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独轮车上大学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722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9年,圣约翰书院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它象征着一座横跨太平洋的中美文化桥梁。在这座桥梁上,曾经往来过许多推进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人物。
  1923年,我考上圣约翰大学。开学时候,从上海的静安寺坐独轮车到梵皇渡上学。当時的静安寺是上海租界西边的尽头,再往西去就是田野了。独轮车中间是高起的车轮,左右两边,一边坐人,一边放铺盖,吱嘎吱嘎地在崎岖不平的田埂上缓缓前进。回头一看,后面还有四五辆独轮车同样向梵皇渡前进。
  独轮车跟历史博物馆里的指南车在工艺水平上相似。《宋史·舆服志》:“仁宗天圣五年(1023),工部郎中燕肃始造指南车。”这离开我坐独轮车上学有九百年的时间。独轮车代表古代文化,圣约翰大学代表现代文化。坐独轮车上学就是跨越九百年的文化时间奔向现代。
  我考大学有趣味。我报考了两个大学,都考取了。一个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个是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变成东南大学,后来又变成中央大学,今天是南京大学。为什么考两个大学呢?有几个比我高的同学劝我去考圣约翰大学,我到上海去考圣约翰大学,考取了。可是圣约翰大学贵得不得了,一个学期就要两百多块银元,我家里到我读大学是最穷的时候,没有钱。那时候每个大学考试的时间不一样,就再到南京去考,也考取了。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不用学费,那么,我就准备去南京。我的姐姐在上海教书,她的同事朱毓君听说我考进了圣约翰大学不想读,她对我姐姐说:“考圣约翰大学比考状元还难,你弟弟考进圣约翰大学又不进,太可惜了。我也没有钱,我去问我妈妈借,让他去上学,上了学以后再想办法。”她的妈妈说:“我现在也没有钱,但是有皮箱,里面放了很多嫁妆,拿一个皮箱去当,就可以当两百多块钱。”她们家也在苏州,她妈妈很喜欢我,老太太待我很好,她的箱子放在后房,多少年也没有去开,没有用的。有出戏叫《借当》,借东西来当。这样我就上了圣约翰大学。
  考大学很有意思,我们那时候考大学要考六天,八点钟到,真正考试是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三个钟头不能停,下午一点到四点,一天六个小时,笔不停挥。考试的范围早已告诉你了,学校招考的小本子写明要考什么书,可以说没有舞弊,为什么呢?题目多得不得了,六天当中只有一天用中文,其他都用英文,题目多得你要笔不停挥。你想打稿子,不行,一打稿子,题目就做不完,舞弊是不大可能的。已经告诉你材料都在这里面,不要叫你猜,不捉迷藏,现在考试是捉迷藏。题目很多,就是叫你秉笔直书,写不快,就不行,怎么考,都公开的。而且很奇怪,每年招考多少人是没有数目的,七十分及格,及格的都收,哪年没有及格的,一个也不收。所以跟今天的考试方法完全不一样,没有名额,我们那一年,凡是及格的都收,宿舍不够,就把另外一些房子临时改成宿舍,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考上不难,只要把指定的那些书搞清楚就行了。
  还有一个笑话,上圣约翰大学报名要照片,我的同学关照我:“你最好拍一张西装照片。”因为我在常州不穿西装,土得很,也不知道西装怎么穿的。到照相馆去拍照,照相馆有西装准备拍照用的,照相馆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样打领带、领结。闹了一个笑话:他给我戴了一个领带,再戴一个领结。照片寄到上海,我的同学大笑,赶快寄回来,要求重拍。
  1923年,我从苏州坐火车到上海。从火车站下来,坐电车到静安寺,静安寺再往西,就是田野了。租了独轮车到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在上海梵王渡,今天就是中山公园那边。独轮车是什么时候有?大概九百年,所以坐独轮车上圣约翰大学在文化上跨过九百年。古老的中国要到教会学校学外国的东西,文化历史跨过九百年。
  有趣味的事情是,进大学第一次去报到,给我一个卡片,把我的名字打在卡片上。上面有中文,也有拉丁字母,我一看,是用上海话拼的罗马字。这是学校规定的标准,在学校每一个地方签名,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学校的管理就按照罗马字来管。我一进学校就懂得什么是罗马字管理法,这是科学管理,到今天中国人都不懂,圣约翰的总务部是没有几个人的,管理起来好得不得了。这件事情印象很深,这就是外国文化跟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到美国去工作,可以说,我在工作当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每一个环节都是高效率。人家问:“为什么美国人比别的国家富?”一天的工作要相当于好几个外国人,财富是这样来的。我到美国才知道,日本有一个调查团,调查美国人的办公效率,调查了几个月,写成一个报告,结论说:一个美国人可以抵十五个日本人。真是不一样,那时候电话当然还没有今天好,我才知道用电话的方法跟中国人不一样,在中国根本不重视效率,中国人办公的方法远不如他们。我训练到这个习惯:做事情一定要讲效率。
