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家都在谈改革,谈发展。行业报在改革发展中要处理好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十大关系。
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关系
现在,大部分行业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既非“事业”,又非“企业”,既没有按事业单位管理,也不能按企业运作,制约了发展。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国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分类型、分步骤加以解决。
关于机制改革,对每个行业报社来说,今后无论实行事业体制还是转为文化企业,管理机制总是要改的,不能等到体制改革后再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行业报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报社沿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制度,机制改革的任务比较重。这几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还需要深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当前,行业报机制改革总的方向是:人事制度由行政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分配制度由行政级别制改为绩效考核制,财务制度由收支平衡制改为成本核算制,同时,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解决好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
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舆论导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政治导向在舆论导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首位。但是,政治导向并不是舆论导向的全部或唯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报纸其舆论导向的内容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个性则取决于报纸的自身定位。
行业报的定位不同于党报。行业报作为某个行业的传媒,应该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做到产业导向、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正确,即行业报的舆论导向=政治+产业+政策+市场,缺一不可。不然的话,就有可能误导企业,误导消费者。《中国冶金报》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发表了题为“政协委员把脉——自主创新,钢铁业的劣势在哪里?”的文章,对全国钢铁行业人才储备不足、创造性思维不够、联合研发体系不完善等潜在的问题做了透彻的分析,在钢铁行业引起了共鸣,显现了行业报在舆论导向上的特色。
行业报要做到坚持正确的产业导向、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不仅需要准确领会中央发展各行各业的方针政策,还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查和正确的分析判断,这就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也是行业报区别于党报和其他综合性报纸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行业报要注意培养专家型的记者、编辑,报社领导者至少应该是内行。
“做强”与“做大”的关系
“强”与“大”是辨证的。强是核心,大是基础,首先是做强,而后才能视条件考虑如何做大。一个报社如果只是规模大了,那不叫发展。把几个报刊拼凑到一起,从外表上看,规模是大了,内部矛盾如果一大堆,就只能算个瘫痪的“巨人”。那种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铺摊子”、图虚名式的“做大”,已经有不少先例,教训极深。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和2007年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扶持优秀企业时,都是说“做强做大”,这不是简单的顺序问题,而是反映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中国的词汇中,有“强大”而无“大强”,不无道理。
行业报在规模定位上,要注意处理好“强”与“大”的关系,不能为了追求“做大”而盲目地组建“集团”。行业报要从本行业实际出发,首先要着眼于如何“做强”。从发挥专业特长上考虑,有的行业报可以向组建专业传媒集团规划;而许多行业报更适合向“专、精、特、新”的专业传媒单位发展。究竟怎么确定,这要看本行业的资源和报社实际情况。譬如,铁道行业大,资源多,报社发展空间大。《人民铁道报》规划用5年时间,以现有的2报2刊、影视、网站为基础,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传媒集团,就不能说没有道理。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
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会淘汰报纸,但会淘汰不做调整的报纸。那么,报纸该怎么调整呢?数字报业是必由之路。
网络媒体传播速度之快,首先冲击了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和其他综合性报纸,使他们备感生存的压力。行业报由于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上没有那么强烈,对网络媒体的压力感也没那么大,网络媒体建设严重滞后,还停留在报纸电子版状态上。行业报需要赶快行动起来,加快网络媒体建设。
