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以来,卢氏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县贫困发生率由18.9%下降到15.3%。但贫困面依然较广、贫困程度依然很深,脱贫工程依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八山一水一分田”,卢氏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千年”古县,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山水风光迷人神奇,素有“中原绿宝石”“河南小西藏”之称。不过,守着丰富的自然馈赠,卢氏县却贫困了数十年。这里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6年6月,全县有省定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645户,贫困人口63134人,贫困发生率虽然大幅下降3.6个百分点,但仍高达15.3%,更是河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9年河南贫困县全摘帽!”脱贫攻坚集结号已经吹响,如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卢氏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引金融活水,浇产业良田,稳扎稳打,脱贫攻坚。
攻坚,村支书率先垂范
扶贫首要任务是解决百姓思想观念上的“不思进取”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基层党组织有一个好的模范领军人物,来带领当地贫困群众克服“等、要、靠”的懒惰思想,为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距离卢氏县城30多公里外的双龙湾镇东虎岭村,交通落后,全村300多户散布在方圆25平方公里内的7个山坳里,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不过,小山村也有大精神。25年来,村党支部书记莫红建一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带领着村民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东虎岭村的贫困面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奋战的身影。
“东虎岭村早些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里老人生病没钱看大夫,只能痛苦扛着,就连吃水都要到山下的洛河里挑,遇到旱季,甚至连一口水都吃不上。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修建了蓄水池,铺设饮水管,解决了村里用水的问题,又为村民打通了出村的路,建造了民心大桥,村民再也不用淌着河水出村啦!”说到这里,莫红建不由得激动起来,“最主要的是银行今年给贫困户发放了无息贷款,贫困户可以用这笔钱投入到种植业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银行给贫困户贷款,可行吗?他们如何利用这笔钱脱贫?他们有能力偿还吗?面对种种疑问,莫红建满脸喜悦地指着漫山遍野的连翘告诉记者:“卢氏野生连翘资源丰富,一到春天,满山的连翘花金灿灿的,特别漂亮!2008年我们在进行试种连翘成功后,农户纷纷由种植玉米转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连翘,现在卢氏的连翘产量占全国量的1/4。”
对于东虎岭村的发展规划,莫红建了然于胸。“下一步,村里要紧紧依托双龙湾景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采摘园和农家乐项目,努力打造扶贫+旅游模式,带动这里的百姓们彻底富起来!”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莫红建的努力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贫困户莫亚虎感动地告诉记者:“莫书记天天为大家伙儿忙,自己一身病还要没日没夜地为我们的贷款操心,每日三餐还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自己却忙到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类似的带头人物在卢氏县还有很多,他们纷纷诠释着整个卢氏的扶贫精神。在他们的带领下,人们有理由坚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的路不再崎岖,人不再贫穷。
资金,农商行保驾护航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记者发现,卢氏县众多脱贫典型,背后离不开“幕后英雄”—— 卢氏农商行。自卢氏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以来,卢氏农商行立足县域实际,探索形成了以农商行主导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贷款保证金+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五大模式,实现扶贫信贷资金的大规模有效投放,为卢氏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农商行成立于2011年9月,是卢氏县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农商行金融扶贫事业部主任刘洋波告诉记者:“目前农商行‘金融扶贫’的任务主要是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以及提高办贷效率,加快信贷投放。”
卢氏县全县有省定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645户,贫困人口63134人,面对全县众多贫困户,信息采集量的工作必定是艰巨的。经过多个日夜的反复研究与实地考察,农商行和当地政府共同商讨制定出了卢氏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评定办法。这套办法需要采集每个农户的144项信息,每个贫困户基础分为100分,实行加分、扣分制。评分项目中甚至连家庭成员是否和睦,邻里关系是否和谐都要被纳入进来,以最终值为评级分值。
众志成城建伟业。截至2017年6月末,全县采集农户信息8.28万户,获得信用评级农户6.83万户,其中,贫困户获得评级1.43万户,占贫困户总户数80.8%。凡被评为信用户(最低信用等级为A级)的贫困户即可获得最高5万元的无息扶贫信贷资金。
据刘洋波介绍,今年以来,農商行已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59921万元。其中:贫困户贷款3208户,17421万元;合作社贷款55户,26400万元。
