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一个规划的编制都离不开所处的整体发展环境,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样需要依托黄河治理开发总体规划。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需要根据所处的不同层级,结合具体实践编制,从而形成具有指导实践工作的发展指导。本文结合基层黄河治理开发实际,探索信息化与治黄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切实提升对黄河治理开发的管控能力为出发点,对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 基层 规划 编制
水利信息化规划源于2001年左右“金水”工程的提出。按照国家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相继编制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推动本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化应用技术和理论技术的发展,前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急需通过具体的理论指导,形成新的基层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规划对业务支撑能力分析
1.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
黄河基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集基础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化业务应用三大业务支撑平台,其中信息传输、业务应用在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微波传输网、黄河计算机广域网、话音传输网等;信息化业务应用方面,建立起了防汛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涵闸远程监控、工情险情会商以及人事、财务、档案、办公自动化等治黄业务应用系统。
1.2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现状
信息化发展规划2000年以前一直是作为黄河治理开发基础业务的一部分编写,内容侧重基础信息传输。随着数字黄河工程的提出,才开始了正真意义上的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山东黄河根据数字黄河规划编制了山东数字黄河发展规划。市、县一级治黄单位依据黄委、省局规划安排工作开展,大多没有形成独立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1.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治黄业务需求的矛盾分析
通过对现有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分析,结合水利现代化战略发展要求,认为当前黄河基层信息化规划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系统建设的整体目标。黄河基层信息化随机性建设普遍存在,系统的建设大多依靠领导主观意识或内部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意见,对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整体实施方案没有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没有进行全面的战略主体、周围环境及以往经验问题的分析,规划编制存在片面性。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黄河信息化发展不能够独立于黄河整体治理开发而独立存在,其规划、开发、建设必须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够发挥作用。
规划片面追求解决当前问题,对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较少。黄河基层信息化独立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够将信息化规划与防汛、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水行政执法等治黄业务发展趋势有机融合。随着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行政执法等业务的精细化、社会化的变革,对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研究变的更为迫切。
2.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需求分析
2.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由于黄河防洪工程安危事关重大,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增加自动监测、遥测、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现代化信息采集手段,建立自动化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扩展信息的类别和采集频度,使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宏观把握的能力。
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为减轻洪水威胁和提升抗旱效率,需要切实做好防汛、工程管理、水量调度等工作,及时了解辖区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通过信息工程建设,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将监控信息迅速转化为电子信号实时地传送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
数据采集的集约化。任何一级黄河水管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由若干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按照当前顶层信息化发展规划,各个子系统分别建设并自成体系,从而造成了数据采集单元建设的分散性、混乱性和重复性。因此,在规划信息采集系统规划时要综合分析黄河基础信息各组成要素,从地理、空间、时间等要素入手,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施全面的信息采集布设,使得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客观、全面、实时的反应出黄河特征点,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2.2数据传输
治黄现代化管理与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下,要求这些信息资源能通过网络顺畅地传输。空间数据库、数字地图、遥感、遥测数据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防洪、水调、水文、涵闸等信息都需要从采集点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才能为各项治黄业务服务。
2.3数据存储
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单位的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共享性差,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基层水利信息化工程实施,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统一标准,建成一个通用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探讨
3.1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总体战略模型
以提升对黄河管控能力为目标搭建的黄河基层水利信息系统架构,侧重以信息化提升业务能力,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绩效评价架构、安全系统架构等四部分,其中安全系统贯穿于其他三个系统架构之中。
信息化基础设施架构根据应用系统架构和信息资源架构,确定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性能参数等,如基层水利信息采集分布、网络的带宽、数据存储容量等。信息系统架构是根据需求规划,确定信息化需要实现的功能。功能架构应该描述业务提出的每一项需求,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哪些功能才能满足。绩效评级架构。绩效评价架构是综合用户的满意程度和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分析,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综合分析。进而指导系统的升级和改进。信息系统架构规划要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提升效率,要充分考虑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维护工作。
3.2黄河基层信息化总体战略规划要求
3.2.1基层支撑系统
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基层支撑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等硬件系统。系统建设架构模式应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治黄业务的各类需求,规划出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采集手段、信息点布局、信息采集的传输方式、基础设施可持续升级的保障能力等方面,对应治黄业务需求合理规划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的各方面内容,力求通过集中建设基层信息系统支撑不同业务应用的综合基础信息系统,而不是依照每一项业务应用独立应用单独建设各自的基础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基础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基础设施投资最优化的要求,同时满足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3.2.2應用系统的构件化设计
信息化构件技术是支持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构件好比积木,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造出不同的模型,用各种不同的构件可以组装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应用系统。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开发的可重用性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3.2.3基层黄河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基层水利信息系统实施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检验才能确定。在可持续升级的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阶段,我们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便于更好的进行信息化战略的管理。针对可持续升级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实施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完成基层水管单位的信息化需求以及是否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具备了自主维护更新、持续升级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 基层 规划 编制
