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要重启,发行制度必须改革。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笔者建议,新股发行后获准上市,所有股票一律流通,只有一上市就全流通,才会从根子上抑制新股高溢价。
一则“权威人士称光大、招商IPO不存在过期压力”的消息,使市场本能地感到,在暂停了数月之后IPO又将重新启动,刚刚露出一丝暖意的A股市场又开始战栗不停。
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IPO长期停止肯定是不正常的。问题是,随着IPO的重新开启,如影随形的那条使人不寒而栗的大尾巴又将在股市上空挥舞,源源不断的大小限们又将把股市鞭挞得鲜血淋漓。
即以“不存在过期压力”的光大证券为例。据证监会网站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光大证券拟发行新股5.2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5.21%,即大小限的长尾巴达84.79%,将在锁定1~3年后陆续解禁。其中包括控股股东光大集团和中国光控合计持有的68.02%(23.25亿股),原始成本价1元,2004年6月出资,按规定锁定3年;还有16.77%的股份(5.73亿股),绝大部分于2007年5月29日出资,成本价2.75元,锁定1~3年不等。笔者不明白的是,凭什么2007年5月29日刚刚完成增资扩股,还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财政年度,2008年6月30日即可将招股材料上报发审委、并获顺利通过?参与增资扩股的大小限们,只需经过一年时间,其2.75元的成本,就可以以十几元、甚至二十几元的“公允价值”,赚取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暴利?
市场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大小限比大小非更可怕。股改前1300多家上市公司,总股本约为6000多亿股,流通股约2000多亿股,大小非约4000多亿股。而据中登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数据,大小非目前已解禁25%,即解禁约1000亿股。这就是说,对那些股改前上市的老公司来说,原来三分之一流通、三分之二不流通的格局,已经变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各占50%。而众所周知,大小非们决不可能全部减持,特别是控股股东,平均至少得持股40%(如中石化、宝钢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盘股,必须保持51%的绝对控股地位),以此推算,大小非们再有10%,即400多亿股的解禁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没有大小限,中国股市因股改造成的急速扩容已完成大半,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股民们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
可是旧患未去,新患频添。股改后虽然只上市了300来家公司,两市总股本却从原来的6000多亿股,猛增到现在的1.8万多亿股。在新老划断后上市的公司中,公众股平均只占20%多一点,大小限占到近80%,且越是大盘权重股,大小限比重越高,其平均持股成本越低,对市场的冲击也越大。与国资委口口声声要为稳定资本市场作贡献的表态正好相反,权重股的天量大小限成了祸害股市的元凶。中石油从48元到10元,中国人寿从76元到17元,中国平安从150元到20元,并拉着指数深跌7成多,就是铁证。
有人说,新老划断后上市的都是全流通公司,那是股改时早有约定的,这话自然没错。问题是,股改后发行的公司面孔变了(成了全流通公司),骨子里没变,发行体制还是老体制,还是同股不同价,大股东1元多,公众股高溢价,中国人寿甚至创下了中国股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达98倍的发股市盈率。更有甚者,2007年IPO融资已经高达46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这已是中外股市从未有过的大扩客了,可紧跟在后面的,竟还有几倍、十几倍于4600亿元的市值要让小股民买单。如此IPO不断,股市抽血不止,高层领导难道真的无动于衷?
IPO要重启,发行制度必须改革。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笔者建议,新股发行后获准上市,所有股票一律流通,只有一上市就全流通,才会从根子上抑制新股高溢价。至于大股东(或其他投资人)愿意保持一定比例,不减持其所持股票那是另一回事。当然,像光大证券那样,1年前才增资扩股、1年后即可抛售则不在此列。公司上市本来就需要有连续3年的财务记录,与其在上市后锁定,不如上市前细加考察。新股上市还应以所有上市股份计算、并调控1年的扩容规模(而不仅仅是溢价发行的那点公众股),就像信贷规模必须严加控制一样,发股也不能大跃进。
一则“权威人士称光大、招商IPO不存在过期压力”的消息,使市场本能地感到,在暂停了数月之后IPO又将重新启动,刚刚露出一丝暖意的A股市场又开始战栗不停。
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IPO长期停止肯定是不正常的。问题是,随着IPO的重新开启,如影随形的那条使人不寒而栗的大尾巴又将在股市上空挥舞,源源不断的大小限们又将把股市鞭挞得鲜血淋漓。
即以“不存在过期压力”的光大证券为例。据证监会网站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光大证券拟发行新股5.2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5.21%,即大小限的长尾巴达84.79%,将在锁定1~3年后陆续解禁。其中包括控股股东光大集团和中国光控合计持有的68.02%(23.25亿股),原始成本价1元,2004年6月出资,按规定锁定3年;还有16.77%的股份(5.73亿股),绝大部分于2007年5月29日出资,成本价2.75元,锁定1~3年不等。笔者不明白的是,凭什么2007年5月29日刚刚完成增资扩股,还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财政年度,2008年6月30日即可将招股材料上报发审委、并获顺利通过?参与增资扩股的大小限们,只需经过一年时间,其2.75元的成本,就可以以十几元、甚至二十几元的“公允价值”,赚取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暴利?
市场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大小限比大小非更可怕。股改前1300多家上市公司,总股本约为6000多亿股,流通股约2000多亿股,大小非约4000多亿股。而据中登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数据,大小非目前已解禁25%,即解禁约1000亿股。这就是说,对那些股改前上市的老公司来说,原来三分之一流通、三分之二不流通的格局,已经变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各占50%。而众所周知,大小非们决不可能全部减持,特别是控股股东,平均至少得持股40%(如中石化、宝钢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盘股,必须保持51%的绝对控股地位),以此推算,大小非们再有10%,即400多亿股的解禁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没有大小限,中国股市因股改造成的急速扩容已完成大半,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股民们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
可是旧患未去,新患频添。股改后虽然只上市了300来家公司,两市总股本却从原来的6000多亿股,猛增到现在的1.8万多亿股。在新老划断后上市的公司中,公众股平均只占20%多一点,大小限占到近80%,且越是大盘权重股,大小限比重越高,其平均持股成本越低,对市场的冲击也越大。与国资委口口声声要为稳定资本市场作贡献的表态正好相反,权重股的天量大小限成了祸害股市的元凶。中石油从48元到10元,中国人寿从76元到17元,中国平安从150元到20元,并拉着指数深跌7成多,就是铁证。
有人说,新老划断后上市的都是全流通公司,那是股改时早有约定的,这话自然没错。问题是,股改后发行的公司面孔变了(成了全流通公司),骨子里没变,发行体制还是老体制,还是同股不同价,大股东1元多,公众股高溢价,中国人寿甚至创下了中国股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达98倍的发股市盈率。更有甚者,2007年IPO融资已经高达46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这已是中外股市从未有过的大扩客了,可紧跟在后面的,竟还有几倍、十几倍于4600亿元的市值要让小股民买单。如此IPO不断,股市抽血不止,高层领导难道真的无动于衷?
IPO要重启,发行制度必须改革。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笔者建议,新股发行后获准上市,所有股票一律流通,只有一上市就全流通,才会从根子上抑制新股高溢价。至于大股东(或其他投资人)愿意保持一定比例,不减持其所持股票那是另一回事。当然,像光大证券那样,1年前才增资扩股、1年后即可抛售则不在此列。公司上市本来就需要有连续3年的财务记录,与其在上市后锁定,不如上市前细加考察。新股上市还应以所有上市股份计算、并调控1年的扩容规模(而不仅仅是溢价发行的那点公众股),就像信贷规模必须严加控制一样,发股也不能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