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和西藏乃东县结为汉藏交流友好城市,武汉还有一座专门的西藏中学,而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藏族人并不算多,斯朗·丹增曲培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位,不仅因为他正在做的事情,而且因为他在朋友圈中的好口碑,朋友们都叫他丹增。
藏饰鼻祖
眉心一颗黑痣,双目平静笃定,一头黑色的自然蜷发让人羡慕,最长的时候留到过肩,喜欢穿着一身黑色正装,并喜欢戴镶着红宝石的银质戒指,让人一窥其藏巴汉子的风貌。
丹增在11岁以前,一直是在西藏度过的,他把那段时间概括为简单但快乐的,“完全的自然生长,天亮起床,天黑睡觉,能够玩的东西毕竟不多,但即使如此,跟伙伴们一起玩扔石头看谁扔得比较远都是兴致勃勃的。”
不丰富不繁华的西藏给了丹增自由的天性,但他也说,自由的生活也让人变得散漫,不够勤奋。直到他回到湖北读书、参军,直至在武汉创业,在内地的生活让他变得勤奋。
从最初朋友对他身上佩戴的小饰品感兴趣,他发现这些藏族饰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开了第一家藏族饰品店,店里没有收银员,只有一个透明的箱子,顾客觉得他喜欢的东西值多少钱就放多少钱。
“别人不仅仅是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而是对它的文化感兴趣,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不能用钱去定价的,所以我不担心没有生意做”,丹增从2000年就一直奔走在雪域高原与荆楚大地之间,他在注册拉萨唐古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发生产西藏工艺品,以工艺美术品为载体,传播西藏文化,在湖北地区就有12个直营店。
“现在武汉大街上到处都是卖藏刀、藏族饰品的,都是我的徒子徒孙”,丹增笑言。
丹增的雄心
2010年,丹增又成立了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有限公司,“像这种带着‘汉藏文化’字眼的公司是需要通过官方许可的,不是随便什么公司都能取的。”
“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做30年30人时,我作为西藏代表,与杨丽萍、张艺谋、李宁等一起接受采访,杨丽萍就给我建议:‘我们做云南印象做得很好,还没有人做西藏印象’,可不可以试着做一个西藏印象?”丹增听在心里,回到武汉就开始着手计划,除了自身已很成熟的藏族工艺产品,还加入藏医、藏药、藏食,集西藏文化于一炉,集工艺品展示、藏食餐饮、民俗展示于一体的西藏印象便雏形初现。
此举也得到湖北省领导的重视,遂拨得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场地,西藏印象在2010年11月25日面朝东方开业,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立于正门处,在五彩经幡的烘托下,瞬间与外面一片商业文明的现代社会隔开了时空的距离。
得到领导的信任,丹增把汉藏文化的交流传播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
对于汉藏文化交流事业,丹增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民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特定的时候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一直以来我是一名经过考验的合格战士,也得到领导的支持,压力与信心并存。”
对于西藏印象的发展目标,丹增快人快语:“我保证尽量不给政府找麻烦。”
西藏印象开业不久,丹增又透露了一个更大的计划,拟投资10亿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西藏中学边上建一个占地300亩的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成武汉市旅游的新景点,集藏医药、藏餐饮、土特产、民风民俗体验、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于一体,“把汉藏文化联系在一起,需要一个载体,现在的西藏印象条件还是有限”。
“很多人都说武汉没文化,是码头文化,其实我觉得湖北东南西北每个地方文化都很明显,而且能张能弛,包容性强,所以在湖北做这件事是非常合适的”。
他很享受自己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东西的过程。“这个事业在我的手上可以开始,但不可以结束。有文化的产品,它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从没把它当成生意,而是一种事业,这个事业不限于我一家公司,而是很多公司”,两地奔走的丹增,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渠道,带动藏区人民创收致富,西藏印象里很多手工艺品都出自藏族人家之手。