水利信息化规划源于2001年左右“金水”工程的提出。按照国家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相继编制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推动本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化应用技术和理论技术的发展,前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急需通过具体的理论指导,形成新的基层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规划对业务支撑能力分析
1.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
黄河基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集基础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化业务应用三大业务支撑平台,其中信息传输、业务应用在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微波传输网、黄河计算机广域网、话音传输网等;信息化业务应用方面,建立起了防汛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涵闸远程监控、工情险情会商以及人事、财务、档案、办公自动化等治黄业务应用系统。
1.2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现状
信息化发展规划2000年以前一直是作为黄河治理开发基础业务的一部分编写,内容侧重基础信息传输。随着数字黄河工程的提出,才开始了正真意义上的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山东黄河根据数字黄河规划编制了山东数字黄河发展规划。市、县一级治黄单位依据黄委、省局规划安排工作开展,大多没有形成独立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1.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治黄业务需求的矛盾分析
通过对现有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分析,结合水利现代化战略发展要求,认为当前黄河基层信息化规划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系统建设的整体目标。黄河基层信息化随机性建设普遍存在,系统的建设大多依靠领导主观意识或内部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意见,对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整体实施方案没有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没有进行全面的战略主体、周围环境及以往经验问题的分析,规划编制存在片面性。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黄河信息化发展不能够独立于黄河整体治理开发而独立存在,其规划、开发、建设必须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够发挥作用。
规划片面追求解决当前问题,对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较少。黄河基层信息化独立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够将信息化规划与防汛、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水行政执法等治黄业务发展趋势有机融合。随着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行政执法等业务的精细化、社会化的变革,对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研究变的更为迫切。
2.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需求分析
2.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由于黄河防洪工程安危事关重大,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增加自动监测、遥测、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现代化信息采集手段,建立自动化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扩展信息的类别和采集频度,使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宏观把握的能力。
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为减轻洪水威胁和提升抗旱效率,需要切实做好防汛、工程管理、水量调度等工作,及时了解辖区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通过信息工程建设,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将监控信息迅速转化为电子信号实时地传送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
数据采集的集约化。任何一级黄河水管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由若干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按照当前顶层信息化发展规划,各个子系统分别建设并自成体系,从而造成了数据采集单元建设的分散性、混乱性和重复性。因此,在规划信息采集系统规划时要综合分析黄河基础信息各组成要素,从地理、空间、时间等要素入手,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施全面的信息采集布设,使得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客观、全面、实时的反应出黄河特征点,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2.2数据传输
治黄现代化管理与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下,要求这些信息资源能通过网络顺畅地传输。空间数据库、数字地图、遥感、遥测数据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防洪、水调、水文、涵闸等信息都需要从采集点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才能为各项治黄业务服务。
2.3数据存储
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单位的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共享性差,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基层水利信息化工程实施,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统一标准,建成一个通用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探讨
3.1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总体战略模型
以提升对黄河管控能力为目标搭建的黄河基层水利信息系统架构,侧重以信息化提升业务能力,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绩效评价架构、安全系统架构等四部分,其中安全系统贯穿于其他三个系统架构之中。
信息化基础设施架构根据应用系统架构和信息资源架构,确定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性能参数等,如基层水利信息采集分布、网络的带宽、数据存储容量等。信息系统架构是根据需求规划,确定信息化需要实现的功能。功能架构应该描述业务提出的每一项需求,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哪些功能才能满足。绩效评级架构。绩效评价架构是综合用户的满意程度和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分析,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综合分析。进而指导系统的升级和改进。信息系统架构规划要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提升效率,要充分考虑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维护工作。
3.2黄河基层信息化总体战略规划要求
3.2.1基层支撑系统
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基层支撑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等硬件系统。系统建设架构模式应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治黄业务的各类需求,规划出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采集手段、信息点布局、信息采集的传输方式、基础设施可持续升级的保障能力等方面,对应治黄业务需求合理规划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的各方面内容,力求通过集中建设基层信息系统支撑不同业务应用的综合基础信息系统,而不是依照每一项业务应用独立应用单独建设各自的基础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基础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基础设施投资最优化的要求,同时满足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3.2.2應用系统的构件化设计
信息化构件技术是支持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构件好比积木,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造出不同的模型,用各种不同的构件可以组装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应用系统。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开发的可重用性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3.2.3基层黄河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基层水利信息系统实施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检验才能确定。在可持续升级的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阶段,我们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便于更好的进行信息化战略的管理。针对可持续升级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实施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完成基层水管单位的信息化需求以及是否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具备了自主维护更新、持续升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