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新课改、新理念,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学习”将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此浅析一下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认识感悟,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读”中悟,“读”中解,“读”为先
“操先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许多诗篇名文的妙处,大都是在诵读中体会到的,古代诗词、古文言文教学一般分“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在读中问,在读中摘”这几步设计教学的,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我采取的是先师范读,再点名个别同学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共八段,分四组,每组两段,在读的过程中,其它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是为了加深印象,也可照顾全体学生,并要求他们边读边画边批注),接下来再练速读,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好的同学可以不看课本跟读),最后试着背读,教师可视情况再进一步点拨、研析,进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读为先”。
二、合作探究后的课下环节——“写”为贵
对于新课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多数的课堂精彩也往往产生在这激烈的合作探究讨论中,多数的老师和学生也大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然而,我认为:在这合作探究后还需要有一重要环节——整理写作,这是在课堂上精彩重点内容的升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学生最后质疑中出现了两个难题:“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三味书屋中没有孔子牌位,却算是拜孔子?”激烈的讨论探究中遇到的材料考究的难处,所以“课下小论文”成为补充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论文”二字很感兴趣,也很主动。第二天,一篇篇观点新颖、材料充分的小论文应运而出:《浅析“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三味书屋”中的孔子牌位之我见》等等。不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拓展,而且从各方面着实也让我好好学习了一番。当《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学完以后,同学们带着对英法联军法西斯罪恶的痛斥及对伟大作家雨果的敬仰,课后写下了一篇篇《战争,请你走开!》《给雨果的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日本作家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下学生主动地写下了《日本作家,我想对你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就这样,课下小论文的写作,既是在听说读写基础上的延续,又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课文知识与能力的理解与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潜移与实现,都达到了一个超越课本本身的高度。
三、综合活动课——动中制静,莫忘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谓是新课改、新教材中一鲜活亮点,集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训练与一体,也是新课改下老师们尝试运用的一个新的课题。对于这一课题,我自己在实践中认为:一定不要只图热闹,莫忘本。刚刚开始新教材的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一语文活动,两周前先是分好小组:家庭、校园、社会三个小组,从内容上限定了广告语,错别字,公司名、店名三大板块,学生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课上活动师生互动,可以说“你方说罢我登场”,热闹空前。学生们一会儿广告语的模仿,一会儿公司店名的开张,一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老师的点拨根本不能到位,完全被学生的活跃思维所控制,所以只让人有一种空洞的感觉。课后记也只有“学为主体体现较好,课堂气氛活跃”的字样。学生真是学到什么了吗?我自己都觉得没底。所以在以后的活动课中,我尝试着,让语文文本站立于活动的始终,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静下心来思——虑,达到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于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 母亲河》的活动中,学生们在查找资料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后,我又适时加上有关黄河的诗文画等,学生们读诵以及掌握了有关黄河文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并且在课后学生们又根据课上知识的积累,写下了有关保护环境,黄河发电等自然科学的小论文。学生们在活动中积累了知识,达到了语文学习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综合性学习语文活动课中,切忌天马行空,放任驰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却不能对其言给予点拨,引导,那么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应该引导他们说的言之有理,启而能发,发而能收,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项新的基本要求。
新课改给语文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与创新,在实践中教学、教研语文,让语文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读”中悟,“读”中解,“读”为先
“操先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许多诗篇名文的妙处,大都是在诵读中体会到的,古代诗词、古文言文教学一般分“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在读中问,在读中摘”这几步设计教学的,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我采取的是先师范读,再点名个别同学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共八段,分四组,每组两段,在读的过程中,其它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是为了加深印象,也可照顾全体学生,并要求他们边读边画边批注),接下来再练速读,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好的同学可以不看课本跟读),最后试着背读,教师可视情况再进一步点拨、研析,进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读为先”。
二、合作探究后的课下环节——“写”为贵
对于新课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多数的课堂精彩也往往产生在这激烈的合作探究讨论中,多数的老师和学生也大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然而,我认为:在这合作探究后还需要有一重要环节——整理写作,这是在课堂上精彩重点内容的升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学生最后质疑中出现了两个难题:“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三味书屋中没有孔子牌位,却算是拜孔子?”激烈的讨论探究中遇到的材料考究的难处,所以“课下小论文”成为补充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论文”二字很感兴趣,也很主动。第二天,一篇篇观点新颖、材料充分的小论文应运而出:《浅析“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三味书屋”中的孔子牌位之我见》等等。不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拓展,而且从各方面着实也让我好好学习了一番。当《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学完以后,同学们带着对英法联军法西斯罪恶的痛斥及对伟大作家雨果的敬仰,课后写下了一篇篇《战争,请你走开!》《给雨果的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日本作家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下学生主动地写下了《日本作家,我想对你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就这样,课下小论文的写作,既是在听说读写基础上的延续,又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课文知识与能力的理解与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潜移与实现,都达到了一个超越课本本身的高度。
三、综合活动课——动中制静,莫忘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谓是新课改、新教材中一鲜活亮点,集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训练与一体,也是新课改下老师们尝试运用的一个新的课题。对于这一课题,我自己在实践中认为:一定不要只图热闹,莫忘本。刚刚开始新教材的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一语文活动,两周前先是分好小组:家庭、校园、社会三个小组,从内容上限定了广告语,错别字,公司名、店名三大板块,学生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课上活动师生互动,可以说“你方说罢我登场”,热闹空前。学生们一会儿广告语的模仿,一会儿公司店名的开张,一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老师的点拨根本不能到位,完全被学生的活跃思维所控制,所以只让人有一种空洞的感觉。课后记也只有“学为主体体现较好,课堂气氛活跃”的字样。学生真是学到什么了吗?我自己都觉得没底。所以在以后的活动课中,我尝试着,让语文文本站立于活动的始终,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静下心来思——虑,达到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于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 母亲河》的活动中,学生们在查找资料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后,我又适时加上有关黄河的诗文画等,学生们读诵以及掌握了有关黄河文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并且在课后学生们又根据课上知识的积累,写下了有关保护环境,黄河发电等自然科学的小论文。学生们在活动中积累了知识,达到了语文学习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综合性学习语文活动课中,切忌天马行空,放任驰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却不能对其言给予点拨,引导,那么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应该引导他们说的言之有理,启而能发,发而能收,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项新的基本要求。
新课改给语文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与创新,在实践中教学、教研语文,让语文走向社会,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