就报纸本身来说,要加快技术升级和改造。主要业务实施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控制;建立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自动排版、按需印刷、网络传输与销售一体化的数字出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为报纸与网络“接轨”互动创造条件。
就专业网站建设来讲,要提速。现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和影响力已经上升到与报纸同一个层次,其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行业报领导者的注意力不能还是习惯性地盯在报纸这个新闻纸的载体上。报社是新闻原创机构,新闻纸、网络都是应用载体,要充分发挥这两个载体的作用。不能把网站视为报纸的附属物,作为“子网”来办。要拿出相当的精力和物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报网互动的机制。要发挥采编队伍和报纸影响力的作用,扶持网站建设,使其早一点成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这样,作为一个报社来说,就既有印刷产品,也有在线产品,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色竞争与规模竞争的关系
对报纸来说,特色就是生命,就是竞争力。特色竞争是第一位的,规模竞争是第二位的。
与其他报纸相比,行业报的特色体现在专业性上。行业报有得天独厚的行业资源优势,报纸的受众和内容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这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竞争之本。行业报一定要立足行业,服务行业,走专业特色之路。丢掉特色就将丢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竞争。
突出特色不是不要规模,而是说要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去发展规模。只有这样,规模竞争才会有好的效果。譬如,《中国计算机报》围绕IT专业,如今已经发展到6报10刊1网的规模;《人民邮电报》由一张报纸扩大到3报3刊1网,也是围绕通信做文章。这两张报纸正是因为在本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才有每年总收入超过一亿元的规模效益。
采编与经营的关系
真实、公正是报纸的生命。采编与经营要分开,不能混淆不清,就是基于这个原则。如果报纸在宣传报道的背后,夹杂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就无法谈什么“真实”和‘公正”。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采编与经营工作又都是报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报纸不仅需要内容生产,也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才能发展。采编与经营既要分开又不能“分家”。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件不容易的事。
新加坡报业集团也规定记者、编辑 不准拉广告,但记者外出采访时发现了广告线索,可以带回来,交给经营部门去具体操作。对记者的贡献纪录在案,到年底再视情况给予奖励。他们的认为,这样做有利于记者把精力放在采访上,有利于保证报纸的公正性,同时也能使到手的广告不至于白白流失。这个办法虽然不能说有多么完美,但至少比按广告收入比例提成的“潜规则”要好得多。
新闻出版总署多次强调记者站不准搞经营,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行业报的驻地记者大多分散在各地,相对独立工作,严格制度,强化管理,预防个别人员违规甚至犯罪极为重要。2006年,已经有三家行业报的驻地记者因为以所谓“曝光”相威胁,向企业索要钱财而犯罪。2007年,又有一家行业报的驻地记者重蹈覆辙,“以曝光要挟企业,索要10万元而被判刑三年”。这些事件的屡屡发生,足以提醒我们,对驻地记者的管理切不可掉以轻心。
报道深度与出版密度的关系
行业报以行业新闻和经济信息为主要内容,实用性比时效性更重要,应该追求报道深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一般来说,大多数行业报不适合办日报。目前,在国务院各部委主管的73种行业报中,日报仅有2种,占3%。近几年,有16种行业报减少了刊期,其中,日报由8种减少为2种。行业报刊期究竟多少为好?这要从本行业资源出发,不能一刀切。行业大,资源多,可以多出点;行业小,资源少,就少出一点。
刊期减少了,会不会影响报纸的时效性?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对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行业新闻可以先通过网站发布,而后,报纸再编发解读性新闻或背景新闻。“网络做快,报纸做深”,报网互动,相互配合,既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能体现出行业报以深度见长的效果。
行业新闻与实用经济信息的关系
“报纸就是新闻纸”的说法不科学,对各类报纸不能不加分析,一概而论。行业报是行业新闻的发布者,更是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行业报的可读性最重要的就是实用性。就行业新闻与经济信息而言,行业报传递实用的专业信息应占主要成分。行业报要力求提高报纸的实用性和解决好信息增量问题。
提高报纸的实用性,要做好筛选工作。现存包括专业信息在内的各种经济信息有真有假,良莠不齐,要进行专业筛选,淘汰那些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垃圾信息、行业报刊登的信息应该是最新的、最有实用价值和最具权喊性的。
解决信息增量问题,要充分挖掘行业资源。譬如,生产型行业的报纸,可以从产业链上挖掘信息,打通产业链,连接上下游。从产业上游的科研、生产,中游的加工、营销,一直到下游的消费,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扩大信息量,拓宽报道面。譬如,《中国汽车报》由过去只报道汽车生产改变为沿着造(汽车)、卖(汽车)、买(汽车)、驾(汽车)、修(汽车)的产业链,由上游的汽车生产延伸到下游的汽车消费,不仅报纸信息量大增,而且又新创办了5个汽车杂志。《中国黄金报》从黄金生产延伸到黄金首饰,创办了《中国黄金珠宝》杂志,进入了珠宝消费市场。天下大事,创新为先。只要看准了,闯出去就是一片天!
