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也不可能提供力量强大的资产阶级,作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虽然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已经出现,但宋明里学依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依然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这一切都阻碍着中国的社会进步。而此时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成为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等重大历史事件兴起的根本动力。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又反过来推动着西欧社会加速向资本主义迈进。这一不同的发展趋向必将影响未来中国和西方的命运。
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
例如改革在古今中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出现,但改革的性质、结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尽相同(见表3)。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大体都发生在10世纪60年代,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相对于洋务运动。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改革较为彻底,虽保留了封建残余,但毕竟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稳定国内动荡局势。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改造为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运动虽进行了局部的变革,但未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这也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经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也可以理解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必须沿着这一道路前进。
再如,世界各国都曾制定过法律文件,但这些法律文件的本质、所体现的等级观念以及其产生的作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见表4)。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知道任何法律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有法律的社会未必就是法制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就是如此。由于法律自身特点的不同,其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经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也可以明白法制是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完善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3.注意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影响。
例如经济大危机对世界各国所产生的影响就有着显著的不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美、英、法等国冲击严重,造成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但最终为各国所克服,并促使这些国家逐渐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德、日两国同样遭受了大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两国封建残余较多,且经济上的转圜余地较小,因而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但大危机对于前苏联而言,却可以说是一个机遇。在危机之前,西方国家对前苏联实施封锁,前苏联处境困难。但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商品滞销,急于寻找市场,前苏联成为其一个重要选择,这使得前苏联从中获益。
再如,儒家思想在中外各时期不同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但从封建社会后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但到了今天,儒家思想的精华又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提升中国在国家舞台的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使儒家思想发挥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可见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些专题本身或几个专题之间就具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如历史必修一的九个专题就介绍了中国和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展现了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一教材编写特点,使得考试的面从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通史收窄为若干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这就须要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一特点加以重视。
近几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也明显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一特点。如2010年福建高考文综试卷第38题,就把不同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人均GDP、工业增长速度等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地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2010年天津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第12题,将《唐律疏议》、明朝的法律条文、《拿破仑法典》、民国初年颁布的《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以及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论述放在一起比较,并且让学生指出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度所反映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考查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试题无不反映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
那么,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才能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一特点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同一时间段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
例如可以把古代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见表1)。通过比较,学生可看出大致在同一时期的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走向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一差异的形成固然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但经济类型的差别才是根源。通过进一步挖掘,学生可以知道,虽然东西方文明发展走向有诸多不同,但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因此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吸收。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
再如,可把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西方社会同明朝中后期的中国社会相比较(见表2)。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在大致同一的历史节点,中西文明的发展走向又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当时的中国仍步履蹒跚地走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西方国家已开始另辟资本主义的蹊径。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虽在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中产生,但其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异常缓慢,不足以动摇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也不可能提供力量强大的资产阶级,作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虽然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已经出现,但宋明里学依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依然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这一切都阻碍着中国的社会进步。而此时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成为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等重大历史事件兴起的根本动力。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又反过来推动着西欧社会加速向资本主义迈进。这一不同的发展趋向必将影响未来中国和西方的命运。
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
例如改革在古今中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出现,但改革的性质、结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尽相同(见表3)。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大体都发生在10世纪60年代,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相对于洋务运动。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改革较为彻底,虽保留了封建残余,但毕竟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稳定国内动荡局势。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改造为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运动虽进行了局部的变革,但未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这也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经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也可以理解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必须沿着这一道路前进。
再如,世界各国都曾制定过法律文件,但这些法律文件的本质、所体现的等级观念以及其产生的作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见表4)。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知道任何法律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有法律的社会未必就是法制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就是如此。由于法律自身特点的不同,其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经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也可以明白法制是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完善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3.注意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影响。
例如经济大危机对世界各国所产生的影响就有着显著的不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美、英、法等国冲击严重,造成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但最终为各国所克服,并促使这些国家逐渐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德、日两国同样遭受了大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两国封建残余较多,且经济上的转圜余地较小,因而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但大危机对于前苏联而言,却可以说是一个机遇。在危机之前,西方国家对前苏联实施封锁,前苏联处境困难。但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商品滞销,急于寻找市场,前苏联成为其一个重要选择,这使得前苏联从中获益。
再如,儒家思想在中外各时期不同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但从封建社会后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但到了今天,儒家思想的精华又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提升中国在国家舞台的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使儒家思想发挥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可见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