他打了一个比方:“海为什么平静?平静不代表里面没有内容,宽广的东西,以容为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丹增信奉的人格魅力。
灵修在于悟
压力与信心并存的丹增,准备在3年内上马的10亿的项目,越发忙碌了。工作计划通常能完成,而生活计划却总是很难完成。
“以前还能爬爬楼梯,挤挤公交车,现在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西藏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在武汉的这么多年彻底的改了过来,在大城市生活会有压力,所以人会变得很勤奋。
丹增有一个习惯:再晚也要打坐。“这是一种静心解压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疏解压力的方式,运动、喝酒、聊天,都是一种解压的方式。打坐是一种心灵的灵修。每天晚上不管多晚,我都会静坐半个小时,将双手掌心向下放在身体两边的地面上,这也是一种密宗法,法门在于手,通过手将压力传入地面,达到疏解的效果。”
“其实呼吸、调息也是一种静养,跟瑜伽差不多,密宗里面也有一种瑜伽法。最初瑜伽就是印度男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增加自身功力的,现在的瑜伽只是从其中提取出几个要素,包装成一种健身的时尚被流传。”
“灵修的东西在于悟”,丹增强调人的悟性,从十几岁开始跟随密宗大师修炼,他始终相信人与佛结缘是冥冥中注定的,有朋友有压力便会找丹增倾诉,丹增索性教他们打坐,“现在人多经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也会教很多朋友静修打坐的方法,但效果只能因人而异。”
久居汉地,丹增对内地佛教也颇有研究,讲起禅宗和密宗的区别,他来了兴致,坐在宽大的藏式椅子上,指着前面桌上的茶杯,说,“禅宗以精心为主,禅宗桌上有茶,墙上有诗,有琴的声音,有焚香的气味,手上还拿着佛珠,营造的是一种静的修行;而密宗则不然,密宗以神秘为主,在山洞里修行,供奉的是很凶的佛像,手上拿的是人的头骨,活佛通过自身的头发、分泌物、袈裟等以加持,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能量的,修了是有功力的。”
大自然的一切东西都是有能量的,因而显得神秘。就像西藏印象店外那一排金色的转经筒,总是吸引行人过去摸一摸,拍照留恋;店内藏族服务员小伙子们时不时迸发出的一声歌啸,有心人听了也会神往一番。
藏饰鼻祖
眉心一颗黑痣,双目平静笃定,一头黑色的自然蜷发让人羡慕,最长的时候留到过肩,喜欢穿着一身黑色正装,并喜欢戴镶着红宝石的银质戒指,让人一窥其藏巴汉子的风貌。
丹增在11岁以前,一直是在西藏度过的,他把那段时间概括为简单但快乐的,“完全的自然生长,天亮起床,天黑睡觉,能够玩的东西毕竟不多,但即使如此,跟伙伴们一起玩扔石头看谁扔得比较远都是兴致勃勃的。”
不丰富不繁华的西藏给了丹增自由的天性,但他也说,自由的生活也让人变得散漫,不够勤奋。直到他回到湖北读书、参军,直至在武汉创业,在内地的生活让他变得勤奋。
从最初朋友对他身上佩戴的小饰品感兴趣,他发现这些藏族饰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开了第一家藏族饰品店,店里没有收银员,只有一个透明的箱子,顾客觉得他喜欢的东西值多少钱就放多少钱。
“别人不仅仅是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而是对它的文化感兴趣,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不能用钱去定价的,所以我不担心没有生意做”,丹增从2000年就一直奔走在雪域高原与荆楚大地之间,他在注册拉萨唐古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发生产西藏工艺品,以工艺美术品为载体,传播西藏文化,在湖北地区就有12个直营店。
“现在武汉大街上到处都是卖藏刀、藏族饰品的,都是我的徒子徒孙”,丹增笑言。
丹增的雄心
2010年,丹增又成立了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有限公司,“像这种带着‘汉藏文化’字眼的公司是需要通过官方许可的,不是随便什么公司都能取的。”
“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做30年30人时,我作为西藏代表,与杨丽萍、张艺谋、李宁等一起接受采访,杨丽萍就给我建议:‘我们做云南印象做得很好,还没有人做西藏印象’,可不可以试着做一个西藏印象?”丹增听在心里,回到武汉就开始着手计划,除了自身已很成熟的藏族工艺产品,还加入藏医、藏药、藏食,集西藏文化于一炉,集工艺品展示、藏食餐饮、民俗展示于一体的西藏印象便雏形初现。