行业报纸与专业杂志的关系
多数行业报社除了办报外,还办杂志。譬如,中国水利报社有《中国水利》杂志,中国电子报社有《EDN China电子设计技术》、中国绿色时报社有《中国林业》等两本杂志、中国质量报社有《中国质量技术监督》等五本杂志,等等。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的27家行业报社就力、了55种杂志。有些杂志创刊时间甚至比报纸还长,但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及,而且,多数在经济上不能自立。
行业报社主办的杂志发展不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定位与管理很值得重视。这些专业杂志都是报社的子刊,与报纸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问题。有的甚至办成了“机关刊”,大篇幅刊登领导讲话或一些没有特色的“经验”稿,可读性差。也有些杂志办得比较好,譬如《中国公路》,创刊12年,就发展成为有可观的发行量、经济自收自支有余、在交通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他们的主要经验就在于定位准确,管理科学。
现在,已经进入到多媒体时代,杂志的作用正在提升,一些有作为的报社都在走报、刊、网联合发展的道路。今年5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探讨了当前杂志面临的热点问题,诸如:“传统期刊数字化发展战略”、“商业与专业期刊:从传统出版向多媒体转变”、“期刊从传统出版向媒体服务转型”、“期刊读者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的变化”等,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专业杂志是行业报纸的补充,还是另一种重要的媒体资源?
启示二:专业杂志的定位怎样确定,是机关型的还是学术型的?
启示三:专业杂志的性质如何界定,是公益性的,还是经营性的?
专业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报业是影响力之业,报业经济是影响力经济。报纸影响力大,就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许多报社在提高报纸质量的同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行业报有个共性是:专业性强,在本行业影响力大,在社会上影响力小。专业性强,有不可替代性,是好事。但是,如果“专”到关门办报,在社会上没有声音,也不见得是好事。
行业报覆盖各行各业,涉及百姓衣食住行,通过组织或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来提高社会影响力是有条件的。可以与有关部门合作,也可以同相关媒体联手,办法很多。譬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早晨的“媒体广场”节目,就有很多来自行业报的消息;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今年开辟了“行业报专栏”,每期刊登两篇探讨行业报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已经有多位社长的文章发表;还有,可以举办展览会、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所有这些,都是让社会了解行业报的好形式。
作者系中国报协行业报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 庞春燕
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关系
现在,大部分行业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既非“事业”,又非“企业”,既没有按事业单位管理,也不能按企业运作,制约了发展。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国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分类型、分步骤加以解决。
关于机制改革,对每个行业报社来说,今后无论实行事业体制还是转为文化企业,管理机制总是要改的,不能等到体制改革后再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行业报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报社沿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制度,机制改革的任务比较重。这几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还需要深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当前,行业报机制改革总的方向是:人事制度由行政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分配制度由行政级别制改为绩效考核制,财务制度由收支平衡制改为成本核算制,同时,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解决好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
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舆论导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政治导向在舆论导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首位。但是,政治导向并不是舆论导向的全部或唯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报纸其舆论导向的内容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个性则取决于报纸的自身定位。
行业报的定位不同于党报。行业报作为某个行业的传媒,应该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做到产业导向、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正确,即行业报的舆论导向=政治+产业+政策+市场,缺一不可。不然的话,就有可能误导企业,误导消费者。《中国冶金报》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发表了题为“政协委员把脉——自主创新,钢铁业的劣势在哪里?”的文章,对全国钢铁行业人才储备不足、创造性思维不够、联合研发体系不完善等潜在的问题做了透彻的分析,在钢铁行业引起了共鸣,显现了行业报在舆论导向上的特色。