  圣约翰大学的专业跟今天不一样,现在进大学就要分专业,圣约翰大学是外国规矩,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都是基础课。专业分得粗得不得了,现在是根据苏联的办法,专得不得了。圣约翰大学本部只分文科、理科,医科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不大碰头。一年级不分文理,二年级才分文理。我一年级进圣约翰大学,学基础课,三面墙上都是黑板,黑板可以拉上拉下的,好多学生可以在上面做题目,数学的水平比较高。我的数学很好,一个外国数学老师就劝我:“你就学理科吧。”可是,我的同学都跟我讲:“你不要学理科,要学文科。”为什么呢?圣约翰大学有名的是文科,不是理科,到了圣约翰大学不读有名的文科,而读理科,吃亏了。我就学了文科。实际上,我当时偏重经济学方面。
  我那时候学经济,主要是学经济的技术。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做国际贸易,要办银行,要有一套学问,不像现在乱七八糟一下子几千万被人家骗走了,没有这么傻的事情。资本主义如果这么搞,早就垮掉了。国际贸易要有一套技术,我主要是学这方面的东西。   可以说,大学里所有的功课都很有意义,是英美的做法。比如大学里有一本小书,客人来了可以看,这本小书讲:我们这个大学不是培养专家的,是培养完美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专家。一到圣约翰大学,每一课都有课外阅读材料,常常要看百科全书。学会了自学,学会了独立思考。这种教育方法从教师来讲,并不费事,可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
  那时候鼓励学生自学,上课的时间并不多。有的时候,老师的几句话,会给学生一生影响很大。那时候的教育跟解放后苏联教育不一样,苏联教育是强迫性的“填鸭式”教育,效果不好。
  在圣约翰大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看报,主要看英文报。一个英国教师问:“你们天天看报,是怎么看的?”我们说:“看报就看报,没有什么。”他说:“看报有看报的方法,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第三个问题:‘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赶快去查书,查书是首先查百科全书。”我们按照他这个方法来看报,兴趣就大大提高。
  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的教育,我读基础的文学、世界史,这很有用处。我进的中学是中国人办的,可是中学的世界史是英文的,世界地理、化学、物理是英文的。我们能够用英文,基础培养今天办不到,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许多时间浪费到莫名其妙的课程上面,应当学的东西学不到,人又苦得要命。学生累得要死,搞得父母也累,睡觉都没有时间,结果学问学不好。我们的教学没有上轨道。
  英文很容易学好,你重视它就会好的。我们的英文教师都是教会學校毕业的,我们中学能用英文演讲比赛,英文不过关不能毕业。实际上是中文、英文、数学三门课放了工夫,旁的都不放工夫,好多课不用考的。那时候比较轻松而学得好,今天把学生的时间都浪费掉。还有一个关键,那时候中学都是住读的,没有走读生的,一走读,走来走去,把精力都走光了。今天的学生到大学再读英文,那大学的课程怎么能读呢?大学是用英文了,不是学英文了。现在的青年苦得要命,这个办法不对,我们的教育要彻底地改变。
  圣约翰大学在政治方面特别注重外交,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代,外交界都是我的同学,顾维钧是比我们早的最有名的同学。我毕业以后,人家好多次请我到外交界去做事。张允和是断然反对我参加政治,我想是对的,假如我参加政治,就麻烦了。
  (韩玉娟摘自当代中国出版社《我的人生故事》)
其他文献
我原来以为,换个工作,换个城市,就像换个裤头那样简单。  当时一个人从北京去美国,四六不懂,也就是简单托运两个巨大的箱子,随身书包里几十张盗版光盘,贴肉钱包里几张薄薄的百元绿色美钞,我首都机场里抱了一下面目如春花身体如高粱饴的女友,向老妈老爸挥了一下手,在飞机上曲折婉约地睡了一觉儿,就到美帝国主义的地方了:多数人讲英文,花草整齐,地上没痰和烟头,咖啡和可乐都散发着资本主义的味道。  所以想象从中国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论坛,聊金庸小说中大侠的钱都是从哪儿来的。我的意见是,钱从哪儿来的不重要。韦小宝抄了鳌拜的家,钱就够花一辈子了。但韦小宝不在乎钱,四处散给别人,散到最后钱反而越来越多。和韦小宝相反的例子是风际中,风际中背叛了天地会,想升官发财,清廷只用芝麻大的官就把他收买了。他到死都是一个穷人。   韦小宝和风际中象征了两个世界:韦小宝是武侠世界的人,风际中是现实世界的人。武侠世界里,钱一点都不
