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一种是再现型哲学,另一种是实践型哲学.二者对哲学性质、目标的理解很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本文从作为生命体的人出发,认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动模式是敞开世界的基础,其中隐含了关于世界的本体论;语言是对行动模式的表达,其意义等价于后者,因此语言(思维)与世界(存在)具有同一性;真理不是语言与非语言的世界的对应,而是认知世界的语言与敞开世界的语言的对应.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解释路径,它试图在实践型哲学框架内保留再现型哲学的基本诉求,从而为原本对立的两种哲学形态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可能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用主义研究"(编号14ZDB022)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一种是再现型哲学,另一种是实践型哲学.二者对哲学性质、目标的理解很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本文从作为生命体的人出发,认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动模式是敞开世界的基础,其中隐含了关于世界的本体论;语言是对行动模式的表达,其意义等价于后者,因此语言(思维)与世界(存在)具有同一性;真理不是语言与非语言的世界的对应,而是认知世界的语言与敞开世界的语言的对应.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解释路径,它试图在实践型哲学框架内保留再现型哲学的基本诉求,从而为原本对立的两种哲学形态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可能.
其他文献
"德治"倡导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法治"则肯定法律的至高权威,二者分别被看作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标志.而齐法家的代表作《管子》则既主张法治,也推崇道德教化,在礼义廉耻的教化之中融入了法治的因素,实现了德教与法治的结合.《管子》认为道德与法具有一致性,通过道德教化养成良好的风俗,民众就会守法听令,刑罚就可以减少使用;重视君主的道德品格在化民中的作用,认为君主以法约束自身并严格执法,可以引导民众敬畏并遵从法律.《管子》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君主首先应通过利民、爱民满足民众的欲求,进而推行道德教化,再施以
在《普罗泰戈拉》里,苏格拉底否认存在不自制,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不自制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从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角度,反驳苏格拉底对不自制的否认.但这些反驳忽略了《普罗泰戈拉》中所隐含的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根据这种二阶结构,在快乐主义的第一阶段,受现象力量影响的行动者,在对当下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进行大小估值时,就已经考虑了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而有快乐测量技艺的行动者,则在两个阶段都不受当下快乐之诱惑的影响.因此学者们的这些反驳不能成立.本文对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分析也同时表明,那种认为苏格拉底是理智主义的
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1847年6月2日,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薪火相传,后有来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风雨兼程,勇往直前,走过百年路.
伦理道德研究期待从“伦理学”向“伦理”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一种“伦理理论”到“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复兴.面向“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应当厘清德性生活、实践智慧与伦理实体等伦理概念.德性生活是实践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当代伦理道德实践就是从古典伦理学的“德福一致”至善追求,经过现代道德哲学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科学理性,回归到生活世界的“德性生活”.实践智慧是实践哲学的实践论形态,主要包括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道德的心理形态、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实践理性的科学形态与以人的德性为基础的伦理精神的精神形态.伦理实体是实践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
康德伦理学兼具义务论与目的论要素,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在他那里发现两种贯连义务之形式与质料性目的的方式.康德的至善理论代表了一种从目的到义务的路径,但如此自由与自然、义务与目的并未在人的意志中被内在地贯连.与此不同,康德后期的义务性目的说,即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学说开启了一种从义务到目的的路径,义务与目的得以在作为有限存在者的人的意志之内相贯通.本文也力图显明,从康德后期的伦理学看,至善只是希望的对象,而构成终极目的的是人性的完善.康德的伦理学之所以同时是义务论与目的论的,是因为它是一种在尊重人性法权限制的基
目前学界对梦境怀疑论的传统处理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试图结合概念分析和梦境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梦境怀疑论提供帮助.梦境怀疑论的前提"梦境与清醒不可区分"和表达形式"我怀疑我在做梦"都存在问题:梦境与清醒在情境认知层面有着本质区别,说明怀疑论语境中二者不可区分的基础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据此抵御怀疑论;梦境怀疑论的表达形式源于反思认知,但是情境认知不能产生怀疑,这表明梦境怀疑论的表达形式有特殊限定,我们可以据此终止怀疑论.非清醒的梦、假清醒的梦、清醒的梦等产生的梦境难题,以及来自极端怀疑论的梦境挑战,都
社会心智指的是个体处理和运用他人信息的能力.预测的社会心智观将大脑的预测模型推广到社会认知领域,强调社会交互是两个贝叶斯大脑持续进行双向预测的过程.这种社会心智观基于亚人层次的神经机制,说明了个体如何对他人接下来"会做什么"进行预测,却遗漏了全人层次中,个体基于社会规范对他人"应该做什么"作出预期的规范性维度.只有将规范性预期纳入预测的社会心智观中,社会心智才能得到完整说明.
谢林的自然哲学与立足于经验实在性的康德哲学或着眼于人类理性教化提升之路的黑格尔哲学不同.它以“大全一体”这一人类世界的终极根据为基点,在充分尊重并展开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理性对世界之构造的同时,揭示这构造本身背后为人所忽视的根基与归宿.从这一点来看,谢林的20余种自然哲学著作呈现出思想形成、充实、成熟与深化的连贯性,并不杂乱;而它们关于双重本原及其平衡、“本质-形式”的发生结构、绝对者的肯定活动及其在人类世界的体现形式(各潜能阶次)的论说,也蕴含着中后期诸多思想的种子.如果我们从整个历史的角度,而非仅仅
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来看,对"Einfühlung"的理解形成了四条基本进路:(1)同感美学;(2)同感心理学;(3)同感伦理学;(4)同感现象学.这四条进路并非外在并列的关系,而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利普斯把同感分为审美同感和实践同感,前者导向的是同感美学,后者导向的则是同感心理学和同感伦理学.同感心理学和同感伦理学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他人.胡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在实践同感的向度上构建了一门以他人问题为核心的同感现象学,但同感现象学仅限于认识论,而不涉及伦理学.利普斯把同感理解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