此举也得到湖北省领导的重视,遂拨得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场地,西藏印象在2010年11月25日面朝东方开业,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立于正门处,在五彩经幡的烘托下,瞬间与外面一片商业文明的现代社会隔开了时空的距离。
得到领导的信任,丹增把汉藏文化的交流传播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
对于汉藏文化交流事业,丹增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民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特定的时候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一直以来我是一名经过考验的合格战士,也得到领导的支持,压力与信心并存。”
对于西藏印象的发展目标,丹增快人快语:“我保证尽量不给政府找麻烦。”
西藏印象开业不久,丹增又透露了一个更大的计划,拟投资10亿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西藏中学边上建一个占地300亩的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成武汉市旅游的新景点,集藏医药、藏餐饮、土特产、民风民俗体验、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于一体,“把汉藏文化联系在一起,需要一个载体,现在的西藏印象条件还是有限”。
“很多人都说武汉没文化,是码头文化,其实我觉得湖北东南西北每个地方文化都很明显,而且能张能弛,包容性强,所以在湖北做这件事是非常合适的”。
他很享受自己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东西的过程。“这个事业在我的手上可以开始,但不可以结束。有文化的产品,它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从没把它当成生意,而是一种事业,这个事业不限于我一家公司,而是很多公司”,两地奔走的丹增,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渠道,带动藏区人民创收致富,西藏印象里很多手工艺品都出自藏族人家之手。
他打了一个比方:“海为什么平静?平静不代表里面没有内容,宽广的东西,以容为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丹增信奉的人格魅力。
灵修在于悟
压力与信心并存的丹增,准备在3年内上马的10亿的项目,越发忙碌了。工作计划通常能完成,而生活计划却总是很难完成。
“以前还能爬爬楼梯,挤挤公交车,现在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西藏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在武汉的这么多年彻底的改了过来,在大城市生活会有压力,所以人会变得很勤奋。
丹增有一个习惯:再晚也要打坐。“这是一种静心解压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疏解压力的方式,运动、喝酒、聊天,都是一种解压的方式。打坐是一种心灵的灵修。每天晚上不管多晚,我都会静坐半个小时,将双手掌心向下放在身体两边的地面上,这也是一种密宗法,法门在于手,通过手将压力传入地面,达到疏解的效果。”
“其实呼吸、调息也是一种静养,跟瑜伽差不多,密宗里面也有一种瑜伽法。最初瑜伽就是印度男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增加自身功力的,现在的瑜伽只是从其中提取出几个要素,包装成一种健身的时尚被流传。”
“灵修的东西在于悟”,丹增强调人的悟性,从十几岁开始跟随密宗大师修炼,他始终相信人与佛结缘是冥冥中注定的,有朋友有压力便会找丹增倾诉,丹增索性教他们打坐,“现在人多经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也会教很多朋友静修打坐的方法,但效果只能因人而异。”
久居汉地,丹增对内地佛教也颇有研究,讲起禅宗和密宗的区别,他来了兴致,坐在宽大的藏式椅子上,指着前面桌上的茶杯,说,“禅宗以精心为主,禅宗桌上有茶,墙上有诗,有琴的声音,有焚香的气味,手上还拿着佛珠,营造的是一种静的修行;而密宗则不然,密宗以神秘为主,在山洞里修行,供奉的是很凶的佛像,手上拿的是人的头骨,活佛通过自身的头发、分泌物、袈裟等以加持,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能量的,修了是有功力的。”
大自然的一切东西都是有能量的,因而显得神秘。就像西藏印象店外那一排金色的转经筒,总是吸引行人过去摸一摸,拍照留恋;店内藏族服务员小伙子们时不时迸发出的一声歌啸,有心人听了也会神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