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沥青混凝土道路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技术一直是我们市政道路建设单位和市政道路建设部门关注的重点内容。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专业要求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对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的监管和分析。本文主要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期准备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阐述,并画出施工技术流程图表进行简单的说明。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关键技术;分析;论述
中图分类号:TU528.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是一项工作量大、施工环节比较多的复杂性工程建设活动,路面施工作为关系到市政道路工程牢固度和平整度的重要环节,对其施工技术我们应该本着谨慎、科学的态度进行实施和探索。为了确保沥青混凝土道路的综合质量水平,我们有必要对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进行剖析。下面我们就对其详细的内容展开综合的论述。沥青混凝土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对于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有积极的影响,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监理方法和措施能够促进工程安全顺利施工。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论述
在沥青混凝土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完毕之后,就要开始着手道路路面的施工。但是路面施工之前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准备,其中比较关键性的内容主要有:
(一)认真的审查施工设计图纸,做好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施工设计图纸是施工单位在对实地地质条件以及工程所处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勘察和探测以后,有针对性的对道路工程建设进行整体上的科学性把握。施工单位在混凝土路面施工之前,应该就施工中的细节与设计单位展开交流,以确保所实施的技术能够做到最大的合理化。比如说存在软土路基的情况时应该暂缓路面施工,待道基在经过沉淀之后看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再作出施工决定,如果有存在可能影响路面施工质量的状况发生,应该进行及时的修整
(二)沥青路面铺设前的基层检查和清理
基层是路基和路面的接触层,基层的平整度和强度是保障路面强度和平整度的基础。因此在路面铺设之前应该充分的对基层进行平整度的检查和清理。预防基层因阴雨天气而造成强度的下降或者是人为、动物造成损害。并且清理上面的垃圾、石块和树枝树叶等杂物。
(三)编制路面施工技术方案
由于路面施工的过程中,所要实施的施工技术比较烦多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也比较众多,因此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是对施工中所要实施的技术进行的汇总与计划,这对于避免施工中由于技术性的失误或者是技术细节处理不够妥当所引起的工程质量下降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诸多环节进行细分,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成沥青混凝土的制作、运输、摊铺和碾压四个环节,根据每个环节所要采取的施工技术进行标准的制定,最后根据具体的技术标准再开展施工。
二、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施工关键技术的分析与探讨
我们主要从沥青混合料的制作以及摊铺、压实三个方面来详细的论述其中的关键性技术。首先,我们先对这些技术进行简单图表分析:
(一)合格沥青混合料的配比、搅拌与运输中的关键技术
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的主要够成体,其选料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保证其质量以外还应该注意其相关的施工技术,主要有搅拌、配比和运输三大环节。我们应该切实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施工工作,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的合格性。
1科学的配比。按照混合料各自的性质进行分类、分堆积放。并由现场试验室进行化验,不合格的料材应当不予使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一般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其中,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主要是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比例,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主要是指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对间歇式拌和机,必须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以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個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主要是指拌和机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应作为生产上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2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技术。搅拌的过程除了要搅拌均匀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以外就是对加热的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通常沥青的加热温度应该在150-170华摄氏度,而集料的加热温度应当稍高,应当保证混合料在运输之前的温度保持在180华摄氏度左右,到达铺设现场时的温度在130-150华摄氏度之间,以确保铺设和碾压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沥青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从料场到铺设现场的运输过程应当尽量保证混合料的温度、均匀程度以及做好防雨淋、防污染的工作等等。同时应避免混合料离析现象的发生,做到安全、保质的运输,确保沥青混合料在运到施工现场之前保持最佳的状态。
