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
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题解
燕子楼,徐州名胜古迹,位于郊外云龙山麓。唐贞元中,张悄镇徐州时,筑此楼以居爱妾关盼盼。
盼盼本是歌妓,工诗文,善歌舞,礼部尚书张悄纳之为安。盼盼特别喜爱白居易的诗作,且将《长恨歌》谱曲之后,作为演唱时的保留节目。美女欣赏才子,视才子为知音,才子也便显得格外多情。白居易官拜校书郎时,特意到徐州张情处拜访。张情也仰慕白居易的才华,盼盼更足为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到来激动不已,隆重接待的宴会上,袅袅婷婷的盼盼演出了她的拿手节目《长恨歌》。白居易举酒杯面忘其饮,情不自禁地对她叹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并连忙将手中杯转敬张情,祝贺他有如此一位绝代佳人相伴。盼盼得到心仪已久的大诗人白居易的高度赞许,深以为幸。
尘世欢乐从来是短暂的。数年之后,张情去世,家里的姬妾一时间风流云散,各谋出路,只有盼盼搬进为她而建的燕子楼,过着简朴、安静的日子。这清幽寂寞的岁月,一下子就流过了十年。
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张偣的老部下、与盼盼熟悉的张仲素远道去拜望白居易时,白居易关切地问到了盼盼的情景,张仲索便取出盼盼写的《燕子楼三首》诗作给白居易看。第一首写独居斯楼对亡人的怀念,“相思”绵绵。第二首写亡人之墓笼罩在北邙山的一派“愁烟”之中,自个儿十年来心灰意懒,不再歌舞。第三首则这样写道: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居易读罢,感慨系之,也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当即步其原韵写了三首涛回复盼盼,第三首如下: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此时的白居易年及知命,不知是洒喝多了还是过于伤感,写了三首仍不过瘾,又补了一首七绝: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索将白居易回复的四首诗作带回了徐州的燕子楼,盼盼听说大诗人有诗回复,惊喜万状,迅速打开了信笺,读罢,却如五雷轰顶,目光发呆,一时站不住身,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直尊敬的大诗人,竟然在诗中刻薄地挖苦她是水性杨花、寡情薄义的贱妓之流。盼盼流泪了:“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指张情)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一个妓安公然为尚书殉情而死,她是担心玷污了张情的高洁形象,真诚地为心爱的夫君守节十年,想不到却从私心仰慕着的一居易处换来了这样的诗作。盼盼怀疑了,又重读了四前魔幻式的诗句,这简直是从“魔鬼”手底形成的文字。盼盼含着热泪回一首《和白公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这首诗是一个委婉“含蓄”的抗议:“你的这些诗作是‘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对于爱情,你这是小儿之见,不仅仅是幼稚、可怜!”平静下来之后,盼盼决定赴死,开始绝食,任凭仆人如何劝解也无效。终于,香消玉殒,饿化于燕子楼中。
白居易曾写下了《上阳白发人》、《陵园妾》、《井底引银瓶》、《长恨歌》、《琵琶行》等那么多的好诗,50岁时又为什么写下这样的诗作,用手中笔逼死了真诚善良的关盼盼呢?白居易以自己的方式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子,不知他内心愧悔过没有。
关盼盼因为有文采而工诗文,便格外欣慕、敬仰白居易的才华,由于盼盼一片至诚,白居易也才钟悄于盼盼,并当场为之吟诗,勉励有加。
正因为盼盼久仰白居易,也才存守节。卜年后写下了兰首诗白居易过目,抒发情怀,以求知音之赏。可她怎么也想不到,大诗人回复的文字会是含毒的“箭簇”。很显然,是白居易的诗作将一个弱女子推向了绝境,迫其结束了不到40岁的生命(如果盼盼不盲日地、过度地崇仰大诗人,诗人的作品也就不会产生这样致命的杀伤力)。才女与才子之问彼此往来的诗作,以才女之死剖白、证实了女性不寻常的胸襟,同时也验证了白居易的荒唐与莽撞。
白居易与元稹为至交,“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二人在对待爱情方面,比肩齐眉,不相上下。元稹对才女薛涛的始乱终弃,与白居易对关盼盼的先捧后掊,殊途同归,揭示了逐权猎艳的官场才子们灵魂深处不堪的一面。
《全腐诗》收录了关盼盼的《燕子楼》诗作三首,一个妓妾的诗作其所以能被后人收录,与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中的一段话很有干系:“徐州敞尚书有爱妓日盼盼,善于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小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先有了白居易的诗序,接着也就有了200多年后苏轼为徐州知州时,在元丰年(1078)之秋夜宿燕子楼梦见了盼盼,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词句: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并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在这里别怀心思,明显是以燕子楼为洒杯,顾左右而言它。
似设没有白序与苏词,《全唐涛》会收入盼盼的诗作么?倘未收录,嗣后千年间谁又能知道关盼盼,知道徐州的燕子楼呢?对斯义斯楼,我们当今的《辞海》内也分别列有词条。
才女与才子交接深至,对才女未来的福祸吉凶而言,实在是变数太大,不好预测。本文题解中的“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倒是很耐人寻味,凶为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微,她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歌妓,与盼盼身份相类,设身处地而成诗,也便言不凿空,引人深思。
才女与才子之间的交往,才气愈高则情分愈重;情分愈重,麻烦事便愈多。像关盼盼这等要命的情事,实为罕见,值得录以备忘。
