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42-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才可能热爱学习。成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兴趣独立的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形成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1.把关爱送给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是孩子的老师,请记住,每一位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的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转交了我们——作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作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性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其次,多赞美学生。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学生更是如此。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教师本身要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只要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5.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6.教师能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阶段,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别说理解与掌握数学规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的有效途径。
二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是教师按“引疑-质疑-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的程序,逐步地引导。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每节课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说得好,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2.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以动引趣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可通过不同的教具、多媒体以及不同的教学场地使教学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
三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42-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才可能热爱学习。成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兴趣独立的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形成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1.把关爱送给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是孩子的老师,请记住,每一位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的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转交了我们——作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作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性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其次,多赞美学生。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学生更是如此。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教师本身要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只要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5.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6.教师能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阶段,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别说理解与掌握数学规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的有效途径。
二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是教师按“引疑-质疑-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的程序,逐步地引导。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每节课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说得好,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2.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以动引趣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可通过不同的教具、多媒体以及不同的教学场地使教学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
三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