(二)沥青混合料摊铺和碾压成型中的关键技术
首先,根据路面的铺设宽度,合理的安排摊铺机的作业数量。摊铺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20度到130度之间,在摊铺的过程中如果有摊铺机作业不到的地方,应该实施人工摊铺。其次,摊铺应该注意的事项还有:1、摊铺机的速度。摊铺机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能太慢。一般应该控制在2至6米每分钟。2、摊铺的厚度与宽度。摊铺的厚度与宽度是沥青市政道路的具体要求,这是选择摊铺机以及摊铺方式的重要依据。如果过厚的摊铺要求就要分层摊铺,并且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3、摊铺的接缝处理。对两次摊铺的接缝进行简单的压实处理。最后,碾压成型中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是在摊铺之后,采用光轮压路机对理性混合料进行简单的压实处理,并且一边压一边向钢轮上洒水以确保钢轮的清洁和碾压的平整性。
(三)面层摊铺以及碾压中的关键性技术
在面层摊铺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颗粒比较均匀、细小的沥青混合料以确保碾压过程中的均匀性,在面层摊铺中应该严格控制摊铺的厚度,摊铺机应该保持着匀速状态下的摊铺作业,务必使面层摊铺的均匀和厚度上的一致性,才能确保路面的整体平整性。
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期间所实施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是:首先,我们应该在沥青混合料初凝之前就实施第一次压实,压实应该根据沥青道路的实际厚度来选择吨位相当的压路机,既要保证压实的效果,又要避免压实的过程中出现压路机过程导致道路压软的情况出现。
其次,我们还应该高度关注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来实施道路的压实,通常情况下初压的温度一般应该控制在110华摄氏度到120华摄氏度之间,这个时候应该采用胶轮压路机并且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贴钢轮的情况发生。在温度低于80度左右时再采用光轮压路机进行压实施工,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胶轮压路机压五到六遍,而压光的过程则采用双筒钢轮压路机进行压光,以保证路面的平整性。
最后,在路面碾压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初压、压实和压光的碾压流程进行操作。碾压的遍数应该根据摊铺的厚度以及市政道路的具体要求来安排,此外对于厚度较大的路面铺设还应该采取分层压实的处理技术,以确保沥青混凝土市政道路的高牢固程度和高平整度。
三、关于接缝的处理技术
在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无论是摊铺或者是压实都难免会出现接缝。对接缝的处理除了应当尽量的避免之外,还应该采取以下的处理技术进行不处理。一般地对路面较宽的纵向接缝一般是在两条摊铺带之间预留几十厘米的缝隙不做铺设或者是进行重叠式的铺设。也就是对两条铺设带的接缝处进行几十厘米的重叠铺设,以保证市政道路路面的整体性和高结合度。对于横向接缝的处理一般采取延续压实的方法,也就是在混合料供给不及时的情况下预留十几米的混合料只作铺设不进行压实。在混合料供应上的时候再做递延性的压实。此外就是两次施工出现间隔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就要对接缝处进行处理。通常都是进行清理然后切割最后撒上沥青粘合剂进行两者之间的衔接,以保障接缝的完整性。
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监理工作
从实践来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尤其是基层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面层摊铺质量,进而影响到施工路面面层的实用性与可靠性。由此可见,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监理,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非常有必要。除应当准确选用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方法与措施、审核沥青厂家的企业资质、管理人员及实际操作工人的岗位证书外,还要对摊铺碾压过程中各时段的料温进行严格的监测,控制碾压遍数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同时还要认真做好以下监理工作: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要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入场原材料的检测与控制;根据设计配合比施工操作,没有经过研究不能随意更改混凝土的配合比例,特别是基层碎石的掺加量和与水泥的掺假剂量更不能随意改变;应当对基层试验阶段的铺筑与技术参数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分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施工过程之中;要对基层施工的平整度加强重视,坚决杜绝小平大不平现象的出现;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对透层油的洒布加强管理与监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施工现场经常存在着因疏忽大意或者图省事而对基层施工前的清扫不彻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洒布操作,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透层油自身的透入功效或者作用,可以使基层的表面快速达到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在喷洒透层油前,施工监理部门或者施工监理人员应当保证该基层表面的清洁性,尤其要对路面、构造物的台背以及路缘石侧位置加强清理,必要时可用高压喷枪吹净其表面的浮土或灰尘。
结束语
关于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的施工关键性技术我们就做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论述,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与同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人士参与到这项工作的研究中来,为确保国家交通运输事业以及道路工程建设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明确的理论性指导。
参考文献:
[1]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 安徽建筑. 2008(04)