为了减小贷款对贫困户带来的风险,刘洋波主任又为记者介绍了农商行的“风险共担机制”和扶贫贷款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四位一体的风险共担机制由“政府+农商行+省农业信贷担保+省担保集团”组成,按照发生风险的主体不同,四者也相应的承担不同比例的风险。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对当年扶贫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下的乡镇,授予“信用乡镇”称号,政府也在其扶贫项目安排和各类普惠、扶贫资金拨付上给予倾斜;对扶贫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行政村,以及不良率超过5%的村占比达到30%的乡镇,采取贷款熔断措施,银行停止所有贷款发放。 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开通信贷绿色通道,切实降低贷款风险,使每个拿到贷款的贫困戶能踏实、安心地用好这笔钱。卢氏金融扶贫的创新实践得到了省里的高度肯定。今年7月初,河南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卢氏县召开,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讲话中明确强调,在全省推广“卢氏经验”,切实把金融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模式,保分红大众创业
要实现全县人民的脱贫致富,没有全县人民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的。为此,卢氏县又发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与带头人行动起来,积极探索与践行既能发动群众、又能凝聚群众、还能吸引大家主动参与的共同致富的新模式。
在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记者见到了卢氏县又一个致富带头人——鑫博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博。
张博是个80后,2016年因公伤残退伍。回乡后,先后成立了鑫博源合作社和锦绣佳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自筹资金450万元,组织79户贫困群众成立合作社,从事花椒、中药材种植加工与销售。
如何利用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摆脱贫困?张博研究制定了四种带贫模式:一是入股分红模式。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管理种植,每年按照每亩土地净利润10%分给贫困户,每年每亩地保底分红700元。二是收入保底模式。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成为正式社员。土地由贫困户自己管理种植,合作社免费为社员提供种苗、化肥、农药以及田间管理技术和后期回收,每亩土地所得净利润,支付完合作社前期垫付的各种苗木等费用后,其余收入全部归贫困户所有。其中,每亩中药材种植短期保底收入8000元,三年后花椒进入盛果期,年保底收入15000元。三是劳务增收模式。来基地长期工作的贫困户经聘用后,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劳务工资,来基地短期务工的贫困群众,按照男工100元/天,女工80元/天的标准进行工资结算。四是保底脱贫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后,人均年综合收入低于4000元的合作社按入社社员3000元的保底分红。
短短3个月,合作社通过吸收社员,在20余个村建起了近2000亩的种植基地。按照张博的设想,三年内要建成百村万亩花椒、中药材种植园,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500户以上,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的规模,对此他充满信心。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通过不断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卢氏县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八山一水一分田”,卢氏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千年”古县,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山水风光迷人神奇,素有“中原绿宝石”“河南小西藏”之称。不过,守着丰富的自然馈赠,卢氏县却贫困了数十年。这里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6年6月,全县有省定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645户,贫困人口63134人,贫困发生率虽然大幅下降3.6个百分点,但仍高达15.3%,更是河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9年河南贫困县全摘帽!”脱贫攻坚集结号已经吹响,如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卢氏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引金融活水,浇产业良田,稳扎稳打,脱贫攻坚。
攻坚,村支书率先垂范
扶贫首要任务是解决百姓思想观念上的“不思进取”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基层党组织有一个好的模范领军人物,来带领当地贫困群众克服“等、要、靠”的懒惰思想,为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距离卢氏县城30多公里外的双龙湾镇东虎岭村,交通落后,全村300多户散布在方圆25平方公里内的7个山坳里,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不过,小山村也有大精神。25年来,村党支部书记莫红建一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带领着村民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东虎岭村的贫困面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奋战的身影。
“东虎岭村早些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里老人生病没钱看大夫,只能痛苦扛着,就连吃水都要到山下的洛河里挑,遇到旱季,甚至连一口水都吃不上。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修建了蓄水池,铺设饮水管,解决了村里用水的问题,又为村民打通了出村的路,建造了民心大桥,村民再也不用淌着河水出村啦!”说到这里,莫红建不由得激动起来,“最主要的是银行今年给贫困户发放了无息贷款,贫困户可以用这笔钱投入到种植业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银行给贫困户贷款,可行吗?他们如何利用这笔钱脱贫?他们有能力偿还吗?面对种种疑问,莫红建满脸喜悦地指着漫山遍野的连翘告诉记者:“卢氏野生连翘资源丰富,一到春天,满山的连翘花金灿灿的,特别漂亮!2008年我们在进行试种连翘成功后,农户纷纷由种植玉米转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连翘,现在卢氏的连翘产量占全国量的1/4。”
