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要在世界经济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必须定位准确。经济新常态下用经济发展代替简单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第一粒"纽扣",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对变职业教育从"需求拉动"到"供给推动"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论述了只有进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使教育更好的为经济服务,并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一对重要的概念,供给和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或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愿意而且能够”是指有效的需求与供给。当前中国的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而愿意购买的商品相对较少。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日益富足,人们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初显。教育作为特殊的产品,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在经济新常态下,教育,尤其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一线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紧迫。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被认为是花钱买学历的地方,到现在全国1334高职院校,近1000万学生,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随着职业教育向就业本位的回归,向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职业院校越来越受到学生与家长的关注,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本身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宏观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经济越发展,教育越发达,教育越发达更加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要实现均衡发展,必须改变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失衡的现状,教育结构性失衡包括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的不均衡,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能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也是传统的教育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经济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职业教育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城乡发展方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的城乡歧视,农业职业院校,农经农技专业很少。我国城镇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农业人口、农业从业人员依旧庞大,经济的振兴离不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与国际化,为发展农业经济,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需要培养新型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二)微观供给衔接不畅、内容单一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组成。职业教育层级分明但由于于考核标准很难统一导致各层级间升学转换较难,难以形成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的协同育人与规模效应。其次,受高等职业学校编制的限制,人才引进要求高,待遇偏低导致师资结构长期不变,人才的引进规模较小,教师授课任务重,进企业交流几乎停滞。高等职业教育是需要大量来自企业一线人才参与的教育,但由于政策所导致的师资结构的稳定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致使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方面阻力较大,有的传统专业规模较大、教师较多,社会需求不足、学生就业率低。最后,在课程结构方面,教师开发新课动力不足,导致理论性课程多、实操性课程少,知识性课程多、方法性课程少,专业课程多、素质课程少。
(三)职业教育供给效率与质量低下
一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示范性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对示范性学校建设的验收工作把关不严,有些模拟实训室利用率不高,教师教学、实操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就业后仍需用人单位在岗位上进一步培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降低了单位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延长了学生的成长时间,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对于职业教育进行投入时,缺少调研和可行性研究,重视见效快的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软环境的建设,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不高。
二、 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制度供给
(一)示范校建设与对口支援制度
为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各地区也分批次启动建设了一批省级示范性建设学校,通过示范性学校建设,可以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同时,可以建立地区间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建设,以辽宁为例,通过几批次辽宁职业院校教师的对口援建,新疆塔城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地区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和教师的理论与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对口支援成果显著。
(二)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制度,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或积极引入社会上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加盟校企合作,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通过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劳动资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进行产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溶入企业生产一线,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
(三)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即是师傅帶徒弟的传统培养模式,把现代学校教育理念与传统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新尝试,学校与企业双重育人、招生即是招工,学生就是学徒,就学即就业。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与企业资源共建,人员互动,产品共享,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努力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用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向其他企业推荐什么样的人,现代学徒制能在产业政策调整的同时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又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效率与质量。
(四)中高本研衔接贯通的协同育人政策
制订并实施中高本研衔接贯通政策,推进中高职、高職及应用本科“3+2”的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本科与应用型研究生的衔接政策,打开职业学校学生向上发展的通路,提高学生学习理论与技能的热情,降低社会在职人员回学校继续教育的门槛,提供满足社会、家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的有效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节约教育成本,发挥职业教育最高的效益。 (五)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新的制度支持,政府在孵化基地范围内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风险,保证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各职业院校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仿真实战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分中心,把企业、社会、产业政策搬进校园,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三、職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一)以新理念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指导,职教改革应以此为依托,解决当前及未来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要将创新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全过程,只有新理念,新技能才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新发展,应对学生、家长、社会的新需求,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绿色、环保、去产能的经济改革理念为指导,以新技术新能源为方向,加快职业教育“走出去”步伐,树立中国职业教育新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变制造为创造,创建中国制造的高端新形象。
(二)以高品质引领职业教育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后东南部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北方技能人才的南飞,三十年过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补短板需要新材料,我国经济转型,未来产业层次将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与技能人才,人才需求结构、层次的变化和必将导致教育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老一代技工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新型技工还未产生,我国技能劳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紧缺现象变为经常性,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品质、高层次为引领,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用教育红利弥补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三)以满意为宗旨调整职教供给关系
人民满意是教育的基本宗旨,满意包括来的满意,去的如意,要努力提升高职教育品牌与软实力,改变过去给人拿钱买学历的印象,吸引高能力学生入学,突破高职高专层次的天花板,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贯通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去的如意是要把技能培训作为主要目标,能够顺利就业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完善更新技能的能力,没有小技工就没有大工匠,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小技工,还要培养能够使小技工变成大工匠的能力。
(四)以高效率推动职业教改革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是固定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速基本稳定,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提高职业教育的高效率,一方面要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供给量超过了有效需求即使再大也是无效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低效率问题主要是在供给侧,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以会计专业为例,几乎所有经济类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学生专业选择范围较小,就业压力大,要改变现状就要进行课程开发与专业调整,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另一方面提高供给的及时性,为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岗,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迅速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应对高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协同创新,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五)以创新内涵驱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近些年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上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投资驱动和规模推动。经济转型要变粗放增长模式为创新驱动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在于理念,在于文化和内涵建设,要把“互联网+”引入职业教育的发展,站在理论的前沿,结合最新的方法,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创建网络平台推廣新课程,服务新产业,深化产教结合的办学方式,建立“订单式教学”的新的现代学徒制,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郭静,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