宋克(1327-1387年),字仲温,自号南宫生,长洲(现江苏省苏州市)人,家富,少时好学剑走马,志气高远,长得身材魁梧,一身侠气。元末乱世,各地民众揭竿而起,宋克也集结人马北上中原,准备造反,不料中途有变,他索性告别农民起义,扎进了文化圈,沉溺书法,“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  宋克擅長草书,特别是章草书法有特色。章草最早出现于汉朝,是将隶书简化、快写的一种书体,有隶书的波挑,又有
白谦慎从美国路过香港回北京小住,我约他在中环吃了一顿午饭,初次见面,谈天谈得很高兴。我早听说他热心推广张充和先生的书艺画艺,去年中秋前后张先生在北京、苏州开书画展览期间,他和北京的唐吟方都帮着策划,充和先生回美之后赐我的一幅工楷小品更是他们两位居间美言玉成。世道尚新,雅风飘零,难得张充和那样的书香闺秀一生写字画画清高到老年,我很感动,也很喜爱她的作品,到处寻求,不但拍卖会上以蜉蝣之力争撼大树,连初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是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但我却不喜欢,我宁可永远活在未知的世界里,宁可相信不进化是有温柔的理由的。 ◆鱼   据说,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倘若鱼愿意改变,愿意自它出现便一点一点努力,多记得一点,那么这千百年来,无论如何也应该能延长许多许多。   你坚信自己是多大年纪的人,你的身体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那个年龄段人的光彩。   但鱼儿没有。或许,在鱼的世
在从前那些没有手机游戏和电子书的日子里,我在漫长的旅途中只能靠思维游戏打发时间。  所谓“思维游戏”,是我给自己的胡思乱想起的学名。这种游戏很简单,先设想一个原点——我突然得到了十亿美元,突然得到了校花的青睐,突然写出一部震惊古今的小说——然后开始想象我接下来采取的行动,这种想象要尽可能细致,细致到每一个动作。后来年纪大了,我知道这种东西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做“意淫”。  这种“思维游戏”有一个分
古往今来,政权的丧失取决于两点,一是被统治阶级再也不能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二是统治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继续统治下去。在这两点中,不能忍受多为主观感觉,不能继续多为客观因素。而民心则是其最大的执政资源,是其政权兴衰的转换器。作为凭借鲜明的人民性纲领、先进性标准、纯洁性要求建党建政的苏共,作为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充当“资产阶级掘墓人”的苏共,在全球化进程中,党群疏离、干群分化、民心流失,發生了人类政治文
松下問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讲唐诗的时候,经常会告诉大家,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可能藏着错误,有时候是题目错了,有时候是作者错了,有时候是诗歌正文出了问题。今天我们要讲的《寻隐者不遇》,问题比较大:题目和作者可能都弄错了。  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孙革,题目应该是《访羊尊师》。“尊师”就是道士,这个道士姓羊。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是有扎实的证据的。贾岛的诗集里根本找不到这
这几年最大的改变是我已经不再介意別人迟到了,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朋友,尤其是朋友。成年人的聚会,最重要的是能到场,什么时候到无所谓,说了什么也没关系。  愿意到场就是交流本身。  不知不觉就从时间多到不知如何打发的孩子变成了分身乏术的大人,那么忙还愿意和你喝咖啡,已是仪式感十足的在意。  (一加一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又是愉快的一天》)
我坐在长椅上,浴着散发着秋日牵牛花气息的丰盛阳光,开始想象着:那船帆掠过去,在成熟的香蕉树下充满蓝色的阴影,是一条河。我把思绪投进河中。   忽然,一只膨胀的小麻雀以小小的步伐朝着我跳过来,两只像黑色水晶的小眼睛看着我。他一直跳过来。我一直呼叫着他,好像呼叫着一只小狗——是我在偶然的时刻所记起的唯一呼叫——这只小麻雀一直跳过来。   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他。我寻觅着自己所有的口袋,知道我什么都没有