行业报要做到坚持正确的产业导向、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不仅需要准确领会中央发展各行各业的方针政策,还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查和正确的分析判断,这就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也是行业报区别于党报和其他综合性报纸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行业报要注意培养专家型的记者、编辑,报社领导者至少应该是内行。
“做强”与“做大”的关系
“强”与“大”是辨证的。强是核心,大是基础,首先是做强,而后才能视条件考虑如何做大。一个报社如果只是规模大了,那不叫发展。把几个报刊拼凑到一起,从外表上看,规模是大了,内部矛盾如果一大堆,就只能算个瘫痪的“巨人”。那种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铺摊子”、图虚名式的“做大”,已经有不少先例,教训极深。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和2007年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扶持优秀企业时,都是说“做强做大”,这不是简单的顺序问题,而是反映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中国的词汇中,有“强大”而无“大强”,不无道理。
行业报在规模定位上,要注意处理好“强”与“大”的关系,不能为了追求“做大”而盲目地组建“集团”。行业报要从本行业实际出发,首先要着眼于如何“做强”。从发挥专业特长上考虑,有的行业报可以向组建专业传媒集团规划;而许多行业报更适合向“专、精、特、新”的专业传媒单位发展。究竟怎么确定,这要看本行业的资源和报社实际情况。譬如,铁道行业大,资源多,报社发展空间大。《人民铁道报》规划用5年时间,以现有的2报2刊、影视、网站为基础,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传媒集团,就不能说没有道理。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
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会淘汰报纸,但会淘汰不做调整的报纸。那么,报纸该怎么调整呢?数字报业是必由之路。
网络媒体传播速度之快,首先冲击了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和其他综合性报纸,使他们备感生存的压力。行业报由于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上没有那么强烈,对网络媒体的压力感也没那么大,网络媒体建设严重滞后,还停留在报纸电子版状态上。行业报需要赶快行动起来,加快网络媒体建设。
就报纸本身来说,要加快技术升级和改造。主要业务实施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控制;建立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自动排版、按需印刷、网络传输与销售一体化的数字出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为报纸与网络“接轨”互动创造条件。
就专业网站建设来讲,要提速。现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和影响力已经上升到与报纸同一个层次,其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行业报领导者的注意力不能还是习惯性地盯在报纸这个新闻纸的载体上。报社是新闻原创机构,新闻纸、网络都是应用载体,要充分发挥这两个载体的作用。不能把网站视为报纸的附属物,作为“子网”来办。要拿出相当的精力和物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报网互动的机制。要发挥采编队伍和报纸影响力的作用,扶持网站建设,使其早一点成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这样,作为一个报社来说,就既有印刷产品,也有在线产品,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色竞争与规模竞争的关系
对报纸来说,特色就是生命,就是竞争力。特色竞争是第一位的,规模竞争是第二位的。
与其他报纸相比,行业报的特色体现在专业性上。行业报有得天独厚的行业资源优势,报纸的受众和内容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这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竞争之本。行业报一定要立足行业,服务行业,走专业特色之路。丢掉特色就将丢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竞争。
突出特色不是不要规模,而是说要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去发展规模。只有这样,规模竞争才会有好的效果。譬如,《中国计算机报》围绕IT专业,如今已经发展到6报10刊1网的规模;《人民邮电报》由一张报纸扩大到3报3刊1网,也是围绕通信做文章。这两张报纸正是因为在本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才有每年总收入超过一亿元的规模效益。
采编与经营的关系
真实、公正是报纸的生命。采编与经营要分开,不能混淆不清,就是基于这个原则。如果报纸在宣传报道的背后,夹杂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就无法谈什么“真实”和‘公正”。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采编与经营工作又都是报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报纸不仅需要内容生产,也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才能发展。采编与经营既要分开又不能“分家”。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件不容易的事。
新加坡报业集团也规定记者、编辑 不准拉广告,但记者外出采访时发现了广告线索,可以带回来,交给经营部门去具体操作。对记者的贡献纪录在案,到年底再视情况给予奖励。他们的认为,这样做有利于记者把精力放在采访上,有利于保证报纸的公正性,同时也能使到手的广告不至于白白流失。这个办法虽然不能说有多么完美,但至少比按广告收入比例提成的“潜规则”要好得多。
