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个纪录片的形式先把赶海文化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做这个赶海文化保护的初衷。对于这种即将消失的文化,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它完整的记录下来,以后再想办法去恢复它。
WWF作为一个关注世界自然保护的国际组织,文化的保护本来并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所以这么关注赶海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赶海”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里有对环境非常友好的因素。比如说我们曾经记录到老百姓钓缢蛏的方法,就是用很简单的工具结合特殊的技巧,比起现代化农具来说,这种方式对滩涂的扰动微乎其微,又可以比较环保地、可持续地收获海鲜。
其次,“赶海”有潜在的休闲娱乐和教育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想到海边来感受自然环境。那么“赶海”的这种方式,可以慢慢去开发它的娱乐休闲功能。通过“赶海”这种体验式的娱乐,游客可以真正地和自然接触,尝试自食其力地收获海味。对学生们来说,海滩也是天然的生物学和环境学的教育基地,而“赶海”可以让这种教育功能发挥地更加淋漓尽致。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海洋保护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特别是滨海湿地的保护,已经到了不进反退的阶段。随着滨海湿地的不断消失,首当其冲要消失的是生物多样性的资源;随着滩涂越来越少,生产方式也有失传的可能。
目前中国很多沿海经济带把围垦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都在修建各式港口,从短期来说,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需不需要这么多的港呢?特别是那些离现有大港非常近的地区。很多专家认为随着我国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恐怕会有很多港口最后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而变成了重复投资或者是浪费性的投资,这既浪费了纳税人的税款,也毁坏了自然环境,这是一个双输的决策而不是双赢。
我以前在美国的纽黑文居住过,它也曾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现在很贫穷很没落。其中一个原因是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另一个原因则是它北方有波士顿,南方有纽约,作为港口的区位优势体现不出来。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开发,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也是围垦滩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希望提醒决策者们关注滨海湿地对整个城市的综合效益。房地产开发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么? 同样是沿海城市,拥有大片天然海滩、鸥鹭翔集的城市是不是比建在防波堤边的城市更适宜居住呢?
我们设计这个保护赶海文化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些示范项目,一些可行性高的政策建议,既能保全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又能为滨海湿地的使用和管理者们带来一些经济效益。
WWF通过与企业(松下电器)的合作,把“赶海”这个传统的生产方式作为影像资料记录下来。这为我们以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滨海湿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如果能把这种文化妥善地处理好,并且合理地商业化的话,也许可以给湿地保护争取更大的筹码。只能说这是一个长远的价值体现,短期来看它不可能和围垦填海的这种效益一见高下。但我们确实希望有长远经营眼光的政府、当地的社区和企业等着重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要保护赶海文化,那么赶海的方式在什么地方适用?我觉得两个地方,一个就是滩涂体验区。将来给游客提供这种新的游乐、休闲选择的地方。第二个就是在自然保护区里。适当地进行开发,适当地每年捕获一部分天然环境滋养的高端海鲜供应市场,也满足一部分就业和收入需求。
我们希望最终会达到这样的转折点,就是政府。企业以及沿海社区等能够和我们一起致力于恢复滨海湿地的自然属性。如果有人愿意把赶海文化和滨海湿地一起保留下来,那么慢慢的,某些滨海湿地也许可以被推广成为一种滨海公园或者海洋公园,让游客来体验,来玩耍,来休闲。
这不是天方夜谭。比如说,黄海彼岸的韩国已经在着手在做潮滩公园,里面有博物馆,有当地人赶海方式的展览,还有把赶海文化包装成生态旅游的项目。当地赶海人作为向导,带我们到滩涂里面,去看他们怎么采挖贝类,怎么样去钓八爪鱼……相信这种活动在中国也会受到游客的青睐,它有一定的产业价值。
WWF作为一个关注世界自然保护的国际组织,文化的保护本来并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所以这么关注赶海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赶海”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里有对环境非常友好的因素。比如说我们曾经记录到老百姓钓缢蛏的方法,就是用很简单的工具结合特殊的技巧,比起现代化农具来说,这种方式对滩涂的扰动微乎其微,又可以比较环保地、可持续地收获海鲜。
其次,“赶海”有潜在的休闲娱乐和教育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想到海边来感受自然环境。那么“赶海”的这种方式,可以慢慢去开发它的娱乐休闲功能。通过“赶海”这种体验式的娱乐,游客可以真正地和自然接触,尝试自食其力地收获海味。对学生们来说,海滩也是天然的生物学和环境学的教育基地,而“赶海”可以让这种教育功能发挥地更加淋漓尽致。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海洋保护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特别是滨海湿地的保护,已经到了不进反退的阶段。随着滨海湿地的不断消失,首当其冲要消失的是生物多样性的资源;随着滩涂越来越少,生产方式也有失传的可能。
目前中国很多沿海经济带把围垦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都在修建各式港口,从短期来说,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需不需要这么多的港呢?特别是那些离现有大港非常近的地区。很多专家认为随着我国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恐怕会有很多港口最后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而变成了重复投资或者是浪费性的投资,这既浪费了纳税人的税款,也毁坏了自然环境,这是一个双输的决策而不是双赢。
我以前在美国的纽黑文居住过,它也曾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现在很贫穷很没落。其中一个原因是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另一个原因则是它北方有波士顿,南方有纽约,作为港口的区位优势体现不出来。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开发,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也是围垦滩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希望提醒决策者们关注滨海湿地对整个城市的综合效益。房地产开发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么? 同样是沿海城市,拥有大片天然海滩、鸥鹭翔集的城市是不是比建在防波堤边的城市更适宜居住呢?
我们设计这个保护赶海文化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些示范项目,一些可行性高的政策建议,既能保全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又能为滨海湿地的使用和管理者们带来一些经济效益。
WWF通过与企业(松下电器)的合作,把“赶海”这个传统的生产方式作为影像资料记录下来。这为我们以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滨海湿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如果能把这种文化妥善地处理好,并且合理地商业化的话,也许可以给湿地保护争取更大的筹码。只能说这是一个长远的价值体现,短期来看它不可能和围垦填海的这种效益一见高下。但我们确实希望有长远经营眼光的政府、当地的社区和企业等着重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要保护赶海文化,那么赶海的方式在什么地方适用?我觉得两个地方,一个就是滩涂体验区。将来给游客提供这种新的游乐、休闲选择的地方。第二个就是在自然保护区里。适当地进行开发,适当地每年捕获一部分天然环境滋养的高端海鲜供应市场,也满足一部分就业和收入需求。
我们希望最终会达到这样的转折点,就是政府。企业以及沿海社区等能够和我们一起致力于恢复滨海湿地的自然属性。如果有人愿意把赶海文化和滨海湿地一起保留下来,那么慢慢的,某些滨海湿地也许可以被推广成为一种滨海公园或者海洋公园,让游客来体验,来玩耍,来休闲。
这不是天方夜谭。比如说,黄海彼岸的韩国已经在着手在做潮滩公园,里面有博物馆,有当地人赶海方式的展览,还有把赶海文化包装成生态旅游的项目。当地赶海人作为向导,带我们到滩涂里面,去看他们怎么采挖贝类,怎么样去钓八爪鱼……相信这种活动在中国也会受到游客的青睐,它有一定的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