对于东虎岭村的发展规划,莫红建了然于胸。“下一步,村里要紧紧依托双龙湾景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采摘园和农家乐项目,努力打造扶贫+旅游模式,带动这里的百姓们彻底富起来!”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莫红建的努力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贫困户莫亚虎感动地告诉记者:“莫书记天天为大家伙儿忙,自己一身病还要没日没夜地为我们的贷款操心,每日三餐还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自己却忙到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类似的带头人物在卢氏县还有很多,他们纷纷诠释着整个卢氏的扶贫精神。在他们的带领下,人们有理由坚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的路不再崎岖,人不再贫穷。
资金,农商行保驾护航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记者发现,卢氏县众多脱贫典型,背后离不开“幕后英雄”—— 卢氏农商行。自卢氏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以来,卢氏农商行立足县域实际,探索形成了以农商行主导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贷款保证金+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五大模式,实现扶贫信贷资金的大规模有效投放,为卢氏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农商行成立于2011年9月,是卢氏县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农商行金融扶贫事业部主任刘洋波告诉记者:“目前农商行‘金融扶贫’的任务主要是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以及提高办贷效率,加快信贷投放。”
卢氏县全县有省定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645户,贫困人口63134人,面对全县众多贫困户,信息采集量的工作必定是艰巨的。经过多个日夜的反复研究与实地考察,农商行和当地政府共同商讨制定出了卢氏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评定办法。这套办法需要采集每个农户的144项信息,每个贫困户基础分为100分,实行加分、扣分制。评分项目中甚至连家庭成员是否和睦,邻里关系是否和谐都要被纳入进来,以最终值为评级分值。
众志成城建伟业。截至2017年6月末,全县采集农户信息8.28万户,获得信用评级农户6.83万户,其中,贫困户获得评级1.43万户,占贫困户总户数80.8%。凡被评为信用户(最低信用等级为A级)的贫困户即可获得最高5万元的无息扶贫信贷资金。
据刘洋波介绍,今年以来,農商行已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59921万元。其中:贫困户贷款3208户,17421万元;合作社贷款55户,26400万元。
为了减小贷款对贫困户带来的风险,刘洋波主任又为记者介绍了农商行的“风险共担机制”和扶贫贷款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四位一体的风险共担机制由“政府+农商行+省农业信贷担保+省担保集团”组成,按照发生风险的主体不同,四者也相应的承担不同比例的风险。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对当年扶贫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下的乡镇,授予“信用乡镇”称号,政府也在其扶贫项目安排和各类普惠、扶贫资金拨付上给予倾斜;对扶贫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行政村,以及不良率超过5%的村占比达到30%的乡镇,采取贷款熔断措施,银行停止所有贷款发放。 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开通信贷绿色通道,切实降低贷款风险,使每个拿到贷款的贫困戶能踏实、安心地用好这笔钱。卢氏金融扶贫的创新实践得到了省里的高度肯定。今年7月初,河南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卢氏县召开,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讲话中明确强调,在全省推广“卢氏经验”,切实把金融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模式,保分红大众创业
要实现全县人民的脱贫致富,没有全县人民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的。为此,卢氏县又发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与带头人行动起来,积极探索与践行既能发动群众、又能凝聚群众、还能吸引大家主动参与的共同致富的新模式。
在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记者见到了卢氏县又一个致富带头人——鑫博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博。
张博是个80后,2016年因公伤残退伍。回乡后,先后成立了鑫博源合作社和锦绣佳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自筹资金450万元,组织79户贫困群众成立合作社,从事花椒、中药材种植加工与销售。
如何利用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摆脱贫困?张博研究制定了四种带贫模式:一是入股分红模式。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管理种植,每年按照每亩土地净利润10%分给贫困户,每年每亩地保底分红700元。二是收入保底模式。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成为正式社员。土地由贫困户自己管理种植,合作社免费为社员提供种苗、化肥、农药以及田间管理技术和后期回收,每亩土地所得净利润,支付完合作社前期垫付的各种苗木等费用后,其余收入全部归贫困户所有。其中,每亩中药材种植短期保底收入8000元,三年后花椒进入盛果期,年保底收入15000元。三是劳务增收模式。来基地长期工作的贫困户经聘用后,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劳务工资,来基地短期务工的贫困群众,按照男工100元/天,女工80元/天的标准进行工资结算。四是保底脱贫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后,人均年综合收入低于4000元的合作社按入社社员3000元的保底分红。
短短3个月,合作社通过吸收社员,在20余个村建起了近2000亩的种植基地。按照张博的设想,三年内要建成百村万亩花椒、中药材种植园,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500户以上,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的规模,对此他充满信心。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通过不断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卢氏县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