新闻出版总署多次强调记者站不准搞经营,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行业报的驻地记者大多分散在各地,相对独立工作,严格制度,强化管理,预防个别人员违规甚至犯罪极为重要。2006年,已经有三家行业报的驻地记者因为以所谓“曝光”相威胁,向企业索要钱财而犯罪。2007年,又有一家行业报的驻地记者重蹈覆辙,“以曝光要挟企业,索要10万元而被判刑三年”。这些事件的屡屡发生,足以提醒我们,对驻地记者的管理切不可掉以轻心。
报道深度与出版密度的关系
行业报以行业新闻和经济信息为主要内容,实用性比时效性更重要,应该追求报道深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一般来说,大多数行业报不适合办日报。目前,在国务院各部委主管的73种行业报中,日报仅有2种,占3%。近几年,有16种行业报减少了刊期,其中,日报由8种减少为2种。行业报刊期究竟多少为好?这要从本行业资源出发,不能一刀切。行业大,资源多,可以多出点;行业小,资源少,就少出一点。
刊期减少了,会不会影响报纸的时效性?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对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行业新闻可以先通过网站发布,而后,报纸再编发解读性新闻或背景新闻。“网络做快,报纸做深”,报网互动,相互配合,既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能体现出行业报以深度见长的效果。
行业新闻与实用经济信息的关系
“报纸就是新闻纸”的说法不科学,对各类报纸不能不加分析,一概而论。行业报是行业新闻的发布者,更是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行业报的可读性最重要的就是实用性。就行业新闻与经济信息而言,行业报传递实用的专业信息应占主要成分。行业报要力求提高报纸的实用性和解决好信息增量问题。
提高报纸的实用性,要做好筛选工作。现存包括专业信息在内的各种经济信息有真有假,良莠不齐,要进行专业筛选,淘汰那些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垃圾信息、行业报刊登的信息应该是最新的、最有实用价值和最具权喊性的。
解决信息增量问题,要充分挖掘行业资源。譬如,生产型行业的报纸,可以从产业链上挖掘信息,打通产业链,连接上下游。从产业上游的科研、生产,中游的加工、营销,一直到下游的消费,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扩大信息量,拓宽报道面。譬如,《中国汽车报》由过去只报道汽车生产改变为沿着造(汽车)、卖(汽车)、买(汽车)、驾(汽车)、修(汽车)的产业链,由上游的汽车生产延伸到下游的汽车消费,不仅报纸信息量大增,而且又新创办了5个汽车杂志。《中国黄金报》从黄金生产延伸到黄金首饰,创办了《中国黄金珠宝》杂志,进入了珠宝消费市场。天下大事,创新为先。只要看准了,闯出去就是一片天!
行业报纸与专业杂志的关系
多数行业报社除了办报外,还办杂志。譬如,中国水利报社有《中国水利》杂志,中国电子报社有《EDN China电子设计技术》、中国绿色时报社有《中国林业》等两本杂志、中国质量报社有《中国质量技术监督》等五本杂志,等等。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的27家行业报社就力、了55种杂志。有些杂志创刊时间甚至比报纸还长,但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及,而且,多数在经济上不能自立。
行业报社主办的杂志发展不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定位与管理很值得重视。这些专业杂志都是报社的子刊,与报纸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问题。有的甚至办成了“机关刊”,大篇幅刊登领导讲话或一些没有特色的“经验”稿,可读性差。也有些杂志办得比较好,譬如《中国公路》,创刊12年,就发展成为有可观的发行量、经济自收自支有余、在交通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他们的主要经验就在于定位准确,管理科学。
现在,已经进入到多媒体时代,杂志的作用正在提升,一些有作为的报社都在走报、刊、网联合发展的道路。今年5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探讨了当前杂志面临的热点问题,诸如:“传统期刊数字化发展战略”、“商业与专业期刊:从传统出版向多媒体转变”、“期刊从传统出版向媒体服务转型”、“期刊读者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的变化”等,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专业杂志是行业报纸的补充,还是另一种重要的媒体资源?
启示二:专业杂志的定位怎样确定,是机关型的还是学术型的?
启示三:专业杂志的性质如何界定,是公益性的,还是经营性的?
专业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报业是影响力之业,报业经济是影响力经济。报纸影响力大,就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许多报社在提高报纸质量的同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行业报有个共性是:专业性强,在本行业影响力大,在社会上影响力小。专业性强,有不可替代性,是好事。但是,如果“专”到关门办报,在社会上没有声音,也不见得是好事。
行业报覆盖各行各业,涉及百姓衣食住行,通过组织或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来提高社会影响力是有条件的。可以与有关部门合作,也可以同相关媒体联手,办法很多。譬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早晨的“媒体广场”节目,就有很多来自行业报的消息;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今年开辟了“行业报专栏”,每期刊登两篇探讨行业报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已经有多位社长的文章发表;还有,可以举办展览会、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所有这些,都是让社会了解行业报的好形式。
作者系中国报协行业报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 庞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