[2]王彬.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7)
[3]卢亚荣,杨利民,吴红利.对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初步探讨[J]. 陕西建筑. 2008(02)
[4]罗礼文,刘志勇,张东明,黄雯.改性沥青路面机械化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2)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关键技术;分析;论述
中图分类号:TU528.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是一项工作量大、施工环节比较多的复杂性工程建设活动,路面施工作为关系到市政道路工程牢固度和平整度的重要环节,对其施工技术我们应该本着谨慎、科学的态度进行实施和探索。为了确保沥青混凝土道路的综合质量水平,我们有必要对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进行剖析。下面我们就对其详细的内容展开综合的论述。沥青混凝土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对于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有积极的影响,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监理方法和措施能够促进工程安全顺利施工。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论述
在沥青混凝土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完毕之后,就要开始着手道路路面的施工。但是路面施工之前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准备,其中比较关键性的内容主要有:
(一)认真的审查施工设计图纸,做好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施工设计图纸是施工单位在对实地地质条件以及工程所处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勘察和探测以后,有针对性的对道路工程建设进行整体上的科学性把握。施工单位在混凝土路面施工之前,应该就施工中的细节与设计单位展开交流,以确保所实施的技术能够做到最大的合理化。比如说存在软土路基的情况时应该暂缓路面施工,待道基在经过沉淀之后看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再作出施工决定,如果有存在可能影响路面施工质量的状况发生,应该进行及时的修整
(二)沥青路面铺设前的基层检查和清理
基层是路基和路面的接触层,基层的平整度和强度是保障路面强度和平整度的基础。因此在路面铺设之前应该充分的对基层进行平整度的检查和清理。预防基层因阴雨天气而造成强度的下降或者是人为、动物造成损害。并且清理上面的垃圾、石块和树枝树叶等杂物。
(三)编制路面施工技术方案
由于路面施工的过程中,所要实施的施工技术比较烦多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也比较众多,因此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是对施工中所要实施的技术进行的汇总与计划,这对于避免施工中由于技术性的失误或者是技术细节处理不够妥当所引起的工程质量下降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诸多环节进行细分,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成沥青混凝土的制作、运输、摊铺和碾压四个环节,根据每个环节所要采取的施工技术进行标准的制定,最后根据具体的技术标准再开展施工。
二、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施工关键技术的分析与探讨
我们主要从沥青混合料的制作以及摊铺、压实三个方面来详细的论述其中的关键性技术。首先,我们先对这些技术进行简单图表分析:
(一)合格沥青混合料的配比、搅拌与运输中的关键技术
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的主要够成体,其选料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保证其质量以外还应该注意其相关的施工技术,主要有搅拌、配比和运输三大环节。我们应该切实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施工工作,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的合格性。
1科学的配比。按照混合料各自的性质进行分类、分堆积放。并由现场试验室进行化验,不合格的料材应当不予使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一般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其中,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主要是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比例,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主要是指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对间歇式拌和机,必须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以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個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主要是指拌和机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应作为生产上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2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技术。搅拌的过程除了要搅拌均匀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以外就是对加热的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通常沥青的加热温度应该在150-170华摄氏度,而集料的加热温度应当稍高,应当保证混合料在运输之前的温度保持在180华摄氏度左右,到达铺设现场时的温度在130-150华摄氏度之间,以确保铺设和碾压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沥青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从料场到铺设现场的运输过程应当尽量保证混合料的温度、均匀程度以及做好防雨淋、防污染的工作等等。同时应避免混合料离析现象的发生,做到安全、保质的运输,确保沥青混合料在运到施工现场之前保持最佳的状态。
(二)沥青混合料摊铺和碾压成型中的关键技术