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题解
燕子楼,徐州名胜古迹,位于郊外云龙山麓。唐贞元中,张悄镇徐州时,筑此楼以居爱妾关盼盼。
盼盼本是歌妓,工诗文,善歌舞,礼部尚书张悄纳之为安。盼盼特别喜爱白居易的诗作,且将《长恨歌》谱曲之后,作为演唱时的保留节目。美女欣赏才子,视才子为知音,才子也便显得格外多情。白居易官拜校书郎时,特意到徐州张情处拜访。张情也仰慕白居易的才华,盼盼更足为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到来激动不已,隆重接待的宴会上,袅袅婷婷的盼盼演出了她的拿手节目《长恨歌》。白居易举酒杯面忘其饮,情不自禁地对她叹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并连忙将手中杯转敬张情,祝贺他有如此一位绝代佳人相伴。盼盼得到心仪已久的大诗人白居易的高度赞许,深以为幸。
尘世欢乐从来是短暂的。数年之后,张情去世,家里的姬妾一时间风流云散,各谋出路,只有盼盼搬进为她而建的燕子楼,过着简朴、安静的日子。这清幽寂寞的岁月,一下子就流过了十年。
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张偣的老部下、与盼盼熟悉的张仲素远道去拜望白居易时,白居易关切地问到了盼盼的情景,张仲索便取出盼盼写的《燕子楼三首》诗作给白居易看。第一首写独居斯楼对亡人的怀念,“相思”绵绵。第二首写亡人之墓笼罩在北邙山的一派“愁烟”之中,自个儿十年来心灰意懒,不再歌舞。第三首则这样写道: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居易读罢,感慨系之,也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当即步其原韵写了三首涛回复盼盼,第三首如下: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此时的白居易年及知命,不知是洒喝多了还是过于伤感,写了三首仍不过瘾,又补了一首七绝: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索将白居易回复的四首诗作带回了徐州的燕子楼,盼盼听说大诗人有诗回复,惊喜万状,迅速打开了信笺,读罢,却如五雷轰顶,目光发呆,一时站不住身,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直尊敬的大诗人,竟然在诗中刻薄地挖苦她是水性杨花、寡情薄义的贱妓之流。盼盼流泪了:“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指张情)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一个妓安公然为尚书殉情而死,她是担心玷污了张情的高洁形象,真诚地为心爱的夫君守节十年,想不到却从私心仰慕着的一居易处换来了这样的诗作。盼盼怀疑了,又重读了四前魔幻式的诗句,这简直是从“魔鬼”手底形成的文字。盼盼含着热泪回一首《和白公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这首诗是一个委婉“含蓄”的抗议:“你的这些诗作是‘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对于爱情,你这是小儿之见,不仅仅是幼稚、可怜!”平静下来之后,盼盼决定赴死,开始绝食,任凭仆人如何劝解也无效。终于,香消玉殒,饿化于燕子楼中。
白居易曾写下了《上阳白发人》、《陵园妾》、《井底引银瓶》、《长恨歌》、《琵琶行》等那么多的好诗,50岁时又为什么写下这样的诗作,用手中笔逼死了真诚善良的关盼盼呢?白居易以自己的方式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子,不知他内心愧悔过没有。
关盼盼因为有文采而工诗文,便格外欣慕、敬仰白居易的才华,由于盼盼一片至诚,白居易也才钟悄于盼盼,并当场为之吟诗,勉励有加。
正因为盼盼久仰白居易,也才存守节。卜年后写下了兰首诗白居易过目,抒发情怀,以求知音之赏。可她怎么也想不到,大诗人回复的文字会是含毒的“箭簇”。很显然,是白居易的诗作将一个弱女子推向了绝境,迫其结束了不到40岁的生命(如果盼盼不盲日地、过度地崇仰大诗人,诗人的作品也就不会产生这样致命的杀伤力)。才女与才子之问彼此往来的诗作,以才女之死剖白、证实了女性不寻常的胸襟,同时也验证了白居易的荒唐与莽撞。
白居易与元稹为至交,“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二人在对待爱情方面,比肩齐眉,不相上下。元稹对才女薛涛的始乱终弃,与白居易对关盼盼的先捧后掊,殊途同归,揭示了逐权猎艳的官场才子们灵魂深处不堪的一面。
《全腐诗》收录了关盼盼的《燕子楼》诗作三首,一个妓妾的诗作其所以能被后人收录,与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中的一段话很有干系:“徐州敞尚书有爱妓日盼盼,善于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小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先有了白居易的诗序,接着也就有了200多年后苏轼为徐州知州时,在元丰年(1078)之秋夜宿燕子楼梦见了盼盼,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词句: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并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在这里别怀心思,明显是以燕子楼为洒杯,顾左右而言它。
似设没有白序与苏词,《全唐涛》会收入盼盼的诗作么?倘未收录,嗣后千年间谁又能知道关盼盼,知道徐州的燕子楼呢?对斯义斯楼,我们当今的《辞海》内也分别列有词条。
才女与才子交接深至,对才女未来的福祸吉凶而言,实在是变数太大,不好预测。本文题解中的“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倒是很耐人寻味,凶为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微,她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歌妓,与盼盼身份相类,设身处地而成诗,也便言不凿空,引人深思。
才女与才子之间的交往,才气愈高则情分愈重;情分愈重,麻烦事便愈多。像关盼盼这等要命的情事,实为罕见,值得录以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