[2]黄文伟;李海东,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
[2]李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1)
作者简介:
韩兴国,管理学硕士,出生于1976年,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一对重要的概念,供给和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或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愿意而且能够”是指有效的需求与供给。当前中国的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而愿意购买的商品相对较少。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日益富足,人们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初显。教育作为特殊的产品,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在经济新常态下,教育,尤其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一线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紧迫。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被认为是花钱买学历的地方,到现在全国1334高职院校,近1000万学生,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随着职业教育向就业本位的回归,向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职业院校越来越受到学生与家长的关注,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本身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宏观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经济越发展,教育越发达,教育越发达更加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要实现均衡发展,必须改变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失衡的现状,教育结构性失衡包括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的不均衡,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能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也是传统的教育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经济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职业教育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城乡发展方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的城乡歧视,农业职业院校,农经农技专业很少。我国城镇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农业人口、农业从业人员依旧庞大,经济的振兴离不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与国际化,为发展农业经济,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需要培养新型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二)微观供给衔接不畅、内容单一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组成。职业教育层级分明但由于于考核标准很难统一导致各层级间升学转换较难,难以形成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的协同育人与规模效应。其次,受高等职业学校编制的限制,人才引进要求高,待遇偏低导致师资结构长期不变,人才的引进规模较小,教师授课任务重,进企业交流几乎停滞。高等职业教育是需要大量来自企业一线人才参与的教育,但由于政策所导致的师资结构的稳定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致使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方面阻力较大,有的传统专业规模较大、教师较多,社会需求不足、学生就业率低。最后,在课程结构方面,教师开发新课动力不足,导致理论性课程多、实操性课程少,知识性课程多、方法性课程少,专业课程多、素质课程少。
(三)职业教育供给效率与质量低下
一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示范性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对示范性学校建设的验收工作把关不严,有些模拟实训室利用率不高,教师教学、实操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就业后仍需用人单位在岗位上进一步培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降低了单位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延长了学生的成长时间,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对于职业教育进行投入时,缺少调研和可行性研究,重视见效快的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软环境的建设,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不高。
二、 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制度供给
(一)示范校建设与对口支援制度
为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各地区也分批次启动建设了一批省级示范性建设学校,通过示范性学校建设,可以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同时,可以建立地区间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建设,以辽宁为例,通过几批次辽宁职业院校教师的对口援建,新疆塔城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地区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和教师的理论与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对口支援成果显著。
(二)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制度,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或积极引入社会上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加盟校企合作,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通过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劳动资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进行产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溶入企业生产一线,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
(三)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即是师傅帶徒弟的传统培养模式,把现代学校教育理念与传统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新尝试,学校与企业双重育人、招生即是招工,学生就是学徒,就学即就业。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与企业资源共建,人员互动,产品共享,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努力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用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向其他企业推荐什么样的人,现代学徒制能在产业政策调整的同时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又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效率与质量。
(四)中高本研衔接贯通的协同育人政策
制订并实施中高本研衔接贯通政策,推进中高职、高職及应用本科“3+2”的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本科与应用型研究生的衔接政策,打开职业学校学生向上发展的通路,提高学生学习理论与技能的热情,降低社会在职人员回学校继续教育的门槛,提供满足社会、家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的有效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节约教育成本,发挥职业教育最高的效益。 (五)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新的制度支持,政府在孵化基地范围内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风险,保证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各职业院校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仿真实战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分中心,把企业、社会、产业政策搬进校园,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三、職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一)以新理念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指导,职教改革应以此为依托,解决当前及未来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要将创新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全过程,只有新理念,新技能才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新发展,应对学生、家长、社会的新需求,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绿色、环保、去产能的经济改革理念为指导,以新技术新能源为方向,加快职业教育“走出去”步伐,树立中国职业教育新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变制造为创造,创建中国制造的高端新形象。
(二)以高品质引领职业教育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后东南部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北方技能人才的南飞,三十年过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补短板需要新材料,我国经济转型,未来产业层次将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与技能人才,人才需求结构、层次的变化和必将导致教育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老一代技工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新型技工还未产生,我国技能劳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紧缺现象变为经常性,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品质、高层次为引领,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用教育红利弥补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三)以满意为宗旨调整职教供给关系
人民满意是教育的基本宗旨,满意包括来的满意,去的如意,要努力提升高职教育品牌与软实力,改变过去给人拿钱买学历的印象,吸引高能力学生入学,突破高职高专层次的天花板,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贯通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去的如意是要把技能培训作为主要目标,能够顺利就业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完善更新技能的能力,没有小技工就没有大工匠,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小技工,还要培养能够使小技工变成大工匠的能力。
(四)以高效率推动职业教改革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是固定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速基本稳定,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提高职业教育的高效率,一方面要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供给量超过了有效需求即使再大也是无效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低效率问题主要是在供给侧,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以会计专业为例,几乎所有经济类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学生专业选择范围较小,就业压力大,要改变现状就要进行课程开发与专业调整,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另一方面提高供给的及时性,为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岗,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迅速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应对高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协同创新,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五)以创新内涵驱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近些年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上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投资驱动和规模推动。经济转型要变粗放增长模式为创新驱动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在于理念,在于文化和内涵建设,要把“互联网+”引入职业教育的发展,站在理论的前沿,结合最新的方法,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创建网络平台推廣新课程,服务新产业,深化产教结合的办学方式,建立“订单式教学”的新的现代学徒制,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郭静,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
[2]黄文伟;李海东,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
[2]李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1)
作者简介:
韩兴国,管理学硕士,出生于1976年,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