首先,根据路面的铺设宽度,合理的安排摊铺机的作业数量。摊铺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20度到130度之间,在摊铺的过程中如果有摊铺机作业不到的地方,应该实施人工摊铺。其次,摊铺应该注意的事项还有:1、摊铺机的速度。摊铺机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能太慢。一般应该控制在2至6米每分钟。2、摊铺的厚度与宽度。摊铺的厚度与宽度是沥青市政道路的具体要求,这是选择摊铺机以及摊铺方式的重要依据。如果过厚的摊铺要求就要分层摊铺,并且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3、摊铺的接缝处理。对两次摊铺的接缝进行简单的压实处理。最后,碾压成型中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是在摊铺之后,采用光轮压路机对理性混合料进行简单的压实处理,并且一边压一边向钢轮上洒水以确保钢轮的清洁和碾压的平整性。
(三)面层摊铺以及碾压中的关键性技术
在面层摊铺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颗粒比较均匀、细小的沥青混合料以确保碾压过程中的均匀性,在面层摊铺中应该严格控制摊铺的厚度,摊铺机应该保持着匀速状态下的摊铺作业,务必使面层摊铺的均匀和厚度上的一致性,才能确保路面的整体平整性。
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期间所实施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是:首先,我们应该在沥青混合料初凝之前就实施第一次压实,压实应该根据沥青道路的实际厚度来选择吨位相当的压路机,既要保证压实的效果,又要避免压实的过程中出现压路机过程导致道路压软的情况出现。
其次,我们还应该高度关注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来实施道路的压实,通常情况下初压的温度一般应该控制在110华摄氏度到120华摄氏度之间,这个时候应该采用胶轮压路机并且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贴钢轮的情况发生。在温度低于80度左右时再采用光轮压路机进行压实施工,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胶轮压路机压五到六遍,而压光的过程则采用双筒钢轮压路机进行压光,以保证路面的平整性。
最后,在路面碾压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初压、压实和压光的碾压流程进行操作。碾压的遍数应该根据摊铺的厚度以及市政道路的具体要求来安排,此外对于厚度较大的路面铺设还应该采取分层压实的处理技术,以确保沥青混凝土市政道路的高牢固程度和高平整度。
三、关于接缝的处理技术
在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无论是摊铺或者是压实都难免会出现接缝。对接缝的处理除了应当尽量的避免之外,还应该采取以下的处理技术进行不处理。一般地对路面较宽的纵向接缝一般是在两条摊铺带之间预留几十厘米的缝隙不做铺设或者是进行重叠式的铺设。也就是对两条铺设带的接缝处进行几十厘米的重叠铺设,以保证市政道路路面的整体性和高结合度。对于横向接缝的处理一般采取延续压实的方法,也就是在混合料供给不及时的情况下预留十几米的混合料只作铺设不进行压实。在混合料供应上的时候再做递延性的压实。此外就是两次施工出现间隔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就要对接缝处进行处理。通常都是进行清理然后切割最后撒上沥青粘合剂进行两者之间的衔接,以保障接缝的完整性。
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监理工作
从实践来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尤其是基层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面层摊铺质量,进而影响到施工路面面层的实用性与可靠性。由此可见,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监理,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非常有必要。除应当准确选用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方法与措施、审核沥青厂家的企业资质、管理人员及实际操作工人的岗位证书外,还要对摊铺碾压过程中各时段的料温进行严格的监测,控制碾压遍数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同时还要认真做好以下监理工作: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要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入场原材料的检测与控制;根据设计配合比施工操作,没有经过研究不能随意更改混凝土的配合比例,特别是基层碎石的掺加量和与水泥的掺假剂量更不能随意改变;应当对基层试验阶段的铺筑与技术参数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分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施工过程之中;要对基层施工的平整度加强重视,坚决杜绝小平大不平现象的出现;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对透层油的洒布加强管理与监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施工现场经常存在着因疏忽大意或者图省事而对基层施工前的清扫不彻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洒布操作,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透层油自身的透入功效或者作用,可以使基层的表面快速达到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在喷洒透层油前,施工监理部门或者施工监理人员应当保证该基层表面的清洁性,尤其要对路面、构造物的台背以及路缘石侧位置加强清理,必要时可用高压喷枪吹净其表面的浮土或灰尘。
结束语
关于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的施工关键性技术我们就做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论述,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与同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人士参与到这项工作的研究中来,为确保国家交通运输事业以及道路工程建设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明确的理论性指导。
参考文献:
[1]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 安徽建筑. 2008(04)
[2]王彬.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7)
[3]卢亚荣,杨利民,吴红利.对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初步探讨[J]. 陕西建筑. 2008(02)
[4]罗礼文,刘志勇,张东明,黄雯.改性沥青路面机械化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